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年)》是《中国知青史》的前半部分,迄止时间为1953年到1968年。根据官方文献档案与当时的公开出版物,分析和叙述了“文革”前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项正式的国家安置政策出台、演变和形成的过程。作者明确指出了以下三点:第一,知青上山下乡政策的出台,不仅出于政治与意识形态层面的考虑,而且与建国后几乎每一项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紧密相关,是各种政策施行造成的结果。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尤其是计划经济的背景来看待知青上山下乡的问题。
第二,“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国家劳动力调配工作的重要一环.旨在为无法在城市升学就业的青年开辟新的就业道路。但无论作为一项安置工作,还是以后发展成为一场运动,从指导思想和具体运行机制上,都具有明显的延续性,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采取肯定前者否定后者的做法。
第三,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明确区分知青。并对他们作出分别研究。狭义的知青特指1962年知青安置成为国家一项专门工作后从大中城市下乡的中学毕业生,其中“文革”期间毕业的“老三届”及其以后陆续从中学毕业的城市青年,通常被人们看作是知青的主体。但从广义来说,知青还应包括家在农村、毕业后又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回乡青年”。他们才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先行者,也是人数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批人,因此《中国知青史(套装共2册)》用大量篇幅,列举大量事实,阐述了回乡知青群体与他们的经历。
《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只是这方面的一个初步成果,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完成一部完整、客观、科学的上山下乡运动史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中外学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研究领域的拓宽和深入仍有待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学者的协同并进。搜集资料是一项艰辛浩繁的工作。《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的资料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一、公开出版的报纸、杂志,“文革”初的红卫兵小报和印刷品;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知青办公室形成的历史档案;三、“文革”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出版的与上山下乡运动相关的宣传品、文件集、资料集、统计年鉴、大事记、劳动史志、研究著作;四、知识青年的回忆录。在以上资料中,各种官方资料是利用的重点。我在研究中,对资料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整理、鉴定、筛选,旨在使《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历史的原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前后持续达1/4世纪以上,堪称建国以来最旷日持久的一场由政府组织的社会活动。由于时间背景的不同,使这段历史形成鲜明的阶段性。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至1966年,为“文革”前阶段,从规模和走向来说,又是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阶段;第二阶段,从1967年至1976年,为“文革”中阶段,也是上山下乡活动演变为一场狂暴运动的高潮阶段;第三阶段,1977年至1980年,为“文革”后阶段,又是运动急剧衰落的阶段。
《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主要研究“文革”以来的上山下乡运动史。根据以上阶段划分,将全书分为序论和上、中、下三篇。序论部分,扼要叙述了“文革”前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历程,把这作为展开全书线索的一个铺垫。上篇《大潮涌起》、中篇《再起高潮》,将“文革”十年中上山下乡运动前后衔接的两次高潮分别叙写。笔者以为,这样编排既突出了全书的重点,也易于把握运动的动态变化。下篇《大潮跌落》,考察了运动衰落的前因后果,惊心动魄的知青“返城风”是阐述的重点。最后得出关于这场运动的若干结论。
