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分近代以前的天津城市演进过程(远古-1840)、近代港口贸易与工商业城市地位的奠定(1842-1900)、近代多功能中心城市的初步形成(1900-1927)、区域性多功能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1927-1937)等历史阶段,讲叙了天津城市的历史。
目录
目录
城市的胚胎:聚落
新旧思潮的交替:吸收与蜕变
渐进中的城市经济生活
渐进中的城市社会生活
反基督教运动长期连续中的一个插曲
撞碎义和团运动的暗礁
第二篇 近代多功能中心城市的初步形成(1900—1927)
大事年表
第九章 近代城市发展基础的奠定
都统衙门对天津的统治
近代城市管理系统与法规的介入
初期城市泉州的出现
八国租界并立局面的形成
天津的回收与袁世凯对天津的统治
新市区的开发
政权形式的更迭
城市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
运载工具的变迁与埠际交通的发展
城市建筑与园林
近代化进程中的畸形成长
第十章 商业贸易与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对腹地的影响
商业的近代化倾向
运渠的开凿和航运枢纽地位的奠定
商业规模的扩大
促使天津发展为北方经济中心的诸因素
与腹地商品联系的发展
银行业的兴盛
银行业务范围的确立
旧式钱业的转变
与腹地的金融往来
第十一章 近代工业的发展及天津城市对腹地发展的促进
近代工业主体构架的形成
军阀与官僚资本的涌现
漂榆邑与角飞城
20世纪初期天津工业发展的特点
工业发展与城市的近代化
天津周邻地区农村经济的商品化
天津城市的成长与华北地区的城市化
天津腹地范围的扩张
第十二章 城市人口与社会
城居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人口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的一般状况
人口机械增长的案例分析
城市社会的职业结构
三会海口的出现及其意义
社会组织的增加及其性质的变化
为“通商各属之冠”的近代教育
空前发达的城市通俗文化
传播媒介的发展与社会心理的变迁
第三篇 区域性多功能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1927—1937)
大事年表
第十三章 近代工业的曲折发展
影响这一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民族资本工业的衰退趋势
外资工业的加快发展和日资工业的膨胀
第二章 天津城市地位的奠定
民族工业的投资结构
日本财团、银行团对纺纱企业的接管和面粉企业的同业兼并
租界民资工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结构的特征
工业区位类型及城市工业区的初期形态
企业工人的构成及其来源
工人的工资及劳动和生活状况
第十四章 城市商业与贸易结构的演变
市场发展的一般趋势
批发商业的结构
界河两岸的“寨”与“铺”
交易媒介:货栈、“跑合”与银行、号
零售商业的发展及其组织形态
商业空间结构的演变及聚集租界的趋势
近代中心商业区的形成与商业层系结构
第十五章 近代城市社区与家庭
城市的发展与近代社区的形成
社区结构与功能社区的出现
富人向租界的聚居和边缘区的相对贫困
城市家庭结构的演变
工资结构与家庭消费生活方式
“寨”、“铺”与天津平原的开发
第十六章 城市文化的繁荣
多源文化的汇合与城市文化结构的演变
以报纸为主体的近代大众传播媒介的空前兴盛
出版业的发展
多种文化形态的并存
堂会和票友:市民消闲生活与传统艺术的发展
城市文化的市俗化趋势
市民消闲生活方式与社区娱乐业的构成
第四篇 区域性多功能城市的变态——日、“满”、华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地(1937——1945)
大事年表
燕京的建都与漕运
第十七章 沦陷时期天津城市经济功能的变化
在侵华战争中日本重视华北及天津的原因
日本“开发”天津城市经济的计划
日本对天津的经济投资
天津工业的迅速发展
天津经济实力在华北的地位
贸易功能的萎缩
郊区农业经济的变化
城市经济功能变化的体现
日本经营天津城市经济的特征及评估
直沽寨的出现及其重要地位
