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目录
章 城市家具概述
001 1.1 关键问题
001 1.1.1 背景与动机
004 1.1.2 研究问题
005 1.1.3 研究目的
005 1.1.4 研究意义
005 1.2 关键概念的界定
006 1.2.1 公共空间
006 1.2.2 城市广场
007 1.2.3 城市家具
008 1.2.4 空间私密品质
009 1.3 前沿与动态
009 1.3.1 国外相关研究
012 1.3.2 国内相关研究
013 1.3.3 小结
第2章 公共空间中的城市家具
014 2.1 城市家具的概念溯源
014 2.1.1 语义溯源
015 2.1.2 概念生成:源自角色的转化
015 2.2 城市家具历史溯源——城市空间的秘密主角
016 2.2.1 古希腊时期:信仰价值符号
018 2.2.2 古罗马时期:权力与世俗并重
021 2.2.3 中世纪时期:虔诚、实用与空间艺术的统一
023 2.2.4 文艺复兴至巴洛克:实用性的衰退
025 2.2.5 工业化时期:日常化与休闲性
027 2.2.6 现代主义思潮:失落的空间与价值
029 2.2.7 当代城市家具:日常性与场所性的回归
032 2.2.8 东方文化中的城市
034 2.3 跨文化的比较
034 2.3.1 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
036 2.3.2 欧洲:广场为核心的城市
039 2.3.3 中国:缺失广场的城市
042 2.3.4 城市家具的发展动因
044 2.4 城市家具的空间社会双重属性
044 2.4.1 空间属性:城市空间营造的非结构性元素
056 2.4.2 社会属性:功能载体和活动支撑
060 2.4.3 城市家具的社会学定义与价值
061 2.5 本章结语:公共空间中的秘密主角
第3章 公共空间中的私密需求
063 3.1 人的私密需求
063 3.1.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私密需求
067 3.1.2 私密需求的类型与价值体现
069 3.1.3 私密与交往的二元辩证
071 3.2 私人化与私密需求的悖论
071 3.2.1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073 3.2.2 私人化的公共空间:娱乐、消费与权力展示
075 3.2.3 自主性障碍与社会隔离
076 3.2.4 私密需求与交往需求的双重障碍
077 3.3 公共空间的价值转型
077 3.3.1 走向“日常性”的价值诉求
080 3.3.2 公共与私密边界的模糊
082 3.3.3 体现私密需求的公共空间
083 3.4 公共空间中的私密需求价值论
083 3.4.1 公共性的三元辩证:需求-交往-价值认同
085 3.4.2 关注私密,增进公共
086 3.5 本章结语
第4章 私密需求的实现与空间私密品质
087 4.1 需求、动机与行为
087 4.1.1 行为的动机理论
092 4.1.2 人本主义需求论
095 4.1.3 结论与观点
098 4.2 私密需求的实现
098 4.2.1 环境与行为
104 4.2.2 私密活动的境遇要素
108 4.2.3 境遇要素的人与环境统一观
109 4.3 空间私密品质的概念与内涵
109 4.3.1 空间私密品质的概念生成
111 4.3.2 广场的空间私密品质与综合品质
112 4.3.3 城市家具与空间私密品质的营造
113 4.4 空间私密品质研究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113 4.4.1 模型基础框架
118 4.4.2 模型应用的案例解析
123 4.4.3 案例选择与比较
123 4.5 本章结语
第5章 空间私密品质价值探寻——柏林案例对比研究
124 5.1 柏林城市广场案例综述
124 5.2 纪念性广场 案例对比:御林广场和巴黎广场
124 5.2.1 案例背景介绍
128 5.2.2 模型运用与分项分析
133 5.2.3 对比分析与小结
135 5.3 交通枢纽广场对比案例:弗里德里希火车站南、北广场
135 5.3.1 案例背景介绍
137 5.3.2 模型运用与分项解析
141 5.3.3 数据对比与小结
