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方剂学(第2版上下)》为中医药学高级丛书(第二版)之一,是由著名
中医学家、方剂学专家,南京中医药大学李飞教授率领全国近十所中医院
校的专家教授编写而成。本书于2002年5月出版后,受到读者广泛好评,并
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十一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三等奖,在方剂研
究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学术声誉。
本次再版,在一版的基础上补充了当代方剂研究的新进展、新理论、
新技术与新成果,对一版存在的一些讹误和脱漏,进行了修订。
全书分上篇总论,下篇各论和附篇三个部分。总论阐述方剂学发展简
史,方剂与治法,方剂的分类,方剂的组成与变化,剂型与前服法等。各
论根据以法统方的原则,将方剂归纳为解表、泻下及和解等二十章,渐次
展开论述,是全书的主要内容。附篇介绍方剂学的教学与科研方法,主要
参考书目评价与方剂索引。该书力求全面、系统地总结方剂源流发展、主
治功用,配伍意义、类方比较,方论评议,临床运用,疑难阐释、方剂临
床研究新进展,新方法、新技术,新经验、方剂实验研究新成果和研究方
法,充分反映了前人与现代中医方剂学研究的学术水平、科研前沿和发展
前景。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考订严谨,评议中允,实用性和指导性
强,具有较高的研究深度和学术价值。
《方剂学(第2版上下)》可供高等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教学人员、本科
高年级学生、研究生参考使用,也可供高级临床医师、科研人员和中药新
药研发者参考。
目录
上篇 总论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第二节 常用治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 组方原则
第二节 组成变化
第五章 剂型
第六章 煎药法与服药法
第一节 煎药法
第二节 服药法
附:古今度量衡对照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一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三拗汤
大青龙汤
华盖散
桂枝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九味羌活汤
大羌活汤
羌活胜湿汤
葱豉汤
葱豉汤
葱豉桔梗汤
香苏散
加味香苏散
香苏葱豉汤
小青龙汤
射干麻黄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
第二节 辛凉解表
银翘散
银翘汤
桑菊饮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越婢汤
柴葛解肌汤(葛根汤)
柴葛解肌汤
升麻葛根汤
竹叶柳蒡汤
第三节 扶正解表
败毒散
荆防败毒散
仓廪散
参苏饮
再造散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加减葳蕤汤
葱白七味饮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一节 寒下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三化汤
宣白承气汤
导赤承气汤
……
第三章 和解剂
第四章 清热剂
第五章 祛暑剂
第六章 温里剂
第七章 表里双解剂
第八章 补益剂
第九章 固涩剂
第十章 安神剂
第十一章 开窍剂
第十二章 理气剂
第十三章 理血剂
第十四章 治风剂
第十五章 治燥剂
第十六章 祛湿剂
第十七章 祛痰剂
第十八章 消食剂
第十九章 驱虫剂
第二十章 涌吐剂
附篇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第二节 常用治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一节 组方原则
第二节 组成变化
第五章 剂型
第六章 煎药法与服药法
第一节 煎药法
第二节 服药法
附:古今度量衡对照
下篇 各论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一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三拗汤
大青龙汤
华盖散
桂枝汤
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九味羌活汤
大羌活汤
羌活胜湿汤
葱豉汤
葱豉汤
葱豉桔梗汤
香苏散
加味香苏散
香苏葱豉汤
小青龙汤
射干麻黄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
第二节 辛凉解表
银翘散
银翘汤
桑菊饮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越婢汤
柴葛解肌汤(葛根汤)
柴葛解肌汤
升麻葛根汤
竹叶柳蒡汤
第三节 扶正解表
败毒散
荆防败毒散
仓廪散
参苏饮
再造散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加减葳蕤汤
葱白七味饮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一节 寒下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三化汤
宣白承气汤
导赤承气汤
……
第三章 和解剂
第四章 清热剂
第五章 祛暑剂
第六章 温里剂
第七章 表里双解剂
第八章 补益剂
第九章 固涩剂
第十章 安神剂
第十一章 开窍剂
第十二章 理气剂
第十三章 理血剂
第十四章 治风剂
第十五章 治燥剂
第十六章 祛湿剂
第十七章 祛痰剂
第十八章 消食剂
第十九章 驱虫剂
第二十章 涌吐剂
附篇
方剂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