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象机、录象机、编辑机、监视器原理配接维修

副标题:无

作   者:段玉平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504300645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目录

目录
绪论
一、电视摄像和录像设备的发展概况
(一)摄像机的发展概况
(二)录像机的发展概况
(三)摄录机的发展概况
(四)家用摄录机
(五)新格式摄录机
二、应用电视系统工程的综合设计
(一)系统的分类
(二)系统的主要组成设备
(三)系统中摄像机、监视器的选用
(四)系统中其他设备的配置
(五)应用电视系统的同步
(六)应用电视系统中信号的传输
第一部分 原 理
第一章 彩色摄像机的工作原理
第一节 与电视摄像机有关的光学知识
(一)关于色度学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
(二)光学系统
第二节 电视摄像管
(一)概述………………………………………………………………………………………………(42)(二)光电导摄像管的工作原理&(
(三)摄像管工作性能的改进…………………………………………………………………(49)(四)各种类型的摄像管&(
(五)摄像管的最新发展
第三节 固体摄像器件
(一)概述
(二)固体摄像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
(三)固体摄像器件实例
(四)“开花”及“拖尾”现象
(五)EIT-CCD摄像器件
第四节 摄像机的扫描电路
(一)场扫描电路
(二)行扫描电路
(三)固体摄像器件的扫描
第五节 摄像机的视频电路
(一)前置放大器
(二)箱位电路
(三)γ校正电路
(四)轮廓校正电路
(五)矩阵电路
(六)彩色编码电路
第六节 彩色电视摄像机
(一)三管(板)彩色摄像机
(二)单管(板)彩色摄像机
第二章 录像机原理
第一节 录像机的录放原理
(一)磁记录原理
(二)重放原理
(三)消磁原理
(四)偏磁原理
(五)记录波长
第二节 盒式录像机的技术特征
(一)提高上限记录频率的方法
(二)提高视频频带宽度的方法
(三)正确地复现彩色信号
(四)盒式录像机视频磁头的扫描方式
(五)高密度记录
(六)方位角记录和色度串信的消除
(七)录像机的互换性
(八)音频系统
(九)盒式录像机的基本组成
第三节 视频磁头与视频磁带…………………………………………………………(150)
(一)视频磁头
(二)视频磁带
第四节 盒式录像机的伺服系统
(一)磁头鼓伺服系统
(二)主导轴伺服系统
第五节 录像机的录放系统
(一)图像信号记录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二)图像信号重放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第六节 录像机的机械系统
(一)机械系统的主要任务
(二)各部分机械系统的组成及动作原理
第七节 录像机的系统控制
(一)什么是系统控制电路
(二)系统控制的主要功能
(三)系统控制的输入电路
(四)系统控制的输出电路
第八节 家用录像机的新技术
(一)HQ(高图像质量)技术
(二)VHS Hi-Fi技术
(三)PCM(脉冲编码调制)技术
(四)录像机新格式
第九节 VO-5850P录像机的主要特点和原理
(二)视频系统
(三)音频系统
(四)伺服系统
(五)控制系统
第三章 编辑机
第一节 编辑原理
(二)编辑方式
(三)编辑定时与电子自动编辑
第二节 RM—440编辑机系统结构
(一)系统结构
(二)时间计数器
(三)键盘和搜索盘
(四)输入/输出接口
第四章 彩色监视器原理
第一节 彩色监视器的分类
第二节 彩色显像管
(一)三枪三束荫罩式彩色显像管
(二)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
(三)自会聚彩色显像管
(四)彩色显像管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第三节 彩色监视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一)技术参数指标
(二)使用功能指标
第四节 彩色监视器的关键电路分析
第五节 CRT终端显示器
(二)显示器字符容量、频带密度和清晰度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 配接与操作 特技机
第五章 配接概论、1/2英寸(VHS型)和3/4英寸(U-matic型)摄录编
设备的配接与操作
第一节 配接概论
(一)录像设备
(二)监视设备
(三)摄像设备
(四)配接实例
第二节 DXC-M3APK彩色摄像机
(一)特性
(二)各控制器的位置和功能
(三)摄像机的安装
(四)供电电源
(五)调整
(六)工作
(七)用于演播室工作
(八)DXC-M3APK技术指标
第三节 VO-6800PS便携式录像机
(一)特点
(二)各部件、控钮及其功能
(三)供电电源
(四)录像
(五)组合录制
(六)录制电视节目
(七)音频复制
(八)播放磁带
(九)视频磁头清洁
第四节 VO-5850P编辑录像机
(二)VO-5850P录像机面板控制器介绍
(三)VO-5850P录像机背板各部分介绍
(四)录像和放像
第五节 RM-440自动编辑控制器
(三)基本操作程序
(三)精确操作程序
