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是关于能量管理系统 (EMS)的专著?作者结合在我国华中、华北、华东地区,以及山东和上海等调度中心的实际工作经验,对EMS原理、功能、设计、开发及实用进行了全面介绍?全书共十四章:第一章介绍EMS的技术发展、设计与开发原则、应用软件概貌、配电管理系统和EMS效益等;第二至第四章介绍EMS的计算机体系、数据库和人机交互;第五章介绍数据收集与监控;第六章介绍负荷预测;第七章介绍自动发电控制;第八章介绍发电计划软件;第九章介绍实时网络状态分析;第十章介绍调度工程师潮流;第十一章介绍安全分析软件;第十二章介绍调度员培训模拟系统;第十三章介绍EMS项目管理;最后在第十四章结语中介绍了EMS近期的发展动向.
本书可供电力系统科研、设计和运行部门的科技人员阅读,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EMS的技术发展
1.2 EMS的设计、开发与应用
1.3EMS概貌
1.4能量管理软件
1.5网络分析软件
1.6配电管理系统概述
1.7EMS的效益论证
第二章 EMS的计算机体系结构
2.1EMS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
2.1.1集中式计算机体系结构
2.1.2分布式计算机体系结构
2.1.3开放式计算机体系结构
2.2开放式系统的特点
2.3开放系统定义、阶段和标准
第三章 EMS的数据库
3.1EMS的数据库
3.2 SCDA数据库
3.2.1厂站记录
3.2.2远程终端记录
3.2.3通信记录
3.3能量管理数据库
3.3.1运行区的层次结构
3.3.2机组有关的描述
3.3.3 燃料类型表
3.4网络数据库
3.4.1网络数据库的内容
3.4.2网络层次模型
3.4.3预测与计划模型
3.5培训模拟数据库
3.6数据库的联系
第四章 EMS的人机交互
4.1人机交互的功能
4.2人机交互系统的软件组成
4.3全图形的人机界面
4.4电力系统单线图
4.5应用软件潮流的人机界面设计
第五章 数据收集与监控
5.1 SCDA硬件系统
5.1.1远程量测终端
5.1.2传输信道
5.1.3主站计算机
5.1.4数据流程
5.2数据收集
5.2.1状态量
5.2.2量测值
5.2.3电量值
5.3监视与事件处理
5.3.1状态量监视
5.3.2量测值的限值监视
5.3.3量测值的趋势监视
5.3.4数据质量标志
5.3.5事件处理
5.4控制功能
5.5具有时间标志的数据
5.5.1历史数据的采集
5.5.2计划数据
5.5.3存入磁带
5.6事故数据记录
5.6.1顺序事件记录
5.6.2事故追忆
5.7 报告和计算
5.7.1数值计算
5.7.2逻辑运算
第六章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
6.1负荷预测概述
6.2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模型
6.2.1基本正常负荷分量模型
6.2.2天气敏感负荷分量模型
6.2.3特别事件负荷分量模型
6.2.4随机负荷分量模型
6.3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基本算法
6.3.1最小二乘拟合方法
6.3.2回归分析方法
6.3.3时间序列方法
6.3.4 卡尔曼滤波方法
6.3.5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6.3.6灰色系统方法
6.4超短期负荷预测
6.4.1超短期负荷预测基本模型
6.4.2 线性外推方法
6.4.3时间序列方法
6.4.4卡尔曼滤波方法
6.4.5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6.5短期负荷预测
6.5.1短期负荷预测基本模型
6.5.2基于温度准则的外推方法
6.5.3人工神经网络日负荷预测
6.6中期负荷预测
6.6.1中期负荷预测基本模型
6.6.2考虑气候因素的负荷模型的方法
6.6.3 灰色系统方法
6.7长期负荷预测
6.7.1递推BP网络长期负荷预测
6.8母线负荷预测
6.8.1树状常数负荷模型
6.8.2负荷区域不一致的模型
6.8.3负荷类型不一致的模型
6.8.4混合负荷模型
6.8.5母线负荷预测
6.9电力系统负荷预测软件设计
6.9.1电力系统负荷预测软件总体设计
6.9.2电力系统负荷预测软件功能
