简介
《李申先生宗教史系列:儒教简史》编辑推荐:(1)“儒学是宗教”是任继愈先生的著名观点,李申先生是任先生的得意门生,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公认的成就。《李申先生宗教史系列:儒教简史》是作者三十几年的学术研究成果的概述,深入浅出,文笔流畅,可读性强。(2)康有为改教学说在学届独树一帜,与传统看法有较大差别,可供讨论。(3)本书虽篇幅不大,但资料丰富,可为相关研究者提供相应的研究借鉴。
目录
导言:儒教和传统宗教 1
第一章 孔子以前的宗教传统 3
一 绝地天通 3
二 以德配天 7
第二章 礼崩乐坏和诸子争鸣 14
一 礼崩乐坏时代 14
二 争鸣诸子与传统宗教 19
三 儒家与传统宗教 24
第三章 独尊儒术以前的宗教改革 31
一 阴阳家的法天而治和天人感应 31
二 师的确立和上帝祭坛的迁移 32
第四章 独尊儒术与宗教改革 37
一 汉初儒者兴明堂、改正朔的呼声 37
二 董仲舒的改教主张之一:独尊儒术 42
三 董仲舒的改教主张之二:人的努力可改变天命 45
四 董仲舒改教主张之三:天人感应说 48
五 董仲舒对传统宗教礼仪的坚持与改进 51
六 汉武帝与儒者改制呼声的落实状况 54
七 儒教为确立自己上帝的初步努力 58
第五章 儒教宗教制度的建立 63
一 宗庙制度的建立 63
二 郊祀制度的建立 70
三 上帝新观念的初创 74
四 孔子祭祀的建立 79
第六章 东汉及其以后儒者的争论和唐代制礼 88
一 上帝名号的改革 88
二 上帝的身份和形象 95
三 社稷神属性的改变 100
四 禘礼的质变 105
五 祭孔制度的发展 109
六 集大成的《开元礼》 112
第七章 宋代儒教新教义改革的前奏 117
一 儒教新教义的远期前奏 117
二 新的经典和新的圣人 123
三 新的理论准备 128
第八章 宋明时代儒教的新教义 136
一 自然之理和正心诚意之学 136
二 天赋人理和气质之性 143
三 复性成圣到修齐治平 147
四 格物致知 150
五 新的上帝观和新的祭天礼仪 152
六 孔庙祭祀的改革 156
七 宋以后儒教的新神 158
八 祠堂制度的建立 163
第九章 康有为的儒教改革 166
一 变法与改教 166
二 改教余波 172
三 儒教现状 177
后记 180
第一章 孔子以前的宗教传统 3
一 绝地天通 3
二 以德配天 7
第二章 礼崩乐坏和诸子争鸣 14
一 礼崩乐坏时代 14
二 争鸣诸子与传统宗教 19
三 儒家与传统宗教 24
第三章 独尊儒术以前的宗教改革 31
一 阴阳家的法天而治和天人感应 31
二 师的确立和上帝祭坛的迁移 32
第四章 独尊儒术与宗教改革 37
一 汉初儒者兴明堂、改正朔的呼声 37
二 董仲舒的改教主张之一:独尊儒术 42
三 董仲舒的改教主张之二:人的努力可改变天命 45
四 董仲舒改教主张之三:天人感应说 48
五 董仲舒对传统宗教礼仪的坚持与改进 51
六 汉武帝与儒者改制呼声的落实状况 54
七 儒教为确立自己上帝的初步努力 58
第五章 儒教宗教制度的建立 63
一 宗庙制度的建立 63
二 郊祀制度的建立 70
三 上帝新观念的初创 74
四 孔子祭祀的建立 79
第六章 东汉及其以后儒者的争论和唐代制礼 88
一 上帝名号的改革 88
二 上帝的身份和形象 95
三 社稷神属性的改变 100
四 禘礼的质变 105
五 祭孔制度的发展 109
六 集大成的《开元礼》 112
第七章 宋代儒教新教义改革的前奏 117
一 儒教新教义的远期前奏 117
二 新的经典和新的圣人 123
三 新的理论准备 128
第八章 宋明时代儒教的新教义 136
一 自然之理和正心诚意之学 136
二 天赋人理和气质之性 143
三 复性成圣到修齐治平 147
四 格物致知 150
五 新的上帝观和新的祭天礼仪 152
六 孔庙祭祀的改革 156
七 宋以后儒教的新神 158
八 祠堂制度的建立 163
第九章 康有为的儒教改革 166
一 变法与改教 166
二 改教余波 172
三 儒教现状 177
后记 180
儒教简史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