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经过半年世纪的发展我国从农业大国转变成工业大国。本书是对我国新世纪工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进行阐述。本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合理,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一些从未了解的东西相信会从中受益匪浅。
目录
总论
提要
专栏
附表
附图
一、工业发展实现伟大的跨越
表总—1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表总—2中国工业化的阶段
二、中国工业化进入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
表总—3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的变化
表总—41999年能源生产的负增长
三、新世纪的强国之路
图总—1各类工业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的比较
总—1从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条件
1.宏观篇
第一章 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与前景
提要
一、工业化的特殊进程
二、当前中国工业化的水平
表1—1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美元)的不同测算数据
表1—2我国90年代的产出结构水平
三、现阶段工业化的任务与困难
四、推进工业化的途径
1—1衡量工业化阶段的基本指标
1—2中国工业化中的结构问题及影响
第二章 工业增长的历史轨迹与趋势
提要
一、增长模式与阶段
表2—11952~1978年工业总产值结构变化
表2—21950~1978年工业总产值指数
表2—31952~1978年中国GDP构成的变化
表2—4轻重工业产值构成的变化
表2—5不同时期各工业部门总产值的增长速度
二、增长的因素与质量
表2—6改革开放以来的GDP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表2—7三大经济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
三、增长战略与趋势
2—1“十五”期间中国工业的三种增长预测方案
第三章 工业结构的变迁
提要
一、建国以来工业结构的变动
表3—11952~1998年工业增加值结构的变化
表3—21952~1998年制造业增加值结构的变动
二、工业结构变动的趋势
表3—3制造业增加值结构的国际比较
图3—1制造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表3—4消费支出构成的国际比较
表3—5各工业部门能源消耗和污染强度的比较
三、推进工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3—1从资本品和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变化看工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性
第四章 工业经济体制的改革
提要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经济体制
表4—11949~1957年工业总产值中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经济体制
三、改革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四、前景展望
4—1多种方式实现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五章 工业技术进步
提要
一、工业技术进步的历史和现状
二、推进工业技术进步的制约因素
三、工业技术进步的国际比较
四、加快工业技术进步的对策思路
5—1北京、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
第六章 对外开放、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
提要
一、中国工业的对外开放
二、国际经济合作
表6—11979~1998年全国外商投资行业分布
表6—2我国外资工业占全部工业经济的比重
表6—3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和外汇储备
三、国际竞争的态势
图6—1中国工业品出口额与全部出口总额的变化
6—1电信制造领域新的国际合作
6—2竞争岂止在产品?——跨国公司抢滩中国智力资本
第七章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要
一、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表7—1中国主要资源占世界总量的比重
表7—2我国县及县以上工业企业“三废”的排放
表7—31980~1995年各种污染物排放增长速度
图7—11985~199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与工业增长比较
二、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7—1越穷越污染
7—21979~1999年中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
表7—41995年我国若干行业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量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7—3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本
第八章 政府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提要
一、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二、转轨时期的政府作用
表8—1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对工业增长的影响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作用
表8—21978~1997年工业总产值构成
8—1改革以来若干政策法规的措施、目标及效果评价
Ⅱ.行业篇
第九章 新时期能源工业发展战略
提要
一、能源工业发展概况及特点
表9—1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
二、能源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图9—1电力工业增长趋势
图9—2中国与美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发展趋势
三、长期战略方针和对策
四、进一步发展能源工业的措施
9—1新世纪的能源大动脉——西气东输工程
9—2西部将成为中国能源中心
9—3天然气将成为新世纪中国能源新宠
第十章 机械工业:更好地装备中国
提要
一、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
二、机械工业的现状与问题
表10—1建国50年中国机械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
图10—1建国后中国机械工业发展情况
表10—2“九五”时期以来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图10—2“八五”时期以来机械工业分行业工业总产值比重变化
