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安虎森所著的《产业转移空间聚集与区域协调》由十章组成,可以分为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协调发展路径思考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两个部分。从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新思考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项出发,主要讨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问题。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要素转移以及经济活动空间布局,而以区际非均衡力为主要特征的块状经济,必然导致不断积累聚集力较大区域区位优势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因此,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就是要打破这种循环累积关系,而其关键是区域间存在各种政策上的“梯度”。
目录
总序 全球经济格局演化与中国发展转型:1970~2020年前言第一章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新思考1.1 块状经济的形成1.2 块状经济的主要特征1.3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1.4 小结参考文献第二章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项2.1 引言2.2 区际差距的形成机理2.3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2.4 小结参考文献第三章 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所需最小市场规模3.1 区域产业份额的确定3.2 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所需最小市场规模3.3 小结参考文献第四章 区际产业分布不平衡与政府的有效调控4.1 厂商自由选择区位时的区际人际收入变动4.2 政府有效干预时的总体福利提高和最优产业分布4.3 政府干预无效时的总体福利下降和次优的产业分布4.4 小结参考文献第五章 增长极形成机制及增长极与外围区的关系5.1 引言5.2 局部溢出模型概述5.3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5.4 增长极与外围区的关系5.5 小结参考文献第六章 转移支付与区际收入差距收敛6.1 引言6.2 基准模型6.3 税收补贴模型I——对企业提供补贴6.4 税收补贴模型II——对劳动者提供补贴6.5 小结附录参考文献第七章 税收政策与区际收入差距收敛7.1 引言7.2 模型构建7.3 政策分析7.4 小结参考文献第八章 户籍制度、高房价与城乡收入差距收敛8.1 引言8.2 基本模型:弗卢格模型8.3 模型拓展:城市高房价与户籍制度8.4 福利分析:城乡收入差距与城市不同群体收入差距8.5 小结参考文献第九章 区际生态补偿主体与补偿模式9.1 引言9.2 基准模型9.3 长期均衡与污染外部性分析9.4 生态补偿模型9.5 小结附录参考文献第十章 环境标准与产业区位选择10.1 引言10.2 基本假设和模型框架10.3 模型的主要变量10.4 均衡的稳定性分析10.5 小结参考文献
产业转移、空间聚集与区域协调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