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

副标题:无

作   者:刘同舫著

分类号:

ISBN:9787010096339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追求人类解放,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与根本价值诉求。在马克   思多维度、多层次的学说体系中,人类解放理论无疑是具有统摄意义的核心   理论。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是在西方大传统的滋养下创立起来的,其直接思想   资源为马克思人类解放学说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并构成其深度理论背景   。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纠结关系及其化解构成了马克思深刻、复杂的人   类解放理论的逻辑基础与逻辑起点;多维度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张力构成了马   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主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境界构成了马克思人类   解放理论的逻辑归宿。    对于通达人类解放的历史途径,西方学者基于各自理论背景和时代现实   进行了不同的阐释与反思,其理论立场与观点可视为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   现实追问与理论延伸。    当代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这正是进行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举措。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作者刘同舫)共分为六章内容。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   阅读。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马克思构建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源泉
   一、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未来社会构想
   (一)圣西门的实证哲学与实业制度
   (二)傅立叶的“情欲引力定律”和劳动思想
   (三)欧文的分工批判与“劳动公社”实践
   (四)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的启迪
   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世界历史观
   (一)自由与解放: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二)历史与逻辑: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
   (三)黑格尔思想之启示
   三、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与人类学
   (一)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的建立
   (二)费尔巴哈对人类学思想的阐发
   (三)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创立的新平台
   四、马克思的家庭和人生经历的影响
   (一)求索知识的艰辛道路
   (二)流寓亡命的革命征程
   (三)水恒不息的晚年战斗
  第二章 逻辑起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纠结
   一、继承与批判: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
   (一)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
   (二)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二、内涵与外延: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逻辑透视
   ( )资产阶级社会:内涵还是外廷
   (二)物质生产关系:何种意义上的替换
   (三)从外延到内涵:马克思的逻辑进路
   三、人类解放:超越市民社会的独特主题
   (一)市民社会被超越的逻辑必然性
   (二)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独特性
  第三章 逻辑主线――多维度解放与人类解放之间的张力
   一、人类解放中个体主体与社会力量维度的双重审视
   (一)人类解放的个体主体维度
   (二)人类解放的社会力量维度
   二、政治解放:人类解放的历史前提
   (一)政治解放的内容与形式
   (二)政治解放的意义与限度
   三、经济解放:人类解放的物质基础
   (一)资本主义在社会力量层面的异化
   (二)经济解放的核心:消除社会层面的异化力量
   四、劳动解放:人类解放的内在动力
   (一)异化劳动:资本主义之人的生活状态表征
   (二)劳动解放的源泉
   五、文化解放:人类解放的智识策略
   (一)从“文化话语权”到文化解放
   (二)文化解放与无产阶级意识的建构
   (三)文化解放的历史辩证法
  第四章 逻辑归宿――社会形态嬗变与全面发展的境界
   一、人类解放视域中的社会形态理论
   (一)两次解放与“三大形态”
   (二)“三大形态”何以更具根本性
   (三)“三大形态”的“普照之光”
   二、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与逻辑归宿: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三)人类解放的最终目标和归宿
  第五章 西方的审视: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阐释与回应
   一、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一)对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化理解
   (二)“健全的见识”与“历史集团”的解放观
   (三)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接受与改造
   二、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人类解放的价值取向
   (一)乌托邦精神的呼唤与人类精神的拯救
   (二)对苏联社会主义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三)追求人类解放终极目标的积极哲学
   三、马尔库塞的解放美学
   (一)“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的爱欲解放
   (二)人类解放的艺术与审美之途
   (三)乌托邦式的解放美学
   四、德里达的“幽灵”化遗产中的马克思主义精神
   (一)马克思的精神是一种实现解放的精神
   (二)马克思的精神是解放精神与批判精神的统一
   (三)“延异”中解构马克思的解放精神
   五、拉克劳、墨菲的激进多元民主立场
   (一)基于话语理论的社会主义策略
   (二)迈向人类解放的别径――激进多元民主
   (三)激进多元民主:对马克思解放理论的误读
   六、芬伯格的技术微政治学主张
   (一)基于技术的解放政治学的构建
   (二)激进民主转化的微政治学进路
   (三)对芬伯格技术政治学理论的评析
  第六章 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
   一、误解: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理想性与现实性之混同
   (一)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理解上的偏差
   (二)混同理想性与现实性的不良后果
   二、挖掘:现实性的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体系之构建
   (一)构建现实性人类解放理论体系之必要
   (二)构建现实性人类解放理论体系之要求
   三、解决: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之升华
   (一)科学发展观昭示人类解放的新途径
   (二)对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发展观的反思
   (三)增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自觉
   四、成就:现实性的人类解放理论与和谐社会之建设
   (一)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由之路
   (二)现实性的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拓展与成就
  结语追逐精神引领之巅
  附录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与中国意义
  附录二 在挑战当代社会思潮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附录三 人类解放视域中的教育价值合理性探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演进逻辑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