表10—3机械工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程度的国际比较
三、机械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分析
表10—4机械产品进出口额及其占进出口总额比重的国际比较
四、机械工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图10—3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增长的相关性
10—1中国机械工业综合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0—2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对机械工业的影响
第十一章 迎接新世纪严峻挑战的汽车工业
提要
一、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表11—11970~1978年中国汽车工业产品分类构成
表11—2中国主要合资轿车企业股权状况
二、中国汽车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表11—31998年世界汽车产量前10位生产国
表11—41998年世界商用汽车前3位生产国
表11—51999年中国汽车工业的轿车新产品
三、汽车工业面临的新挑战和应采取的对策
11—1美国政府的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
第十二章 钢铁工业的回顾与前瞻
提要
一、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
表12—11949年以来钢铁工业的主要产品产量
表12—21978年以来钢铁工业的人均实物劳产率和吨钢综合能耗
表12—31978年以来钢铁工业的若干结构指标
二、钢铁工业的国际比较
表12—4“五五”时期以来钢铁工业基建投资及其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
表12—51996年世界主要产钢国家的板管比
表12—61994年世界主要产钢国家出口钢材中板管带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
表12—7中国主要钢材品种产量及其占钢材总产量的比例
表12—81996年世界主要产钢国家的实物劳动生产率
三、实现“钢铁强国”的战略选择及相关政策
12—1未来10年中国钢铁市场预测
12—290年代以来日本钢铁工业的调整
12—3坚持“三改一加强”邯钢在前进
第十三章 快速增长的电子信息产业
提要
一、改革开放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二、改革开放后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表13—1电子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变化
表13—2电子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变化
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展望
13—1什么是电子商务
13—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第十四章 化学工业:从传统走向现代
提要
一、五十年成绩辉煌
表14—1中国主要化工产品产量增长情况
二、老问题不容忽视
三、新世纪面临的挑战
表14—221世纪化学工业的市场需求
四、再发展立足创新
14—1加入WTO对中国部分化工产品的影响
14—2化工行业第一批制止重复建设目录
第十五章 石化工业的成就与差距
提要
一、石化工业的发展过程
表15—1石化总公司基本建设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表15—2石油化工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
二、中国石化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表15—3中国石油及石化产品生产能力(产量)居世界位次
表15—41990~1998年石化产品净进口
表15—51998年我国炼油企业的成本费用与国外比较
表15—6石化企业经济效益
表15—71996年我国石化产品最大生产企业与国际同行业企业的比较
三、加入WTO对中国石化的影响
四、从石化大国到石化强国的对策与措施
15—1印度石化如何“入世”
第十六章 告别亏损:从纺织大国走向纺织强国
提要
一、走向纺织大国的辉煌历程
二、“九五”时期以来纺织工业的发展
表16—1国家纺织工业技术进步规划
表16—21997~1999年纺织业出厂价格变动
表16—3纺织服装出口商品结构变动
三、加入WTO:纺织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表16—4纺织服装出口地区结构变动
表16—5配额限制额外增长率
表16—61998年我国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纺织品出口情况
表16—7NAFTA之间的纺织品贸易额变动
表16—8亚洲国家和地区工资成本增长率
表16—9我国服装出口贸易发展状况
四、走向纺织强国:纺织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16—1仙桃毛纺集团:用一流的面料扮靓中国服装
第十七章 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中的轻工业
提要
一、轻工业的发展历程
表17—1改革开放前国家对农轻重的基本建设投资
图17—1改革开放以前轻工业总产值增长情况
表17—2改革开放以后轻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表17—31998年位于世界前3位的轻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图17—2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总产值增长情况
表17—41998年轻工业主要新兴行业占总产值比重
表17—5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企业组织结构变化情况
表17—61998年轻工业所有制构成情况
二、轻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表17—7近几年我国轻工业出口增长情况
图17—3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出口增长情况
表17—81997年轻工业利用外资额前8位的行业分布
三、新世纪我国轻工业发展展望
17—1科龙集团实施国际化战略创立世界名牌
17—2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
第十八章 建材工业:调整与提高
提要
一、建材工业的发展历程
二、建材工业大而不强的主要问题
三、由大转强的现代化建材工业战略构想
表18—1水泥品种调整目标
表18—2水泥标号调整目标
18—1湖北整治小水泥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十九章 国防工业的发展及其现代化
提要
一、1949~1978年国防工业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国防工业的新成就
三、新世纪国防工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四、推进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途径与措施
表19—1国防费用占GDP及财政收入的比重
