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从原理的层面研究视觉传达的构成、原理与方法,从视觉发生“看”的方式、视觉表达、视觉文化、视觉传达方面全面系统地对视觉传达设计进行了梳理与整合,体例新颖,图文并茂。
目录
第一部分 视觉发生基础研究
1.视觉生理
1.1视觉构成的条件
1.1.1光
1.1.1.1粒子说和波动说
1.1.1.2电磁能的共有形式与量子说
1.1.1.3折射与衍射
1.1.2眼睛
1.1.2.1原始的眼睛与进化的眼睛
1.1.2.2眼睛的结构与组成要素
1.1.2.3视锥感受器与视杆感受器
1.1.3大脑
1.1.3.1大脑皮层
1.1.3.2脑神经细胞
1.1.3.3海马状突起
1.2视觉的产生与过程
1.2.1视觉发生模型
1.2.1.1眼睛结构与照相机原理的比较
1.2.1.2聚焦·折射·倒像
1.2.2视觉的起源与发展
1.2.2.1单细胞的感光物
1.2.2.2人的眼睛·视觉与动物眼睛·视觉的比较
1.2.3视觉现象发生的过程
1.2.3.1光·物·眼·脑
1.3视觉的基本现象
1.3.1明度视觉
1.3.1.1视觉的明暗对比与阈值
1.3.1.2视觉的明暗适应
1.3.1.3明度与光源、光亮、方向
1.3.2立体视觉
1.3.2.1“正立”的世界
1.3.2.2双眼暗示与单眼暗示
1.3.2.3透视关系与介入物
1.3.3颜色视觉
1.3.3.1有彩视觉
1.3.3.2三色说与四色说
1.3.3.3视觉与色彩适应
1.3.3.4各种颜色的视觉现象
1.3.4运动视觉
1.3.4.1视网膜·映像系统与头·眼系统
1.3.4.2谢灵顿的内流理论与赫尔姆霍兹的外流理论
1.3.4.3假象运动
1.3.4.4游离的光线带与瀑布效应
1.3.4.5运动的相对性
1.3.4.6暗示位移
1.3.5深度视觉
1.3.5.1透视关系与深度视觉
1.3.5.2介入参照与距离判断
1.3.5.3空间错觉与纬度构成
1.3.5.4纹理梯度与平面空间
1.3.6错幻视觉
1.3.6.1生理混淆与错觉现象
1.3.6.2移情说与错觉现象
1.3.6.3完形倾向与错觉现象
1.3.6.4想象幻觉与经验幻觉
2.视觉心理
2.1视觉的感觉与知觉
2.1.1视觉感觉与知觉理论
2.1.1.1格式塔理论
2.1.1.2结构主义理论
2.1.1.3生态学理论
2.1.1.4符号学理论
2.1.2感觉与知觉
2.1.2.1视觉的生理感觉
2.1.2.2视觉的心理知觉
2.1.2.3感觉与知觉的同时性
2.2视觉的认知心理
2.2.1视觉注意
2.2.2视觉理解
2.2.3视觉情绪
2.2.4视觉记忆
2.3视觉愉悦
2.3.1视觉快感的心理基础
2.3.2视觉愉悦的生成原因
2.3.3视觉疲劳与视觉刺激
2.3.3.1视觉疲劳
2.3.3.2视觉刺激
2.4感官的联觉和转换
2.4.1视觉与听觉
2.4.1.1视听术语与艺术流派形式的比较
2.4.1.2凝固的音乐
2.4.1.3音乐图像学
2.4.1.4视听转换
2.4.2视觉与味觉、嗅觉、触觉
2.4.2.1视觉与味觉
2.4.2.2视觉与嗅觉
2.4.2.3视觉与触觉
3.视觉思维
3.1格式塔理论与视知觉形式分析
3.1.1格式塔理论
3.1.1.1格式塔(Gestalt)的含义
3.1.1.2格式塔学派的场论
3.1.1.3格式塔学派的同型论
3.1.2视知觉与形式分析
3.1.2.1图底关系
3.1.2.2深度层次
3.1.2.3阴影意义
3.1.2.4形状简化
3.1.2.5形与色彩
3.1.2.6象征与心理分析
3.1.2.7平衡与重力
3.1.2.8物理力与视觉力
3.1.2.9时间与运动
3.1.2.10光线与照明度
3.2视知觉与视觉思维
3.2.1视知觉的逻辑组织性与主动选择性
3.2.1.1视知觉的组织能力
3.2.1.2视知觉的整合特质
3.2.2视觉思维与形式生成
3.2.2.1视知觉的形式语言意义
3.2.2.2视觉思维与形式分析
3.2.2.3形式的眼光与形式的自觉
第二部分 视觉观察与体验方式研究
4.视觉体验
4.1观察感受之维
4.1.1视觉之看:对形式的体验
4.1.1.1寻找与发现
4.1.1.2记录与想象
4.1.1.3逆反与发散
