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和社会发展进程中为满足群体生活的需要所创造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主要指民间,与“官”或官方相对;“俗”即风俗,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代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民众人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形式,民俗传承体现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风貌。
《中国民俗史》丛书是一套普及民俗知识、增添生活趣味、开拓审美视野的大型文化读物。它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中国民俗的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的民俗风情画卷。本书为《中国民俗史》之民国卷。
目录
目录
总序 中国民俗史与民俗学史
导言
第一章 物质生产民俗
第一节 农业民俗
一、 麦作民俗
二、 稻作民俗
三、 杂作民俗
四、 水利管理民俗
五、 机械农机具尚未普及
六、 传统农作俗信
第二节 副业民俗
一、 俗重副业
二、 畜牧民俗
三、 养蚕民俗
四、 粮食加工
五、 家庭编织业
六、 山林习俗
第三节 渔业民俗
一、 海洋渔俗
二、 淡水渔俗
第四节 手工业民俗
一、 传统手工业民俗
二、 现代工业民俗
第五节 商业民俗
一、 贸易方式
二、 商业集市
三、 商业广告和招牌
四、 行商小贩的货声
五、 商业隐语
六、 典当业勉强维持
第六节 特种行业
第二章 物质生活民俗
第一节 服饰民俗
一、 男子剪辫
二、 男服易式
三、 妇女放足
四、 女服趋时
五、 服饰尚新
第二节 饮食民俗
一、 日常饮食
二、 都市菜肴
三、 西餐番菜流行
四、 西式饮料
五、 纸烟流行
第三节 居住民俗
一、 民居南北有别
二、 农村居室
三、 西式建筑
四、 城市贫民的棚户居室
五、 乔迁之喜
六、 各地建房俗信
第四节 交通民俗
一、 驮运仍在继续
二、 肩舆民俗式微
三、 黄包车流行于都市
四、 现代化交通工具
第三章 民间工艺
第一节 机械制造工艺
一、 农具
二、 灌溉提水机械
三、 纺织机具
四、 交通运输工具
五、 机械制造工艺行业状况
第二节 纺织、印染和刺绣
一、 民间纺织
二、 民间印染
三、 民间刺绣
第三节 金属工艺
一、 竖炉和坩埚炉炼铁
二、 传统制钢术
三、 泥型铸造
四、 擦生
五、 失蜡法
六、 古铜张和他的弟子们
七、 佛山叠铸术
八、 阳城犁镜的铁范铸造
九、 纳西族的炼铁、铸犁工艺
十、 锣钹锻制
十一、 首饰制作工艺
第四节 中药炮制
一、 炮制成药
二、 炮制行帮
第五节 陶瓷工艺
一、 陶瓷工艺地域表现
二、 山东齐村陶瓷生产民俗
第四章 人生礼仪民俗
第一节 育诞民俗
一、 祈子之俗
二、 怀孕俗信城乡有别
三、 产前准备
四、 产俗多禁忌
五、 产婆接生
六、 三朝洗三
七、 满月剃头
八、 百日礼
九、 寄寓不同希望的抓周
十、 拜干亲
十一、 寄名神佛
十二、 圆锁礼
十三、 治水痘、麻疹
十四、 成年礼
第二节 婚姻民俗
一、 婚姻自主风气兴起
二、 城镇婚礼程式趋简
三、 文明婚礼流行
四、 集体婚礼出现
五、 旧式婚礼占据农村舞台
六、 继续炫耀嫁妆
七、 抢婚仍有余风
八、 交换婚、童养婚、入赘婚和典妻婚
九、 “自梳女”与“不落夫家”
十、 离婚渐趋自由
十一、 冥婚旧俗的延续
第三节 丧葬民俗
一、 传统丧礼仍是主流
二、 丧葬礼俗趋向改良
三、 公墓制度的试行
四、 国葬
五、 追悼会始行于世
第五章 民国西式礼俗
第一节 西式日常礼俗
一、 日常礼节
二、 一般礼节
第二节 西式饮食与服饰礼俗
一、 西餐礼仪的输入
二、 西服穿着礼仪
第三节 西式访问礼仪
第六章 岁时节日民俗
第一节 新式节日的产生
一、 元旦及各种纪念日
二、 中上层社会有了星期日
第二节 传统节日民俗
一、 传统元旦变为现代春节
二、 传统节日的革新
三、 过年祭灶与端午辟邪
四、 应节食品依旧
第七章 社会民俗
第一节 家族民俗
一、 家庭制度变迁
二、 宗族正在离散
三、 修谱从宽
四、 族规族训并未失去约束力
第二节 乡里民俗
一、 邻里互助成风
二、 结义拜亲流行
三、 村规民约
四、 村落治安
五、 村落信仰组织
第三节 社交礼节
一、 倡导新式礼制
二、 民间以茶为礼
第四节 书信应答礼俗
一、 一般书信格式
二、 家书类书信
三、 庆贺、慰唁类书信
四、 请托、荐举类书信
五、 问候酬答类书信
六、 商务类书信
七、 其他种类的书信
第五节 教育民俗
一、 奖勉子女读书
二、 入学仍需开蒙
三、 行入学礼
四、 口传教育流行
五、 民间教育组织发挥作用
第六节 社会陋俗
一、 民间黑社会
二、 烟毒泛滥
三、 赌博盛行
四、 淫业兴盛
五、 匪患丛生
第八章 民间戏曲艺术
第一节 地方戏的发展与勃兴
第二节 民俗转型中的戏曲演出
第三节 新近形成的大剧种之发展
