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hropology of Tourism

副标题:无

作   者:彭兆荣著

分类号:

ISBN:9787105067121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是由中国人类学者为本国的旅游研究和游客所撰写的第一部旅游人类学学术专著,集编译、评介、分析、独立见解为一体,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新成果。她不仅全面地介绍了旅游人类学的知识谱系,而且选录了一些经典案例,被国际著名旅游人类学家誉为“开拓性著作”。她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旅游发展战略提供一种借鉴依据,是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参考资料,大学相关科系的教学材料或辅导材料,也可以成为广大游客扩大视野、增强现代旅游意识、吸纳旅游知识等方面的良师益友。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旅游与人类学
一、当代旅游与旅游研究概貌
二、旅游产业的背景描述
三、旅游与游客的定义
四、旅游人类学的背景描述
五、旅游人类学的学科特点与优势
六、旅游人类学的方法论
七、旅游民族志所关注的问题及范式变革
八、“旅游文化”:当代历史人类学的一种讨论
九、深度旅游:“田野作业”的一个启示
十、旅游对民族志写作范式的影响
第二部分 旅游、社会与权力
一、现代社会的“全球化”影响
二、现代社会的“地方性”吸引力
三、“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乡村”
四、旅游中的社会生产与商品交换
五、现代旅游中的权力问题
六、“他者”中的“我者”影像与“我者”中的“他者”影像
七、旅游中的社会性别
八、旅游时间与“他者”时间
九、旅游中的社会空间与场域
十、“怀旧”与“超现实”
第三部分 旅游经验与真实性
一、旅游的发生因素及对游客的影响
二、旅游动机与游客的分类
三、旅游与经验
四、旅游与休闲概念
五、休闲时间与休闲形态
六、有关“真实”的问题及讨论
七、旅游行为中的真实性
八、旅游展演的“前后两分制”与真实性
九、视野:主观抑或客观
十、“心眼”:旅游中的摄影行为
第四部分 旅游与符号与结构
一、旅游景观的符号价值
二、旅游标示物的符号系统与吸引力的关系
三、旅游景物符号的社会化叙事
四、天堂的诱惑
五、HOTEL及其分类的符号价值
六、“第四世界”:艺术品的价值符号与“物”的交换
七、旅游研究的结构分析
八、旅游景点的空间结构
九、作为一种社会超级结构的旅游
第五部分 旅游、阈限与认同
一、人类学仪式理论引介
二、作为现代旅游的仪式性指喻
三、旅游的仪式性进程
四、阈限中的个人经验
五、旅游中不同文化价值认同的互动
六、民族旅游中的“族群认同”
七、旅游纪念品以及用“族群”装点的纪念品
八、旅游、博物馆与人类遗产
第六部分 应用、涵化与文化边界
一、“主客”间的文化遭遇与“中介者”
二、旅游人类学的应用目标
三、旅游行为中的“涵化”
四、人类学对待旅游的态度
五、“游客(客人)—东道主(主人)”之间的模糊边界
第七部分 发展、实践与案例
一、旅游与旅游产业的“多棱镜”现象
二、关于SD——可持续性发展的讨论
三、旅游中“建设/破坏”间的矛盾关系
四、旅游社会结构案例分析:日本国内旅游
五、巴厘岛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计划
六、夏威夷在开展休闲旅游中对资源的配置、整合与保护
七、“战地遗产”、“露天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及案例
八、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选择
九、“背包旅游”的模式分析
代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