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从对土家族哲学研究方法的探讨人手,着眼于土家族哲学的转型
,分上、中、下三篇对中华人捉共和国成立前的土家族哲学进行了全面而
系统的阐明和探讨:上二篇总沦土家族哲学,阐明了土家族及其哲学传统
,厘清了土家族精神传统的生成与转型;中篇集中考察和讨沦了土家族传
统哲学,包括士家族哲学思维的萌芽、賨人思想家鹖冠子的哲学思想、渝
湘地区土家族学者的哲学思想、《田氏——家言》的哲学思想、封建社会
末世的历史批判与哲学反思等内容;下篇则探讨了士家族近现代哲学,包
括土家族近现代哲学的转型、辛亥革命前后土家族哲学的新变化、土家族
学者对唯物史观的接受与阐释、沈从文的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等。作
者是土家族人,本书既是其自身20年来孜孜探讨土家族哲学的最新成果,
也是我国第一次对土家族哲学进行的全景式展示,从而彰显出土家族哲学
的民族性、时代性和个人风格的魅力。
目录
目录
序
导论 土家族哲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土家族哲学研究的缘起
一、 “著书正华年,研几难为驭”的意志
二、 “人缘山骄堪垂范,业拟物候赛春秋”的体验
三、 探寻“千里之外哑谜”的理想
第二节 土家族哲学何以可能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回答问题的理论视点
三、 土家族哲学的历史与现实根据
四、 土家族哲学的民族性与主体构成
第三节 土家族哲学如何研究
一、 土家族哲学研究的哲学自觉
二、 土家族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 土家族哲学研究的时代特征
四、 土家族哲学研究的求实态度
上篇 土家族哲学总论
第一章 土家族及其哲学传统
第一节 作为文化范畴的“土家族”
一、 土家族与中域文化的关系
二、 土家族的文化特点
三、 “土家族”的文化意涵
第二节 作为哲学创造主体的“土家族知识分子”
一、 对“土家族知识分子”的界定
二、 “土家族知识分子”的发展简史
三、 “土家族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
第三节 土家族的文化性格与传统哲学的特色
一、 土家族的生存环境与文化性格
二、 土家族文化性格的特殊表征
三、 土家族传统哲学思维的特征
第二章 土家族精神传统的生成与转型
第一节 土家族精神传统的历史生成
一、 土家族区域考古文化与精神传统
二、 土家族族源文化与精神传统
三、 汉土文化的关系与土家族精神传统
四、 改土归流后至鸦片战争前的土家族精神传统
第二节 明代土家族思想的趋新动向
一、 土家族一般民众的思想异动
二、 土家族思维对象的新变化
三、 土家族文化内容的新变化
四、 “编头儿女”的中域认同
第三节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的华夏文化认同
一、 儒家文化视野下的19世纪土家族
二、 19世纪土家族的自我文化认知
三、 制度安排、华夏认同与社会转型
第四节 土家族社会的现代转型与新哲学的发生
一、 20世纪土家族的社会转型
二、 土家族现代新哲学发生的特殊动因
三、 土家族哲学现代性的共同语境
四、 土家族精英与大众的思想互动
第五节 20世纪土家族现代意识的生成
一、 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
二、 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出现
三、 自由主义思想的流行
四、 民众变革社会现实要求的升华
中篇 土家族传统哲学
第三章 土家族哲学思维的萌芽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土家族地区先民的思维特征
一、 “建始人”的思维特征
二、 “巫山人”的思维特征
三、 “长阳人”、“桐梓人”、“资阳人”的思维特征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土家族哲学思维的萌芽
一、 新石器时代土家族地区的文化区划
二、 新石器时代土家族先民的社会进程
三、 丧葬反映的哲理思维的萌芽
四、 社会生活的观念形态
五、 象形文字的哲理思维意向
第三节 土家族神话中的哲学思维
一、 对神话思维的哲学态度
二、 土家族神话思维的共性特征
三、 土家族神话与土家族哲学思维的产生
第四节 传说时代的土家族哲学
一、 世界起源论
二、 矛盾的自然观
三、 和则生力的社会观
四、 直观认识论
第四章 賨人思想家鹖冠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鹖冠子研究概述
一、 关于“鹖冠子”之名
二、 关于“鹖冠子”之时
三、 关于《鹖冠子》之篇目
四、 关于《鹖冠子》之真伪
五、 关于《鹖冠子》之哲学
第二节 鹖冠子与土家族文化
一、 关于鹖冠子之族的争论
二、 鹖冠子为土家先民賨人
三、 《鹖冠子》与土家族的文化联系
第三节 从边地出发的综合文化选择
一、 鹖冠子从边地出发的文化取向
