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是根据《中国近代史》(陈旭麓主编)教材而选编的参考资料,包括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动态综述、原始资料选编及大事年表三部分。为便于阅读,每篇原始资料前面都有简要的说明。
本书由原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蒋世弟和上海教育学院副教授吴振核编选,可供师范本科专科、卫星电视教育、教育学院、函授等学习中国近代史的读者参考。
目录
目录
七、 对道光帝的评价
六、 护法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七、 对宋教仁的评价
八、 对蔡锷的评价
九、 什么是近代军阀
十、 近代军阀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十一、 北洋军阀集团的阶级基础
十二、 北洋军阀集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原始资料选编
第一章 鸦片战争
一、 鸦片烟例禁愈严流弊愈大应丞请变通办理折
二、 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
三、 广州番鬼录
四、 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
五、 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
六、 巴麦尊致义律机密件
七、 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
八、 三元里打仗日记
九、 尽忠报国全粤义民申谕英夷告示
十、 耆英等又奏战无长策惟有羁糜片
十一、 道光密谕耆英、伊里布镇江危迫著俯顺夷情早戢兵萌
一、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十二、 南京条约(即江宁条约)
十三、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十四、 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
十五、 中美望厦条约
十六、 中法黄埔条约
十七、 筹海篇三 议战
第二章 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和前期的胜利发展
第二章 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和前期的胜利发展
一、 原道救世歌
二、 原道醒世训
三、 原道觉世训
二、 洪秀全有没有创立一个名叫“拜上帝会”的组织
四、 太平天日
五、 时时遵守十款天条
六、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七、 天朝田亩制度
八、 东王杨秀清等奏请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本章
九、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十、 讨粤匪檄
十一、 请推广捐厘助饷疏
第三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第三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一、 克勒拉得恩伯爵致包令函
三、 《原道觉世训》写于何时
二、 叶名琛致西马縻各里照会
三、 中英天津条约
四、 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五、 咸丰谕英夷开衅受创仍宜设法保全抚局
六、 中英北京条约(续增条约)
七、 中法北京条约(续增条约)
八、 俄国海军军官在俄国远东之功勋
九、 呈海军大将亲王殿下的秘密报告
十、 中俄瑷珲条约
十一、 中俄北京条约(续增条约)
四、 金田起义的日期
十二、 石达开告示
十三、 资政新篇
十四、 李秀成自述
十五、 赖文光自述
十六、 同治谕与英法两国迅速筹商借师助剿
十七、 刘丽川安民告示
十八、 捻军
十九、 云南哀牢山彝族李文学起义檄文
二十、 杜文秀回民起义
第四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四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五、 建都天京的得失
一、 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
二、 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三、 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四、 拟购机器雇洋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
五、 轮船招商请奖折
六、 记陈启沅设机器厂缫丝
七、 筹议海防折
八、 筹设炼铁厂折
九、 盛世危言
第五章 边疆危机 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第五章 边疆危机 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六、 《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
一、 法越交涉事端重大遵旨妥筹全局折
二、 谕黑旗将士檄
三、 力阻和议片
四、 敌陷基隆炮台我军复破敌营获胜折
五、 日本议立专条折
六、 疆臣贻误大局沥陈危急情形折
七、 据实陈奏军情折
八、 中日《马关条约》
九、 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第六章 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斗争
第六章 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斗争
七、 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
一、 原强
二、 公车上书
三、 译《天演论》自序
四、 变法通议
五、 上清帝第六书
六、 保国会章程
七、 仁学
八、 劝学篇
九、 刘青田碑文
十、 义和团揭帖
十一、 团规
十二、 曹福田挑战书(天津)
十三、 济公禅师降坛诗(北京)
十四、 拳乱笔记
十五、 辛丑条约
第七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逐渐高涨
第七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逐渐高涨
一、 兴中会宣言
二、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三、 革命军
四、 警世钟
第一部分 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动态综述
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五、 同盟会宣言
六、 民报发刊词
七、 民报与新民丛报辨驳之纲领
八、 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九、 川路事变记
十、 有志竟成
第八章 辛亥革命
第八章 辛亥革命
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 代草国民党大政见
二、 对叶名琛的评价
四、 致众议院咨请增修约法案文
第九章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新时期的曙光
第九章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新时期的曙光
一、 白朗告示
二、 中华革命党宣言
三、 二十一条
四、 孔子与宪法
五、 兰辛石井协定
六、 辞大元帅职通电
七、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第三部分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三、 对“天京事变”的评价
