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用真菌学

副标题:无

作   者:徐锦堂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810347112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共分四十四章,内容包括:绪论;药用真菌分类;药用真菌的生物学基础;药用真菌的遗传育种;药用真菌化学;药用真菌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菌种生产等。

目录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我国历代本草药书及古籍著作中有关药用真菌的论述
一、我国古代对药用真菌的观察和认识
二、药用真菌在我国传统医药中的应用
三、药用真菌栽培简史
第二节 药用真菌在人民医疗保健事业及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一、药用真菌的化学、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二、药食兼用真菌为人类提供了优质的保健食品
三、药用真菌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
四、药用真菌在活跃农村经济中的作用
第三节 药用真菌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展望
一、药用真菌的兴起与发展
二、生产现状和展望
第二章 药用真菌分类
第一节 药用真菌的分类目的及依据
第二节 药用真菌的分类
一、药用真菌的细胞及亚细胞结构
第三章 药用真菌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药用真菌的形态结构
二、药用真菌子实体的形态结构
三、药用真菌有性孢子与无性孢子
四、药用真菌菌丝及菌落
五、药用真菌菌丝的特化
第二节 药用真菌的生理
一、药用真菌的生长与繁殖
二、药用真菌的营养
三、药用真菌的代谢
第三节 药用真菌的生态
一、环境条件对药用真菌的影响
二、药用真菌与其它生物的关系
第四章 药用真菌的遗传育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遗传与变异
第三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遗传物质
二、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
三、遗传物质的表达与传递
四、遗传物质与遗传性状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药用真菌的生活史
第五节 药用真菌的有性生殖
一、有性生殖的类型
二、有性生殖的一级控制和二级控制
三、有性生殖类型与育种方式
四、同核菌丝体的结实
五、药用菌DNA的特性
二、药用菌细胞的分裂过程
一、已知能产生无性孢子的药用菌
第六节 药用真菌的无性生殖
第七节 育种
一、药用菌育种工作的策略
二、育种方法
第五章 药用真菌化学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药用真菌多糖与糖肽
一、药用真菌多糖的性质
二、药用真菌多糖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三、各种药用真菌多糖的研究
一、萜类的含义和分类
二、倍半萜类化合物
第三节 萜类化合物
三、二萜类化合物
四、二倍半萜类化合物
五、三萜类化合物
第四节 色素类化合物
一、双聚色酮类化合物
二、双聚蒽醌类化合物
五、芘醌类化合物
第五节 生物碱类成分
三、双聚萘骈吡喃酮类化合物
四、1,2-吡喃酮类化合物
一、药用真菌所含的生物碱
二、生物碱的提取方法与举例
第六节 药用真菌的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类成分
一、药用真菌的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
二、氨基酸的提取分离
三、蛋白质的提取分离
一、甾醇类化合物
第七节 药用真菌的其它类型化合物
二、有机酸、多元醇、酚和酯类化合物
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微量元素物质
第六章 药用真菌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第一节 真菌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一、抗肿瘤作用
二、免疫调节作用
三、抗放射与促进骨髓造血功能
四、保肝解毒作用
五、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六、对内分泌和代谢的作用
七、其它作用
第二节 真菌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一、慢性支气管炎
二、冠心病高血脂症
三、神经衰弱
四、肝炎
五、肿瘤
六、其它
一、菌种生产厂房设计要求
第七章 菌种生产
第一节 常用设备 仪器及药品
二、主要设备、仪器
三、常用药品
四、常用玻璃器皿的洗涤
第二节 培养基的制备
一、培养基的种类
二、培养基的配制
第三节 消毒与灭菌
一、原理与方法
一、菌种分离前的准备工作
二、消毒与灭菌效果的检验
第四节 菌种的分离
