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是作者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专题探讨南北宋之际象数易学家朱震的易学研究成果,对朱震对《周易》文本与易学发展源流的考察,对易学最高范畴太极,对易学发展观,对图书学与汉易象数学的关联,对象数学的代理归宿及其易学思想主要特征、历史地位都有论述。
目录
目录
引论
第一章 朱震生平与易学特征
第一节 生平简介
一、 以“经”入仕
二、 往来于理学家之间
三、 主要著作
第二节 易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 以象数为易学之正统
二、 广泛采辑并融汇各家学说
第二章 对《周易》文本与易学发展源流的考察
第一节 《周易》文本的形成和演变
一、 论重卦之人
二、 论爻辞作者
三、 对孔子撰“十翼”的思考
四、 对经传相附问题的梳理和认识
第二节 易学发展的源流与对汉宋诸易学大家的评议
第三章 易学之最高范畴:太极
第一节 批判继承先儒太极说
第二节 太极为《周易》象数之源
第三节 太极为万物之本源
第四节 比较与影响
一、 与周、张、程太极观之比较
二、 历史影响
第四章 易学之变化观
第一节 由气化而有万物
第二节 卦爻象数是对阴阳变易的模拟
第三节 以“变”为主体,用卦变统率易学中的相关条例
一、 对卦变的多种解读
二、 以爻象变易为基础的卦变观
三、 卦变与卦气
四、 对朱震卦变说的评析
第四节 互体之“变”
一、 “一卦含四卦”——卦中本有之互体
二、 “四卦之中复有变动”——由变而产生的新的互体
三、 以“变”为基础,以卦变推论互体
第五节 灵活多变的取象方法论
第五章 图书学与汉易象数学的关联
第一节 北宋图书学传承之考察
第二节 河洛学与汉易象数学之关系
一、 以典籍取证河洛图书学
二、 五行数图和洛书数
三、 九宫数与河图数图
四、 河图数、洛书数、天地数、大衍数和策数的关系
五、 河洛数理与《易》之成书
第三节 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问题
一、 纳甲、月相纳甲图与先天八卦的关系
二、 伏羲八卦图
三、 文王八卦图
第四节 卦气及其图式
第六章 象数学的义理归宿
第一节 “得意忘象”的言意之辨
第二节 人性善论与传统儒家的修养论
第三节 “立人道以贯天地而为一”的境界追求
第七章 朱震在易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一) 著作类
(二) 论文类
后记
评审意见
?
引论
第一章 朱震生平与易学特征
第一节 生平简介
一、 以“经”入仕
二、 往来于理学家之间
三、 主要著作
第二节 易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 以象数为易学之正统
二、 广泛采辑并融汇各家学说
第二章 对《周易》文本与易学发展源流的考察
第一节 《周易》文本的形成和演变
一、 论重卦之人
二、 论爻辞作者
三、 对孔子撰“十翼”的思考
四、 对经传相附问题的梳理和认识
第二节 易学发展的源流与对汉宋诸易学大家的评议
第三章 易学之最高范畴:太极
第一节 批判继承先儒太极说
第二节 太极为《周易》象数之源
第三节 太极为万物之本源
第四节 比较与影响
一、 与周、张、程太极观之比较
二、 历史影响
第四章 易学之变化观
第一节 由气化而有万物
第二节 卦爻象数是对阴阳变易的模拟
第三节 以“变”为主体,用卦变统率易学中的相关条例
一、 对卦变的多种解读
二、 以爻象变易为基础的卦变观
三、 卦变与卦气
四、 对朱震卦变说的评析
第四节 互体之“变”
一、 “一卦含四卦”——卦中本有之互体
二、 “四卦之中复有变动”——由变而产生的新的互体
三、 以“变”为基础,以卦变推论互体
第五节 灵活多变的取象方法论
第五章 图书学与汉易象数学的关联
第一节 北宋图书学传承之考察
第二节 河洛学与汉易象数学之关系
一、 以典籍取证河洛图书学
二、 五行数图和洛书数
三、 九宫数与河图数图
四、 河图数、洛书数、天地数、大衍数和策数的关系
五、 河洛数理与《易》之成书
第三节 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问题
一、 纳甲、月相纳甲图与先天八卦的关系
二、 伏羲八卦图
三、 文王八卦图
第四节 卦气及其图式
第六章 象数学的义理归宿
第一节 “得意忘象”的言意之辨
第二节 人性善论与传统儒家的修养论
第三节 “立人道以贯天地而为一”的境界追求
第七章 朱震在易学史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一) 著作类
(二) 论文类
后记
评审意见
?
朱震的易学视域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