第七章 自动发电控制
7.1 AGC的一般过程
7.2区域控制误差
7.3 AGC对机组功率的分配
7.4 AGC有关模型
7.4.1备用模型
7.4.2区域控制误差的死区和调节区
7.4.3 AGC状态模型
7.5 AGC与其它应用软件的关系
7.6AGC的画面配置
第八章 发电计划
8.1发电计划总体组成
8.2发电计划
8.2.1经济调度模型
8.2.2经济调度算法
8.2.3发电计划的数据库与程序
8.2.4发电计划用画面
8.3机组经济组合
8.3.1机组经济组合概述
8.3.2机组经济组合的模型
8.3.3优先级法机组经济组合
8.3.4动态规划法机组经济组合
8.3.5机组经济组合软件设计
8.4水电计划
8.4.1水电计划模型
8.4.2水火电协调方程式
8.4.3网络流规划法
8.4.4水电计划的网络流模型
8.4.5水电计划软件设计
8.5交换计划
8.5.1互联电力系统的调度模式
8.5.2联合电力系统协调方程式
8.5.3联合电力系统网络流模型
8.5.4联合电力系统网损和联络线潮流计算
8.5.5单价计算与效益分配
8.5.6交换计划的软件设计
8.6燃料计划
8.6.1燃料调度计划的数学模型
8.6.2燃料计划的网络流模型和解法
8.7检修计划
8.7.1检修计划的技术和发展
8.7.2检修计划模型
8.7.3检修计划的算法
8.7.4检修计划的软件设计
8.8小结
第九章 实时网络状态分析
9.1网络结线分析
9.1.1结线分析基本概念
9.1.2结线分析基本算法
9.1.3网络结线分析用数据
9.1.4网络结线分析程序设计
9.1.5画面配置
9.2电力系统状态估计
9.2.1状态估计的数学描述&1
9.2.2基本加权最小二乘法状态估计
9.2.3快速分解状态估计算法
9.2.4正交变换状态估计算法
9.3不良数据的检测与辨识
9.3.1不良数据检测与辨识的基本原理
9.3.2不良数据的检测方法
9.3.3不良数据的辨识方法
9.4量测系统误差估计
9.4.1量测误差方差估计
9.4.2量测偏差的检测与辨识
9.5变压器抽头估计
9.6网络状态监视
9.6.1网络监视模型
9.6.2网络监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9.7量测系统评价与优化配置
9.7.1快速可观测性分析
9.7.2检测、辨识的定量分析
9.7.3状态估计精度影响分析
9.7.4量测评价与优化配置系统
9.8状态估计模拟系统
9.8.1电力系统运行状态模拟
9.8.2量测系统的数学模拟
9.8.3状态估计结果统计分析
9.9实时网络状态分析的画面配置
9.9.1网络汇总类画面
9.9.2网络元件表画面
9.9.3监视画面
9.9.4数据传送画面
9.9.5预测、计划与模型画面
9.9.6记录用画面
9.9.7控制与维护用画面
9.10实时网络状态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应用
9.10.1与其它应用的接口
9.10.2实时网络状态分析的启动方式和主要功能模块
9.10.3实时网络状态分析软件的实用
9.11小结
第十章 调度工程师潮流
10.1潮流计算的历史
10.2潮流基本模型与算法
10.2.1潮流基本模型
10.2.2牛顿-拉夫逊法潮流
10.2.3快速分解法潮流
10.3潮流中的控制模型
10.3.1多机(厂站)联合调整缓冲母线功率
10.3.2无功调整模型
10.3.3线路有功功率之和的控制
10.3.4系统切负荷模型
10.4灵敏度分析
10.4.1线路有功潮流对机组有功功率灵敏度
10.4.2母线电压对机组无功功率灵敏度
10.4.3母线电压对变压器抽头灵敏度
10.4.4用摄动法计算灵敏度
10.5潮流计算收敛性的实用化改进
10.5.1极大不平衡功率的检查与控制
10.5.2开断环网的处理
10.6调度工程师潮流的软件设计
10.6.1潮流总体设计
10.6.2潮流计算的数据流程
10.6.3潮流计算应用的数据库
10.6.4潮流的人机交互
10.6.5潮流的模块
10.6.6潮流的信息
10.6.7保留方式
10.6.8多岛潮流计算
10.7潮流的应用与维护
10.7.1潮流的应用
10.7.2潮流软件维护
10.7.3潮流专家
10.8网损修正系数
10.8.1协调方程式中的网损修正方式
10.8.2B系数的计算
10.8.3利用雅可比矩阵计算网损微增率
10.8.4网损修正的软件设计
第十一章 网络安全分析软件
11.1预想故障分析
11.1.1预想故障分析的技术发展
11.1.2故障定义及其维护
11.1.3故障扫描
