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在观照明清易代历史的基础上,考察了清初话本小说的变迁,它对
话本小说传统的继承、贡献与超越。鼎革之际的小说家们,藉小说对易代史
、对现实人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反思,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反思的焦点
集中于道德、人心。道德视角与道德关怀成为清初小说的共同特点,也是小
说家们完成其社会职志的具体表现。
清初话本小说在艺术形式上的突破、在表现手法上的多样化和日趋成熟
,是因为旧的文体形式已经无法满足新的需要——反映波澜壮阔的时代和急
剧动荡的人心世态的需要。
与明代的话本小说相比,清初进入了一个更加自觉的创作阶段,作家的
主体意识与作品的个人风格都比明人突出。清初话本小说整体呈现出显著的
文人化倾向。文人化倾向并不妨碍作者贴近世俗社会、描写市井细民的喜怒
哀乐,但是,作品的视角、风格、价值观和思想底蕴则是经过了“大传统”
反复淘洗的文人的产物。就这个意义而言,清初话本小说是文人小说。更多>>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引论:易代背景下的清初话本小说
第一节 纷然杂陈的易代变奏
第二节 持镜自照:清初话本小说一瞥
第二章 清初话本小说的道德关怀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浊世中的清醒者:《醉醒石》
第三节 酌玄亭主人与《照世杯》
第四节 历史反思中的道德视角及道德关怀
第三章 李渔,明清易代史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沧桑巨变中的命运轨迹
第二节 生活方式:两难选择外的第三条道路?
第三节 李渔式的表达方式与自我形象的期许和塑造
第四章 易代史、小说史视野中的李渔的话本小说
第一节 李渔的话本小说
第二节 守成与创造——《无声戏》、《十二楼》内容研究
第三节 自我作古——《无声戏》、《十二楼》形式研究
第五章 艾衲与《豆棚闲话》的意义
第一节 作者与小说的版本
第二节 反省与小说批判:解读《豆棚闲话》
第三节 话本小说传统的超越——《豆棚闲话》形式研究
第六章 结束语:清初话本小说与前代小说传统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一章 引论:易代背景下的清初话本小说
第一节 纷然杂陈的易代变奏
第二节 持镜自照:清初话本小说一瞥
第二章 清初话本小说的道德关怀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浊世中的清醒者:《醉醒石》
第三节 酌玄亭主人与《照世杯》
第四节 历史反思中的道德视角及道德关怀
第三章 李渔,明清易代史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沧桑巨变中的命运轨迹
第二节 生活方式:两难选择外的第三条道路?
第三节 李渔式的表达方式与自我形象的期许和塑造
第四章 易代史、小说史视野中的李渔的话本小说
第一节 李渔的话本小说
第二节 守成与创造——《无声戏》、《十二楼》内容研究
第三节 自我作古——《无声戏》、《十二楼》形式研究
第五章 艾衲与《豆棚闲话》的意义
第一节 作者与小说的版本
第二节 反省与小说批判:解读《豆棚闲话》
第三节 话本小说传统的超越——《豆棚闲话》形式研究
第六章 结束语:清初话本小说与前代小说传统
参考文献
后记
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