第十八章 城市成长的殖民地烙印
日本对天津交通事业控制的强化
“中心港”地的选择
新港建港工程
塘沽的成长及其与天津关系的日益密切
租界区的变化
日本对天津城市的规划与经营
日本侵略下天津城市房地产业萧条和住宅紧缺
第十九章 殖民统治下的天津城市人口与社会
人口的持续增长
绪论
元代直沽经济地位的上升
人口增长的原因及人口概况
天津的伪政权
殖民控制管理系统
残酷的殖民统治
殖民统治下不同心理状态的天津市民
物价和市民生活
日伪当局的“粮食配给”
1939年洪水肆虐中的天津市民
第二十章 沦陷时期的天津城市文化概况
日本对传播媒介的控制
漕运的发达与直沽的成长
出版事业的萧条与畸形发展
宗教团体的被亵渎
奴化教育的推行
“孤岛”里的抗日宣传
不甘沉沦的天津文化人
第五篇 从发展到停滞——近代天津城市发展历史的终结(1945—1949)
大事年表
第二十一章 城市经济功能的衰退
国民党政府对天津敌伪产业的接收
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
直沽的城市管理
天津工业的基本状况及其特征
工业生产的困境
商业贸易的萧条
天津城市经济衰退的原因
第二十二章 城市管理系统的调整与新港的扩建
租界的收回
城市区街的调整
制定“扩大市区计划”
公用事业的整饬
新港的扩建
直沽城市经济的活跃
天津地区干线公路的管理与修整
天津外围防线的构筑
第二十三章 动荡中的城市社会与文化
市政机构的重建与应急措施
通货膨胀下的市民生活
各阶层人民反政府运动的高涨
人口继续增长的原因
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
新闻出版业的兴衰
进步文化人的活动
直沽的人口
赘语
后记
第三章 传统城市的形成
天津的得名
直沽设卫与卫城的修建
明初天津城市的管理系统
天津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
序篇 近代以前的天津城市演进过程(远古—1840)
河漕与天津商业贸易的发展
封建专制统治对天津城市商业的摧残
明代天津的盐业生产
明末的天津屯垦及其作用
徐光启对天津农业发展的贡献
明代天津的人口
明代天津城市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第四章 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
从军事城堡到地方行政建置
清初城市管理系统的重建
大事年表
城市建设的发展
城市运输系统的一般状况
漕运与城市经济的活跃
盐业发展对城市成长的影响
地方政府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倡导
观念性控制的加强
城市人口的增加
人口的职业结构与邻里
城市郊区的成长
城乡关系的密切
第一章 天津城市的区位环境与早期开发
城市文化与消闲生活
城市社会的蜕变
第一篇 近代港口贸易与工商业城市地位的奠定(1840——1900)
大事年表
第五章 天津城市被迫走向近代
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沿海城市的觊觎
强迫天津开埠的原因
《天津条约》的签订
英法联军在大沽的失败
《北京条约》与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
天津城市的优越地理位置与两种位置概念
英法美三国租界的划定
德日租界的建立
天津城市管理系统的调适
“自治”型的租界管理体制
租界侨民与市政建设
租界的公共设施与传播媒介
早期租界的社会生活
西方宗教势力的伸入
海河的开始浚治
第六章 进出口贸易的兴盛
天津城市的直接位置
两种商品价值体系开始对话
鸦片输入的合法化
洋布进口的最大口岸
进口贸易额不断增加及其原因
出口商品的结构与分析
天津与恰克图的茶叶贸易
对西方的直接贸易何以不兴盛
开埠后的洋行与洋商
作为华洋贸易中介人的买办
传统金融业的新发展
天津城市的一般位置
早期的银行
对外贸易与近代天津城市的成长
第七章 近代工业、对外交通和通讯的建立
对西方军事优势的民族主义反应
天津机器局的整顿与扩建
机器动力需要新的能源
开平煤矿与近代天津的“新纪元”
一个“显示中国进步最有力的证据”
从矿山开始的铁路世纪
天津进入了“划时代的时期”
天津平原的早期开发
电报通讯把天津与世界联系起来
中国人架设的第一条电话线
