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史,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外语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我们外语教学的普及和提高也相应地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对外语学习者和外语教师来说,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加深对语言习得本质的了解、开展语言习得研究对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有着直接和间接的重要意义。\n 由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大部分最新的研究成果来自于西方学者,因此,不少外语教师和外语学习者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是无法得到这一学科最新的著述和资料。另外,一部分学生在阅读原著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参考大量的英语原著,编了这本书,希望它对教师和学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n 本书从酝酿到定稿,都得到了刘润清教授的指导和支持。在通读了初稿以后,刘润清教授不仅提出了宏观上的修改意见,也提出了大量具体的修改意见。由于编者求平有限,刘教授的一部分意见并没有在最终的书稿中得到贯彻。因此,本书存在的错误和不足,完全由编者自己负责。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参考了国内学者胡壮麟、桂诗春、刘润清、吴一安、沈家煊、鲁健骥、袁博平等人的有关论述。笔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n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对某些理论的研究也不够深入,本书中错误和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什么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历史回顾
第二章 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
1.行为主义语言习得理论和心灵主义语言习得理论
1.1 行为主义对语言习得的解释
1.2 心灵主义对语言习得的解释
2.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2.1 心理语言学的背景
2.2 对比研究
2.3 偏误分析
2.4 一些新的观点和理论
第三章 语言输入与第二语言习得
1.Krashen的“监察模型”
2.对Krashen理论的讨论和批评
2.1 理论讨论
2.2 对基本假说的讨论
2.3 从理论到实践
2.4 语言习得普遍理论之谬误
第四章 认知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Anderson的“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
2.信号竞争模型
3.信息处理模型
4.节奏变量理论
5.多元发展模型
第五章 普遍语法理论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语言类型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2.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2.1 原则和参数理论
2.2 约束理论
2.3 以普遍语法为基础的语言习得模型
2.4 以普遍语法为基础的一些实证研究
第六章 个人差异与第二语言习得
1.个人差异的研究框架
2.年龄
2.1 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2.2 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影响的原因
3.语言学能
4.学习动力
5.学习策略
6.介绍一项个人差异的调查研究
第七章 课堂教学与第二语言习得
1.教学方法的比较
2.课堂语言交际形式的研究
3.课堂正规教学与第二语言习得
3.1 课堂教学对加快语言习得速度、提高学习者最终语言水平的影响
3.2 课堂教学对语言发展途径的影响
3.3 课堂教学对习得过程的影响
3.4 结论与解释
结束语
参考书目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