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中国财政管理》内容简介:所谓财政管理,就是政府为了履行职能,对所需的物质资源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活动简言之,就是政府筹集、使用和管理资金的活动。它既是政府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政府活动的物质保障。财政管理对于政府管理的重要性,是由财政的政治、经济双重属性决定的。
目录
目录
导论
管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十分重要的社会活动
财政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财政管理工作的重要论述
近年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进一步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管理模式
努力发展当代中国财政管理学
第一章 财政管理概述
第一节 财政管理要素
一 财政管理主体
二 财政管理对象
三 财政管理目标
四 财政管理手段
五 财政管理职能
第二节 财政制度与财政管理
一 财政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
二 财政制度与财政管理的关系
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财政管理
一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二 财政政策与财政管理的关系
第二章 财政管理体制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概述
一 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
二 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三 财政管理体制在财政管理中的作用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模式
一 联邦制下的财政管理体制
二 中央集权体制下的财政管理体制
三 财政管理实践中的混合模式
第三节 现行财政管理体制
一 财政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二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第三章 预算管理
第一节 现代预算管理原则
一 符合法律的规定
二 贯彻政府的方针和政策
三 必须统一、真实、公开
第二节 预算分类
一 我国现行的预算分类
二 国际上预算分类的主要方式
三 预算分类改革的原则和内容
第三节 部门预算
一 部门预算的含义
二 部门预算的编制
三 部门预算的审批
四 我国编制部门预算的基本情况
五 进一步改进部门预算的措施
第四节 复式预算
一 复式预算概述
二 我国复式预算的基本情况
三 复式预算的国际经验
四 完善我国复式预算的基本思路
第五节 零基预算
一 零基预算的含义
二 我国预算编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 零基预算的国际经验
四 我国稳步实行零基预算的思路
第四章 国库管理
第一节 国库管理制度
一 国库管理制度概述
二 国库会计核算方法
三 预算收入的核算
四 库款的拨付
第二节 总预算会计制度
一 总预算会计的含义
二 总预算会计的一般原则
三 总预算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四 总预算会计的基本职责
五 总预算会计科目
六 原始凭证和会计账簿
七 年终清理与结算
八 会计报表
第三节 预算执行
一 预算收入的执行
二 预算支出的执行
三 预算在执行中的调整
四 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
第四节 决算
一 编制决算的意义
二 编制决算前的准备工作
三 决算的编制程序
四 决算的审查
五 决算的批准
第五节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一 改革现行国库收付制度的背景
二 国库管理制度的国际通行做法
三 我国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四 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五 改革的配套措施
第六节 政府采购管理
一 政府采购制度概述
二 我国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背景
三 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四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内容
五 我国开展政府采购工作的基本情况
六 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工作的主要思路
第五章 公共支出管理
第一节 公共支出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 公共支出的概念和分类
二 公共支出管理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当前公共支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财政支出能力低下与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并存
二 国家财政包揽过多,供给制分配方式尚未完全打破
三 在财政分配格局中,支出“缺位”矛盾相当突出
四 财政供养人员日益膨胀,加重了公共支出负担
五 公共支出管理和控制机制尚未健全
第三节 深化财政支出改革 创新支出管理机制
一 着力推进公共支出预算管理的制度创新
二 依法理财,硬化预算约束
第四节 公共支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一 按照公共财政要求,正确界定公共支出的供给范围
二 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国家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局面
三 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的膨胀
四 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确保社会公共性开支需要
五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第五节 公共支出管理的效益评价
一 成本——效益分析法
二 最低费用选择法
三 财务分析法
第六章 社会保障资金管理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性质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一 社会保障内涵及其特征
二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三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演进及其完善方向
第二节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分配
一 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
二 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和运用
三 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和社会福利资金的筹集与分配
第三节 社会保障预算管理
一 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现实意义
二 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三 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目标及方案设计
四 需要研究解决的配套措施
第四节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管理
一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 社会保障基金是资本市场上的重要机构投资者
三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微观运营
四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宏观管制
五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效果
第七章 税收管理
第一节 税收管理体制
一 我国现行税收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二 税收管理体制模式
三 现行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第二节 税收立法
一 税收立法权限
二 税收立法程序
三 税法解释
第三节 税收征收管理
一 税收征收管理机关
二 税收征收管理制度
三 税收征管现代化
第四节 税式支出管理
一 税式支出的概念及特点
二 税式支出的原则
三 税式支出分析及其重要作用
四 税式支出在我国的运用
第五节 税务行政复议与诉讼
一 税务行政复议
二 税务行政诉讼
第八章 政府性收费与基金管理