4.1.2右脑之看:“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4.2表象直观之维
4.2.1理性之看:科学技法理论
4.2.1.1透视法
4.2.1.2解剖学
4.2.1.3明暗法
4.2.1.4色彩学
4.2.2幻像之看:从真实物象到作品成像
4.2.3整体之看
4.2.4图解之看
4.3视觉图式之维
4.3.1变焦之看
4.3.1.1抽象与具象的互动
4.3.1.2正形与负形的互动
4.3.1.3中观·近观·远观的互动
4.3.2二维之看
4.3.3四维之看
4.3.4形式之看
5.视觉范式
5.1原始范式:朴素的视觉与稚拙的符号
5.1.1艺术起源与视觉图像
5.1.2原始艺术的视觉延伸
5.1.3原始范式的视觉形式特征
5.2古典范式:理性的视觉与仿像的再现
5.2.1模仿理念与再现学说
5.2.2视觉仿像与相似性图式
5.2.3古典范式与理性法则建构
5.3现代范式:形式的视觉与纯粹的表现
5.3.1现代主义与审美的视觉
5.3.2范式转型与形式主义理论
5.3.3仿像的解构与形式的本体化
5.4后现代范式:体验的视觉与拟像的意象
5.4.1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征
5.4.2体类混杂与视觉狂欢
5.4.3后现代图像与拟像的特征
5.4.4视觉范式中的图像转变
6.视觉镜像
6.1自然视觉与镜像视觉
6.1.1摄影成像原理
6.1.1.1光学相机的雏形:“暗箱”与“小孔成像”
6.1.1.2光学相机的出现:碘化银与卷轴软片
6.1.1.3彩色摄影的诞生
6.1.1.4全息成像技术
6.1.2镜像视觉现象与人眼视觉现象的比较
6.1.3镜像技术与视觉表达
6.1.4镜像视觉与传统绘画的转型
6.1.5视觉的拓展与延伸
6.2视觉镜像与特异视域
6.2.1宏观视觉
6.2.1.1天文望远镜与天文图像
6.2.1.2航空摄影
6.2.1.3航天摄影
6.2.1.4测绘影像
6.2.2微观视觉
6.2.2.1显微摄影
6.2.2.2微观分析
6.2.3特殊视觉
6.2.3.1表面分析
6.2.3.2金像图谱
6.2.3.3水下摄影
6.2.3.4遥感测绘
6.2.4运动视觉
6.2.4.1运动分析
6.2.4.2绘画中的运动视觉
6.2.4.3电影与动画
6.2.4.4植物与动物行为记录
6.2.5深层视觉
6.2.5.1造影技术与深层剖视
6.2.5.2深层剖视与医学革命
6.2.5.3深层剖视作为视觉样式
6.2.5.4深层剖视与视觉艺术
6.3视觉延伸与超越视觉
6.3.1镜像的功能意义
6.3.1.1视觉纪实与留存
6.3.1.2视觉史迹与证据
6.3.1.3视觉的同一化
6.3.1.4视觉的传播性
6.3.2镜像与视觉试验
6.3.2.1图像与科学实验
6.3.2.2虚拟图像与科学实验
6.3.2.3新几何学与分形艺术
第三部分 视觉表达形式研究
7.视觉语言
7.1语素
7.1.1点
7.1.1.1“点”的语义
7.1.1.2“点”的属性
7.1.1.3点的表现
7.1.2线
7.1.2.1“线”的语义
7.1.2.2“线”的基本属性
7.1.2.3线的表现
7.1.3面
7.1.3.1“面”的语义
7.1.3.2“面”的基本属性
7.1.3.3面的表现
7.1.4体
7.1.4.1“体”的语义
7.1.4.2“体”的基本属性
7.1.4.3体的表现
7.1.5空间
7.1.5.1“空间”的语义
7.1.5.2空间的生成
7.1.5.3空间的性质
7.1.5.4空间的形态
7.1.5.5空间表现
7.1.6光影
7.1.6.1光
7.1.6.2影
7.1.6.3光影表现
7.1.7色彩
7.1.7.1“色彩”的语义
7.1.7.2色彩的基本属性
7.1.7.3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7.1.7.4色彩表现
7.1.8肌理
7.1.8.1肌理的语义
7.1.8.2肌理的分类
7.1.8.3肌理的生成
7.1.8.4肌理的表现
7.2语汇
7.2.1散点与线性
7.2.1.1散点的“看”与线性的“看”
7.2.1.2散点透视与线性透视