二、分离方法
第五节 菌种的鉴定
一、宏观目测法
二、显微观察法
三、化学分析法
四、栽培试验检测
一、接种
第六节 菌种培养与生产
二、菌种培养
三、防止杂菌感染
第七节 菌种保藏
一、定期移植保藏法
二、矿油封藏法
三、载体保藏法
四、冷冻真空干燥法
六、自然基质简易保藏法
五、液态氮超低温保藏法
第八章 药用真菌固体发酵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固体发酵的概念
第三节 固体发酵的构成
一、菌种
二、基质
三、环境条件
第四节 固体发酵的生产工艺
一、菌种及种子制备
三、发酵终点
二、基质配制与发酵
第五节 菌质
一、菌质的组成与成分
二、菌质的应用方式
三、菌质的类别与命名
四、菌质的鉴别
五、菌质后处理
二、我国目前药用真菌液体发酵生产现状
一、对药用真菌液体发酵的评价
第一节 药用真菌液体发酵培养发展简介
第九章 药用真菌液体发酵培养
三、对发展药用真菌液体发酵的几点建议
第二节 药用真菌液体培养常用仪器设备
一、实验室液体培养常用仪器
二、药用真菌发酵罐液体培养的常用设备
第三节 药用真菌液体发酵的培养基
一、液体培养基的组成
二、液体培养基的配制
三、几种常用的培养基
第四节 药用真菌的摇瓶培养
一、摇瓶培养的有关参数
二、摇瓶培养的注意事项
三、摇瓶培养的无菌检验
四、摇瓶培养的菌丝含量测定
第五节 药用真菌的发酵罐培养
一、发酵罐生产中的有关参数
二、发酵罐生产的控制方法
三、发酵终点的判断
四、发酵生产中染菌率的控制
一、栽培场地选择和整理
二、段木的准备
第一节 段木栽培
第十章 药用真菌栽培与病虫害防治
三、菌种的准备
四、接种
五、栽培管理
第二节 代料栽培
一、栽培场地选择
二、代料选择及配制
三、代料栽培
二、药用真菌的加工
第三节 药用真菌采收及加工
一、药用真菌的采收
第四节 药用真菌病虫害及其防治
一、药用真菌虫害
二、药用真菌病害
第十一章 科学地利用森林资源发展药用真菌及森林的培育
第一节 药用真菌栽培与森林资源的关系
四、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三、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带
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一、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第二节 适合于栽培药用真菌树种的分布
第三节 栽培药用真菌常用树种
一、松科(Pinaceae)
二、蔷薇科(Rosaceae)
三、桦木科(Betulaceae)
四、壳斗科(Fagaceae)
五、榛科(Corylaceae)
八、椴树科(Ti1iaceae)
六、榆科(Ulmaceae)
七、槭树科(Aceraceae)
第四节 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培育
一、有计划地发展药用真菌生产,提高用林的生产效率
二、护林造林
三、合理采伐
四、林木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一节 药用真菌新药制剂研制与发展
一、药用真菌制剂研制开发的现状
第十二章 药用真菌的研制与开发
二、药用真菌制剂研制开发的指导原则
三、中药新药概念及其类别
第二节 药用真菌新药制剂的研制与开发
一、选题与选方
二、药用真菌制剂原料
三、药用真菌制剂的剂型和基础工艺
四、药用真菌制剂新药的稳定性研究
五、药用真菌制剂新药的药效学研究与评价
六、药用真菌制剂新药的毒理学研究与评价
七、药用真菌制剂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八、药用真菌制剂新药的质量标准
第三节 菌类保健食品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保健食品的生产现状及发展前景
二、药用真菌在保健食品开发中的意义及现状
第四节 菌类保健食品的种类与研究开发
一、菌类保健食品的种类
二、菌类保健食品的研究与开发
第五节 药用真菌新药制剂与保健食品研制与开发的有关法规与审批
一、药用真菌新药制剂研制与开发的有关法规及审批
二、菌类保健食品研制与开发的有关法规及审批
各论
第十三章 麦角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麦角生物碱
一、麦角生物碱分类
二、提取分离麦角生物碱的方法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二、生活史
第四节 培养技术
三、生态分布
一、人工接种栽培麦角
二、发酵生产麦角新碱
三、菌种保藏
第十四章 冬虫夏草
第一节 概述
一、冬虫夏草菌的分离和鉴定研究
二、人工培养的研究
三、冬虫夏草的产品开发研究
一、化学成分
四、药理、化学及临床方面研究
第二节 化学及药理
二、药理作用
三、临床应用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二、生活史
三、生态分布
四、虫草菌及其寄主虫草蝙蝠娥的生长条件
一、菌种的分离与纯化
第四节 培养技术
二、发酵生产技术
三、冬虫夏草的人工栽培技术
第十五章 古尼虫草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化学及药理
一、古尼虫草无性型的营养成分
二、古尼虫草无性型菌丝体的药理
一、形态特征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二、生活史
