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研究的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奈保尔创作生涯中早中晚三个阶段的七部代表性作品中所涉及的文化身份问题,通过分析奈保尔叙事策略的演变,来系统梳理其文化身份建构过程。本书运用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方法,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以奈保尔独特而又复杂的文化身份为切入点,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以社会、政治、历史、宗教、文化等因素为参照,将奈保尔的文学文本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综合考察作家创作的主观态度与客观环境,深入研究奈保尔文学创作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全面研究奈保尔所代表的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移民作家文化身份归属走向,在文化研究的层面上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此基础上,力求揭示其主题意义和现实意义,从而为国内当代英语文学特别是世界后殖民英语文学的研究提供借鉴。自从奈保尔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桂冠之后,奈保尔研究在国内外的研究可谓蒸蒸日上,研究者大多以后殖民文化理论为基础,集中在对奈保尔创作中的流亡、离散、移民文化等主题的研究,但较为全面而深入系统的文化身份研究还比较欠缺。与已有成果相比较而言,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全面系统,涉及奈保尔中早中晚三个阶段的七部代表性作品,可以形成对奈保尔整个创作生涯的整体观照;特点之二是深入细致,把学术研究建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阅读实践与理论分析紧密结合,论证扎实,逻辑严谨。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奈保尔其人其作
第二节 奈保尔的基本创作思想
第三节 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身份
第四节 后殖民语境下的流散
第一章 《米格尔街》:边缘人的文化身份危机
第一节 难以逾越的特立尼达情结
第二节 米格尔街:奈保尔的原初身份之源
第三节 边缘的人物形象与模糊的文化身份
第四节 逃离主题与人物命运的悲剧色彩
第五节 奈保尔对特立尼达的矛盾情感
第二章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家园与身份的追寻
第一节 父亲的故事与故乡的追思
第二节 先天的身份错位与后天的文化疏离
第三节 对独立身份的追寻及其所作的努力
第四节 房子在毕司沃斯先生生命中的意义
第三章 《河湾》:在差异中建构的流散身份
第一节 奈保尔生命中的流散历程
第二节 萨林姆的流散身份建构
第三节 流散者文化身份的拼盘
第四节 在河湾处迷失的身份
第四章 《印度三部曲》:文化之根的寻找与迷失
第一节 初访印度:《幽黯国度》
第二节 再访印度:《印度:受伤的文明》
第三节 重返印度:《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第五章 《抵达之谜》:差异原则支配下的混杂身份建构
第一节 生活在别处的旅行者
第二节 生命中的第二次抵达
第三节 叙事视角的转换
第四节 解构英国性
第五节 走向一种混杂身份的建构
结语
附录一 奈保尔年谱
附录二 奈保尔著作
附录三 国外奈保尔研究文献
附录四 国内奈保尔研究文献
后记
第一节 奈保尔其人其作
第二节 奈保尔的基本创作思想
第三节 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身份
第四节 后殖民语境下的流散
第一章 《米格尔街》:边缘人的文化身份危机
第一节 难以逾越的特立尼达情结
第二节 米格尔街:奈保尔的原初身份之源
第三节 边缘的人物形象与模糊的文化身份
第四节 逃离主题与人物命运的悲剧色彩
第五节 奈保尔对特立尼达的矛盾情感
第二章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家园与身份的追寻
第一节 父亲的故事与故乡的追思
第二节 先天的身份错位与后天的文化疏离
第三节 对独立身份的追寻及其所作的努力
第四节 房子在毕司沃斯先生生命中的意义
第三章 《河湾》:在差异中建构的流散身份
第一节 奈保尔生命中的流散历程
第二节 萨林姆的流散身份建构
第三节 流散者文化身份的拼盘
第四节 在河湾处迷失的身份
第四章 《印度三部曲》:文化之根的寻找与迷失
第一节 初访印度:《幽黯国度》
第二节 再访印度:《印度:受伤的文明》
第三节 重返印度:《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第五章 《抵达之谜》:差异原则支配下的混杂身份建构
第一节 生活在别处的旅行者
第二节 生命中的第二次抵达
第三节 叙事视角的转换
第四节 解构英国性
第五节 走向一种混杂身份的建构
结语
附录一 奈保尔年谱
附录二 奈保尔著作
附录三 国外奈保尔研究文献
附录四 国内奈保尔研究文献
后记
奈保尔研究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