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创办
外资企业的出现
民族资本的兴起
20世纪以前近代工业在城市中的地位
第八章 处在“转型”时期的天津城市社会
城市社会结构的转换与控制管理的加强
社会组织的发达
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城市教育
城市的胚胎:聚落
新旧思潮的交替:吸收与蜕变
渐进中的城市经济生活
渐进中的城市社会生活
反基督教运动长期连续中的一个插曲
撞碎义和团运动的暗礁
第二篇 近代多功能中心城市的初步形成(1900—1927)
大事年表
第九章 近代城市发展基础的奠定
都统衙门对天津的统治
近代城市管理系统与法规的介入
初期城市泉州的出现
八国租界并立局面的形成
天津的回收与袁世凯对天津的统治
新市区的开发
政权形式的更迭
城市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
运载工具的变迁与埠际交通的发展
城市建筑与园林
近代化进程中的畸形成长
第十章 商业贸易与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对腹地的影响
商业的近代化倾向
运渠的开凿和航运枢纽地位的奠定
商业规模的扩大
促使天津发展为北方经济中心的诸因素
与腹地商品联系的发展
银行业的兴盛
银行业务范围的确立
旧式钱业的转变
与腹地的金融往来
第十一章 近代工业的发展及天津城市对腹地发展的促进
近代工业主体构架的形成
军阀与官僚资本的涌现
漂榆邑与角飞城
20世纪初期天津工业发展的特点
工业发展与城市的近代化
天津周邻地区农村经济的商品化
天津城市的成长与华北地区的城市化
天津腹地范围的扩张
第十二章 城市人口与社会
城居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人口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的一般状况
人口机械增长的案例分析
城市社会的职业结构
三会海口的出现及其意义
社会组织的增加及其性质的变化
为“通商各属之冠”的近代教育
空前发达的城市通俗文化
传播媒介的发展与社会心理的变迁
第三篇 区域性多功能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1927—1937)
大事年表
第十三章 近代工业的曲折发展
影响这一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民族资本工业的衰退趋势
外资工业的加快发展和日资工业的膨胀
第二章 天津城市地位的奠定
民族工业的投资结构
日本财团、银行团对纺纱企业的接管和面粉企业的同业兼并
租界民资工业的发展
中小企业结构的特征
工业区位类型及城市工业区的初期形态
企业工人的构成及其来源
工人的工资及劳动和生活状况
第十四章 城市商业与贸易结构的演变
市场发展的一般趋势
批发商业的结构
界河两岸的“寨”与“铺”
交易媒介:货栈、“跑合”与银行、号
零售商业的发展及其组织形态
商业空间结构的演变及聚集租界的趋势
近代中心商业区的形成与商业层系结构
第十五章 近代城市社区与家庭
城市的发展与近代社区的形成
社区结构与功能社区的出现
富人向租界的聚居和边缘区的相对贫困
城市家庭结构的演变
工资结构与家庭消费生活方式
“寨”、“铺”与天津平原的开发
第十六章 城市文化的繁荣
多源文化的汇合与城市文化结构的演变
以报纸为主体的近代大众传播媒介的空前兴盛
出版业的发展
多种文化形态的并存
堂会和票友:市民消闲生活与传统艺术的发展
城市文化的市俗化趋势
市民消闲生活方式与社区娱乐业的构成
第四篇 区域性多功能城市的变态——日、“满”、华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地(1937——1945)
大事年表
燕京的建都与漕运
第十七章 沦陷时期天津城市经济功能的变化
在侵华战争中日本重视华北及天津的原因
日本“开发”天津城市经济的计划
日本对天津的经济投资
天津工业的迅速发展
天津经济实力在华北的地位
贸易功能的萎缩
郊区农业经济的变化
城市经济功能变化的体现
日本经营天津城市经济的特征及评估
直沽寨的出现及其重要地位
第十八章 城市成长的殖民地烙印
日本对天津交通事业控制的强化
“中心港”地的选择
新港建港工程
塘沽的成长及其与天津关系的日益密切
租界区的变化
日本对天津城市的规划与经营