11.1.4故障详细分析
11.1.5预想故障分析的软件设计
11.1.6预想故障分析小结
11.2安全约束调度
11.2.1安全约束调度的技术发展
11.2.2安全约束调度基本理论
11.2.3安全约束调度中参数计算及基方程处理
11.2.4切负荷处理
11.2.5 软件设计
11.3 最优潮流
11.3.1最优潮流概述
11.3.2最优潮流的基本理论
11.3.3牛顿法最优潮流
11.3.4最优潮流软件设计
11.4电力系统静态等值
11.4.1基本描述
11.4.2Ward等值
11.4.3REI等值法
11.4.4软件设计
11.5电压稳定性分析
11.5.1电压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1.5.2简单系统电压静态稳定分析
11.5.3负荷导纳法
11.5.4应用软件设计
11.6小结
第十二章 调度员培训模拟
12.1调度员培训模拟器概述
12.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2主要功能及要求
12.1.3 基本组成部分
12.1.4 系统配置方式
12.2电力系统模型
12.2.1潮流技术
12.2.2动态模拟
12.2.3暂态稳定
12.2.4模拟周期
12.3动态模拟中的模型技术
12.3.1动态模型的建立
12.3.2 原动机模型
12.3.3继电器模型
12.4培训系统
12.4.1培训系统的功能
12.4.2培训方案的建立
12.4.3用培训模拟器的培训过程
12.5控制中心模型及接口要求
12.5.1控制中心模型的主要功能
12.5.2电力系统模型的计算机要求
12.5.3控制中心模型计算机的要求
12.5.4接口要求
12.6小结
第十三章 EMS工程项目管理
13.1项目管理概述
13.2SCADA/EMS立项
13.3 SCADA/EMS的招标
13.3.1填写技术要求
13.3.2投标者资格审查
13.3.3制订评议标准
13.3.4评标
13.3.5合同谈判
13.4实施
13.4.1制订实施计划
13.4.2功能审查与确认
13.4.3维护人员培训
13.4.4实验室验收(FAT)
13.4.5调度员培训
13.4.6现场安装
13.4.7启动与现场验收(SAT)
13.4.8试运行
13.4.9可用率测试
13.4.10保修期
13.5软件设计、开发和维护
13.5.1项目总体设计
13.5.2项目的详细描述
13.5.3软件设计
13.5.4软件实现
13.5.5形成文件
13.5.6实验室验收
13.5.7现场验收
13.5.8项目管理与协调
13.6软件质量问题
第十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1.1 EMS的技术发展
1.2 EMS的设计、开发与应用
1.3EMS概貌
1.4能量管理软件
1.5网络分析软件
1.6配电管理系统概述
1.7EMS的效益论证
第二章 EMS的计算机体系结构
2.1EMS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
2.1.1集中式计算机体系结构
2.1.2分布式计算机体系结构
2.1.3开放式计算机体系结构
2.2开放式系统的特点
2.3开放系统定义、阶段和标准
第三章 EMS的数据库
3.1EMS的数据库
3.2 SCDA数据库
3.2.1厂站记录
3.2.2远程终端记录
3.2.3通信记录
3.3能量管理数据库
3.3.1运行区的层次结构
3.3.2机组有关的描述
3.3.3 燃料类型表
3.4网络数据库
3.4.1网络数据库的内容
3.4.2网络层次模型
3.4.3预测与计划模型
3.5培训模拟数据库
3.6数据库的联系
第四章 EMS的人机交互
4.1人机交互的功能
4.2人机交互系统的软件组成
4.3全图形的人机界面
4.4电力系统单线图
4.5应用软件潮流的人机界面设计
第五章 数据收集与监控
5.1 SCDA硬件系统
5.1.1远程量测终端
5.1.2传输信道
5.1.3主站计算机
5.1.4数据流程
5.2数据收集
5.2.1状态量
5.2.2量测值
5.2.3电量值
5.3监视与事件处理
5.3.1状态量监视
5.3.2量测值的限值监视
5.3.3量测值的趋势监视
5.3.4数据质量标志
5.3.5事件处理
5.4控制功能
5.5具有时间标志的数据
5.5.1历史数据的采集
5.5.2计划数据
5.5.3存入磁带
5.6事故数据记录
5.6.1顺序事件记录
5.6.2事故追忆
5.7 报告和计算
5.7.1数值计算
5.7.2逻辑运算