第二十章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与通信
提要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表20—1基础设施建设增长状况
表20—2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量和邮电业务量增长速度
表20—3我国各种运输方式的构成变化
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表20—4路网密度和电话主线普及率的国际比较
三、加快基础设施发展的对策
20—11999年中国电信市场的六大焦点
20—2邮电通信产业1999年的发展和2000年的任务
Ⅲ.地区篇
第二十一章 中国工业的地区分布
提要
一、工业总量的地区分布
表21—11952~1998年三大地带工业总产值份额变化
图21—11978~1998年各地区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份额变化
表21—21978年、1998年各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及变化
21—1上海、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
二、工业行业的地区分布
表21—3工业各行业主要分布地区
表21—4中国各地区主要分布的工业行业数量
表21—5工业各行业利润的集中度
表21—6各地区进入工业各行业行业利润前6名的行业数量
三、工业地区分布的综合分析
表21—7工业各行业净资产利润率前10名在各地区分布的数量
表21—8各行业的产值、利润、净资产利润率在各地区的分布
四、21世纪初各地区工业发展展望
第二十二章 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
提要
一、老工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
二、主要老工业基地改造成效的实证分析
表22—1老工业基地历年更新改造投资占全国的份额
图22—1老工业基地工业增加值份额变化
表22—2老工业基地工业增加值份额与改造投资份额之差
图22—2老工业基地改造投资份额与工业增加值份额比较
三、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实践经验
图22—3老工业基地改造效果比较
四、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2—1上海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发展
22—2东北老工业基地出现重大转机
第二十三章 经济特区的发展与“二次创业”
提要
一、创建与定位
二、成就与贡献
表23—11997年经济特区的主要经济指标
表23—2我国15个保税区的主体功能
三、问题与挑战
四、对策与建议
23—1世界经济特区的类型划分
第二十四章 开发区发展现状与前景
提要
一、开发区的发展过程
表24—1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分布
表24—2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
二、开发区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表24—3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
表24—41993~1998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三、开发区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表24—5三大地带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情况
24—1中国政府对各类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比较
图24—11998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第二十五章 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
提要
一、西部工业化的历程
二、西部工业发展的成就与差距
表25—1西部地区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的份额变化
图25—1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份额的变化
表25—2“三大地带”非国有工业总产值的份额
三、西部大开发的前景
25—1江泽民论西部大开发
Ⅳ.企业篇
第二十六章 国有企业与工业发展
提要
一、国有企业功不可没
二、现阶段国有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表26—11978~1997年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与盈利状况
26—1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
第二十七章 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提要
一、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企业
表27—11952、1956、1978年各经济类型的经济指标对比
表27—2各类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
二、中小企业的作用与问题
表27—3不同所有制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
三、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27—1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实践
第二十八章 上市公司:国民经济的生力军
提要
一、中国上市公司的发展过程
二、上市公司的基本状况
图28—11991~199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
图28—21991~1998年中国上市公司市价总值
表28—11994~1998年中国上市公司总股本数
表28—21994~1998年不可流通股份的比重
图28—31998年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三、绩效、问题与展望
28—11999年年报行业分析
28—2中国证券会:证券市场将着力四方面工作
第二十九章 走向新世纪的中国乡镇企业
提要
一、发展历程:辉煌的20年
表29—1乡镇企业增加值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对比
表29—21996~1998年全国乡镇企业三次产业结构对比
表29—31998年农村国内生产总值的部门构成
表29—41978年以来乡村劳动力构成变化
表29—5乡镇企业出口商品结构情况
二、深层意义:启动现代化的链条
三、新世纪发展:问题与对策
表29—61998年乡镇企业职工素质情况
29—1快速发展的金轮集团
29—2深化产权改革的海德集团
第三十章 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的外商投资企业
提要
一、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总体回顾
图30—1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变化
表30—1分阶段利用外商投资情况
表30—21991~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图30—21998年外商投资方式结构
