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还有:许向宁、唐川、向喜琼

副标题:无

作   者:黄润秋[等]著

分类号:

ISBN:978703020027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从科学性和实践性出发,阐明了区域(生态)地质环境和区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的基本概念、目标任务、原理方法及主要工作技术路线;以西南地区及其主要江河流域(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安宁河、岷江等)为主要对象,通过深入实际的现场调查,在获取丰富的现场第一手资料基础上,将现代数理理论与3S技术有机结合,建立了山区及江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的模型与方法,形成了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体系。    全书分三篇共15章,第1章至第5章主要论述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的基本概念、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原理以及GIS与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中的应用;第6章至第9章主要论述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与预测模型以及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第10章至第15章为典型实例篇,主要以长江上游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金沙江干流水电工程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三江并流区泥石流危险区等为典型实例,阐述和示范了上述调查评价的原理与方法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本书可供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工程、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专业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今天的环境观
1.2 地质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3 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篇 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
第2章 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概论
2.1 对生态环境地质的理解
2.2 生态环境地质研究现状
2.2.1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2.2.2 生态环境地质理论研究
2.2.3 生态地质环境评价
2.3 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类型
2.3.1 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类型
2.3.2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3.3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预测评价
2.4 生态环境地质工作体系构架
第3章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方法
3.1 概述
3.2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特点与定位
3.3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
3.4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技术路线与工作程序
3.4.1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路线
3.4.2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程序
3.5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
3.5.1 资料收集与二次开发利用
3.5.2 遥感解译
3.5.3 野外调查
3.5.4 工程勘探
3.5.5 岩土水样采样与测试分析
3.5.6 3S技术的应用与开发
第4章 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原理与方法
4.1 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原则
4.2 生态地质环境评价工作流程及技术路线
4.3 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的技术支撑体系
4.4 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4.5 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的数学模型
4.5.1 多元回归
4.5.2 信息量法
4.5.3 模糊综合评判
4.5.4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第5章 GIS与遥感技术在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中的应用
5.1 GIS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5.2 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5.3 GIS技术在生态地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5.3.1 应用GIS技术进行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的思路与方法
5.3.2 基于GIS技术的生态地质环境评价
5.3.3 基于WebGIS的生态地质环境评价系统设计
5.4 遥感技术在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中的应用
5.4.1 遥感技术的理论基础
5.4.2 典型地物的光谱特性
5.4.3 遥感技术系统
5.4.4 区域水资源遥感调查
5.4.5 地质灾害遥感调查
5.4.6 水土流失遥感调查
5.4.7 土地资源遥感调查
第二篇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
第6章 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概论
6.1 概述
6.2 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的研究现状
6.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现状
6.2.2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现状
6.2.3 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研究综述
6.3 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的基本构成体系
6.3.1 区域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特点
6.3.2 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6.3.3 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的内容
6.3.4 地质灾害评价与管理实施步骤
6.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原理与方法
6.4.1 概述
6.4.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本假定
6.4.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论
6.4.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原则
6.4.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分类
第7章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与预测模型
7.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与原则
7.1.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7.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7.2 控制地质灾害危险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7.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框架及思路
7.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分级
7.5 评价指标的筛选优化与数据提取处理
7.5.1 评价指标的筛选与优化
7.5.2 评价数据提取与处理
7.6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预测模型与方法
7.6.1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7.6.2 信息量法
7.6.3 信息权法
7.6.4 模糊综合评判
7.6.5 多元统计方法
7.6.6 敏感因子模型
7.6.7 定性分析推理