第六章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
6.1负荷预测概述
6.2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模型
6.2.1基本正常负荷分量模型
6.2.2天气敏感负荷分量模型
6.2.3特别事件负荷分量模型
6.2.4随机负荷分量模型
6.3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基本算法
6.3.1最小二乘拟合方法
6.3.2回归分析方法
6.3.3时间序列方法
6.3.4 卡尔曼滤波方法
6.3.5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6.3.6灰色系统方法
6.4超短期负荷预测
6.4.1超短期负荷预测基本模型
6.4.2 线性外推方法
6.4.3时间序列方法
6.4.4卡尔曼滤波方法
6.4.5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6.5短期负荷预测
6.5.1短期负荷预测基本模型
6.5.2基于温度准则的外推方法
6.5.3人工神经网络日负荷预测
6.6中期负荷预测
6.6.1中期负荷预测基本模型
6.6.2考虑气候因素的负荷模型的方法
6.6.3 灰色系统方法
6.7长期负荷预测
6.7.1递推BP网络长期负荷预测
6.8母线负荷预测
6.8.1树状常数负荷模型
6.8.2负荷区域不一致的模型
6.8.3负荷类型不一致的模型
6.8.4混合负荷模型
6.8.5母线负荷预测
6.9电力系统负荷预测软件设计
6.9.1电力系统负荷预测软件总体设计
6.9.2电力系统负荷预测软件功能
第七章 自动发电控制
7.1 AGC的一般过程
7.2区域控制误差
7.3 AGC对机组功率的分配
7.4 AGC有关模型
7.4.1备用模型
7.4.2区域控制误差的死区和调节区
7.4.3 AGC状态模型
7.5 AGC与其它应用软件的关系
7.6AGC的画面配置
第八章 发电计划
8.1发电计划总体组成
8.2发电计划
8.2.1经济调度模型
8.2.2经济调度算法
8.2.3发电计划的数据库与程序
8.2.4发电计划用画面
8.3机组经济组合
8.3.1机组经济组合概述
8.3.2机组经济组合的模型
8.3.3优先级法机组经济组合
8.3.4动态规划法机组经济组合
8.3.5机组经济组合软件设计
8.4水电计划
8.4.1水电计划模型
8.4.2水火电协调方程式
8.4.3网络流规划法
8.4.4水电计划的网络流模型
8.4.5水电计划软件设计
8.5交换计划
8.5.1互联电力系统的调度模式
8.5.2联合电力系统协调方程式
8.5.3联合电力系统网络流模型
8.5.4联合电力系统网损和联络线潮流计算
8.5.5单价计算与效益分配
8.5.6交换计划的软件设计
8.6燃料计划
8.6.1燃料调度计划的数学模型
8.6.2燃料计划的网络流模型和解法
8.7检修计划
8.7.1检修计划的技术和发展
8.7.2检修计划模型
8.7.3检修计划的算法
8.7.4检修计划的软件设计
8.8小结
第九章 实时网络状态分析
9.1网络结线分析
9.1.1结线分析基本概念
9.1.2结线分析基本算法
9.1.3网络结线分析用数据
9.1.4网络结线分析程序设计
9.1.5画面配置
9.2电力系统状态估计
9.2.1状态估计的数学描述&1
9.2.2基本加权最小二乘法状态估计
9.2.3快速分解状态估计算法
9.2.4正交变换状态估计算法
9.3不良数据的检测与辨识
9.3.1不良数据检测与辨识的基本原理
9.3.2不良数据的检测方法
9.3.3不良数据的辨识方法
9.4量测系统误差估计
9.4.1量测误差方差估计
9.4.2量测偏差的检测与辨识
9.5变压器抽头估计
9.6网络状态监视
9.6.1网络监视模型
9.6.2网络监视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9.7量测系统评价与优化配置
9.7.1快速可观测性分析
9.7.2检测、辨识的定量分析
9.7.3状态估计精度影响分析
9.7.4量测评价与优化配置系统
9.8状态估计模拟系统
9.8.1电力系统运行状态模拟
9.8.2量测系统的数学模拟
9.8.3状态估计结果统计分析
9.9实时网络状态分析的画面配置
9.9.1网络汇总类画面
9.9.2网络元件表画面
9.9.3监视画面
9.9.4数据传送画面
9.9.5预测、计划与模型画面
9.9.6记录用画面
9.9.7控制与维护用画面