第一节 政府性收费和基金概述
一 政府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含义
二 政府性收费、基金与税收的关系
三 政府性收费与经营性收费
四 政府性收费与政府性基金
第二节 政府性收费管理
一 政府性收费管理沿革与现状
二 改革完善政府性收费管理制度
第三节 政府性基金管理
一 政府性基金的管理制度
二 政府性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 改革和完善政府性基金管理
第四节 税费制度改革
一 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税费收入概况
二 我国税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 我国税费制度改革的实施
第九章 国债管理
第一节 国债管理概述
一 国债管理的含义
二 国债管理的目标
三 国债管理的工具
四 国债管理的环节
第二节 国债发行管理
一 国债发行的原则
二 国债发行的决策
三 国债发行的种类和方式
四 国债发行的动作与核算
第三节 国债市场管理
一 国债市场的构成
二 国债市场的要素
三 国债市场管理的目标和意义
四 国债市场管理的原则
五 国债市场管理的一般要求
第四节 国债管理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
一 国债管理是连结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中介
二 国债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三 国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管理的实践
一 我国恢复举借国债的时代背景
二 我国国债发行的简要历程
三 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历程
四 完善国债管理,推动我国国债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十章 财政政策管理
第一节 财政政策管理简介
一 市场经济与财政政策管理
二 财政政策的作用
三 财政政策的特点
四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第二节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一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的出台背景
二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 积极财政政策的出台背景
二 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
三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成效
第四节 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走向
一 需求拉动的目标基本实现,调控重点应逐步转向供给激励
二 建立以供给激励型财政政策为重点、其他政策相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
第十一章 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
第一节 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的历史沿革
一 传统公共财务管理阶段
二 国有资本与财务分开管理阶段
三 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统一管理阶段
第二节 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的法规依据
一 制定管理办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 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三 财政部门实施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的权责
第三节 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 国有资本投入的管理
二 国有资本运营的管理
三 国有资本收益的管理
第四节 企业国有资本的财务考核与评价
一 企业财务考核与评价的作用
二 企业财务考核与评价的形式
三 企业财务考核与评价的内容
四 企业财务考核与评价的基础
五 企业财务考核与评价结果的披露
第十二章 会计管理
第一节 会计管理概述
一 会计的含义与分类
二 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会计管理
四 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
第二节 会计法制管理
一 会计法规体系
二 会计法
三 会计核算制度
第三节 会计人员管理
一 确认会计人员从业资格
二 确认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
三 在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四 会计委派制度试点
第四节 会计监管
一 会计监督体系与会计监管
二 会计监管的内容和组织实施
第五节 注册会计师管理
一 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二 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发展
三 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管理
四 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
第十三章 财政法制建设
第一节 财政法制概述
一 法与法制
二 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法制建设的特点
三 我国财政法制的作用
第二节 财政立法
一 财政立法概述
二 财政法的表现形式和财政法律体系
三 财政部门的立法活动
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立法的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 加快财政立法应当采取的措施
六 加快财政立法的步伐
第三节 财政执法
一 财政执法概述
二 财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四节 财政行政复议
一 财政行政复议的概念
二 我国财政行政复议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三 财政行政复议必须遵循的原则
四 财政行政复议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第十四章 财政监督
第一节 财政监督的内涵及要素
一 财政监督的内涵
二 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
三 财政监督的流程
四 财政监督的方式
第二节 国外财政监督的主要做法
一 美国的财政监督
二 法国的财政监督
三 西班牙的财政监督
四 巴西的财政监督
第三节 我国财政监督的实践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监督工作回顾
二 当前财政监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 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的设想
第四节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一 充分认识加强内部监督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检查机制
三 加强干部队伍监督管理
第十五章 政府财政信息化管理
第一节 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背景、意义与功能
一 我国启动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背景
二 建立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
三 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功能
第二节 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
一 业务管理流程决定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框架的构成
二 我国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及技术要求
第三节 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系统
一 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系统概述
二 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第四节 预算编制与管理系统
一 建立预算编制与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二 预算编制与管理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第五节 预算执行管理系统
