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对今天的许多人,“王稼祥”已是个陌生的名字,而他曾是红军四大领袖之一,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最关键的时候投了毛泽东一票;他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并进行了理论上的阐述;他是新中国成立第一位外交大使……他对党和国家贡献巨大,却淡泊名利,不了解他的人,远远多于了解他的人。他的骨灰盒上刻着“立党为公,光明正大”八个大字,他的一生无愧于这八个字。这本书记录了他传奇的一生。
《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是一项反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巩固、发展、繁荣做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光辉业绩的宏伟工程。
它的主人公包括: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其中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传记,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出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功勋卓著的元帅、将领,参与新中国创建大业的各民主党派领导人和各个方面的著名爱国人士,贡献突出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劳动模范,以及为中国民主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
这些传记的意义远远超越记述个人生平的范围,它们是新中国开国史、建国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基史、创业史的浓缩,是中华民族一份永远值得倍加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王稼祥传》经胡耀邦、胡乔木、王震、习仲勋等批准立项,中共安徽省委负责组织领导,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组织编写。作者在大量收集和整理王稼祥生平活动资料、分专题研究的基础上,以平实而生动的文笔再现了作为中国共产党杰出领导人之一的王稼祥的一生。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家庭和少年时代
家乡和家庭
在本村柳溪小学就读
升入南陵县乐育学校
第二章 在芜湖圣雅各中学
真理的传播挡不住
为了求知识、求真理
思想“更加左了”
“革命是我终身的寄托”
第三章 献身革命的起点
在追悼孙中山大会上作讲演
爱国学生运动的领导人
“努力直往,决不中馁”
第四章 在上海大学附中
进入“最革命的学校”
确立革命意志
加入共青团,确定赴苏学习
满怀豪情的告别信
第五章 留学莫斯科
赴“赤都”途中
“康姆纳尔”以勤奋学习著称
理论水平的迅速提高
既是学生又当教师、翻译
入党
考入红色教授学院
回国
第六章 艰难曲折的考验
反对“立三路线”
负责中央党报工作
参加六届四中全会
第七章 进入中央苏区
中央代表团成员
同毛泽东初次见面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左”的错误
第八章 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
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宁都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攻打赣州的教训
第九章 参与指挥第四次反“围剿”
红军四大领袖之一
宁都会议上的态度
第四次反“围剿”的政治动员
黄陂大捷
红军与地方的联系制度
第十章 负伤回后方
负伤
坚持在战斗岗位上
抵制宗派主义干部政策
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第十一章 红军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是我们红军的生命线”
对红军政治工作的建树
广昌失守后的反思
第十二章 长征途中(上)
反对错误的军事指挥
遵义会议上“关键的一票”
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
第十三章 长征途中(下)
反对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错误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主任
出席晋西会议
第十四章 辗转赴苏途中
决定赴苏治伤
由保安辗转抵达上海
在上海地下党的精心掩护下
给中央的建议信
第十五章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在中共代表团会议上作报告
会见斯大林
主持中共代表团工作
在共产国际的两次会议上
历经艰险回延安
第十六章 六中全会前后
传达共产国际指示
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主持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
同朱仲丽结为伉俪
第十七章 中央领导集体成员
参与中央决策
处理复杂事变的能手
理论著述
挂念父母和儿子
第十八章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
主持起草《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
中央学习组副组长
领导军委直属系统整风学习
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
第十九章 军队政治工作的新贡献
干部教育工作
敌军工作
知识分子工作
锄奸工作
机要工作
第二十章 七大前后
病伤发作住院治疗
给毛泽东的两封信
落选一事泰然处之
再次赴苏治病
第二十一章 主持东北解放区城市工作
在莫斯科治病
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
坚持调查研究
《城市工作大纲》
东北局宣传部代部长
第二十二章 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
在香山的日日夜夜
随刘少奇秘密访苏
同没有见过面的儿子见面
第二十三章 首任驻苏大使
赴苏履任
精干、高效的大使馆
外交活动
第二十四章 在毛泽东主席访苏的日子里