表30—3外商投资来源结构变化
表30—41998年外商投资行业结构
表30—5外商投资地区分布变化
表30—61993~1998年外商投资平均规模
表30—71999年外商直接投资来源
三、加入WTO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前景
四、对外商投资政策调整的思路
30—1中华牙膏:换装不是卖牌子
第三十一章 私营企业:背景与现状
提要
一、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简要回顾
表31—1全国个体工商户发展情况
表31—2全国私营企业发展情况
二、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发展特点
表31—3各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及其增长指数
表31—4各经济类型工业产值所占比重
表31—5全国私营企业产业结构
三、私营企业发展的潜力、问题与对策
31—1民营企业在我国证券市场的融资表现
第三十二章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提要
一、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组织结构
二、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企业组织结构
三、对企业组织结构现状的评价
表32—1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量及平均规模
表32—2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的变化
表32—3我国制造业的专业化指数
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五、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目标与对策
32—1中国大企业与全球500强的主要差距
第三十三章 企业管理创新与发展
提要
一、我国企业管理发展的历程和管理创新的基本状况
二、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三、推进我国现代管理创新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33—1第六届全国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名单
附录1统计资料分析
一、全国工业经济发展基本指标
(一)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及工业职工人数
(二)各种经济类型的工业总产值
(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四)工业职工平均每天创造的财富
(五)若干行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变化
(六)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及更新改造投资
(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产量比较
(八)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的变化
(九)工业生产指数的国际比较
(十)中国在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中的地位变化
(十一)制造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二、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指标
(一)不同年份各地区工业总产值在全国的地位
(二)1998年各地区工业概况
(三)1998年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各种所有制工业概况
(四)各行业的产值、利润、净资产利润率在各地区的分布
(五)1978~1998年全国工业增长速度图示
(六)不同年份三大地带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图示
(七)不同年份三大地带轻、重工业在全国的地位图示
附录2工业大事记
一、1999年中国工业大事记
二、1999年中国工业10件大事
2000CHINASINDUSTRIALDEVELOPMENTREPORT(ExeutiveSummary)
后记
var cpro_id = 'u317582';
提要
专栏
附表
附图
一、工业发展实现伟大的跨越
表总—1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表总—2中国工业化的阶段
二、中国工业化进入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
表总—3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的变化
表总—41999年能源生产的负增长
三、新世纪的强国之路
图总—1各类工业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的比较
总—1从低收入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条件
1.宏观篇
第一章 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与前景
提要
一、工业化的特殊进程
二、当前中国工业化的水平
表1—1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美元)的不同测算数据
表1—2我国90年代的产出结构水平
三、现阶段工业化的任务与困难
四、推进工业化的途径
1—1衡量工业化阶段的基本指标
1—2中国工业化中的结构问题及影响
第二章 工业增长的历史轨迹与趋势
提要
一、增长模式与阶段
表2—11952~1978年工业总产值结构变化
表2—21950~1978年工业总产值指数
表2—31952~1978年中国GDP构成的变化
表2—4轻重工业产值构成的变化
表2—5不同时期各工业部门总产值的增长速度
二、增长的因素与质量
表2—6改革开放以来的GDP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
表2—7三大经济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
三、增长战略与趋势
2—1“十五”期间中国工业的三种增长预测方案
第三章 工业结构的变迁
提要
一、建国以来工业结构的变动
表3—11952~1998年工业增加值结构的变化
表3—21952~1998年制造业增加值结构的变动
二、工业结构变动的趋势
表3—3制造业增加值结构的国际比较
图3—1制造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表3—4消费支出构成的国际比较
表3—5各工业部门能源消耗和污染强度的比较
三、推进工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3—1从资本品和高技术产品的进口变化看工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性
第四章 工业经济体制的改革
提要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经济体制
表4—11949~1957年工业总产值中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经济体制
三、改革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四、前景展望