一 建立预算执行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二 预算执行管理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第十六章 经济全球化与财政管理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财政管理面临的挑战和特点
一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财政主权的挑战
二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财政管理的特点
三 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财政管理大有作为
第二节 国际金融组织和政府间贷款管理
一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二 外国政府贷款
三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程序及其管理
四 借用外国政府贷款的程序、实施与管理
五 借用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的前景与策略
第三节 世界贸易组织(WTO)与财政管理
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我国财政的影响
二 适应入世需要,强化财政管理
后记
导论
管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十分重要的社会活动
财政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
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财政管理工作的重要论述
近年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进一步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管理模式
努力发展当代中国财政管理学
第一章 财政管理概述
第一节 财政管理要素
一 财政管理主体
二 财政管理对象
三 财政管理目标
四 财政管理手段
五 财政管理职能
第二节 财政制度与财政管理
一 财政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
二 财政制度与财政管理的关系
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财政管理
一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二 财政政策与财政管理的关系
第二章 财政管理体制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概述
一 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
二 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三 财政管理体制在财政管理中的作用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模式
一 联邦制下的财政管理体制
二 中央集权体制下的财政管理体制
三 财政管理实践中的混合模式
第三节 现行财政管理体制
一 财政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二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第三章 预算管理
第一节 现代预算管理原则
一 符合法律的规定
二 贯彻政府的方针和政策
三 必须统一、真实、公开
第二节 预算分类
一 我国现行的预算分类
二 国际上预算分类的主要方式
三 预算分类改革的原则和内容
第三节 部门预算
一 部门预算的含义
二 部门预算的编制
三 部门预算的审批
四 我国编制部门预算的基本情况
五 进一步改进部门预算的措施
第四节 复式预算
一 复式预算概述
二 我国复式预算的基本情况
三 复式预算的国际经验
四 完善我国复式预算的基本思路
第五节 零基预算
一 零基预算的含义
二 我国预算编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 零基预算的国际经验
四 我国稳步实行零基预算的思路
第四章 国库管理
第一节 国库管理制度
一 国库管理制度概述
二 国库会计核算方法
三 预算收入的核算
四 库款的拨付
第二节 总预算会计制度
一 总预算会计的含义
二 总预算会计的一般原则
三 总预算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
四 总预算会计的基本职责
五 总预算会计科目
六 原始凭证和会计账簿
七 年终清理与结算
八 会计报表
第三节 预算执行
一 预算收入的执行
二 预算支出的执行
三 预算在执行中的调整
四 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
第四节 决算
一 编制决算的意义
二 编制决算前的准备工作
三 决算的编制程序
四 决算的审查
五 决算的批准
第五节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一 改革现行国库收付制度的背景
二 国库管理制度的国际通行做法
三 我国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四 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五 改革的配套措施
第六节 政府采购管理
一 政府采购制度概述
二 我国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背景
三 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四 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内容
五 我国开展政府采购工作的基本情况
六 进一步推进政府采购工作的主要思路
第五章 公共支出管理
第一节 公共支出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 公共支出的概念和分类
二 公共支出管理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当前公共支出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财政支出能力低下与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并存
二 国家财政包揽过多,供给制分配方式尚未完全打破
三 在财政分配格局中,支出“缺位”矛盾相当突出
四 财政供养人员日益膨胀,加重了公共支出负担
五 公共支出管理和控制机制尚未健全
第三节 深化财政支出改革 创新支出管理机制
一 着力推进公共支出预算管理的制度创新
二 依法理财,硬化预算约束
第四节 公共支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一 按照公共财政要求,正确界定公共支出的供给范围
二 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国家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局面
三 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的膨胀
四 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确保社会公共性开支需要
五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第五节 公共支出管理的效益评价
一 成本——效益分析法
二 最低费用选择法
三 财务分析法
第六章 社会保障资金管理
第一节 社会保障的性质及其社会经济影响
一 社会保障内涵及其特征
二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三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演进及其完善方向
第二节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分配
一 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
二 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和运用
三 社会救助、优抚安置和社会福利资金的筹集与分配
第三节 社会保障预算管理
一 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现实意义
二 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三 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目标及方案设计
四 需要研究解决的配套措施
第四节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管理
一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 社会保障基金是资本市场上的重要机构投资者
三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微观运营
四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宏观管制
五 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效果