二、 鹖冠子与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三、 法制原则是鹖冠子的基本治理原则
四、 道、稽、度是鹖冠子的核心范畴
五、 鹖冠子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吸收
第四节 “天人同文,地人同理”的天人关系论
一、 “天地”范畴的理论内涵
二、 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能天”
三、 作为王铁之器的“成鸠氏天”
第五节 “神明体正之术”与“素皇内帝之法”
一、 “神明体正之术”
二、 “天曲日术”与“素皇内帝之法”
三、 “四正”、“五正”的社会治道
四、 “赤子”与“意己”的历史观
五、 “权人有五至”的人才思想
第五章 渝、湘地区土家族学者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土家族的《易》学哲学思想
一、 土家族《易》学源流举要
二、 长于术数的苌弘、落下闳
三、 “抱才而隐,乘机见用”的蜀才《易》学哲学
四、 “五运”演化与土家族传统气化论
五、 《河图》、《洛书》与土家族十月历
第二节 退返民间的家国之思:湘西诸文人的文化选择与哲学思考
一、 “河流岳峙,惠我蒸蒸”的道心诉求
二、 欲障百川回既倒,铙歌鼓吹满西风
三、 庚子风潮宁等闲,茫茫四顾兮心如捣
第三节 徘徊于儒道之间:酉阳诸文人的文化选择与哲学思想
一、 15世纪前后诸司人的哲学思考
二、 冉天育:莫将驷马高车志,输与当年马长卿
三、 冉奇镳:河山盟带砺,千古壮洪基
四、 冉崇文:平生来了非无事,幽恨茫茫与日深
第六章 《田氏一家言》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为读《南华》慨古今:田九龄的文化选择与哲学思考
一、 才到红尘又忆山,山中丛桂待予攀
二、 聊同老子话黄金,为读《南华》慨古今
三、 一时帜树骚坛极,万里人安保障心
第二节 道家风骨与儒士情怀:田宗文的社会哲学思想
一、 难后惊风雨,寻真不记年
二、 冥搜玄索,追踪先哲
三、 神州殊方,望同禹贡
第三节 诗、史、思:田玄父子四人的“甲申除夕感怀”
一、 父子四人“一唱三和皆国愁,公亦垂纶远虎兕”
二、 田玄“趋新群动易,恋旧抗怀难”
三、 田霈霖“但得亲尝健,长缨自许身”
四、 田既霖“孰是回天力,空存戴国身”
五、 田甘霖“咄嗟倚栏望,靡改百年心”
第四节 “低头思往哲,托意自匪夷”:田甘霖的文化选择与文化哲学
一、 吾自用吾法,吾以诗自宣
二、 一事而不知,足为儒者耻
三、 老有终童志,惭无孺子奇
四、 造化从人补,切戒乎卤莽
五、 兴亡亦偶尔,怀古独沾襟
第五节 传统文化的总结与反思:田舜年“山川待人”的哲学思想
一、 土司时期的文化交流与文化选择
二、 田舜年以儒家文化为宗的文化总结
三、 以心性之学为宗的思想转折
四、 “山川待人而显”的民族自信
第七章 封建社会末世的历史批判与哲学反思
第一节 文化冲突与历史反思
一、 民族认同与历史反思
二、 文化冲突与儒士精神
三、 “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的凸显
第二节 彭秋潭“不主故常,期可施之于实用”的致用之学
一、 彭秋潭经世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 “人之于文出乎自然与不得不然之故”
三、 “国无陋矣”的文化认同与发展诉求
四、 儒士责任与社会批判
第三节 陈汝燮与陈景星的民族自性与社会批判哲学
一、 封建社会末世的哲学主题
二、 陈汝燮的民族自性与社会批判
三、 陈景星的民族战争思想
第四节 田泰斗的“各言其志”的认识论与社会批判思想
一、 “盛世文章征抱负,男儿事业藉科名”的价值观
二、 “和而不同,各言其志”的认识论
三、 “困顿功名嗟半世,安危时势感三湘”的社会批判观
四、 “两家新墨翰,一样振家声”的民族观
下篇 土家族近现代哲学
第八章 土家族近现代哲学的转型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哲学概述
一、 20世纪中国哲学的性质与特点
二、 20世纪中国哲学的问题与思潮
三、 土家族知识分子与20世纪的中国哲学
第二节 20世纪土家族哲学的现代转型
一、 继承与开新:土家族新哲学的生成机制
二、 卫星民族与卫星文化:土家族哲学转型的历史文化基础
三、 普遍和特殊的互化:土家族哲学转型的理论视域
四、 问题与思潮:土家族哲学现代转型的标志
第三节 土家族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性的契合
一、 文化选择的惯性与趋中心化的选择机制
二、 民族意识与历史事件反思的思维机制
三、 传统历史观与进化史观的契合机制
四、 力量的展示与近现代社会的扩张机制
第九章 辛亥革命前后土家族哲学的新变化
第一节 朱和中:探索“革命党者最高之理论”
一、 确立以现代政党为组织核心的革命思想
二、 总结革命的历史经验,探寻新的革命动力
三、 信仰种族革命,改善革命方法
第二节 温朝钟:从社会建设到实行法美共和
一、 改良风俗,重构社会文化
二、 由革命思想走向革命实践,揭橥民族革命精神
