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教材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大量的资料和作者的一些研究工作,系统总结而成。主要内容如下:绪论(保护生物学的概念、产生的背景和学科发展现状);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研究方法、保护措施和生态作用等);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起源、时空结构和动态特征);进化论基础(生物进化的概念、进化论的学说体系、进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适应(适应的概念、适应的意义、适应的产生和适应的过程、适应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等);物种变异和种群生物学(变异的产生、遗传变异、小种群灭绝规律、最小种群数量、最佳性比、混合种群和遗传漂变等);物种(物种的形成、隔离机制、物种扩散和物种灭绝、灭绝的原因和现状);岛屿生物地理学(岛屿与隔离、物种均衡理论、物种迁移规律);人类保护生物学(人类的起源、农业文明、家养动物的分布特点、作物的驯化、人类迁徙等)。
本教材以生物进化作为基本理论,用进化的观点和动态的观点解释各类保护现象和保护实践;强调保护自然遗产和野生基因资源的重要性,用自然选择和进化历史解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既有生物方面的内容,也有经济、文化和道德伦理方面的内容,既有自然的规律也有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在论述保护生物多样性时把人类的保护、生命的保护纳入科学的范畴;立足于使用自己的语言,借鉴别人的成果,写作过程是系统的,保证教材的统一性和可读性。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保护生物学的概念
1.2 保护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
1.2.1 保护生物学的产生
1.2.2 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1.3 保护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4 保护生物学的应用领域和特征
1.4.1 应用领域
1.4.2 特征
1.5 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方法
第二章 生物多样性
2.1 生物多样性概述
2.1.1 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
2.1.2 生物多样性概念
2.1.3 如何理解生物多样性
2.2 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2.2.1 Simpson多样性指数
2.2.2 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
2.2.3 均匀性指数
2.2.4 分类多样性测度
第三章 遗传多样性
3.1 遗传多样性的涵义
3.1.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和涵义
3.1.2 遗传多样性的功能等级
3.1.3 物种遗传多样性的水平和时空格局
3.1.4 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3.2 遗传多样性的测定
3.2.1 基因频率
3.2.2 基因遗传多样性的计算公式
3.2.3 遗传距离
3.2.4 Hardy-Weinberg定律
3.2.5 固定指数
3.3 应用实例:栎属植物的起源和遗传多样性
3.3.1 植物学上的发现
3.3.2 高山栎类与冬青栎Qilex的发生学关系
3.3.3 栎属植物的分类与形态多样性
3.3.4 栎属植物的物候多样性
3.4 栎属植物的分子水平多样性
3.4.1 冬青栎的花色素苷多态性
3.4.2 等位酶或同工酶的应用
3.4.3 细胞器DNA的RFLP与总DNA的RAPD应用
3.5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比较
第四章 生物进化与生态条件
4.1 生物进化的概念和理论
4.1.1 进化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4.1.2 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理论
4.1.3 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争论
4.2 关于生物进化的其他理论
4.2.1 达尔文进化论之前的有关理论和代表人物
4.2.2 达尔文进化论之后的有关理论和代表人物
4.3 进化的生态条件
4.3.1 生态学的普遍规律与进化
4.3.2 进化的生态条件
4.3.3 进化生态学的提出
4.4 生物进化与生态演替
4.4.1 生态演替的概念
4.4.2 生态演替的原因和机制
4.4.3 森林演替的模式和过程
第五章 适应与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
5.1 生物适应
5.1.1 适应的概念
5.1.2 适应是生物特性
5.1.3 关于“适者生存”
5.1.4 对于适应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解释
5.1.5 适应的相对性
5.1.6 适应的起源
5.2 生物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5.2.1 DNA复制
5.2.2 生物多样性的历史演化
5.2.3 生物多样性产生的3种资源
5.2.4 自然选择
5.3 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因素
5.3.1 物种形成与灭绝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3.2 决定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其他因素
5.3.3 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第六章 物种问题与物种保护
6.1 物种的概念
6.1.1 物种问题
6.1.2 物种的概念
6.2 物种形成机制
6.2.1 隔离机制
6.2.2 地理隔离
6.2.3 生殖隔离
6.2.4 生殖隔离的起源
6.3 物种形成模式
6.3.1 异地物种形成
6.3.2 邻近物种形成
6.3.3 同地物种形成
6.3.4 关于物种形成的讨论
6.4 物种灭绝
6.4.1 物种灭绝的概念
6.4.2 对于灭绝概念的认识
6.4.3 引起物种灭绝的因素
6.4.4 物种灭绝的现状
第七章 遗传变异与保护
7.1 遗传变异
7.1.1 遗传变异的概念
7.1.2 遗传变异产生的分子机制
7.1.3 基因重组
7.2 种群遗传学与保护
7.2.1 种群数量
7.2.2 瓶颈对变异和等位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7.2.3 遗传漂变的作用和影响
7.2.4 非均等性比
7.2.5 种群波动
7.2.6 小种群问题