9.10实时网络状态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应用
9.10.1与其它应用的接口
9.10.2实时网络状态分析的启动方式和主要功能模块
9.10.3实时网络状态分析软件的实用
9.11小结
第十章 调度工程师潮流
10.1潮流计算的历史
10.2潮流基本模型与算法
10.2.1潮流基本模型
10.2.2牛顿-拉夫逊法潮流
10.2.3快速分解法潮流
10.3潮流中的控制模型
10.3.1多机(厂站)联合调整缓冲母线功率
10.3.2无功调整模型
10.3.3线路有功功率之和的控制
10.3.4系统切负荷模型
10.4灵敏度分析
10.4.1线路有功潮流对机组有功功率灵敏度
10.4.2母线电压对机组无功功率灵敏度
10.4.3母线电压对变压器抽头灵敏度
10.4.4用摄动法计算灵敏度
10.5潮流计算收敛性的实用化改进
10.5.1极大不平衡功率的检查与控制
10.5.2开断环网的处理
10.6调度工程师潮流的软件设计
10.6.1潮流总体设计
10.6.2潮流计算的数据流程
10.6.3潮流计算应用的数据库
10.6.4潮流的人机交互
10.6.5潮流的模块
10.6.6潮流的信息
10.6.7保留方式
10.6.8多岛潮流计算
10.7潮流的应用与维护
10.7.1潮流的应用
10.7.2潮流软件维护
10.7.3潮流专家
10.8网损修正系数
10.8.1协调方程式中的网损修正方式
10.8.2B系数的计算
10.8.3利用雅可比矩阵计算网损微增率
10.8.4网损修正的软件设计
第十一章 网络安全分析软件
11.1预想故障分析
11.1.1预想故障分析的技术发展
11.1.2故障定义及其维护
11.1.3故障扫描
11.1.4故障详细分析
11.1.5预想故障分析的软件设计
11.1.6预想故障分析小结
11.2安全约束调度
11.2.1安全约束调度的技术发展
11.2.2安全约束调度基本理论
11.2.3安全约束调度中参数计算及基方程处理
11.2.4切负荷处理
11.2.5 软件设计
11.3 最优潮流
11.3.1最优潮流概述
11.3.2最优潮流的基本理论
11.3.3牛顿法最优潮流
11.3.4最优潮流软件设计
11.4电力系统静态等值
11.4.1基本描述
11.4.2Ward等值
11.4.3REI等值法
11.4.4软件设计
11.5电压稳定性分析
11.5.1电压稳定性的研究现状
11.5.2简单系统电压静态稳定分析
11.5.3负荷导纳法
11.5.4应用软件设计
11.6小结
第十二章 调度员培训模拟
12.1调度员培训模拟器概述
12.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2.1.2主要功能及要求
12.1.3 基本组成部分
12.1.4 系统配置方式
12.2电力系统模型
12.2.1潮流技术
12.2.2动态模拟
12.2.3暂态稳定
12.2.4模拟周期
12.3动态模拟中的模型技术
12.3.1动态模型的建立
12.3.2 原动机模型
12.3.3继电器模型
12.4培训系统
12.4.1培训系统的功能
12.4.2培训方案的建立
12.4.3用培训模拟器的培训过程
12.5控制中心模型及接口要求
12.5.1控制中心模型的主要功能
12.5.2电力系统模型的计算机要求
12.5.3控制中心模型计算机的要求
12.5.4接口要求
12.6小结
第十三章 EMS工程项目管理
13.1项目管理概述
13.2SCADA/EMS立项
13.3 SCADA/EMS的招标
13.3.1填写技术要求
13.3.2投标者资格审查
13.3.3制订评议标准
13.3.4评标
13.3.5合同谈判
13.4实施
13.4.1制订实施计划
13.4.2功能审查与确认
13.4.3维护人员培训
13.4.4实验室验收(FAT)
13.4.5调度员培训
13.4.6现场安装
13.4.7启动与现场验收(SAT)
13.4.8试运行
13.4.9可用率测试
13.4.10保修期
13.5软件设计、开发和维护
13.5.1项目总体设计
13.5.2项目的详细描述
13.5.3软件设计
13.5.4软件实现
13.5.5形成文件
13.5.6实验室验收
13.5.7现场验收
13.5.8项目管理与协调
13.6软件质量问题
第十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能量管理系统:EMS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