三、生活条件
第四节 培养技术
一、固体培养
二、液体培养
第十六章 蛹虫草
第一节 概述
一、形态结构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二、蚕蛹虫草药理
第二节 化学及药理
一、蚕蛹虫草化学成分分析
二、生活史
三、生态学特性
第四节 培养技术
一、人工蚕蛹虫草的培养技术
二、接种,培养
三、采收加工
第一节 概述
第十七章 黑木耳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二、生活史
三、生态分布
四、生活条件
第三节 菌种的制作
一、栽培场的准备
三、菌种质量检查
第四节 段木栽培
一、母种的分离培养
二、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
二、耳木的准备
三、接种
四、上堆定植
五、散堆排场
六、起架
七、病虫害及其防治
八、越冬管理
九、采收与加工
一、代用材料与配方
第五节 代料栽培
二、栽培技术
三、采收
第十八章 银耳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化学与药理
一、化学成分
二、药理作用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结构
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二、生活史
第四节 栽培技术
一、菌种生产
二、段木栽培
三、代料栽培
第十九章 金耳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化学与药理
一、化学成分
二、药理作用
三、临床应用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二、生活史
三、生长所需要环境条件
第四节 培养技术
一、制种方法
二、栽培方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十章 猴头菌
一、化学成分与经济价值
第二节 化学与药理
二、药理作用与临床效果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结构
二、生活史
三、生态环境
四、生长发育条件
一、菌种培养
第四节 培养技术
二、子实体培养
三、发酵培养
第二十一章 云芝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化学与药理
一、云芝制剂的药物化学
二、云芝制剂的提取工艺
三、云芝的药理作用
四、云芝的临床作用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结构及类型
二、显微特征
三、分布及生态环境
四、生活史
五、生长发育条件
第四节 培养技术
一、制种方法
二、固体栽培技术
三、液体培养技术
第二十二章 灵芝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化学与药理
一、灵芝的化学成分
二、灵芝的药理作用
三、灵芝在医疗临床上的应用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二、生活史
三、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一、母种的分离与培养
二、灵芝栽培
第四节 培养技术
三、发酵培养
第二十三章 猪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化学与药理
一、化学成分及制剂
二、药理作用
一、形态结构
三、临床应用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二、营养
三、繁殖、生长与发育
四、生长的生态环境条件
五、生活史
第四节 栽培技术
一、培养菌材
二、种苓的选择和处理
四、树叶的利用
三、栽种期
五、栽培方法
六、田间管理
七、收获加工
第二十四章 茯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一、主要化学成分
二、主要药理作用
一、形态结构特征
三、临床应用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二、生态分布
三、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栽培技术
一、制种方法
二、栽培方法
三、栽培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五、采收加工
六、药材性状及规格标准
七、商品贮藏养护
第二十五章 蜜环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化学、药理和临床应用
一、化学
二、药理
三、制剂与临床应用
一、形态特征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二、生长与分化
三、生活史
四、生物学特性
第四节 培养技术
一、菌种的分离、培养及筛选
二、发酵培养
三、子实体培养
第二十六章 金针菇
第一节 概述
二、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一、营养价值
第二节 化学与药理
三、临床应用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二、生活史
三、子实体的形态发生
四、生活条件
第四节 栽培技术