附 清代职官简表
四、 对洪秀全的评价
五、 对杨秀清的评价
六、 对韦昌辉的评价
七、 对石达开的评价
八、 对李秀成的评价
一、 洋务运动的目的
第一章 鸦片战争
二、 洋务运动的性质
三、 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工业性质
四、 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工业的作用
五、 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的关系
六、 洋务派思想渊源
七、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关系
八、 洋务运动是不是彻底破产了
九、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十、 对洋务运动的总评价
十一、 近代中国是否存在官僚资产阶级
一、 对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
十二、 民族资产阶级是否近代中国的时代中心
一、 清政府对中法战争的态度
二、 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内部的主战派和主和派
三、 中法战争的性质和失败原因
四、 黑旗军的性质
五、 中日甲午战争能否避免
六、 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内部是否存在主和派
七、 丰岛海战中济远舰的表现
八、 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的编队
二、 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严禁和弛禁两派的斗争
九、 黄海海战的胜负问题
十、 黄海海战后方伯谦被杀是否一桩冤案
十一、 对台湾民主国的评价
十二、 对刘步蟾的评价
十三、 对丁汝昌的评价
十四、 对刘永福的评价
十五、 帝党与后党争论的性质
一、 戊戌变法的性质
二、 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
三、 是否签定过《川鼻草约》
三、 戊戍变法与洋务运动的关系
四、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五、 戊戌变法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六、 对康有为的评价
七、 对谭嗣同的评价
八、 对梁启超的评价
九、 对光绪帝的评价
十、 翁同稣对变法的态度
十一、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十二、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
四、 关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领导者
十三、 义和团的源流
十四、 “扶清灭洋”是否具有策略意义
十五、 对“东南互保”的评价
一、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 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
三、 中国同盟会的性质
四、 光复会的性质
五、 对中部同盟会的评价
五、 社学的性质和作用
六、 对共进会的评价
七、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农民的关系
八、 会党的成分、性质和作用
九、 对国粹主义思潮的评价
十、 辛亥革命的下限
十一、 华侨与辛亥革命
十二、 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
十三、 孙中山的反帝思想
十四、 对孙中山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的评价
十五、 对黄兴的评价
六、 对林则徐的评价
十六、 对章太炎的评价
十七、 立宪派与清政府的关系
十八、 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关系
十九、 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功过
一、 “二次革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二、 袁世凯有没有做成皇帝
三、 护国运动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四、 护国运动的发动者与领导者
五、 护国运动与护国战争是否有区别
七、 对道光帝的评价
六、 护法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七、 对宋教仁的评价
八、 对蔡锷的评价
九、 什么是近代军阀
十、 近代军阀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十一、 北洋军阀集团的阶级基础
十二、 北洋军阀集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原始资料选编
第一章 鸦片战争
一、 鸦片烟例禁愈严流弊愈大应丞请变通办理折
二、 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
三、 广州番鬼录
四、 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
五、 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
六、 巴麦尊致义律机密件
七、 密陈夷务不能歇手片
八、 三元里打仗日记
九、 尽忠报国全粤义民申谕英夷告示
十、 耆英等又奏战无长策惟有羁糜片
十一、 道光密谕耆英、伊里布镇江危迫著俯顺夷情早戢兵萌
一、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十二、 南京条约(即江宁条约)
十三、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十四、 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
十五、 中美望厦条约
十六、 中法黄埔条约
十七、 筹海篇三 议战
第二章 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和前期的胜利发展
第二章 太平天国革命的爆发和前期的胜利发展
一、 原道救世歌
二、 原道醒世训
三、 原道觉世训
二、 洪秀全有没有创立一个名叫“拜上帝会”的组织
四、 太平天日
五、 时时遵守十款天条
六、 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七、 天朝田亩制度
八、 东王杨秀清等奏请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本章
九、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十、 讨粤匪檄
十一、 请推广捐厘助饷疏
第三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第三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一、 克勒拉得恩伯爵致包令函
三、 《原道觉世训》写于何时
二、 叶名琛致西马縻各里照会
三、 中英天津条约
四、 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五、 咸丰谕英夷开衅受创仍宜设法保全抚局
六、 中英北京条约(续增条约)
七、 中法北京条约(续增条约)
八、 俄国海军军官在俄国远东之功勋
九、 呈海军大将亲王殿下的秘密报告
十、 中俄瑷珲条约
十一、 中俄北京条约(续增条约)
四、 金田起义的日期
十二、 石达开告示
十三、 资政新篇
十四、 李秀成自述
十五、 赖文光自述
十六、 同治谕与英法两国迅速筹商借师助剿
十七、 刘丽川安民告示
十八、 捻军
十九、 云南哀牢山彝族李文学起义檄文