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
陪同毛泽东主席参观访问
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苏
为中苏友好倾注心血
第二十五章 中联部首任部长
开创性的工作
中联部机关建设
“是一家人,又不是一家人”
兼任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
第二十六章 “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者”
在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和全国代表会议上
当选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
多事之秋
对国内情况的关注和思考
卓越的国际政治活动家
第二十七章 对外工作的见解和主张
给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的建议信
防“左”纠“左”的尝试
被指责为“三和一少”
第二十八章 在动乱的年代里(上)
大难临头
实事求是“交代”历史
在信阳的一年
第二十九章 在动乱的年代里(下)
九一三事件前后
重新出来工作
在深切忧虑中逝世
第三十章 “历史是最好的裁判官”
后记
再版说明
1%x
第一章 家庭和少年时代
家乡和家庭
在本村柳溪小学就读
升入南陵县乐育学校
第二章 在芜湖圣雅各中学
真理的传播挡不住
为了求知识、求真理
思想“更加左了”
“革命是我终身的寄托”
第三章 献身革命的起点
在追悼孙中山大会上作讲演
爱国学生运动的领导人
“努力直往,决不中馁”
第四章 在上海大学附中
进入“最革命的学校”
确立革命意志
加入共青团,确定赴苏学习
满怀豪情的告别信
第五章 留学莫斯科
赴“赤都”途中
“康姆纳尔”以勤奋学习著称
理论水平的迅速提高
既是学生又当教师、翻译
入党
考入红色教授学院
回国
第六章 艰难曲折的考验
反对“立三路线”
负责中央党报工作
参加六届四中全会
第七章 进入中央苏区
中央代表团成员
同毛泽东初次见面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左”的错误
第八章 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
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宁都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攻打赣州的教训
第九章 参与指挥第四次反“围剿”
红军四大领袖之一
宁都会议上的态度
第四次反“围剿”的政治动员
黄陂大捷
红军与地方的联系制度
第十章 负伤回后方
负伤
坚持在战斗岗位上
抵制宗派主义干部政策
当选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第十一章 红军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是我们红军的生命线”
对红军政治工作的建树
广昌失守后的反思
第十二章 长征途中(上)
反对错误的军事指挥
遵义会议上“关键的一票”
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
第十三章 长征途中(下)
反对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错误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主任
出席晋西会议
第十四章 辗转赴苏途中
决定赴苏治伤
由保安辗转抵达上海
在上海地下党的精心掩护下
给中央的建议信
第十五章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
在中共代表团会议上作报告
会见斯大林
主持中共代表团工作
在共产国际的两次会议上
历经艰险回延安
第十六章 六中全会前后
传达共产国际指示
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主持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
同朱仲丽结为伉俪
第十七章 中央领导集体成员
参与中央决策
处理复杂事变的能手
理论著述
挂念父母和儿子
第十八章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
主持起草《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
中央学习组副组长
领导军委直属系统整风学习
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
第十九章 军队政治工作的新贡献
干部教育工作
敌军工作
知识分子工作
锄奸工作
机要工作
第二十章 七大前后
病伤发作住院治疗
给毛泽东的两封信
落选一事泰然处之
再次赴苏治病
第二十一章 主持东北解放区城市工作
在莫斯科治病
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
坚持调查研究
《城市工作大纲》
东北局宣传部代部长
第二十二章 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
在香山的日日夜夜
随刘少奇秘密访苏
同没有见过面的儿子见面
第二十三章 首任驻苏大使
赴苏履任
精干、高效的大使馆
外交活动
第二十四章 在毛泽东主席访苏的日子里
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
陪同毛泽东主席参观访问
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苏
为中苏友好倾注心血
第二十五章 中联部首任部长
开创性的工作
中联部机关建设
“是一家人,又不是一家人”
兼任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
第二十六章 “一个忠诚的共产主义者”
在中共七届四中全会和全国代表会议上
当选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
多事之秋
对国内情况的关注和思考
卓越的国际政治活动家
第二十七章 对外工作的见解和主张
给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的建议信
防“左”纠“左”的尝试
被指责为“三和一少”
第二十八章 在动乱的年代里(上)
大难临头
实事求是“交代”历史
在信阳的一年
第二十九章 在动乱的年代里(下)
九一三事件前后
重新出来工作
在深切忧虑中逝世
第三十章 “历史是最好的裁判官”
后记
再版说明
1%x
王稼祥传.第2版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