三、 诉求美式民主共和,阐发现代民族革命理想
第三节 席正铭:从师法法美到师法苏俄
一、 适应世界潮流,“欲搏自由宁惜死”
二、 革命组织是“应时势之要求”的产物
三、 “抱定三民主义”,丰富孙中山的革命理论
四、 与时俱进,倡议师法苏俄
第四节 铁肩担道义:危机中生长的多种救国理念
一、 从国民性改造到教育救国
二、 从实业危机意识到实业救国
三、 从积学为国到科学救国
第十章 土家族学者对唯物史观的接受与阐释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一、 阐释重点的与时俱进
二、 凸显方法论的实践品格
三、 思想渊源的中西融会
第二节 向警予:用唯物史观阐明中国妇女解放问题
一、 向警予妇女解放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 用唯物史观解剖中国妇女问题的性质
三、 以文化尺度解读妇女解放的时代内涵
四、 多层面阐明中国妇女解放的实质内容
五、 深入揭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总体思路
第三节 赵世炎:“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中去”
一、 赵世炎哲学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 赵世炎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三、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
四、 对列宁主义的策略化解读
第四节 卓炯:对中国社会形态与社会发展的思索
一、 卓炯哲学的世界历史视野
二、 立足民主发展的民族解放思想
三、 释读三民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对神兵运动社会理想的改造
一、 传统与现代交争的现代神兵运动
二、 中国国民党人对神兵运动的评析
三、 中国共产党人对神兵运动的改造
第十一章 沈从文的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
第一节 救亡与启蒙:民族解放与国家重建的目的诉求
一、 沈从文救亡式启蒙思想的双重困境
二、 沈从文救亡式启蒙思想的时代使命
三、 沈从文救亡式启蒙思想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文学与政治:沈从文的自由主义价值理念
一、 沈从文自由主义的思想根源
二、 沈从文自由主义的文学诉求
三、 沈从文自由主义的思想特征
第三节 传统与现代:沈从文的保守主义文化理想
一、 沈从文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传统
二、 沈从文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意蕴
三、 沈从文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
导论 土家族哲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土家族哲学研究的缘起
一、 “著书正华年,研几难为驭”的意志
二、 “人缘山骄堪垂范,业拟物候赛春秋”的体验
三、 探寻“千里之外哑谜”的理想
第二节 土家族哲学何以可能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回答问题的理论视点
三、 土家族哲学的历史与现实根据
四、 土家族哲学的民族性与主体构成
第三节 土家族哲学如何研究
一、 土家族哲学研究的哲学自觉
二、 土家族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 土家族哲学研究的时代特征
四、 土家族哲学研究的求实态度
上篇 土家族哲学总论
第一章 土家族及其哲学传统
第一节 作为文化范畴的“土家族”
一、 土家族与中域文化的关系
二、 土家族的文化特点
三、 “土家族”的文化意涵
第二节 作为哲学创造主体的“土家族知识分子”
一、 对“土家族知识分子”的界定
二、 “土家族知识分子”的发展简史
三、 “土家族知识分子”的现代转型
第三节 土家族的文化性格与传统哲学的特色
一、 土家族的生存环境与文化性格
二、 土家族文化性格的特殊表征
三、 土家族传统哲学思维的特征
第二章 土家族精神传统的生成与转型
第一节 土家族精神传统的历史生成
一、 土家族区域考古文化与精神传统
二、 土家族族源文化与精神传统
三、 汉土文化的关系与土家族精神传统
四、 改土归流后至鸦片战争前的土家族精神传统
第二节 明代土家族思想的趋新动向
一、 土家族一般民众的思想异动
二、 土家族思维对象的新变化
三、 土家族文化内容的新变化
四、 “编头儿女”的中域认同
第三节 改土归流后土家族的华夏文化认同
一、 儒家文化视野下的19世纪土家族
二、 19世纪土家族的自我文化认知
三、 制度安排、华夏认同与社会转型
第四节 土家族社会的现代转型与新哲学的发生
一、 20世纪土家族的社会转型
二、 土家族现代新哲学发生的特殊动因