7.2.1.3视觉形式中的散点表达与线性表达
7.2.2平面与纵深
7.2.2.1“平面”的视觉感受
7.2.2.2“纵深”的视觉感受
7.2.2.3视觉艺术中的平面与纵深
7.2.3线描与图绘
7.2.3.1线描的“看”与图绘的“看”
7.2.3.2“独立”的线描与“融合”的图绘
7.2.3.3视觉艺术中的线描与图绘
7.2.4时间与空间
7.2.4.1共时性的视觉艺术
7.2.4.2历时性的视觉艺术
7.2.4.3共时性与历时性交叠的视觉艺术
7.2.5静态与动态
7.2.5.1静态的视觉艺术
7.2.5.2动态的视觉艺术
7.2.6黑白与色彩
7.2.6.1中西色彩观的比较
7.2.6.2视觉艺术中的黑白与色彩
7.3语法
7.3.1比例与尺度
7.3.1.1比例
7.3.1.2模数
7.3.1.3尺度
7.3.1.4比例、模数与尺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7.3.2对称与均衡
7.3.2.1对称
7.3.2.2均衡
7.3.2.3对称与均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7.3.3虚实与疏密
7.3.3.1虚实
7.3.3.2疏密
7.3.3.3虚实与疏密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7.3.4重复与渐变
7.3.4.1重复
7.3.4.2渐变
7.3.4.3重复与渐变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7.3.5节奏与韵律
7.3.5.1节奏
7.3.5.2韵律
7.3.5.3节奏与韵律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7.3.6对比与统一
7.3.6.1对比
7.3.6.2统一
7.3.6.3对立与统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8.视觉图式
8.1“图”的系谱分析
8.1.1图象
8.1.1.1关于“象”的解读
8.1.1.2物象与形态
8.1.2图像
8.1.2.1关于“图像”的解读
8.1.2.2图像与图象志、图像学
8.1.2.3影像与图像
8.1.2.4数字图像和数字影像
8.1.2.5图像的视觉表达特征
8.1.3图画
8.1.3.1图画与绘画
8.1.3.2图画与视觉传达
8.1.4图案
8.1.4.1图案的概念
8.1.4.2图案的分类与构成
8.1.4.3图案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8.1.5图形
8.1.5.1图形的概念
8.1.5.2图形的特征
8.1.5.3图形的构成与表现
8.1.6图法
8.1.6.1图法的概念
8.1.6.2图法的分类
8.1.6.3图法与几何学、测绘学、透视学
8.1.7图式
8.1.7.1图式的概念
8.1.7.2图式与风格、形式、流派
8.2象的系谱
8.2.1具象
8.2.1.1具象的含义
8.2.1.2具象与模仿、再现理论
8.2.1.3具象再现与科学技法理论
8.2.1.4具象与再现、写实、超写实
8.2.2抽象
8.2.2.1抽象的含义
8.2.2.2抽象主义的各种流派
8.2.2.3抽象与表现、象征
8.2.2.4抽象美学观念的发展
8.2.3意象
8.2.3.1意象与幻象
8.2.3.2意象与装饰
8.2.3.3意象与具象、抽象
9.视觉媒体
9.1印刷媒体
9.1.1印刷
9.1.1.1印刷设计的媒介基础
9.1.1.2印刷设计的发展历程
9.1.1.3印刷设计的艺术风格
9.1.2字体设计
9.1.2.1文字体系
9.1.2.2汉字字体
9.1.2.3外文字字体
9.1.3图表设计
9.1.3.1信息图表的历史
9.1.3.2信息图表的形式
9.1.4标志
9.1.4.1标志的定义
9.1.4.2标志设计的产生和发展
9.1.4.3标志设计的分类
9.1.4.4标志的特性
9.1.5广告
9.1.5.1广告的分类
9.1.5.2广告的媒介
9.1.5.3广告设计的创意与元素