7.3 进化遗传学与保护
7.3.1 遗传变异与进化速率
7.3.2 自然种群的遗传变异
7.3.3 遗传变异与内禀增长率
7.3.4 变异的结构模型
第八章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保护区
8.1 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
8.1.1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简介
8.1.2 侵移、灭绝和均衡理论
8.1.3 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局限胜和集合种群理论
8.2 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
8.2.1 集合种群理论的提出及其涵义
8.2.2 集合种群与岛屿生物地理学
8.2.3 集合种群理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8.3 自然保护区
8.3.1 关于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8.3.2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与功能
8.3.3 保护区的分类和分级管理
8.3.4 自然保护与保护区内居民之间的关系
8.4 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发展概况
8.4.1 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
8.4.2 对自然保护区价值的认识
8.4.3 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任务
8.5 自然保护区设计
8.5.1 建立自然保护区原则
8.5.2 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
8.5.3 保护区的形状与大小
8.5.4 保护区内部的功能分区
8.5.5 自然保护区网与生境走廊建设
第九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
9.1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9.1.1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与独特
9.1.2 中国生物多样性所受威胁
9.1.3 已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9.1.4 中国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
9.2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
9.2.1 物种多样性受威胁的调查、鉴别和编目
9.2.2 遗传多样性迁地保护
9.2.3 外来种问题
第十章 自然价值与生态伦理
10.1 自然与生物圈
10.1.1 有关生物圈的概念
10.1.2 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
10.2 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
10.2.1 资源的涵义
10.2.2 关于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理
10.3 自然资本论
10.3.1 自然资本
10.3.2 自然的价值
10.4 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
10.4.1 中国森林资源的现状与保护
10.4.2 中国湿地资源概况与保护
10.5 生态伦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0.5.1 生态伦理学
10.5.2 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第十一章 人类社会的文化与文明
11.1 表现型的延伸
11.1.1 基因复制特性
11.1.2 扩展的基因型
11.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社会
11.2.1 人类的进化和文明的开始
11.2.2 人类殖民澳洲和大型野生动物的灭绝
11.2.3 人类殖民美洲
11.2.4 各大洲的发展
11.3 农业的兴起与物种的驯化
11.3.1 农业的发展
11.3.2 农业及古代文明产生的原因
11.3.3 农业在各大洲传播的差异
11.3.4 病菌与外来种入侵
11.4 人类的保护
参考文献
'.x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保护生物学的概念
1.2 保护生物学的产生和发展
1.2.1 保护生物学的产生
1.2.2 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1.3 保护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4 保护生物学的应用领域和特征
1.4.1 应用领域
1.4.2 特征
1.5 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方法
第二章 生物多样性
2.1 生物多样性概述
2.1.1 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
2.1.2 生物多样性概念
2.1.3 如何理解生物多样性
2.2 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2.2.1 Simpson多样性指数
2.2.2 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
2.2.3 均匀性指数
2.2.4 分类多样性测度
第三章 遗传多样性
3.1 遗传多样性的涵义
3.1.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和涵义
3.1.2 遗传多样性的功能等级
3.1.3 物种遗传多样性的水平和时空格局
3.1.4 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3.2 遗传多样性的测定
3.2.1 基因频率
3.2.2 基因遗传多样性的计算公式
3.2.3 遗传距离
3.2.4 Hardy-Weinberg定律
3.2.5 固定指数
3.3 应用实例:栎属植物的起源和遗传多样性
3.3.1 植物学上的发现
3.3.2 高山栎类与冬青栎Qilex的发生学关系
3.3.3 栎属植物的分类与形态多样性
3.3.4 栎属植物的物候多样性
3.4 栎属植物的分子水平多样性
3.4.1 冬青栎的花色素苷多态性
3.4.2 等位酶或同工酶的应用
3.4.3 细胞器DNA的RFLP与总DNA的RAPD应用
3.5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比较
第四章 生物进化与生态条件
4.1 生物进化的概念和理论
4.1.1 进化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4.1.2 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理论