4—1多种方式实现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第五章 工业技术进步
提要
一、工业技术进步的历史和现状
二、推进工业技术进步的制约因素
三、工业技术进步的国际比较
四、加快工业技术进步的对策思路
5—1北京、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比较
第六章 对外开放、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
提要
一、中国工业的对外开放
二、国际经济合作
表6—11979~1998年全国外商投资行业分布
表6—2我国外资工业占全部工业经济的比重
表6—3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和外汇储备
三、国际竞争的态势
图6—1中国工业品出口额与全部出口总额的变化
6—1电信制造领域新的国际合作
6—2竞争岂止在产品?——跨国公司抢滩中国智力资本
第七章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要
一、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表7—1中国主要资源占世界总量的比重
表7—2我国县及县以上工业企业“三废”的排放
表7—31980~1995年各种污染物排放增长速度
图7—11985~199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与工业增长比较
二、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
7—1越穷越污染
7—21979~1999年中国环境保护法规建设
表7—41995年我国若干行业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量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7—3产业结构调整是根本
第八章 政府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提要
一、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二、转轨时期的政府作用
表8—1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动对工业增长的影响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作用
表8—21978~1997年工业总产值构成
8—1改革以来若干政策法规的措施、目标及效果评价
Ⅱ.行业篇
第九章 新时期能源工业发展战略
提要
一、能源工业发展概况及特点
表9—1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
二、能源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图9—1电力工业增长趋势
图9—2中国与美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发展趋势
三、长期战略方针和对策
四、进一步发展能源工业的措施
9—1新世纪的能源大动脉——西气东输工程
9—2西部将成为中国能源中心
9—3天然气将成为新世纪中国能源新宠
第十章 机械工业:更好地装备中国
提要
一、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
二、机械工业的现状与问题
表10—1建国50年中国机械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
图10—1建国后中国机械工业发展情况
表10—2“九五”时期以来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图10—2“八五”时期以来机械工业分行业工业总产值比重变化
表10—3机械工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程度的国际比较
三、机械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分析
表10—4机械产品进出口额及其占进出口总额比重的国际比较
四、机械工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图10—3机械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增长的相关性
10—1中国机械工业综合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10—2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对机械工业的影响
第十一章 迎接新世纪严峻挑战的汽车工业
提要
一、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
表11—11970~1978年中国汽车工业产品分类构成
表11—2中国主要合资轿车企业股权状况
二、中国汽车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表11—31998年世界汽车产量前10位生产国
表11—41998年世界商用汽车前3位生产国
表11—51999年中国汽车工业的轿车新产品
三、汽车工业面临的新挑战和应采取的对策
11—1美国政府的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
第十二章 钢铁工业的回顾与前瞻
提要
一、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
表12—11949年以来钢铁工业的主要产品产量
表12—21978年以来钢铁工业的人均实物劳产率和吨钢综合能耗
表12—31978年以来钢铁工业的若干结构指标
二、钢铁工业的国际比较
表12—4“五五”时期以来钢铁工业基建投资及其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
表12—51996年世界主要产钢国家的板管比
表12—61994年世界主要产钢国家出口钢材中板管带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
表12—7中国主要钢材品种产量及其占钢材总产量的比例
表12—81996年世界主要产钢国家的实物劳动生产率
三、实现“钢铁强国”的战略选择及相关政策
12—1未来10年中国钢铁市场预测
12—290年代以来日本钢铁工业的调整
12—3坚持“三改一加强”邯钢在前进
第十三章 快速增长的电子信息产业
提要
一、改革开放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二、改革开放后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表13—1电子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变化
表13—2电子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变化
三、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展望
13—1什么是电子商务
13—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介
第十四章 化学工业:从传统走向现代
提要
一、五十年成绩辉煌
表14—1中国主要化工产品产量增长情况
二、老问题不容忽视
三、新世纪面临的挑战
表14—221世纪化学工业的市场需求
四、再发展立足创新
14—1加入WTO对中国部分化工产品的影响
14—2化工行业第一批制止重复建设目录
第十五章 石化工业的成就与差距
提要
一、石化工业的发展过程
表15—1石化总公司基本建设新增主要生产能力
表15—2石油化工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