7.6.8 关于评价模型和方法的讨论
第8章 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
8.1 概述
8.2 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基本概念与内容
8.2.1 基本概念
8.2.2 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内容
8.2.3 单体滑坡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的步骤
8.2.4 区域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
8.3 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模型与方法
8.4 滑坡地质灾害受灾体易损性分析模型与方法
8.5 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与方法
8.6 滑坡地质灾害风险可接受水平的确定
8.7 滑坡地质灾害风险控制途径的确定
8.7.1 风险控制的基本途径
8.7.2 风险控制途径的选择
第9章 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
9.1 概述
9.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9.2.1 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因素分析
9.2.2 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9.2.3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的选取
9.2.4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模型
9.2.5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
9.3 泥石流风险评价
9.3.1 区域泥石流风险评价
9.3.2 单沟泥石流风险评价模型
9.4 泥石流风险管理
9.4.1 概述
9.4.2 风险控制
9.4.3 灾害响应
第三篇 典型应用实例
第10章 长江上游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评价
10.1 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概况
10.1.1 自然地理
10.1.2 地层岩性与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10.1.3 区域地质构造
10.1.4 水文地质条件
10.1.5 外动力地质作用与斜坡稳定性
10.1.6 自然资源特征
10.2 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0.2.1 河谷平坝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
10.2.2 山地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现状
10.3 基于GIS的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10.3.1 指标体系
10.3.2 指标的取值与分级
10.3.3 评价分析模型
10.4 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定量评价
10.4.1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定量评价
10.4.2 定量评价的可靠性验证及评价结果评述
10.5 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区综合评价
10.5.1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分区原则与分区
10.5.2 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定量评价
10.5.3 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区综合评价
10.6 安宁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的综合开发与保护规划
10.6.1 生态地质环境综合开发与保护规划的基本原则
10.6.2 生态地质环境对流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0.6.3 生态地质环境综合开发与保护区划及开发模式
10.6.4 生态地质环境综合开发与保护的基本对策及建议
第11章 金沙江干流水电工程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
11.1 金沙江干流水电开发及其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概况
11.1.1 金沙江干流梯级水电开发规划概况
11.1.2 水电开发及其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概况
11.2 梯级水电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思路方法与指标体系
11.2.1 评价目标
11.2.2 评价的思路方法
11.2.3 评价指标体系
11.2.4 评价模型与方法
11.3 梯级水电工程库区岸坡稳定性评价方法与评价模型
11.3.1 稳定性评价预测的思路与方法
11.3.2 崩塌、滑坡稳定性评价预测
11.3.3 岸坡稳定性现状评价
11.3.4 蓄水后岸坡稳定性预测
11.3.5 岸坡失稳的危险性预测
11.4 水土流失与水库淤积强度评价
11.4.1 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确定
11.4.2 评价指标的GIS空间数据库
11.4.3 评价模型
11.4.4 评价结果
11.4.5 各库区泥沙淤积量估算
11.5 梯级水电开发对库区及周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1.5.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和技术流程
11.5.2 评价范围
11.5.3 评价指标体系
11.5.4 基于GIS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1.5.5 综合评价结果
第12章 三江并流区泥石流危险区划
12.1 概述
12.2 泥石流灾情与分布特征
12.2.1 泥石流危害城镇
12.2.2 泥石流危害厂矿
12.2.3 泥石流危害交通
12.2.4 泥石流危害水利水电
12.3 研究方法
12.3.1 指标因子选择
12.3.2 因子敏感性分析
12.3.3 危险区划
12.4 结论与讨论
第13章 澜沧江中下游流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1 概述
13.2 地质灾害分布与控制因素
13.2.1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13.2.2 地质灾害发育的控制因素
13.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13.3.1 危险性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13.3.2 评价指标
13.3.3 评价模型
13.3.4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图的实现
13.4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13.4.1 易损性分析
13.4.2 风险评价
第14章 昆明市东川城区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价
14.1 概述
14.2 研究区概况
14.3 泥石流危险区划
14.3.1 数学模型
14.3.2 数值解方法和计算条件控制
14.3.3 分区指标
14.4 城市易损性评价
14.4.1 指标体系
14.4.2 评价方法
14.5 泥石流灾害损失评估
14.5.1 评估模型
14.5.2 扇形地泥石流破坏损失率
14.5.3 评估结果
14.6 泥石流风险评价
14.7 结论与讨论
第15章 四川省珙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风险分析
15.1 概述
15.2 自然环境背景
15.2.1 地理位置与交通
15.2.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15.2.3 地形地貌
15.2.4 气象水文
15.2.5 地层岩性
15.2.6 地质构造
15.2.7 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15.3 珙县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
15.3.1 地质灾害发育类型
15.3.2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15.3.3 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
15.3.4 地质灾害共生组合特征
15.4 珙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15.4.1 概述
15.4.2 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15.4.3 评价目标子集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
15.4.4 评价数据提取
15.4.5 数学模型方法评价
15.4.6 定性分析推理
15.4.7 评价结果评述
15.5 珙县地质灾害风险分析
15.6 珙县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S@x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著者还有:许向宁、唐川、向喜琼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