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gmatic probe into transla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

副标题:无

作   者:陈科芳著

分类号:H315.9

ISBN:9787309072280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语用学的一些原理对语言现象和翻译现象都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和指导   意义,本文在梳理语用学的几大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理论)的   基础上,提出了整合各原则优势的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机制,并把这   个机制放大处理,应用到具体语言和翻译现象的解释上去。    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和研究翻译问题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语用研究   和翻译研究有着很强的“关联”,两者都涉及认知角度考察语言的使用问   题,翻译往往有个语用层次问题,而语用学可以帮助说明翻译中比较复杂   的语言问题和比较敏感的文化问题。本书借助于语用学原理,尤其是关联   理论的强大解释力,以综合语用学各原则优势的语用推理机制来考察文化   负载厚重的修辞格的构造和翻译问题,考察的文本为《红楼梦》及其两个   英语全译本中的三种修辞格——歇后语、委婉语和仿词。之所以选择《红   楼梦》作为考察对象,是因为《红楼梦》不光语言优美,而且文化内涵丰   富;之所以选择这三类修辞格,是因为这三类修辞格在构造上有典型意义   ,有助于举一反三,而且数目相对比较确定,有助于进行比较透彻、完备   的研究。通过对这三种修辞格的翻译实例进行“穷尽式”数据分析和“关   联性”归类整理,层层深人地逐渐形成修辞格构造和翻译过程的基本框架   。    根据违反合作原则的准则的情况,歇后语的构造可以分为三大类:违   反质的准则的歇后语、违反量的准则的歇后语、违反方式准则的歇后语。   在此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歇后语翻译的几类情况:不违反合作原则的歇   后语的翻译、违反质的准则的歇后语的翻译、违反量的准则的歇后语的翻   译、违反方式准则的歇后语的翻译等。本书结合具体例子的分析点评,对   歇后语翻译的有关情况进行总结,并提供可行性办法。    委婉语是礼貌和合作的矛盾统一体,是为了礼貌起见而违背合作原则   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委婉语在构造上采用距离原则和相关原则的适当平衡   的办法,通过违反合作原则的质、量、关联和方式准则达到含蓄礼貌的交   际效果。通过对《红楼梦》十个单字死亡委婉语及其翻译的对比研究,我   们发现由于汉英礼貌需要和习惯的不同,在人际交往中会采取不同的礼貌   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根据翻译目的、读者需要、译文习惯等采取合适   的礼貌手段。    关联理论对仿词的构造和翻译具有独到的解释力。根据“关联”这一   尺度,仿词首先根据强关联和弱关联被分成两大类:严格仿词和宽泛仿词   。严格仿词可以进一步根据音、义、形等关联被分成音仿、类仿、反仿、   合仿、形仿等。仿词的理解过程,基本上可以视为一种在特定语境下搜寻   合适关联的过程。仿词的翻译也是如此。由于译者的翻译目的、处理努力   、读者需要等的不同,译者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而达到不同的语   境效果。仿词翻译的最佳关联度体现为读者最终对某个译文的接受程度,   对不同读者而言,最佳关联度出现域是不同的。结合数据化的实例分析,   我们发现在《红楼梦》仿词翻译问题上,两组译者有着根本的不同,并试   图探究这种不同产生的缘由及其对仿词翻译的影响。    结合影响语用策略选择的一些因素,如文化因素、诗学因素、译者因   素、读者因素等,最后总结出一个基于语用推理机制,但包含跟翻译密切   相关诸多因素的描述性的、多元的、动态的翻译过程框架。这一基于语用   推理机制的翻译过程框架通过将不同的译文、不同的译文读者置放到不同   层次的做法,解决和回答了诸如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译者的主体性,多   元文本存在的合理性,读者分析法的必要性等一系列具体问题,不但提供   了普通文本的基本翻译策略,而且提出了文学文本的特殊翻译策略。相信   我们的这一框架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翻译问题起到比较好的解释和指导作   用。   

