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城市的新经济空间——面向文化的产业转型

副标题:无

作   者:(英)丹尼尔 著

分类号:

ISBN:9787564223274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由彼得·W.丹尼尔斯、(新加坡)何康中、(加拿大)托马斯·A.赫顿主编的《亚洲城市的新经济空间( 面向文化的产业转型)/远眺当代世界文化创意产业经典译丛》研究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城市(包括东京、首尔、上海、北京、深圳、新加坡的案例研究) 在加速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的进化空间,进一步探讨这些亚洲主要城市如何在这个过渡时期继续从文化产业中获益,并形成有见地的案例讨论。 具体地说,通过正在重构城市空间和地域 (place)的新产业、新制度和新劳动力进行表述,其中包括由技术、文化和地域属性(attribute of place)审慎交集所形成的“重组”产业,这种现象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在西方后工业化城市的转型中大显身手,并有伦敦、巴黎、米兰、巴塞罗那、纽约和旧金山等城市的*名实例为佐证。而且,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轨迹还产生了大量有关“新经济”、“文化经济”和“创意经济”的增长潜力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文献(并充满激烈争议)。 与新的文化产业经济相关的理论和规范性问题是本书的的主题,而案例研究提出了发展的相互依赖性和示范效应,事实上每个案例都是一则令人回味的故事。

目录

总序撰稿人序言致谢  1.亚洲城市面向文化的产业转型的具体背景第一部分  处于文化转型中的亚洲城市  2.变化中的服务业景观和亚洲城市的转型  3.亚洲的文化转型和城市发展  4.文化经济和城市空间的再分层第二部分  新文化经济和亚洲城市空间的重建  5.亚洲城市的电影节  6.手工艺和创意:京都的新经济空间  7.新产业创新模式的多样性:“酷日本”的案例  8.新经济空间、政策和社会参与者:江南地区从城市边缘向新经济和关系治理中心的发展  9.首尔弘大地区的蓝图:不稳定的新经济空间?  10.从“东方的巴黎”到“亚洲的纽约”?上海金融中心的(再)发展  11.新经济空间,新社会关系:M50和打造中的上海新艺术界  12.以艺术营销地域:北京798艺术区的创建  13.深圳的城市规划:从白手起家到创意型、后工业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计城的演变  14.发展型国家的文化经济:新加坡中国城和小印度区的比较  15.文化遗产的打造与营销:东南亚的中国城  16.结束语:理论、政策和规划实践的意义参考文献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亚洲城市的新经济空间——面向文化的产业转型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