4.1.3 关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争论
4.2 关于生物进化的其他理论
4.2.1 达尔文进化论之前的有关理论和代表人物
4.2.2 达尔文进化论之后的有关理论和代表人物
4.3 进化的生态条件
4.3.1 生态学的普遍规律与进化
4.3.2 进化的生态条件
4.3.3 进化生态学的提出
4.4 生物进化与生态演替
4.4.1 生态演替的概念
4.4.2 生态演替的原因和机制
4.4.3 森林演替的模式和过程
第五章 适应与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
5.1 生物适应
5.1.1 适应的概念
5.1.2 适应是生物特性
5.1.3 关于“适者生存”
5.1.4 对于适应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解释
5.1.5 适应的相对性
5.1.6 适应的起源
5.2 生物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5.2.1 DNA复制
5.2.2 生物多样性的历史演化
5.2.3 生物多样性产生的3种资源
5.2.4 自然选择
5.3 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因素
5.3.1 物种形成与灭绝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3.2 决定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其他因素
5.3.3 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第六章 物种问题与物种保护
6.1 物种的概念
6.1.1 物种问题
6.1.2 物种的概念
6.2 物种形成机制
6.2.1 隔离机制
6.2.2 地理隔离
6.2.3 生殖隔离
6.2.4 生殖隔离的起源
6.3 物种形成模式
6.3.1 异地物种形成
6.3.2 邻近物种形成
6.3.3 同地物种形成
6.3.4 关于物种形成的讨论
6.4 物种灭绝
6.4.1 物种灭绝的概念
6.4.2 对于灭绝概念的认识
6.4.3 引起物种灭绝的因素
6.4.4 物种灭绝的现状
第七章 遗传变异与保护
7.1 遗传变异
7.1.1 遗传变异的概念
7.1.2 遗传变异产生的分子机制
7.1.3 基因重组
7.2 种群遗传学与保护
7.2.1 种群数量
7.2.2 瓶颈对变异和等位基因多样性的影响
7.2.3 遗传漂变的作用和影响
7.2.4 非均等性比
7.2.5 种群波动
7.2.6 小种群问题
7.3 进化遗传学与保护
7.3.1 遗传变异与进化速率
7.3.2 自然种群的遗传变异
7.3.3 遗传变异与内禀增长率
7.3.4 变异的结构模型
第八章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保护区
8.1 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
8.1.1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简介
8.1.2 侵移、灭绝和均衡理论
8.1.3 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局限胜和集合种群理论
8.2 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
8.2.1 集合种群理论的提出及其涵义
8.2.2 集合种群与岛屿生物地理学
8.2.3 集合种群理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8.3 自然保护区
8.3.1 关于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8.3.2 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与功能
8.3.3 保护区的分类和分级管理
8.3.4 自然保护与保护区内居民之间的关系
8.4 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发展概况
8.4.1 国内外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
8.4.2 对自然保护区价值的认识
8.4.3 自然保护区面临的任务
8.5 自然保护区设计
8.5.1 建立自然保护区原则
8.5.2 自然保护区设计原则
8.5.3 保护区的形状与大小
8.5.4 保护区内部的功能分区
8.5.5 自然保护区网与生境走廊建设
第九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
9.1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
9.1.1 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与独特
9.1.2 中国生物多样性所受威胁
9.1.3 已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9.1.4 中国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评估
9.2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法
9.2.1 物种多样性受威胁的调查、鉴别和编目
9.2.2 遗传多样性迁地保护
9.2.3 外来种问题
第十章 自然价值与生态伦理
10.1 自然与生物圈
10.1.1 有关生物圈的概念
10.1.2 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
10.2 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
10.2.1 资源的涵义
10.2.2 关于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理
10.3 自然资本论
10.3.1 自然资本
10.3.2 自然的价值
10.4 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
10.4.1 中国森林资源的现状与保护
10.4.2 中国湿地资源概况与保护
10.5 生态伦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0.5.1 生态伦理学
10.5.2 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第十一章 人类社会的文化与文明
11.1 表现型的延伸
11.1.1 基因复制特性
11.1.2 扩展的基因型
11.2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社会
11.2.1 人类的进化和文明的开始
11.2.2 人类殖民澳洲和大型野生动物的灭绝
11.2.3 人类殖民美洲
11.2.4 各大洲的发展
11.3 农业的兴起与物种的驯化
11.3.1 农业的发展
11.3.2 农业及古代文明产生的原因
11.3.3 农业在各大洲传播的差异
11.3.4 病菌与外来种入侵
11.4 人类的保护
参考文献
'.x
保护生物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