日本侵略下天津城市房地产业萧条和住宅紧缺
第十九章 殖民统治下的天津城市人口与社会
人口的持续增长
绪论
元代直沽经济地位的上升
人口增长的原因及人口概况
天津的伪政权
殖民控制管理系统
残酷的殖民统治
殖民统治下不同心理状态的天津市民
物价和市民生活
日伪当局的“粮食配给”
1939年洪水肆虐中的天津市民
第二十章 沦陷时期的天津城市文化概况
日本对传播媒介的控制
漕运的发达与直沽的成长
出版事业的萧条与畸形发展
宗教团体的被亵渎
奴化教育的推行
“孤岛”里的抗日宣传
不甘沉沦的天津文化人
第五篇 从发展到停滞——近代天津城市发展历史的终结(1945—1949)
大事年表
第二十一章 城市经济功能的衰退
国民党政府对天津敌伪产业的接收
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
直沽的城市管理
天津工业的基本状况及其特征
工业生产的困境
商业贸易的萧条
天津城市经济衰退的原因
第二十二章 城市管理系统的调整与新港的扩建
租界的收回
城市区街的调整
制定“扩大市区计划”
公用事业的整饬
新港的扩建
直沽城市经济的活跃
天津地区干线公路的管理与修整
天津外围防线的构筑
第二十三章 动荡中的城市社会与文化
市政机构的重建与应急措施
通货膨胀下的市民生活
各阶层人民反政府运动的高涨
人口继续增长的原因
文化教育事业的恢复
新闻出版业的兴衰
进步文化人的活动
直沽的人口
赘语
后记
第三章 传统城市的形成
天津的得名
直沽设卫与卫城的修建
明初天津城市的管理系统
天津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
序篇 近代以前的天津城市演进过程(远古—1840)
河漕与天津商业贸易的发展
封建专制统治对天津城市商业的摧残
明代天津的盐业生产
明末的天津屯垦及其作用
徐光启对天津农业发展的贡献
明代天津的人口
明代天津城市的社会生活与文化
第四章 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
从军事城堡到地方行政建置
清初城市管理系统的重建
大事年表
城市建设的发展
城市运输系统的一般状况
漕运与城市经济的活跃
盐业发展对城市成长的影响
地方政府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倡导
观念性控制的加强
城市人口的增加
人口的职业结构与邻里
城市郊区的成长
城乡关系的密切
第一章 天津城市的区位环境与早期开发
城市文化与消闲生活
城市社会的蜕变
第一篇 近代港口贸易与工商业城市地位的奠定(1840——1900)
大事年表
第五章 天津城市被迫走向近代
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沿海城市的觊觎
强迫天津开埠的原因
《天津条约》的签订
英法联军在大沽的失败
《北京条约》与天津被辟为通商口岸
天津城市的优越地理位置与两种位置概念
英法美三国租界的划定
德日租界的建立
天津城市管理系统的调适
“自治”型的租界管理体制
租界侨民与市政建设
租界的公共设施与传播媒介
早期租界的社会生活
西方宗教势力的伸入
海河的开始浚治
第六章 进出口贸易的兴盛
天津城市的直接位置
两种商品价值体系开始对话
鸦片输入的合法化
洋布进口的最大口岸
进口贸易额不断增加及其原因
出口商品的结构与分析
天津与恰克图的茶叶贸易
对西方的直接贸易何以不兴盛
开埠后的洋行与洋商
作为华洋贸易中介人的买办
传统金融业的新发展
天津城市的一般位置
早期的银行
对外贸易与近代天津城市的成长
第七章 近代工业、对外交通和通讯的建立
对西方军事优势的民族主义反应
天津机器局的整顿与扩建
机器动力需要新的能源
开平煤矿与近代天津的“新纪元”
一个“显示中国进步最有力的证据”
从矿山开始的铁路世纪
天津进入了“划时代的时期”
天津平原的早期开发
电报通讯把天津与世界联系起来
中国人架设的第一条电话线
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创办
外资企业的出现
民族资本的兴起
20世纪以前近代工业在城市中的地位
第八章 处在“转型”时期的天津城市社会
城市社会结构的转换与控制管理的加强
社会组织的发达
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城市教育
近代天津城市史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