142 5.4 街道广场案例对比:豪斯福格台广场与辛德密斯广场
142 5.4.1 背景介绍
144 5.4.2 模型运用与分项解析
148 5.4.3 数据对比与小结
149 5.5 花园式广场案例对比:柏林萨维尼广场与法萨能广场
149 5.5.1 案例背景介绍
151 5.5.2 模型运用与分项解析
156 5.5.3 数据对比与小结
157 5.6 本章结语
第6章 空间私密品质价值探寻——中国案例研究
159 6.1 上海城市广场案例综述
159 6.2 行政广场案例对比:人民广场的中央喷泉广场和浦东世纪广场
159 6.2.1 案例背景介绍
163 6.2.2 模型运用与分项解析
167 6.2.3 数据对比与小结
168 6.3 交通枢纽广场案例对比: 静安寺下沉广场与五角场下沉广场
168 6.3.1 案例背景介绍
170 6.3.2 模型运用与分项解析
174 6.3.3 数据对比与小结
175 6.4 社区商业广场案例对比:大拇指广场与五角场万达广场
175 6.4.1 案例背景介绍
177 6.4.2 模型运用与分项解析
181 6.4.3 数据对比与小结
182 6.5 本章结语
第7章 公共空间的私密品质营造论
183 7.1 公共与私密平衡统一观
183 7.1.1 案例研究总结
185 7.1.2 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186 7.1.3 “私密”增进“公共”的辩证统一观
187 7.1.4 城市家具的价值澄清
188 7.2 跨文化背景下的观察
188 7.2.1 对公共空间的观念修正
189 7.2.2 城市空间中的私密诉求——文化差异下的普适价值
191 7.2.3 城市家具认知的偏见与不足
191 7.3 基于城市家具的空间私密品质营造机制
191 7.3.1 需求——功能激活
192 7.3.2 边界——隔离效应
194 7.3.3 尺度——控制与反差
195 7.3.4 方位——边缘效应
196 7.3.5 朝向——背“实”面“虚”
196 7.3.6 寻路——易达性
197 7.4 展望
197 7.4.1 研究过程的反思、存疑与展望
198 7.4.2 研究展望
001 1.1 关键问题
001 1.1.1 背景与动机
004 1.1.2 研究问题
005 1.1.3 研究目的
005 1.1.4 研究意义
005 1.2 关键概念的界定
006 1.2.1 公共空间
006 1.2.2 城市广场
007 1.2.3 城市家具
008 1.2.4 空间私密品质
009 1.3 前沿与动态
009 1.3.1 国外相关研究
012 1.3.2 国内相关研究
013 1.3.3 小结
第2章 公共空间中的城市家具
014 2.1 城市家具的概念溯源
014 2.1.1 语义溯源
015 2.1.2 概念生成:源自角色的转化
015 2.2 城市家具历史溯源——城市空间的秘密主角
016 2.2.1 古希腊时期:信仰价值符号
018 2.2.2 古罗马时期:权力与世俗并重
021 2.2.3 中世纪时期:虔诚、实用与空间艺术的统一
023 2.2.4 文艺复兴至巴洛克:实用性的衰退
025 2.2.5 工业化时期:日常化与休闲性
027 2.2.6 现代主义思潮:失落的空间与价值
029 2.2.7 当代城市家具:日常性与场所性的回归
032 2.2.8 东方文化中的城市
034 2.3 跨文化的比较
034 2.3.1 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
036 2.3.2 欧洲:广场为核心的城市
039 2.3.3 中国:缺失广场的城市
042 2.3.4 城市家具的发展动因
044 2.4 城市家具的空间社会双重属性
044 2.4.1 空间属性:城市空间营造的非结构性元素
056 2.4.2 社会属性:功能载体和活动支撑
060 2.4.3 城市家具的社会学定义与价值
061 2.5 本章结语:公共空间中的秘密主角
第3章 公共空间中的私密需求
063 3.1 人的私密需求
063 3.1.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私密需求
067 3.1.2 私密需求的类型与价值体现
069 3.1.3 私密与交往的二元辩证
071 3.2 私人化与私密需求的悖论