目录

书名页
前言页
目录页
0 引言
0.1 写作缘起
0.2 文献综述
0.3 论文布局
0.4 创新之处
0.5 研究方法
0.6 研究目标
0.7 术语使用
0.8 研究意义
1 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机制
1.1 语用学的解释力
1.2 意义和语境
1.2.1 意义
1.2.1.1 区分语义学的意义和语用学的意义
1.2.1.2 区分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
1.2.1.3 会话含义
1.2.2 语境
1.3 合作原则
1.3.1 合作原则的四准则
1.3.2 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反
1.3.3 合作原则的不足
1.4 礼貌原则
1.4.1 礼貌原则的基本观点
1.4.2 礼貌原则的不足
1.4.3 面子保全论
1.4.4 汉英礼貌的不同
1.5 关联理论
1.5.1 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
1.5.1.1 关联的地位
1.5.1.2 关联与语境
1.5.1.3 强关联与弱关联
1.5.1.4 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
1.5.1.5 最大关联性和最佳关联性
1.5.2 关联理论与合作原则
1.5.3 关联理论的不足
1.6 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机制
1.6.1 语用推理机制的必要性
1.6.2 语用学原理整体体现为关联
1.6.2.1 关联理论的重要性举偶
1.6.2.2 搜寻最佳关联的语用推理机制
2 语用与翻译的“关联”
2.1 语用与翻译的“关联”
2.1.1 都涉及语言的使用问题
2.1.2 都是交际活动
2.1.3 都涉及认知问题
2.1.4 翻译有个语用层次问题
2.1.5 语用学可以解释翻译中的文化问题
2.2 语用·翻译·修辞格·《红楼梦》
2.2.1 语用与翻译
2.2.2 语用与修辞格
2.2.2.1 具有渊源
2.2.2.2 都是对含义的研究
2.2.2.3 都属句子和句子以上层面
2.2.2.4 都具有趣味性
2.2.3 翻译与《红楼梦》
2.2.4 翻译与修辞格
2.2.5 修辞格与《红楼梦》
2.2.6 歇后语、委婉语、仿词
3 合作—歇后语的构造和翻译
3.1 歇后语的定义
3.2 歇后语的英译名
3.3 《红楼梦》的歇后语
3.4 合作原则与歇后语的构造
3.4.1 违反质的准则
3.4.2 违反量的原则
3.4.3 违反方式准则
3.5 合作原则与歇后语的翻译
3.5.1 《红楼梦》歇后语数据分析
3.5.2 合作原则与歇后语的翻译
3.5.2.1 不违反合作原则的歇后语的翻译
3.5.2.2 违反质的准则的歇后语的翻译
3.5.2.2.1 误译
3.5.2.2.2 意译
3.5.2.2.3 套译
3.5.2.2.4 改译
3.5.2.3 违反量的准则的歇后语的翻译
3.5.2.3.1 量少了的例子
3.5.2.3.2 量多了的例子
3.5.2.4 违反方式准则的歇后语的翻译
3.6 本章小结
4 礼貌—委婉语的构造和翻译
4.1 委婉语的重要性
4.2 《红楼梦》中的委婉语
4.3 礼貌原则与委婉语的构造和使用
4.3.1 委婉语与禁忌语
4.3.2 距离原则和相关原则
4.3.3 委婉语是礼貌和合作的矛盾统一体
4.3.3.1 委婉语与礼貌的关联
4.3.3.2 委婉语与合作的关联
4.3.3.2.1 违反质的准则的委婉语
4.3.3.2.2 违反量的准则的委婉语
4.3.3.2.3 违反关联准则的委婉语
4.3.3.2.4 违反方式准则的委婉语
4.4 礼貌原则与委婉语的翻译
4.4.1 委婉语的理解
4.4.2 《红楼梦》十个单字死亡委婉语的翻译
4.4.3 从礼貌的角度解析《红楼梦》十个死亡委婉语的翻译
4.4.3.1 礼貌需要的不同
4.4.3.2 礼貌策略的不同
4.4.4 礼貌原则对委婉语翻译的启示
4.5 本章小结
5 关联—仿词的构造和翻译
5.1 关联理论与仿词的构造
5.1.1 仿词的定义
5.1.2 仿词的分类
5.1.2.1 严仿
5.1.2.1.1 音仿
5.1.2.1.2 类仿和反仿
5.1.2.1.3 合仿
5.1.2.1.4 形仿
5.1.2.2 宽仿
5.1.3 仿词的反向关联
5.1.4 仿词与语境
5.1.5 关联理论与仿词的构造示意图
5.2 关联理论与仿词的翻译
5.2.1 关联理论与仿词的翻译示意图
5.2.2 语境与仿词的翻译
5.2.3 仿词的翻译与译者的策略
5.2.4 仿词翻译中的最佳关联度
5.2.5 《红楼梦》仿词翻译实例
5.3 本章小结
6 翻译中影响语用策略选择的因素
6.1 文化因素
6.1.1 文化词语和文化语境
6.1.1.1 文化负载词词义的确定
6.1.1.2 文化词汇的空缺
6.1.1.3 文化不可译性的限度
6.1.2 翻译中的文化研究
6.1.2.1 翻译中的文化转向
6.1.2.2 文化的融合
6.1.2.3 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
6.2 诗学因素
6.2.1 诗学=风格
6.2.2 诗学=反常
6.2.3 保持诗学特征
6.3 译者因素
6.3.1 译者的作用
6.3.2 译者的权力
6.3.3 译者的目的
6.3.4 译者本身因素
6.3.4.1 译者的理解能力
6.3.4.2 译者的表达能力
6.3.4.3 译者的工作条件、工作态度等
6.4 读者因素
6.5 翻译语用策略的选择
6.6 本章小结
7 基于语用学原理的翻译过程框架
7.1 基于语用学原理的翻译过程框架的提出
7.2 基于语用学原理的翻译过程框架的描述
7.3 基于语用学原理的翻译过程框架的特征
7.3.1 多元的系统
7.3.2 描述性的框架
7.3.3 动态的平衡
7.3.4 主体的译者
7.3.5 整体性的翻译单位
7.4 本章小结
8 结语
8.1 译者主体性地位的确立
8.2 多元译本存在的合理性
8.3 读者分析法的必要性
8.4 基于语用推理机制的翻译过程框架的局限性
附录1:《红楼梦》歇后语详表
附录2:《红楼梦》十个单字死亡委婉语详表
附录3:《红楼梦》中仿词的分类和翻译
参考文献
专家评语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Pragmatic probe into translation of figures of speech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