目录
绪论 上山下乡的前奏(1954—1966年)
一 一个“就业”新方向
二 渐入坎坷之境
三 “红旗卷起农奴戟”——知青返城风
上篇 (1967—1973年)
第一章 红卫兵吹响进军号
一 上山下乡,如箭在弦
二 第一声号角
三 “老三届”的足迹
第二章 高潮来临
一 “毕业生分配是个普遍问题”
二 席卷全国的狂澜
第三章 下乡知青的安置
一 地点的选择
二 安置经费及物资补助
三 安置的方式
第四章 “再教育”运动
一 “再教育”理论的由来
二 “再教育”理论的实施
三 典型的力量
四 “再教育”的后果
五 城市中的“配教”活动
六 关于“春节不回城”的倡议
七 落实政策的初步尝试
第五章 陷入困境的运动
一 运动大滑坡
二 知青问题面面观
第六章 振兴运动的努力
一 忧国愤世上书人
二 闻风而动
三 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的召开
中篇 再起高潮(1974—1976年)
第七章 新举措的出台
一 加强领导
二 解决知青的生活困难
三 改进安置办法
四 修订毕业生分配政策
五 重视对青年的教育培养
六 兵团改制
第八章 知识青年的返城道路
一 两招一征
二 病退与困退
三 “曲线返城”种种
第九章 婚姻——一个日愈凸显的新问题
一 婚姻政策
二 婚姻率的分析
三 婚姻的类型
四 已婚知青的窘境
第十章 极左势力影响的加剧
一 反“走后门”与“三箭齐发”
二 “坚持乡村的伟大胜利”
三 培养“反潮流”典型
四 知青工作“左”转迹象
五 知青工作遭破坏
第十一章 政治冤案
一 “一打三反”运动中的冤案
二 现代“文字狱”
三 知青觉悟的历程
下篇 大潮跌落(1977—1980年)
第十二章 知青问题的“拨乱反正”
一 华国锋坚持“过去方针”
二 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三 一篇振聋发聩的评论员文章
四 知青政策的调整
五 恢复高考制度
六 平反冤假错案
七 典型人物的归宿
八 第二次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的召开
第十三章 震撼全国的返城风
一 前奏
二 “今夜有暴风雪”——黑龙江农场知青大返勘戋
三 云南农场知青“胜利大逃亡”
四 一波三折的新疆农场知青返城风
五 城市飓风
六 几段插曲
七 最后的风采
第十四章 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
一 改革劳动就业制度
二 改革招工制度
第十五章 “盛筵必散”——运动的尾声
一 推广集体所有制知青场队
二 变“一举两害”为“一举两得”
三 经费清理与财产折价
结束语
附录
主要参考书
后记
再版后记
一 一个“就业”新方向
二 渐入坎坷之境
三 “红旗卷起农奴戟”——知青返城风
上篇 (1967—1973年)
第一章 红卫兵吹响进军号
一 上山下乡,如箭在弦
二 第一声号角
三 “老三届”的足迹
第二章 高潮来临
一 “毕业生分配是个普遍问题”
二 席卷全国的狂澜
第三章 下乡知青的安置
一 地点的选择
二 安置经费及物资补助
三 安置的方式
第四章 “再教育”运动
一 “再教育”理论的由来
二 “再教育”理论的实施
三 典型的力量
四 “再教育”的后果
五 城市中的“配教”活动
六 关于“春节不回城”的倡议
七 落实政策的初步尝试
第五章 陷入困境的运动
一 运动大滑坡
二 知青问题面面观
第六章 振兴运动的努力
一 忧国愤世上书人
二 闻风而动
三 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的召开
中篇 再起高潮(1974—1976年)
第七章 新举措的出台
一 加强领导
二 解决知青的生活困难
三 改进安置办法
四 修订毕业生分配政策
五 重视对青年的教育培养
六 兵团改制
第八章 知识青年的返城道路
一 两招一征
二 病退与困退
三 “曲线返城”种种
第九章 婚姻——一个日愈凸显的新问题
一 婚姻政策
二 婚姻率的分析
三 婚姻的类型
四 已婚知青的窘境
第十章 极左势力影响的加剧
一 反“走后门”与“三箭齐发”
二 “坚持乡村的伟大胜利”
三 培养“反潮流”典型
四 知青工作“左”转迹象
五 知青工作遭破坏
第十一章 政治冤案
一 “一打三反”运动中的冤案
二 现代“文字狱”
三 知青觉悟的历程
下篇 大潮跌落(1977—1980年)
第十二章 知青问题的“拨乱反正”
一 华国锋坚持“过去方针”
二 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三 一篇振聋发聩的评论员文章
四 知青政策的调整
五 恢复高考制度
六 平反冤假错案
七 典型人物的归宿
八 第二次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的召开
第十三章 震撼全国的返城风
一 前奏
二 “今夜有暴风雪”——黑龙江农场知青大返勘戋
三 云南农场知青“胜利大逃亡”
四 一波三折的新疆农场知青返城风
五 城市飓风
六 几段插曲
七 最后的风采
第十四章 用经济手段解决政治问题
一 改革劳动就业制度
二 改革招工制度
第十五章 “盛筵必散”——运动的尾声
一 推广集体所有制知青场队
二 变“一举两害”为“一举两得”
三 经费清理与财产折价
结束语
附录
主要参考书
后记
再版后记
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