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目录
目录
绪论 邹韬奋的道路
一、从韬奋的一生可以看到20世纪中国
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
二、两种文化的碰撞激起具有中国民族
风格新文化的诞生
三、学习、考察、实践,促使韬奋从民主
主义者转向伟大的共产主义者
没落的地主幕僚家族
第一章 少年哀乐过于人
激烈动荡的时代
封建思想与旧礼教的“熏陶”
考入福州工业学校
不胜感慨的一九一一
工程师幻想的破灭
感到很深兴趣的课外阅读
苦恼和喜悦
到宜兴蜀山镇去当家庭教师
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三年级
第二章 “走曲线”就业的路
就任上海纱布交易所英文秘书
在《申报》馆里暂时帮忙
在上海青年会中学兼课
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
黄炎培印象和编辑真谛
兼任中华职校教务主任和英文教员
两次婚事——一幕悲喜剧
兼任《时事新报》秘书主任
编译实绩的检阅和思考
第三章 “生活”道路的开端
《生活》周刊创办的初衷
邹韬奋面前的种种报刊
面对生活的思索
服务社会与销量激增
聘请特约撰述人和编辑
系统研究和宣传孙中山
对胡适的复杂态度
揭露陈调元和王伯群所带来的“轰动”
自动赈灾活动
成立“书报代办部”
值得重视的办刊经验
第四章 “九一八”的炮声
含着血和泪写报道
与胡愈之的深厚情谊
声援马占山抗日
和胡宗南辩论
《紧急号外》和伤兵医院
积极筹办《生活日报》
编写《革命文豪高尔基》
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生活书店的成立
“借此暂离,以缓和对方……”
第五章第一次流亡生涯
倚装待发枨触万端
船舱生活和《生活》读者群
侨胞的愤慨
穿过苏伊士运河
华美窗帷的后面
德国的褐色恐怖
进莫斯科暑期大学听讲
在苏联各地参观
“金元帝国”真相
英、法、德、苏、美新闻界概览
身在国外心系中华
第六章反文化“围剿”的先锋
探望“保外就医”的杜重远
痛悼戈公振
创办《大众生活》周刊
“学生救亡运动万岁!”
与刘健群、张道藩的谈话
蒋介石约“当面一谈”
星期聚餐会
文化堡垒——生活书店
第七章 《生活日报》出版始末
《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等
一系列文件的发表
改名换姓夜奔香港
巴黎《救国时报》的支持
心系《永生》步伐更紧
《生活日报》面世
三次赴穗坦然陈辞
面对香港当局的新闻检查
发表莫文华的两篇文章
《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
种种尴尬迁地为良
《生活星期刊》
参加鲁迅先生葬礼
组织罢工后援会
战友王永德之死
第八章 七君子之狱
深夜被捕
举国痛心的抗议活动
初审与保释
再被羁押
狱中生活纪实之一
狱中生活纪实之二
窗外斗争风云
所谓的“起诉书”发表以后
第一次“审判”
誓死力争中华民族的人格
第二次“审判”
宋庆龄发表《救国入狱运动宣言》
在欢呼声中走出监狱
南京之行
第九章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在战火中诞生的《抗战三日刊》
第三次流亡
取道广西
云集大武汉
周恩来的指示
发展分店扩大影向
不理睬蒋介石的“训示”
担任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名誉理事
出席国民参政会
保卫大武汉
第十章 在重庆两年
坚持出版《全民抗战》
参加国民参政会的斗争
从“棺材”里救文章
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情谊
生活书店各地分店告急
找叶楚伧、潘公展论理
徐恩曾的拉拢与威胁
告“御状”和刘百闵来访
来自各方的支持
衡舍生活片断
骇人听闻的“笔杆暴动”
成立“联合出版部”
皖南事变发生了
愤然离开重庆
第十一章 出走香港
途中两次化险为夷
撰写《抗战以来》
《大众生活》复刊了
发表《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
支持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
关心苏德战局
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第十二章 去东江游击区
偷渡九龙
越过梅岭
山野草寮里的生活
隐居在广东梅县畲江
情深意长的话别
悄悄回到上海——第六次流亡
第十三章 到达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化装去苏北
到东台三仓
转移到通西
骑马到盐阜
在杨庄和射阳
告别斗龙港
难忘的印象
第十四章 在病榻上
回沪治病
第二次入院以后
在病榻上写作
最后一息
第十五章 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追悼会述略
长期缅怀纪念
“他的名字将永远是引导中国人民
前进的旗帜”
后记
邹韬奋传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