二、中国石化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表15—3中国石油及石化产品生产能力(产量)居世界位次
表15—41990~1998年石化产品净进口
表15—51998年我国炼油企业的成本费用与国外比较
表15—6石化企业经济效益
表15—71996年我国石化产品最大生产企业与国际同行业企业的比较
三、加入WTO对中国石化的影响
四、从石化大国到石化强国的对策与措施
15—1印度石化如何“入世”
第十六章 告别亏损:从纺织大国走向纺织强国
提要
一、走向纺织大国的辉煌历程
二、“九五”时期以来纺织工业的发展
表16—1国家纺织工业技术进步规划
表16—21997~1999年纺织业出厂价格变动
表16—3纺织服装出口商品结构变动
三、加入WTO:纺织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表16—4纺织服装出口地区结构变动
表16—5配额限制额外增长率
表16—61998年我国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纺织品出口情况
表16—7NAFTA之间的纺织品贸易额变动
表16—8亚洲国家和地区工资成本增长率
表16—9我国服装出口贸易发展状况
四、走向纺织强国:纺织工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16—1仙桃毛纺集团:用一流的面料扮靓中国服装
第十七章 市场化与国际化进程中的轻工业
提要
一、轻工业的发展历程
表17—1改革开放前国家对农轻重的基本建设投资
图17—1改革开放以前轻工业总产值增长情况
表17—2改革开放以后轻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表17—31998年位于世界前3位的轻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图17—2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总产值增长情况
表17—41998年轻工业主要新兴行业占总产值比重
表17—5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企业组织结构变化情况
表17—61998年轻工业所有制构成情况
二、轻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表17—7近几年我国轻工业出口增长情况
图17—3改革开放以来轻工业出口增长情况
表17—81997年轻工业利用外资额前8位的行业分布
三、新世纪我国轻工业发展展望
17—1科龙集团实施国际化战略创立世界名牌
17—2海尔集团的国际化战略
第十八章 建材工业:调整与提高
提要
一、建材工业的发展历程
二、建材工业大而不强的主要问题
三、由大转强的现代化建材工业战略构想
表18—1水泥品种调整目标
表18—2水泥标号调整目标
18—1湖北整治小水泥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十九章 国防工业的发展及其现代化
提要
一、1949~1978年国防工业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国防工业的新成就
三、新世纪国防工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四、推进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途径与措施
表19—1国防费用占GDP及财政收入的比重
第二十章 基础设施建设:交通与通信
提要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表20—1基础设施建设增长状况
表20—2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量和邮电业务量增长速度
表20—3我国各种运输方式的构成变化
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表20—4路网密度和电话主线普及率的国际比较
三、加快基础设施发展的对策
20—11999年中国电信市场的六大焦点
20—2邮电通信产业1999年的发展和2000年的任务
Ⅲ.地区篇
第二十一章 中国工业的地区分布
提要
一、工业总量的地区分布
表21—11952~1998年三大地带工业总产值份额变化
图21—11978~1998年各地区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所占份额变化
表21—21978年、1998年各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及变化
21—1上海、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
二、工业行业的地区分布
表21—3工业各行业主要分布地区
表21—4中国各地区主要分布的工业行业数量
表21—5工业各行业利润的集中度
表21—6各地区进入工业各行业行业利润前6名的行业数量
三、工业地区分布的综合分析
表21—7工业各行业净资产利润率前10名在各地区分布的数量
表21—8各行业的产值、利润、净资产利润率在各地区的分布
四、21世纪初各地区工业发展展望
第二十二章 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
提要
一、老工业基地的形成与发展
二、主要老工业基地改造成效的实证分析
表22—1老工业基地历年更新改造投资占全国的份额
图22—1老工业基地工业增加值份额变化
表22—2老工业基地工业增加值份额与改造投资份额之差
图22—2老工业基地改造投资份额与工业增加值份额比较
三、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实践经验
图22—3老工业基地改造效果比较
四、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2—1上海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发展
22—2东北老工业基地出现重大转机
第二十三章 经济特区的发展与“二次创业”
提要
一、创建与定位
二、成就与贡献
表23—11997年经济特区的主要经济指标
表23—2我国15个保税区的主体功能
三、问题与挑战
四、对策与建议
23—1世界经济特区的类型划分
第二十四章 开发区发展现状与前景
提要
一、开发区的发展过程
表24—1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分布
表24—2我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
二、开发区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表24—3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
表24—41993~1998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三、开发区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表24—5三大地带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情况
24—1中国政府对各类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比较
图24—11998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出口总额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第二十五章 西部地区的工业发展
提要
一、西部工业化的历程
二、西部工业发展的成就与差距
表25—1西部地区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的份额变化