第六节 VO-9850P编辑录像机
(二)新型录像/放像系统(SP系统)
(三)VO-9850P录像机面板控制器介绍
(四)VO-9850P录像机背板控钮介绍
(五)关于视频盒式磁带
(六)录像和放像
(七)编辑方式
第七节 SONY RM-450CE编辑控制器
(二)部件位置及控制功能
(三)设备连接与安装方法
(四)编辑前的准备
(五)自动编辑
(六)错误信息
(七)放障排除
(八)规格
第六章 SEG-2000AP特技效果发生器
第一节 SEG-2000AP特技效果发生器的系统功能和技术参数
(一)SEG-2000AP特技效果发生器的系统功能
(二)技术参数
第二节 系统控制
(一)单片机PPD8748控制系统
(二)功能?开关与键盘扫描
(三)机外输出数据锁存器
第三节 特技视频电路
(一)输入切换电路
(二)切换控制电路
(三)特技电路
第四节 特技脉冲产生电路
(一)锯齿波产生电路
(二)预消隐脉冲叠加电路
(三)环边/软边限幅电路
(四)外键脉冲产生电路
第五节 相位指示系统
(一)H相位比较电路
(二)同步分离电路
(三)H相位显示
(四)SC相位比较与显示
第六节 彩色背景电路
(一)副载波(SC)移相电路
(二)R-Y轴色差信号和B-Y轴色差信号电路
(三)色同步脉冲(BF)叠加电路
(四)B-Y/R-Y平衡调制器(IC8、IC9)
(五)Y/C混合电路
第七节 SEG-2000AP调整
(一)同步发生器调整
(二)特技控制脉冲调整
(三)扫换系统校准
(四)相位指示系统校准
(五)彩色背景系统校准
(六)特技系统校准
第三部分 调试和维修
第七章 FP-Z31A便携式彩色摄像机使用、原理和调整
第一节 特点、性能和系统构成
(二)规格
(三)额定值
(四)系统构成举例
第二节 使用与操作
(一)各部分说明
(二)操作方式与使用注意事项
(三)摄像机使用过程中的调整和注意事项
(四)变焦镜头(J15×9.5B4KPS)
(五)更换镜头时,摄像机与镜头的调整
(六)RE-80话筒的安装
第三节 电路说明
(一)预放单元——PRA UNIT
(二)摄像管控制单元——TC UNIT
(三)视频处理1单元——PRC-1
(四)轮廓校正单元——DTL UNIT
(五)视频处理2单元——PRC-2 UNIT
(六)PAI制编码单元——ENC-P UNIT
(七)PAI制同步发生器——SG-P UNIT
(八)中心单元——CENT UNlT
(九)中心附加板单元——CENT SUB UNIT
(十)自动调整单元——ASU UNIT
(十一)电源单元——PWR UNIT
(十二)偏转/偏转附加板单元——DEF/DEF SUB UNIT
(十三)辅助单元——AUX UNIT
(十四)话筒单元——MIC UNIT
第四节 维修和检测
(一)各组件的触及
(二)摄像管和线圈组件的拆卸
(三)清理色温滤色镜
第五节 摄像机的调整
第六节 故障检查流程图
(一)无视频、无同步
(二)同步正常但无视频
(三)图像颜色不正常
(四)分辨率不够
(五)摄像机工作不正常
(六)自动白不正常
(七)自动黑调整不正常
(八)自动黑不正常
(九)自动中心调整不起作用
第八章 VO-5850P录像机的调试和维修
第一节 概述
(一)维修用的工具和设备
(二)机箱的拆卸
(三)带盒舱的拆卸
(四)无RM-440时将机器置10倍速搜索状态的方法
第二节 机械部分的调整
(一)联动部件的位置调整
(二)反张力和转矩调整
(三)走带通道的调整
第三节 电气部分的调整
(一)电源调整
(二)伺服系统调整
(三)音频系统调整
(四)视频系统调整
(五)旋转消磁电流调整
第四节 主要部件更换方法
(一)上鼓组件的更换
(二)磁鼓组件的更换
(三)主导轴电机的更换
(四)CTL重放磁头的更换
(五)S穿带辊的更换
(六)穿带环上磁带导柱的更换
(七)刷针的更换
(八)主要部件更换后的调整项目表
第五节 故障处理
(一)控制系统的故障处理
(二)走带系统的故障处理
(三)伺服系统的故障处理
(四)视频系统的故障处理
第九章 VM-14PSN彩色监视器的维修
第二节 彩色监视器彩色制式自动识别转换电路的原理分析
(一)50赫/60赫场频识别电路
(二)NTSC3·5?和NTSC4·43识别电路
(三)PAL/SECAM识别电路
第三节 故障处理
(一)检查和排除故障的步骤
(二)检查故障的流程
第四部分 电缆电视系统和附录
第十章 电缆电视系统
第一节 综述
(一)电缆电视的发展
(二)电缆电视系统的构成
第二节 系统的性能参数
(一)视频性能参数
(二)射频性能参数
(三)性能参数表
第三节 接收天线的工作原理
(一)常用接收天线的种类
(二)天线的接收电平
(三)天线的架设
(四)计算实例
第四节 电缆电视系统的设备
(一)天线放大器
(二)宽频带放大器
(三)频道放大器
(四)频道变换器和频道处理器
(五)调制器
(六)混合器
(七)分配器
(八)分支器及串接单元
(九)接收机变换器
第五节 前端的组成
(一)直接混合型前端
(二)频道放大器混合型前端
(三)处理器混合型前端
(四)实际的前端设备组成
第六节 传输网的组成
(一)干线的组成
(二)同轴电缆的特性
(三)典型段的分析
(四)电平的考虑
(五)供电
第七节 用户分配电路
(一)用户分配电路的公式
(二)无源部件的规格
(三)用户输出口的安全问题
第八节 维护和修理
附录1:专业用三板CCD摄像机性能对照表
附录2:专业用三管彩色摄像机性能对照表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摄象机、录象机、编辑机、监视器原理配接维修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