三、 土家族哲学现代性的共同语境
四、 土家族精英与大众的思想互动
第五节 20世纪土家族现代意识的生成
一、 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
二、 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出现
三、 自由主义思想的流行
四、 民众变革社会现实要求的升华
中篇 土家族传统哲学
第三章 土家族哲学思维的萌芽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土家族地区先民的思维特征
一、 “建始人”的思维特征
二、 “巫山人”的思维特征
三、 “长阳人”、“桐梓人”、“资阳人”的思维特征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土家族哲学思维的萌芽
一、 新石器时代土家族地区的文化区划
二、 新石器时代土家族先民的社会进程
三、 丧葬反映的哲理思维的萌芽
四、 社会生活的观念形态
五、 象形文字的哲理思维意向
第三节 土家族神话中的哲学思维
一、 对神话思维的哲学态度
二、 土家族神话思维的共性特征
三、 土家族神话与土家族哲学思维的产生
第四节 传说时代的土家族哲学
一、 世界起源论
二、 矛盾的自然观
三、 和则生力的社会观
四、 直观认识论
第四章 賨人思想家鹖冠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鹖冠子研究概述
一、 关于“鹖冠子”之名
二、 关于“鹖冠子”之时
三、 关于《鹖冠子》之篇目
四、 关于《鹖冠子》之真伪
五、 关于《鹖冠子》之哲学
第二节 鹖冠子与土家族文化
一、 关于鹖冠子之族的争论
二、 鹖冠子为土家先民賨人
三、 《鹖冠子》与土家族的文化联系
第三节 从边地出发的综合文化选择
一、 鹖冠子从边地出发的文化取向
二、 鹖冠子与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三、 法制原则是鹖冠子的基本治理原则
四、 道、稽、度是鹖冠子的核心范畴
五、 鹖冠子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吸收
第四节 “天人同文,地人同理”的天人关系论
一、 “天地”范畴的理论内涵
二、 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能天”
三、 作为王铁之器的“成鸠氏天”
第五节 “神明体正之术”与“素皇内帝之法”
一、 “神明体正之术”
二、 “天曲日术”与“素皇内帝之法”
三、 “四正”、“五正”的社会治道
四、 “赤子”与“意己”的历史观
五、 “权人有五至”的人才思想
第五章 渝、湘地区土家族学者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土家族的《易》学哲学思想
一、 土家族《易》学源流举要
二、 长于术数的苌弘、落下闳
三、 “抱才而隐,乘机见用”的蜀才《易》学哲学
四、 “五运”演化与土家族传统气化论
五、 《河图》、《洛书》与土家族十月历
第二节 退返民间的家国之思:湘西诸文人的文化选择与哲学思考
一、 “河流岳峙,惠我蒸蒸”的道心诉求
二、 欲障百川回既倒,铙歌鼓吹满西风
三、 庚子风潮宁等闲,茫茫四顾兮心如捣
第三节 徘徊于儒道之间:酉阳诸文人的文化选择与哲学思想
一、 15世纪前后诸司人的哲学思考
二、 冉天育:莫将驷马高车志,输与当年马长卿
三、 冉奇镳:河山盟带砺,千古壮洪基
四、 冉崇文:平生来了非无事,幽恨茫茫与日深
第六章 《田氏一家言》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为读《南华》慨古今:田九龄的文化选择与哲学思考
一、 才到红尘又忆山,山中丛桂待予攀
二、 聊同老子话黄金,为读《南华》慨古今
三、 一时帜树骚坛极,万里人安保障心
第二节 道家风骨与儒士情怀:田宗文的社会哲学思想
一、 难后惊风雨,寻真不记年
二、 冥搜玄索,追踪先哲
三、 神州殊方,望同禹贡
第三节 诗、史、思:田玄父子四人的“甲申除夕感怀”
一、 父子四人“一唱三和皆国愁,公亦垂纶远虎兕”
二、 田玄“趋新群动易,恋旧抗怀难”
三、 田霈霖“但得亲尝健,长缨自许身”
四、 田既霖“孰是回天力,空存戴国身”
五、 田甘霖“咄嗟倚栏望,靡改百年心”
第四节 “低头思往哲,托意自匪夷”:田甘霖的文化选择与文化哲学
一、 吾自用吾法,吾以诗自宣
二、 一事而不知,足为儒者耻
三、 老有终童志,惭无孺子奇
四、 造化从人补,切戒乎卤莽
五、 兴亡亦偶尔,怀古独沾襟
第五节 传统文化的总结与反思:田舜年“山川待人”的哲学思想
一、 土司时期的文化交流与文化选择
二、 田舜年以儒家文化为宗的文化总结
三、 以心性之学为宗的思想转折
四、 “山川待人而显”的民族自信
第七章 封建社会末世的历史批判与哲学反思
第一节 文化冲突与历史反思
一、 民族认同与历史反思
二、 文化冲突与儒士精神
三、 “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的凸显
第二节 彭秋潭“不主故常,期可施之于实用”的致用之学