一、菌种制备
二、栽培及管理技术
三、病虫害防治
四、采收与加工
第二十七章 香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三、生态分布
四、生活条件
五、酯酶同工酶
第四节 发酵生产
第一节 概述
第三十章 羊肚菌
第二节 化学与药理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二、生态分布
三、生态条件
四、营养特性
第四节 培养技术
一、菌种分离
二、培养基种类
三、人工栽培
四、深层发酵
第三十一章 牛舌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结构
二、生态习性
三、生活史
四、生活条件
二、原种和栽培种的生产
一、菌种的制备
第三节 栽培技术
三、发生管理
第三十二章 隐孔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结构
二、生活习性
三、生活史
一、菌种分离
第三节 栽培技术
四、生活条件
二、摇瓶培养
第三十三章 槐耳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化学、药理及毒理
一、化学成分
二、药理
二、分布
一、形态特征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三、毒理
四、临床试验
三、营养
四、生态
第四节 生产技术
一、菌种
二、发酵
三、后处理
四、生产流程
第一节 概述
第三十四章 榆耳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结构
二、生长习性
第三节 培养技术
一、菌种分离
二、制种技术
三、栽培方法
四、采收与加工
第一节 概述
第三十五章 灰树花
第二节 灰树花多糖及活性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二、生态环境
三、生理特性
第四节 栽培技术
一、菌种制备
二、栽培方法
第三十六章 雷丸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 栽培技术
一、纯菌种的分离
二、室内培养
三、菌核的人工栽培
第二节 化学、药理及毒理
一、化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三十七章 亮菌
二、药理
三、毒理
四、临床试验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
二、营养
三、固体发酵
二、子实体培育
一、菌种
第四节 生产技术
四、液体发酵
五、生产流程
第三十八章 安络小皮伞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
一、化学成分
二、毒性试验
三、抗菌试验
四、临床疗效
一、形态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二、生态及生物学特性
三、采收和保藏
第四节 培养技术
一、生产工艺流程
二、菌种分离
三、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四、发酵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节 概述
第三十九章 裂褶菌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二、营养条件
三、生长条件
第三节 栽培与培养技术
一、菌种分离与培养
二、人工栽培
三、裂褶菌菌丝的液体发酵
四、裂褶菌多糖的提取
第一节 概述
第四十章 鸡?菌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二、生活条件
第三节 栽培技术
一、菌种的分离及培养
二、液体深层发酵
三、驯化栽培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 概述
第四十一章 松口蘑
第三节 林地栽培技术
一、林地环境整理
二、菌根的培育方法
三、病虫害防治
四、采收与出售
第四节 菌丝体的培养
一、菌种的制备
二、深层培养
第一节 概述
第四十二章 竹荪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结构
二、生长发育动态及生活史
三、竹荪自然生态条件
四、竹荪生长所需要的外界环境条件
第三节 栽培技术
一、菌种制作
二、栽培方法
四、采收加工
三、栽培管理
五、病虫害防治
第四十三章 马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二、生活史
三、生态条件
第三节 栽培技术
一、菌种的分离培养
三、采收加工
二、栽培方法
第四十四章 白僵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
一、化学成分
二、药理作用与临床作用
第三节 生物学特性
一、球孢白僵菌
二、卵孢白僵菌
二、菌种培养及发酵
一、白僵菌的分离
第四节 培养技术
三、固体法培养白僵菌菌种
四、僵蚕的形成与制作
五、僵蛹的生产方法
附录
附录1 药用真菌单、验方和食疗方选
附录2 药用真菌分类索引
附录3 主要药用真菌拉丁学名索引
附录4 主要药用真菌中文名索引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国药用真菌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