071 3.2.1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073 3.2.2 私人化的公共空间:娱乐、消费与权力展示
075 3.2.3 自主性障碍与社会隔离
076 3.2.4 私密需求与交往需求的双重障碍
077 3.3 公共空间的价值转型
077 3.3.1 走向“日常性”的价值诉求
080 3.3.2 公共与私密边界的模糊
082 3.3.3 体现私密需求的公共空间
083 3.4 公共空间中的私密需求价值论
083 3.4.1 公共性的三元辩证:需求-交往-价值认同
085 3.4.2 关注私密,增进公共
086 3.5 本章结语
第4章 私密需求的实现与空间私密品质
087 4.1 需求、动机与行为
087 4.1.1 行为的动机理论
092 4.1.2 人本主义需求论
095 4.1.3 结论与观点
098 4.2 私密需求的实现
098 4.2.1 环境与行为
104 4.2.2 私密活动的境遇要素
108 4.2.3 境遇要素的人与环境统一观
109 4.3 空间私密品质的概念与内涵
109 4.3.1 空间私密品质的概念生成
111 4.3.2 广场的空间私密品质与综合品质
112 4.3.3 城市家具与空间私密品质的营造
113 4.4 空间私密品质研究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113 4.4.1 模型基础框架
118 4.4.2 模型应用的案例解析
123 4.4.3 案例选择与比较
123 4.5 本章结语
第5章 空间私密品质价值探寻——柏林案例对比研究
124 5.1 柏林城市广场案例综述
124 5.2 纪念性广场 案例对比:御林广场和巴黎广场
124 5.2.1 案例背景介绍
128 5.2.2 模型运用与分项分析
133 5.2.3 对比分析与小结
135 5.3 交通枢纽广场对比案例:弗里德里希火车站南、北广场
135 5.3.1 案例背景介绍
137 5.3.2 模型运用与分项解析
141 5.3.3 数据对比与小结
142 5.4 街道广场案例对比:豪斯福格台广场与辛德密斯广场
142 5.4.1 背景介绍
144 5.4.2 模型运用与分项解析
148 5.4.3 数据对比与小结
149 5.5 花园式广场案例对比:柏林萨维尼广场与法萨能广场
149 5.5.1 案例背景介绍
151 5.5.2 模型运用与分项解析
156 5.5.3 数据对比与小结
157 5.6 本章结语
第6章 空间私密品质价值探寻——中国案例研究
159 6.1 上海城市广场案例综述
159 6.2 行政广场案例对比:人民广场的中央喷泉广场和浦东世纪广场
159 6.2.1 案例背景介绍
163 6.2.2 模型运用与分项解析
167 6.2.3 数据对比与小结
168 6.3 交通枢纽广场案例对比: 静安寺下沉广场与五角场下沉广场
168 6.3.1 案例背景介绍
170 6.3.2 模型运用与分项解析
174 6.3.3 数据对比与小结
175 6.4 社区商业广场案例对比:大拇指广场与五角场万达广场
175 6.4.1 案例背景介绍
177 6.4.2 模型运用与分项解析
181 6.4.3 数据对比与小结
182 6.5 本章结语
第7章 公共空间的私密品质营造论
183 7.1 公共与私密平衡统一观
183 7.1.1 案例研究总结
185 7.1.2 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186 7.1.3 “私密”增进“公共”的辩证统一观
187 7.1.4 城市家具的价值澄清
188 7.2 跨文化背景下的观察
188 7.2.1 对公共空间的观念修正
189 7.2.2 城市空间中的私密诉求——文化差异下的普适价值
191 7.2.3 城市家具认知的偏见与不足
191 7.3 基于城市家具的空间私密品质营造机制
191 7.3.1 需求——功能激活
192 7.3.2 边界——隔离效应
194 7.3.3 尺度——控制与反差
195 7.3.4 方位——边缘效应
196 7.3.5 朝向——背“实”面“虚”
196 7.3.6 寻路——易达性
197 7.4 展望
197 7.4.1 研究过程的反思、存疑与展望
198 7.4.2 研究展望
城市家具与公共空间的私密性营造 刘韩昕 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