9.1.6招贴
9.1.6.1招贴概念及内涵的发展
9.1.6.2现代招贴艺术的形式、风格及手法的发展
9.1.7卡通
9.1.7.1卡通的形式
9.1.7.2卡通的视觉要素
9.1.7.3卡通形象
9.2影像媒体
9.2.1摄影
9.2.1.1摄影术的发展
9.2.1.2摄影的形式和风格
9.2.2电影
9.2.2.1电影的元素与视觉语言
9.2.2.2电影的艺术发展与视觉形式
9.2.3电视
9.2.3.1电视媒介的基本特征
9.2.3.2电视的发展(以美国为例)
9.2.3.3电视节目类型
9.3数字化媒体
9.3.1互联网
9.3.1.1互联网的发展史
9.3.1.2国际互联网的特性
9.3.1.3网页设计的特殊性
9.3.2多媒体
9.3.2.1多媒体的概念
9.3.2.2多媒体的发展
9.3.2.3数码技术对多媒体的影响
9.3.2.4多媒体艺术的表现样式及创作手法
9.3.3新媒体
9.3.3.1“新媒体”与“新媒体艺术”
9.3.3.2新媒体艺术的概念
9.3.3.3新媒体艺术的发源
9.3.3.4新媒体作品
第四部分 视觉意义研究
10.视觉理念
10.1主体投射之“看”
10.1.1贡布里希主体眼光的寻找、发现、选择
10.1.2“先验图式”与主体投射
10.1.3视觉对象与主体投射
10.1.4视觉接受与视觉探求
10.2反思之“看”
10.2.1梅洛·庞蒂现象学:视觉的反身性
10.2.2可见之物呈现与视觉表现呈现
10.2.3“虚无形象”与“自在形象”
10.3思维之“看”
10.3.1阿恩海姆将“看”作为把握世界的方式
10.3.2感知方式与理性思维的联合结构
10.3.3视觉思维与移情说的心理学分析
10.4权力视觉之“看”
10.4.1圆形监狱与全景敞视
10.4.2权力的眼睛
10.5欲望视觉之“看”
10.5.1关于三种“看”的结构
10.5.2关于三种窥视模式
10.6形式之“看”
10.6.1沃尔夫林“形态学”的视觉形式研究
10.6.2事实、风格与历史结合的“眼光”到单纯形式的“眼光”
10.6.3立普斯的“移情论”:视觉的“情感体验”
10.6.4沃林格尔的“抽象冲动”:“视觉”对于“永恒性”的追求
10.7照片之“看”
10.7.1照片的特性
10.7.2“被拍照的人”与“看照片的人”
10.7.3聚情的摄影与温室照片
11.视觉语义
11.1视觉与符号
11.1.1符号与符号学
11.1.1.1符号的涵义与类型
11.1.1.2符号学的涵义与类型
11.1.2视觉符号的层次
11.1.2.1视觉语义——意义层面
11.1.2.2视觉语构——质料层面
11.1.2.3视觉语用——功能层面
11.1.3视觉符号的构成
11.1.3.1信源
11.1.3.2编码
11.1.3.3信道
11.1.3.4解码
11.2符号与意义
11.2.1关于意义
11.2.1.1意义的来源
11.2.1.2意义的范围与层次
11.2.1.3意义的变化与传达的限度
11.2.2关于诠释
11.2.2.1理解与阐释
11.2.2.2文本与真实
11.2.2.3客观诉求与视域融合
11.3视觉语义的生成
11.3.1视觉语义的表达方式
11.3.1.1图像性符号
11.3.1.2指示性符号
11.3.1.3象征性符号
11.4视觉语义的形式构成
11.4.1同构的意义与手法
11.4.2图形语义的同质同构
11.4.3图形语义的异质同构
12.视觉文化
12.1视觉文化的建构
12.1.1解读“视觉文化”
12.1.1.1对视觉文化现象的描述与体验
12.1.1.2视觉文化的意义
12.1.2视觉文化的崛起与“读图时代”的到来
12.1.2.1从语言到图像
12.1.2.2视觉性成为文化的主导因素
12.1.2.3媒体的视觉化倾向
12.1.2.4视觉技术的进步
12.1.3视觉的文化存在条件
12.1.3.1视线和文化语境
12.1.3.2视线的文化规则
12.1.3.3视线与意识形态
12.2图像与视觉的文化意义
12.2.1从摄影到图像
12.2.2影像作为“读图时代”的视觉化形式
12.2.2.1摄影图像的内在张力
12.2.2.2DV数字影像的内在张力
12.2.3“读图时代”的视觉特征
12.2.3.1“读图时代”图像压倒文字的优势地位
