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资政通鉴(全5册)》内容简介:京内外数家大学、研究院的几十名专家学者,费时数年,从卷帙浩繁的古代经典文献中博选精诠出1500余篇有关治国之道与为官之道的文献,认真点校,精心注译,编成《资政通鉴》一书,全书共分修身,齐家、力学、治政、通变、任贤,亲民、廉洁、谋断,驭众十卷,各卷又根据内容为分若干篇,披览全书,各种修身要诀、从政理念、治国方略,无不毕集。虽源于传统典籍,但以现代观念加以编辑,仍能给人精新之感。许多篇目的确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予人启迪,我相信,此书的出版,对于目前深入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加强干部伍建设,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修养必将发挥有益的作用。
目录
目录
第五卷 通变
导论
第一篇 顺应潮流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当时顺俗为义之徒
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以近知远,从今知古
周公能三变
符合客观规律者为善
更化则可善治
异时各有所施
识时务者为俊杰
不以天下奉一人
制度建设取决于形势
不变招祸,知变得善
势之轻重由人识
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勿忘今日之大势
不可马上治国
鉴之往古,事诚可征
不知变者不足以语日新之化
自我改革,永保江山
衰病当知止
顺应形势而治
非维新变旧不能自强
派遣学生通西学
物各竞存,最宜者立
处变局之中,岂能不思变革
闭关之俗不可当竞长之时
第二篇 锐意改革
礼仪法度,应时而变
世变则法亦变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古法不足以制今
凭借强力不如利用有利形势
宇文泰以六条施政
刘邦建规立制
君臣一心,共定国是
保邦之道有八审
王者之政,变人心为上
推行改革应能力排浮议
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法先王之精神以治国
怠情之气,天下将息
抓住要领,革除弊害
绝币迁都图强国
刘秉忠勒定一代制度
先除弊,后兴利
水利为万世大计
以开创之精神治天下
废科举,兴学堂
第三篇 善待祖制
三代不同礼,五霸不同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尊从先王之善道
不变古者,袭乱之迹
先王之道不可当今世
先王之法可损益
不法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时势已然变化,不可蹈袭旧策
杨终论对待祖宗之法
分封之制不可复
祖宗之法不足世守
不可守祖制以待毙
百年祖制能无变乎
第四篇 权衡利弊
利弊相随实可虑
兴利除害在权衡
因利察弊,官法可行
楚庄王欲伐陈
荣恩并济,于斯而著
能克终者盖寡
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把握时机,事半功倍
切不可以偏概全
万事皆可一分为二
万事不可过,过则反
正确看待财利
求治不可太急
认清形势,不急于求成
合则留,不合则去
裁陋规要斟酌时机
斟酌尽善,次第改革
第五篇 因时制宜
变法者因时而化
制度要合乎时宜
霸王之业,因时而成
形势不同,对策各一
文武并用,长久之术
君主应根据形势调整政策
审时度势去空言
隆中定策三国立
斟酌时宜,随方矫正
因时制宜,政之上务
房玄龄、魏征论创业守成
居安思危则危不至
戡乱以武,守成以文
创业难,守成亦难
因时因事因地制宜
制度建设应兼顾公私
移风易俗,因俗而治
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为政宜相时因地而治
因时制宜,随俗通变
不能禁民趋利
第六篇 通权达变
圣人兴制,不事心焉
顺势而行,弱可胜强
虚实奇正,相生无穷
指挥应敌,避实就虚
大不逾矩,小可出入
刻舟求剑,不亦惑乎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王孙满言秦师必败
因地制宜,符合实际
劝谏要看对象
要明察国家政治风气
势失则权倾
下不安则上不可居
因俗而治西南安
静之则安,动之则乱
以势处事,以术辅势
时有不同,事有通变
处利害外则所言公
不以成败论英雄
顺至者必当以逆观
知时务,达事变
迂腐守礼,终坏大事
第六卷 任贤
导论
第一篇 政贵得人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贤才辅则天下治
舜命百官各司其职
虎争天人,招致四方人才
招揽贤才,中兴国家
贤人之行,明主之政
宠幸小人家国乱
王者不却众庶
君主不用贤而亡国
圣王举贤而治
不任贤则奸佞作乱
招贤纳士,励精图治
良臣佐君成大业