一、 黄梅戏
二、 越剧
三、 评剧
第九章 民间娱乐民俗
第一节 节庆中的娱乐民俗
第二节 具有迷信、赌博性质的娱乐民俗
第三节 乡村娱乐民俗
一、 文体消闲活动
二、 劳动中的歌唱
三、 逛庙会
第四节 城市娱乐民俗
一、 城市戏曲娱乐的种类
二、 城市戏曲娱乐表演的空间
三、 新兴的娱乐样式
第五节 少儿娱乐民俗
第十章 信仰民俗
第一节 神灵信仰在城市遭抵制
第二节 俗神崇拜风头不减
一、 俗神种类繁多
二、 家庭内部的祭祀活动
第三节 迷信活动继续蔓延
一、 扶乩迷信抬头
二、 墓地选址讲究风水
第四节 禁忌习俗仍然流行
一、 对鼠的忌讳
二、 对雷雨的禁忌
三、 孕妇保胎禁忌
第五节 外来宗教信仰输入
第十一章 少数民族生活民俗
第一节 少数民族的服饰民俗
一、 华北地区蒙古族的服饰民俗
二、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民俗
三、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民俗
第二节 少数民族的饮食民俗
一、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饮食民俗
二、 华北地区蒙古族的饮食民俗
三、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饮食民俗
四、 中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饮食民俗
五、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饮食民俗
第三节 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
一、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
二、 华北地区蒙古族的居住民俗
三、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
四、 中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
五、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
第四节 少数民族的出行民俗
一、 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出行民俗
二、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出行民俗
第五节 少数民族的娱乐民俗
一、 蒙古族的娱乐民俗
二、 藏族的娱乐民俗
三、 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娱乐民俗
四、 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的娱乐民俗
第六节 少数民族的礼仪民俗
一、 藏族的礼俗
二、 蒙古族的礼俗
三、 苗族的礼俗
四、 满族的礼俗
五、 土家族的葬礼
参考文献
后记
跋
_&=x
总序 中国民俗史与民俗学史
导言
第一章 物质生产民俗
第一节 农业民俗
一、 麦作民俗
二、 稻作民俗
三、 杂作民俗
四、 水利管理民俗
五、 机械农机具尚未普及
六、 传统农作俗信
第二节 副业民俗
一、 俗重副业
二、 畜牧民俗
三、 养蚕民俗
四、 粮食加工
五、 家庭编织业
六、 山林习俗
第三节 渔业民俗
一、 海洋渔俗
二、 淡水渔俗
第四节 手工业民俗
一、 传统手工业民俗
二、 现代工业民俗
第五节 商业民俗
一、 贸易方式
二、 商业集市
三、 商业广告和招牌
四、 行商小贩的货声
五、 商业隐语
六、 典当业勉强维持
第六节 特种行业
第二章 物质生活民俗
第一节 服饰民俗
一、 男子剪辫
二、 男服易式
三、 妇女放足
四、 女服趋时
五、 服饰尚新
第二节 饮食民俗
一、 日常饮食
二、 都市菜肴
三、 西餐番菜流行
四、 西式饮料
五、 纸烟流行
第三节 居住民俗
一、 民居南北有别
二、 农村居室
三、 西式建筑
四、 城市贫民的棚户居室
五、 乔迁之喜
六、 各地建房俗信
第四节 交通民俗
一、 驮运仍在继续
二、 肩舆民俗式微
三、 黄包车流行于都市
四、 现代化交通工具
第三章 民间工艺
第一节 机械制造工艺
一、 农具
二、 灌溉提水机械
三、 纺织机具
四、 交通运输工具
五、 机械制造工艺行业状况
第二节 纺织、印染和刺绣
一、 民间纺织
二、 民间印染
三、 民间刺绣
第三节 金属工艺
一、 竖炉和坩埚炉炼铁
二、 传统制钢术
三、 泥型铸造
四、 擦生
五、 失蜡法
六、 古铜张和他的弟子们
七、 佛山叠铸术
八、 阳城犁镜的铁范铸造
九、 纳西族的炼铁、铸犁工艺
十、 锣钹锻制
十一、 首饰制作工艺
第四节 中药炮制
一、 炮制成药
二、 炮制行帮
第五节 陶瓷工艺
一、 陶瓷工艺地域表现
二、 山东齐村陶瓷生产民俗
第四章 人生礼仪民俗
第一节 育诞民俗
一、 祈子之俗
二、 怀孕俗信城乡有别
三、 产前准备
四、 产俗多禁忌
五、 产婆接生
六、 三朝洗三
七、 满月剃头