一、 彭秋潭经世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 “人之于文出乎自然与不得不然之故”
三、 “国无陋矣”的文化认同与发展诉求
四、 儒士责任与社会批判
第三节 陈汝燮与陈景星的民族自性与社会批判哲学
一、 封建社会末世的哲学主题
二、 陈汝燮的民族自性与社会批判
三、 陈景星的民族战争思想
第四节 田泰斗的“各言其志”的认识论与社会批判思想
一、 “盛世文章征抱负,男儿事业藉科名”的价值观
二、 “和而不同,各言其志”的认识论
三、 “困顿功名嗟半世,安危时势感三湘”的社会批判观
四、 “两家新墨翰,一样振家声”的民族观
下篇 土家族近现代哲学
第八章 土家族近现代哲学的转型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哲学概述
一、 20世纪中国哲学的性质与特点
二、 20世纪中国哲学的问题与思潮
三、 土家族知识分子与20世纪的中国哲学
第二节 20世纪土家族哲学的现代转型
一、 继承与开新:土家族新哲学的生成机制
二、 卫星民族与卫星文化:土家族哲学转型的历史文化基础
三、 普遍和特殊的互化:土家族哲学转型的理论视域
四、 问题与思潮:土家族哲学现代转型的标志
第三节 土家族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性的契合
一、 文化选择的惯性与趋中心化的选择机制
二、 民族意识与历史事件反思的思维机制
三、 传统历史观与进化史观的契合机制
四、 力量的展示与近现代社会的扩张机制
第九章 辛亥革命前后土家族哲学的新变化
第一节 朱和中:探索“革命党者最高之理论”
一、 确立以现代政党为组织核心的革命思想
二、 总结革命的历史经验,探寻新的革命动力
三、 信仰种族革命,改善革命方法
第二节 温朝钟:从社会建设到实行法美共和
一、 改良风俗,重构社会文化
二、 由革命思想走向革命实践,揭橥民族革命精神
三、 诉求美式民主共和,阐发现代民族革命理想
第三节 席正铭:从师法法美到师法苏俄
一、 适应世界潮流,“欲搏自由宁惜死”
二、 革命组织是“应时势之要求”的产物
三、 “抱定三民主义”,丰富孙中山的革命理论
四、 与时俱进,倡议师法苏俄
第四节 铁肩担道义:危机中生长的多种救国理念
一、 从国民性改造到教育救国
二、 从实业危机意识到实业救国
三、 从积学为国到科学救国
第十章 土家族学者对唯物史观的接受与阐释
第一节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特点
一、 阐释重点的与时俱进
二、 凸显方法论的实践品格
三、 思想渊源的中西融会
第二节 向警予:用唯物史观阐明中国妇女解放问题
一、 向警予妇女解放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 用唯物史观解剖中国妇女问题的性质
三、 以文化尺度解读妇女解放的时代内涵
四、 多层面阐明中国妇女解放的实质内容
五、 深入揭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总体思路
第三节 赵世炎:“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中去”
一、 赵世炎哲学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 赵世炎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三、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
四、 对列宁主义的策略化解读
第四节 卓炯:对中国社会形态与社会发展的思索
一、 卓炯哲学的世界历史视野
二、 立足民主发展的民族解放思想
三、 释读三民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对神兵运动社会理想的改造
一、 传统与现代交争的现代神兵运动
二、 中国国民党人对神兵运动的评析
三、 中国共产党人对神兵运动的改造
第十一章 沈从文的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
第一节 救亡与启蒙:民族解放与国家重建的目的诉求
一、 沈从文救亡式启蒙思想的双重困境
二、 沈从文救亡式启蒙思想的时代使命
三、 沈从文救亡式启蒙思想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 文学与政治:沈从文的自由主义价值理念
一、 沈从文自由主义的思想根源
二、 沈从文自由主义的文学诉求
三、 沈从文自由主义的思想特征
第三节 传统与现代:沈从文的保守主义文化理想
一、 沈从文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传统
二、 沈从文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意蕴
三、 沈从文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土家族哲学通史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