士者为国之重器
理国以得贤为本
人才济济成鼎立
先择佐后定民
贤人用则政事通
政贵得人,不贵多官
报国莫如荐贤
人法兼资而天下治
为国入宝,不如献贤
第二篇 礼贤下士
礼贤下士则功成
求贤如同雕璞玉
遵贤礼贤,亦能得贤
蔽贤者受罚
养士以求贤才
不举贤才当免职
左雄荐贤遭“弹劾”
进贤受上赏
何代无贤,但患不知
仁勇之士受尊重
不因无礼去贤才
为官重礼贤下士
推荐贤士,让位能人
第三篇 任人唯贤
任力不如任人
德才兼备方为贤
齐王一日得七贤
能者不蔽隐,不能者不当其职
举士任官获大治
鲁侯贤孝能治国
三王举贤之道
任贤有十难
曹操能唯才是举
吾任天下之智力
得人在审取其实
天下不乏贤才
江东无卿比也
选才要注重德才和功绩
非贤不理,惟在得人
任人唯贤慎所举
德行为首才次之
人才必有器识人品
选任地方官应不拘资格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论资排辈无生气
第四篇 慧眼识才
选贤任能应有道
重品质,轻外表
“八征”识人才
尚贤使能重大节
选贤要广泛甄选
观察人才的八法
不以身份论才能
萧何慧眼识韩信
要善于识别人才
士必诚信而后求智
蔡荆有知人之鉴
独具慧眼能识人
不以貌识人
定考核而惟才是任
层层推荐选拔人才
选官重在甄别
第五篇 虚怀荐贤
孔子论荐贤
鲍叔举荐管仲
晏子举贤官能
祁奚举贤不避亲
谦让荐贤才
赵衰三让荐贤才
管仲举贤无私心
臼季举冀缺
王褒作《圣主得贤臣颂》
晏殊喜荐士类
李勣有知人之荐
荐人唯才不徇情
引擢多成名臣名将
君子小人各尚其类
咨访人才为宦游首务
第六篇 知人善任
没有比用贤更急迫的事
用人要尽其才
有功受重禄,有能处大官
对待臣属要一视同仁
不避前嫌敢用人
用人要有原则
千里马不能用来拉盐车
尊贤在于用其才
任能者责成而不劳
选用人才,委任责成
重实绩而轻言辞
赏赐储偫,富拟其旧
用人以情则能得其心
其功名独不在我乎
曹操善用人
任用贤才,充分信任
任贤使能,何有新旧
用好谋臣猛将
用贤不专,不如不用
用人不避私
知贤而任之不疑
用人不可感情用事
以事试才,情见于物
用人重才干政绩
才艺深浅在于用
通艺明经堪为吏
任贤不徇情
用亲不如用友
福吏为上,能吏次之
第七篇 用人所长
任人之长避其短
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
责人以人,自责以义
用人宜取长舍短
刘邦用人所长
特殊人才可授大任
举其英俊,随才授任
量材授职担大任
才能既殊,任政亦异
要善于把握“个性”的优缺点
人各有长短,要用其所长
唐太宗论臣下短长
人才各有其长
不使细故谗人
专长可以常为用
为地择人,量材授任
用人须知有短长
量材器用,斯政无废
贤者亦有其短长
屏退浮华革陋习
第八篇 依法用人
国君进贤不可不慎
任贤而有法度
要善于运用奖赏
有功者应赏赐
明君慎于择士
识人用人是取胜之根本
识治之良才
以政绩黜陟官吏
考察在于得实
不以恩宠坏国法
任人不可废法
任人得当可得治
贤能不以爱憎坏法
用贤不可示私恩
地方官不可随便选用
有法必选执法人
用人与行政相扶持
为官用人之策略
荐举人才要全面考察
后记
AKB
第五卷 通变
导论
第一篇 顺应潮流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当时顺俗为义之徒
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以近知远,从今知古
周公能三变
符合客观规律者为善
更化则可善治
异时各有所施
识时务者为俊杰
不以天下奉一人
制度建设取决于形势
不变招祸,知变得善
势之轻重由人识
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勿忘今日之大势
不可马上治国
鉴之往古,事诚可征
不知变者不足以语日新之化
自我改革,永保江山
衰病当知止
顺应形势而治
非维新变旧不能自强
派遣学生通西学
物各竞存,最宜者立
处变局之中,岂能不思变革
闭关之俗不可当竞长之时
第二篇 锐意改革
礼仪法度,应时而变
世变则法亦变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古法不足以制今
凭借强力不如利用有利形势
宇文泰以六条施政
刘邦建规立制
君臣一心,共定国是
保邦之道有八审
王者之政,变人心为上
推行改革应能力排浮议
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法先王之精神以治国
怠情之气,天下将息
抓住要领,革除弊害
绝币迁都图强国
刘秉忠勒定一代制度
先除弊,后兴利
水利为万世大计
以开创之精神治天下
废科举,兴学堂
第三篇 善待祖制
三代不同礼,五霸不同法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尊从先王之善道
不变古者,袭乱之迹
先王之道不可当今世
先王之法可损益
不法已成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时势已然变化,不可蹈袭旧策
杨终论对待祖宗之法
分封之制不可复
祖宗之法不足世守
不可守祖制以待毙
百年祖制能无变乎
第四篇 权衡利弊
