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真菌生物学研究与应用

副标题:无

作   者:廖万清, 吴绍熙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502590437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近年来,新的病原生物及新发感染病的不断出现,对全球医学及相关基 础研究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完善和渗透, 极大地推动了病原生物研究及其相应临床工作的发展,并由此产生了许多新 的诊断治疗病原疾病的理论和技术。 本分册在介绍真菌生物学及基因组学知识的基础上,阐明了真菌感染的 病原学、流行病学、免疫学及诊治方法,涵盖浅部和深部真菌感染的诸多病 例;同时,本书着重讲述了分子生物学方法诊疗的原理与技术,以及耐药机 制、疾病动物模型等内容。结合作者的实践经验,书中对于药物不合理使用 、SARS、AIDS、器官移植与真菌感染的关系也进行了系统阐述。内容丰富、 新颖、实用。 本书可供医学检验和临床诊断及相关专业的医生、科研和技术人员以及 药物研发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医学院校的真菌学教材。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真菌和病原真菌的概念
第二节 我国病原真菌学的主要研究进展
第三节 主要深部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一、 深部念珠菌感染
二、 霉菌感染
三、 隐球菌感染
四、 罕见双相真菌感染
第四节 常见真菌感染的流行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真菌的生物学
第一节 与人类相关的真菌种类
一、 对人类有益的真菌
二、 对人类有害的真菌
第二节 真菌的形态
一、 真菌的营养体
二、 真菌的繁殖体
三、 真菌的菌落
第三节 真菌的生活史
一、 真菌生活史的概念
二、 真菌生活史的类型
第四节 真菌的命名与分类
一、 真菌的命名
二、 真菌的分类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真菌的超微结构
一、 细胞壁的外成分
二、 细胞壁
三、 间隔
四、 细胞膜
五、 线粒体
六、 溶酶体
七、 核糖体
八、 液泡
九、 微体
十、 微丝和微管
十一、 高尔基体
十二、 内质网
十三、 核
十四、 鞭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真菌的基因组
一、 念珠菌的基因组
二、 新生隐球菌的基因组
三、 烟曲霉的基因组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病原真菌的感染与免疫研究进展
第一节 中国的机会性真菌感染
一、 侵入途径
二、 致病性
三、 常见的机会性真菌感染
第二节 病原性透明(明色)丝孢霉感染研究进展
一、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二、 致病机制
三、 临床表现
四、 诊断
五、 治疗与预后
第三节 病原性曲霉感染研究进展
一、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二、 临床表现
三、 诊断
第四节 病原性卡拉节纹霉研究进展
第五节 真菌感染的免疫机制
一、 常见免疫介质
二、 其他免疫因子
三、 常见真菌病的免疫反应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主要真菌病的发病机理
第一节 浅部真菌病
一、 引言
二、 头癣
三、 体股癣
四、 手足癣
五、 花斑癣
六、 甲真菌病
七、 叠瓦癣
八、 掌黑癣
九、 毛结节病
十、 癣菌疹
十一、 红癣
十二、 腋毛菌病
第二节 甲真菌病
一、 病原学
二、 分型
三、 临床表现
四、 诊断
五、 鉴别诊断
六、 治疗
第三节 念珠菌病
一、 病原学
二、 流行病学
三、 发病机制与病理
四、 临床表现
五、 诊断
六、 治疗
七、 念珠菌病的研究进展
第四节 隐球菌病
一、 病原学
二、 临床表现
三、 诊断
四、 治疗
第五节 曲霉病
一、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二、 临床表现
三、 诊断
四、 鉴别诊断
五、 治疗
第六节 着色真菌病
一、 流行病学
二、 致病机理
三、 临床表现
四、 诊断
五、 鉴别诊断
六、 治疗
第七节 孢子丝菌病
一、 流行病学
二、 致病机制
三、 临床表现
四、 诊断
五、 鉴别诊断
六、 治疗
第八节 马内菲青霉病
一、 病原学
二、 流行病学
三、 致病机制
四、 临床表现
五、 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 治疗
七、 预防及预后
第九节 深部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
一、 念珠菌
二、 曲霉
三、 隐球菌
参考文献
第七章 SARS、AIDS与真菌感染
第一节 SARS与真菌感染
一、 病原学
二、 流行病学
三、 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四、 临床表现
五、 诊断
六、 鉴别诊断
七、 治疗
八、 预防
第二节 AIDS与真菌感染
一、 念珠菌病
二、 隐球菌病
三、 组织胞浆菌病
四、 球孢子菌病
五、 青霉病
六、 曲霉病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抗真菌药物
第一节 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 破坏真菌细胞膜
二、 损害真菌细胞壁
三、 影响真菌核酸的合成和功能
四、 其他作用机制
第二节 抗真菌抗生素
一、 简介
二、 抗真菌抗生素研制
第三节 合成的抗真菌药物
一、 简介
二、 新合成的抗真菌药物
三、 研发中的合成抗真菌药物
四、 合成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
第四节 微生物来源的新型抗真菌药物
一、 简介
二、 微生物源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筛选
三、 echinocandins类及pneumocandins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第五节 白念珠菌的耐药性
一、 麦角甾醇生物合成通路中关键靶酶的变化
二、 影响白念珠菌胞内药物浓度变化的相关因子
三、 生物膜的耐药机制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病原真菌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病原真菌的鉴定方法
一、 API法鉴定真菌
二、 产色培养基鉴定
三、 G试验法鉴定
第二节 病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一、 G+C含量分析
二、 核型分析
三、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四、 核酸杂交分析
五、 核酸体DNA序列分析
六、 PCR相关检测分析
七、 基因芯片检测分析
八、 非PCR扩增核酸检测分析
九、 蛋白质分析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病原真菌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 分类研究
二、 致病和耐药机制研究
三、 临床应用研究
第四节 病原真菌的保藏
一、 病原真菌菌种保藏的目的
二、 病原真菌菌种保藏技术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病原真菌感染的动物模型
一、 动物模型的概念及意义
二、 动物模型与真菌病研究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病原真菌学研究展望
一、 病原真菌致病机制
二、 真菌病的诊断
三、 真菌病的治疗
四、 真菌病的预防
参考文献
索引
/6x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病原真菌生物学研究与应用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