八、 百日礼
九、 寄寓不同希望的抓周
十、 拜干亲
十一、 寄名神佛
十二、 圆锁礼
十三、 治水痘、麻疹
十四、 成年礼
第二节 婚姻民俗
一、 婚姻自主风气兴起
二、 城镇婚礼程式趋简
三、 文明婚礼流行
四、 集体婚礼出现
五、 旧式婚礼占据农村舞台
六、 继续炫耀嫁妆
七、 抢婚仍有余风
八、 交换婚、童养婚、入赘婚和典妻婚
九、 “自梳女”与“不落夫家”
十、 离婚渐趋自由
十一、 冥婚旧俗的延续
第三节 丧葬民俗
一、 传统丧礼仍是主流
二、 丧葬礼俗趋向改良
三、 公墓制度的试行
四、 国葬
五、 追悼会始行于世
第五章 民国西式礼俗
第一节 西式日常礼俗
一、 日常礼节
二、 一般礼节
第二节 西式饮食与服饰礼俗
一、 西餐礼仪的输入
二、 西服穿着礼仪
第三节 西式访问礼仪
第六章 岁时节日民俗
第一节 新式节日的产生
一、 元旦及各种纪念日
二、 中上层社会有了星期日
第二节 传统节日民俗
一、 传统元旦变为现代春节
二、 传统节日的革新
三、 过年祭灶与端午辟邪
四、 应节食品依旧
第七章 社会民俗
第一节 家族民俗
一、 家庭制度变迁
二、 宗族正在离散
三、 修谱从宽
四、 族规族训并未失去约束力
第二节 乡里民俗
一、 邻里互助成风
二、 结义拜亲流行
三、 村规民约
四、 村落治安
五、 村落信仰组织
第三节 社交礼节
一、 倡导新式礼制
二、 民间以茶为礼
第四节 书信应答礼俗
一、 一般书信格式
二、 家书类书信
三、 庆贺、慰唁类书信
四、 请托、荐举类书信
五、 问候酬答类书信
六、 商务类书信
七、 其他种类的书信
第五节 教育民俗
一、 奖勉子女读书
二、 入学仍需开蒙
三、 行入学礼
四、 口传教育流行
五、 民间教育组织发挥作用
第六节 社会陋俗
一、 民间黑社会
二、 烟毒泛滥
三、 赌博盛行
四、 淫业兴盛
五、 匪患丛生
第八章 民间戏曲艺术
第一节 地方戏的发展与勃兴
第二节 民俗转型中的戏曲演出
第三节 新近形成的大剧种之发展
一、 黄梅戏
二、 越剧
三、 评剧
第九章 民间娱乐民俗
第一节 节庆中的娱乐民俗
第二节 具有迷信、赌博性质的娱乐民俗
第三节 乡村娱乐民俗
一、 文体消闲活动
二、 劳动中的歌唱
三、 逛庙会
第四节 城市娱乐民俗
一、 城市戏曲娱乐的种类
二、 城市戏曲娱乐表演的空间
三、 新兴的娱乐样式
第五节 少儿娱乐民俗
第十章 信仰民俗
第一节 神灵信仰在城市遭抵制
第二节 俗神崇拜风头不减
一、 俗神种类繁多
二、 家庭内部的祭祀活动
第三节 迷信活动继续蔓延
一、 扶乩迷信抬头
二、 墓地选址讲究风水
第四节 禁忌习俗仍然流行
一、 对鼠的忌讳
二、 对雷雨的禁忌
三、 孕妇保胎禁忌
第五节 外来宗教信仰输入
第十一章 少数民族生活民俗
第一节 少数民族的服饰民俗
一、 华北地区蒙古族的服饰民俗
二、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民俗
三、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民俗
第二节 少数民族的饮食民俗
一、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饮食民俗
二、 华北地区蒙古族的饮食民俗
三、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饮食民俗
四、 中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饮食民俗
五、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饮食民俗
第三节 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
一、 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
二、 华北地区蒙古族的居住民俗
三、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
四、 中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
五、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
第四节 少数民族的出行民俗
一、 东北、华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出行民俗
二、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出行民俗
第五节 少数民族的娱乐民俗
一、 蒙古族的娱乐民俗
二、 藏族的娱乐民俗
三、 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娱乐民俗
四、 其他地区少数民族的娱乐民俗
第六节 少数民族的礼仪民俗
一、 藏族的礼俗
二、 蒙古族的礼俗
三、 苗族的礼俗
四、 满族的礼俗
五、 土家族的葬礼
参考文献
后记
跋
_&=x
中国民俗史,民国卷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