利弊相随实可虑
兴利除害在权衡
因利察弊,官法可行
楚庄王欲伐陈
荣恩并济,于斯而著
能克终者盖寡
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把握时机,事半功倍
切不可以偏概全
万事皆可一分为二
万事不可过,过则反
正确看待财利
求治不可太急
认清形势,不急于求成
合则留,不合则去
裁陋规要斟酌时机
斟酌尽善,次第改革
第五篇 因时制宜
变法者因时而化
制度要合乎时宜
霸王之业,因时而成
形势不同,对策各一
文武并用,长久之术
君主应根据形势调整政策
审时度势去空言
隆中定策三国立
斟酌时宜,随方矫正
因时制宜,政之上务
房玄龄、魏征论创业守成
居安思危则危不至
戡乱以武,守成以文
创业难,守成亦难
因时因事因地制宜
制度建设应兼顾公私
移风易俗,因俗而治
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为政宜相时因地而治
因时制宜,随俗通变
不能禁民趋利
第六篇 通权达变
圣人兴制,不事心焉
顺势而行,弱可胜强
虚实奇正,相生无穷
指挥应敌,避实就虚
大不逾矩,小可出入
刻舟求剑,不亦惑乎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王孙满言秦师必败
因地制宜,符合实际
劝谏要看对象
要明察国家政治风气
势失则权倾
下不安则上不可居
因俗而治西南安
静之则安,动之则乱
以势处事,以术辅势
时有不同,事有通变
处利害外则所言公
不以成败论英雄
顺至者必当以逆观
知时务,达事变
迂腐守礼,终坏大事
第六卷 任贤
导论
第一篇 政贵得人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贤才辅则天下治
舜命百官各司其职
虎争天人,招致四方人才
招揽贤才,中兴国家
贤人之行,明主之政
宠幸小人家国乱
王者不却众庶
君主不用贤而亡国
圣王举贤而治
不任贤则奸佞作乱
招贤纳士,励精图治
良臣佐君成大业
士者为国之重器
理国以得贤为本
人才济济成鼎立
先择佐后定民
贤人用则政事通
政贵得人,不贵多官
报国莫如荐贤
人法兼资而天下治
为国入宝,不如献贤
第二篇 礼贤下士
礼贤下士则功成
求贤如同雕璞玉
遵贤礼贤,亦能得贤
蔽贤者受罚
养士以求贤才
不举贤才当免职
左雄荐贤遭“弹劾”
进贤受上赏
何代无贤,但患不知
仁勇之士受尊重
不因无礼去贤才
为官重礼贤下士
推荐贤士,让位能人
第三篇 任人唯贤
任力不如任人
德才兼备方为贤
齐王一日得七贤
能者不蔽隐,不能者不当其职
举士任官获大治
鲁侯贤孝能治国
三王举贤之道
任贤有十难
曹操能唯才是举
吾任天下之智力
得人在审取其实
天下不乏贤才
江东无卿比也
选才要注重德才和功绩
非贤不理,惟在得人
任人唯贤慎所举
德行为首才次之
人才必有器识人品
选任地方官应不拘资格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论资排辈无生气
第四篇 慧眼识才
选贤任能应有道
重品质,轻外表
“八征”识人才
尚贤使能重大节
选贤要广泛甄选
观察人才的八法
不以身份论才能
萧何慧眼识韩信
要善于识别人才
士必诚信而后求智
蔡荆有知人之鉴
独具慧眼能识人
不以貌识人
定考核而惟才是任
层层推荐选拔人才
选官重在甄别
第五篇 虚怀荐贤
孔子论荐贤
鲍叔举荐管仲
晏子举贤官能
祁奚举贤不避亲
谦让荐贤才
赵衰三让荐贤才
管仲举贤无私心
臼季举冀缺
王褒作《圣主得贤臣颂》
晏殊喜荐士类
李勣有知人之荐
荐人唯才不徇情
引擢多成名臣名将
君子小人各尚其类
咨访人才为宦游首务
第六篇 知人善任
没有比用贤更急迫的事
用人要尽其才
有功受重禄,有能处大官
对待臣属要一视同仁
不避前嫌敢用人
用人要有原则
千里马不能用来拉盐车
尊贤在于用其才
任能者责成而不劳
选用人才,委任责成
重实绩而轻言辞
赏赐储偫,富拟其旧
用人以情则能得其心
其功名独不在我乎
曹操善用人
任用贤才,充分信任
任贤使能,何有新旧
用好谋臣猛将
用贤不专,不如不用
用人不避私
知贤而任之不疑
用人不可感情用事
以事试才,情见于物
用人重才干政绩
才艺深浅在于用
通艺明经堪为吏
任贤不徇情
用亲不如用友
福吏为上,能吏次之
第七篇 用人所长
任人之长避其短
人固难全,权而用其长
责人以人,自责以义
用人宜取长舍短
刘邦用人所长
特殊人才可授大任
举其英俊,随才授任
量材授职担大任
才能既殊,任政亦异
要善于把握“个性”的优缺点
人各有长短,要用其所长
唐太宗论臣下短长
人才各有其长
不使细故谗人
专长可以常为用
为地择人,量材授任
用人须知有短长
量材器用,斯政无废
贤者亦有其短长
屏退浮华革陋习
第八篇 依法用人
国君进贤不可不慎
任贤而有法度
要善于运用奖赏
有功者应赏赐
明君慎于择士
识人用人是取胜之根本
识治之良才
以政绩黜陟官吏
考察在于得实
不以恩宠坏国法
任人不可废法
任人得当可得治
贤能不以爱憎坏法
用贤不可示私恩
地方官不可随便选用
有法必选执法人
用人与行政相扶持
为官用人之策略
荐举人才要全面考察
后记
AKB
资政通鉴.四,亲民卷,廉洁卷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