图25—1西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国份额的变化
表25—2“三大地带”非国有工业总产值的份额
三、西部大开发的前景
25—1江泽民论西部大开发
Ⅳ.企业篇
第二十六章 国有企业与工业发展
提要
一、国有企业功不可没
二、现阶段国有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表26—11978~1997年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与盈利状况
26—1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要目标与指导方针
第二十七章 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提要
一、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中小企业
表27—11952、1956、1978年各经济类型的经济指标对比
表27—2各类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
二、中小企业的作用与问题
表27—3不同所有制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
三、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27—1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实践
第二十八章 上市公司:国民经济的生力军
提要
一、中国上市公司的发展过程
二、上市公司的基本状况
图28—11991~199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
图28—21991~1998年中国上市公司市价总值
表28—11994~1998年中国上市公司总股本数
表28—21994~1998年不可流通股份的比重
图28—31998年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三、绩效、问题与展望
28—11999年年报行业分析
28—2中国证券会:证券市场将着力四方面工作
第二十九章 走向新世纪的中国乡镇企业
提要
一、发展历程:辉煌的20年
表29—1乡镇企业增加值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对比
表29—21996~1998年全国乡镇企业三次产业结构对比
表29—31998年农村国内生产总值的部门构成
表29—41978年以来乡村劳动力构成变化
表29—5乡镇企业出口商品结构情况
二、深层意义:启动现代化的链条
三、新世纪发展:问题与对策
表29—61998年乡镇企业职工素质情况
29—1快速发展的金轮集团
29—2深化产权改革的海德集团
第三十章 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的外商投资企业
提要
一、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总体回顾
图30—1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变化
表30—1分阶段利用外商投资情况
表30—21991~1998年外商投资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图30—21998年外商投资方式结构
表30—3外商投资来源结构变化
表30—41998年外商投资行业结构
表30—5外商投资地区分布变化
表30—61993~1998年外商投资平均规模
表30—71999年外商直接投资来源
三、加入WTO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前景
四、对外商投资政策调整的思路
30—1中华牙膏:换装不是卖牌子
第三十一章 私营企业:背景与现状
提要
一、个体、私营企业发展的简要回顾
表31—1全国个体工商户发展情况
表31—2全国私营企业发展情况
二、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发展特点
表31—3各经济类型工业总产值及其增长指数
表31—4各经济类型工业产值所占比重
表31—5全国私营企业产业结构
三、私营企业发展的潜力、问题与对策
31—1民营企业在我国证券市场的融资表现
第三十二章 企业组织结构变革
提要
一、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组织结构
二、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企业组织结构
三、对企业组织结构现状的评价
表32—1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量及平均规模
表32—2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的变化
表32—3我国制造业的专业化指数
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五、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目标与对策
32—1中国大企业与全球500强的主要差距
第三十三章 企业管理创新与发展
提要
一、我国企业管理发展的历程和管理创新的基本状况
二、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发展趋势
三、推进我国现代管理创新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33—1第六届全国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名单
附录1统计资料分析
一、全国工业经济发展基本指标
(一)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及工业职工人数
(二)各种经济类型的工业总产值
(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四)工业职工平均每天创造的财富
(五)若干行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变化
(六)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及更新改造投资
(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与解放前最高年产量比较
(八)我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的变化
(九)工业生产指数的国际比较
(十)中国在世界制造业增加值中的地位变化
(十一)制造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二、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指标
(一)不同年份各地区工业总产值在全国的地位
(二)1998年各地区工业概况
(三)1998年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各种所有制工业概况
(四)各行业的产值、利润、净资产利润率在各地区的分布
(五)1978~1998年全国工业增长速度图示
(六)不同年份三大地带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图示
(七)不同年份三大地带轻、重工业在全国的地位图示
附录2工业大事记
一、1999年中国工业大事记
二、1999年中国工业10件大事
2000CHINASINDUSTRIALDEVELOPMENTREPORT(ExeutiveSummary)
后记
var cpro_id = 'u317582';
中国的新世纪战略:从工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