12.2.3.2“读图时代”电脑和网络对视觉文化的推动作用
12.2.3.3“读图时代”电影艺术引发的一场“视觉文化”革命
12.2.3.4“读图时代”的视觉污染与暴力
12.2.3.5“读图时代”的视觉样式异常丰富
12.3视觉文化与视觉人类学的确立
12.3.1人类学电影
12.3.2文化田野考察的影视记录
12.3.3“新城市”电影
12.3.4“非物质文化”的视觉文本
12.3.5“老照片”的主题性搜索与视角选择
12.4视觉形象与视觉消费
12.4.1视觉形象的价值取向
12.4.2视觉说服与媒介文化
12.4.3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
第五部分 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13.视觉关系
13.1传达
13.1.1传达的含义、形式、原则、功能
13.1.1.1传达的含义
13.1.1.2传达的形式
13.1.1.3传达的原则
13.1.1.4传达的功能
13.1.2信息生产与传达设计
13.1.2.1视觉信息的类别
13.1.2.2视觉信息的特性
13.1.2.3传达设计
13.1.2.4信息对传达效果的作用
13.1.3主体性与设计师
13.2媒介
13.2.1媒介与媒体
13.2.2传达与媒介
13.2.3通道与链接
13.2.4介质与载体
13.2.5传达与载体
13.3环境
13.3.1社会与经济
13.3.2文化与生活
13.3.3文脉与地域
13.4接受
13.4.1受众与接受
13.4.2视觉接受的优势性
13.4.3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
13.4.4影响视觉接受的因素
13.4.5反馈与循环
14.视觉传达
14.1视觉识别
14.1.1生理识别
14.1.2经验识别
14.1.2.1概念性视觉经验
14.1.2.2常识性视觉经验
14.1.2.3相对性视觉经验
14.1.3图式识别
14.2交流媒介
14.2.1图形与符号
14.2.1.1图形
14.2.1.2符号
14.2.2色彩与光影
14.2.2.1色彩的特性
14.2.2.2光影的特性
14.2.3图表与标示
14.2.3.1图表
14.2.3.2标示
14.2.4量化与数字
14.3非视觉情报的视觉化表达
14.3.1数量的视觉化表达
14.3.2单位关系的视觉化表达
14.3.3情绪与情感的视觉化表达
14.3.4思维的视觉化表达
14.3.5联觉的视觉化表达
14.3.5.1味觉的视觉化表达
14.3.5.2触觉的视觉化表达
14.3.5.3肌肉觉的视觉化表达
14.3.5.4嗅觉的视觉化表达
14.3.5.5听觉的视觉化表达
15.视觉秩序
15.1视觉传达的形态
15.1.1视点
15.1.2视角
15.1.3视线
15.1.4视域
15.1.5视野
15.2视觉传达的导向
15.2.1视觉主导要素
15.2.1.1以文字为主的传达
15.2.1.2以色彩为主的传达
15.2.1.3以图形为主的传达
15.2.1.4以编排为主的传达
15.2.1.5传统的视觉导向设计
15.2.2视觉流程
15.2.2.1视觉流程的概念
15.2.2.2视觉流程设计的原则
15.2.2.3视觉流程设计的形式元素
15.2.2.4视觉流程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15.3视觉秩序
15.3.1平面秩序
15.3.1.1古典式编排设计
15.3.1.2网格式编排设计
15.3.1.3自由式编排设计
15.3.1.4综合式编排设计
15.3.2立体秩序
15.3.2.1长方体
15.3.2.2圆柱体
15.3.2.3不规则形体
15.3.3空间秩序
15.3.3.1室外空间秩序
15.3.3.2室内空间秩序
15.3.4时间秩序
15.3.5互动秩序
15.4视觉焦点与最佳视域
15.4.1视觉焦点
15.4.2最佳视域
后记
The Principles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