二十、 杜文秀回民起义
第四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四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五、 建都天京的得失
一、 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
二、 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三、 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四、 拟购机器雇洋匠试造轮船先陈大概情形折
五、 轮船招商请奖折
六、 记陈启沅设机器厂缫丝
七、 筹议海防折
八、 筹设炼铁厂折
九、 盛世危言
第五章 边疆危机 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第五章 边疆危机 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六、 《天朝田亩制度》的性质
一、 法越交涉事端重大遵旨妥筹全局折
二、 谕黑旗将士檄
三、 力阻和议片
四、 敌陷基隆炮台我军复破敌营获胜折
五、 日本议立专条折
六、 疆臣贻误大局沥陈危急情形折
七、 据实陈奏军情折
八、 中日《马关条约》
九、 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第六章 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斗争
第六章 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斗争
七、 太平天国政权的性质
一、 原强
二、 公车上书
三、 译《天演论》自序
四、 变法通议
五、 上清帝第六书
六、 保国会章程
七、 仁学
八、 劝学篇
九、 刘青田碑文
十、 义和团揭帖
十一、 团规
十二、 曹福田挑战书(天津)
十三、 济公禅师降坛诗(北京)
十四、 拳乱笔记
十五、 辛丑条约
第七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逐渐高涨
第七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逐渐高涨
一、 兴中会宣言
二、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三、 革命军
四、 警世钟
第一部分 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动态综述
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五、 同盟会宣言
六、 民报发刊词
七、 民报与新民丛报辨驳之纲领
八、 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九、 川路事变记
十、 有志竟成
第八章 辛亥革命
第八章 辛亥革命
一、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 代草国民党大政见
二、 对叶名琛的评价
四、 致众议院咨请增修约法案文
第九章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新时期的曙光
第九章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和新时期的曙光
一、 白朗告示
二、 中华革命党宣言
三、 二十一条
四、 孔子与宪法
五、 兰辛石井协定
六、 辞大元帅职通电
七、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第三部分 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三、 对“天京事变”的评价
附 清代职官简表
四、 对洪秀全的评价
五、 对杨秀清的评价
六、 对韦昌辉的评价
七、 对石达开的评价
八、 对李秀成的评价
一、 洋务运动的目的
第一章 鸦片战争
二、 洋务运动的性质
三、 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工业性质
四、 洋务派兴办的近代工业的作用
五、 洋务运动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的关系
六、 洋务派思想渊源
七、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关系
八、 洋务运动是不是彻底破产了
九、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十、 对洋务运动的总评价
十一、 近代中国是否存在官僚资产阶级
一、 对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
十二、 民族资产阶级是否近代中国的时代中心
一、 清政府对中法战争的态度
二、 中法战争时期清政府内部的主战派和主和派
三、 中法战争的性质和失败原因
四、 黑旗军的性质
五、 中日甲午战争能否避免
六、 甲午战争时期清政府内部是否存在主和派
七、 丰岛海战中济远舰的表现
八、 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的编队
二、 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严禁和弛禁两派的斗争
九、 黄海海战的胜负问题
十、 黄海海战后方伯谦被杀是否一桩冤案
十一、 对台湾民主国的评价
十二、 对刘步蟾的评价
十三、 对丁汝昌的评价
十四、 对刘永福的评价
十五、 帝党与后党争论的性质
一、 戊戌变法的性质
二、 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
三、 是否签定过《川鼻草约》
三、 戊戍变法与洋务运动的关系
四、 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五、 戊戌变法与帝国主义的关系
六、 对康有为的评价
七、 对谭嗣同的评价
八、 对梁启超的评价
九、 对光绪帝的评价
十、 翁同稣对变法的态度
十一、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十二、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
四、 关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领导者
十三、 义和团的源流
十四、 “扶清灭洋”是否具有策略意义
十五、 对“东南互保”的评价
一、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 辛亥革命与“反满”问题
三、 中国同盟会的性质
四、 光复会的性质
五、 对中部同盟会的评价
五、 社学的性质和作用
六、 对共进会的评价
七、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农民的关系
八、 会党的成分、性质和作用
九、 对国粹主义思潮的评价
十、 辛亥革命的下限
十一、 华侨与辛亥革命
十二、 孙中山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
十三、 孙中山的反帝思想
十四、 对孙中山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的评价
十五、 对黄兴的评价
六、 对林则徐的评价
十六、 对章太炎的评价
十七、 立宪派与清政府的关系
十八、 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关系
十九、 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功过
一、 “二次革命”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二、 袁世凯有没有做成皇帝
三、 护国运动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四、 护国运动的发动者与领导者
五、 护国运动与护国战争是否有区别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