第七章 税收管理
第一节 税收管理体制
一 我国现行税收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二 税收管理体制模式
三 现行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第二节 税收立法
一 税收立法权限
二 税收立法程序
三 税法解释
第三节 税收征收管理
一 税收征收管理机关
二 税收征收管理制度
三 税收征管现代化
第四节 税式支出管理
一 税式支出的概念及特点
二 税式支出的原则
三 税式支出分析及其重要作用
四 税式支出在我国的运用
第五节 税务行政复议与诉讼
一 税务行政复议
二 税务行政诉讼
第八章 政府性收费与基金管理
第一节 政府性收费和基金概述
一 政府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含义
二 政府性收费、基金与税收的关系
三 政府性收费与经营性收费
四 政府性收费与政府性基金
第二节 政府性收费管理
一 政府性收费管理沿革与现状
二 改革完善政府性收费管理制度
第三节 政府性基金管理
一 政府性基金的管理制度
二 政府性基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 改革和完善政府性基金管理
第四节 税费制度改革
一 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税费收入概况
二 我国税费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三 我国税费制度改革的实施
第九章 国债管理
第一节 国债管理概述
一 国债管理的含义
二 国债管理的目标
三 国债管理的工具
四 国债管理的环节
第二节 国债发行管理
一 国债发行的原则
二 国债发行的决策
三 国债发行的种类和方式
四 国债发行的动作与核算
第三节 国债市场管理
一 国债市场的构成
二 国债市场的要素
三 国债市场管理的目标和意义
四 国债市场管理的原则
五 国债市场管理的一般要求
第四节 国债管理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
一 国债管理是连结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中介
二 国债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三 国债政策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第五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债管理的实践
一 我国恢复举借国债的时代背景
二 我国国债发行的简要历程
三 我国国债流通市场的发展历程
四 完善国债管理,推动我国国债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十章 财政政策管理
第一节 财政政策管理简介
一 市场经济与财政政策管理
二 财政政策的作用
三 财政政策的特点
四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第二节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一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的出台背景
二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三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积极的财政政策
一 积极财政政策的出台背景
二 1998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
三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成效
第四节 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走向
一 需求拉动的目标基本实现,调控重点应逐步转向供给激励
二 建立以供给激励型财政政策为重点、其他政策相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
第十一章 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
第一节 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的历史沿革
一 传统公共财务管理阶段
二 国有资本与财务分开管理阶段
三 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统一管理阶段
第二节 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的法规依据
一 制定管理办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 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三 财政部门实施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的权责
第三节 企业国有资本与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 国有资本投入的管理
二 国有资本运营的管理
三 国有资本收益的管理
第四节 企业国有资本的财务考核与评价
一 企业财务考核与评价的作用
二 企业财务考核与评价的形式
三 企业财务考核与评价的内容
四 企业财务考核与评价的基础
五 企业财务考核与评价结果的披露
第十二章 会计管理
第一节 会计管理概述
一 会计的含义与分类
二 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会计管理
四 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
第二节 会计法制管理
一 会计法规体系
二 会计法
三 会计核算制度
第三节 会计人员管理
一 确认会计人员从业资格
二 确认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
三 在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四 会计委派制度试点
第四节 会计监管
一 会计监督体系与会计监管
二 会计监管的内容和组织实施
第五节 注册会计师管理
一 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二 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的发展
三 注册会计师的行业管理
四 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
第十三章 财政法制建设
第一节 财政法制概述
一 法与法制
二 市场经济国家财政法制建设的特点
三 我国财政法制的作用
第二节 财政立法
一 财政立法概述
二 财政法的表现形式和财政法律体系
三 财政部门的立法活动
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立法的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五 加快财政立法应当采取的措施
六 加快财政立法的步伐
第三节 财政执法
一 财政执法概述
二 财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四节 财政行政复议
一 财政行政复议的概念
二 我国财政行政复议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三 财政行政复议必须遵循的原则
四 财政行政复议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第十四章 财政监督
第一节 财政监督的内涵及要素
一 财政监督的内涵
二 财政监督的构成要素
三 财政监督的流程
四 财政监督的方式
第二节 国外财政监督的主要做法
一 美国的财政监督
二 法国的财政监督
三 西班牙的财政监督
四 巴西的财政监督
第三节 我国财政监督的实践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监督工作回顾
二 当前财政监督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 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的设想
第四节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机制
一 充分认识加强内部监督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检查机制
三 加强干部队伍监督管理
第十五章 政府财政信息化管理
第一节 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背景、意义与功能
一 我国启动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背景
二 建立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
三 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功能
第二节 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
一 业务管理流程决定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框架的构成
二 我国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及技术要求
第三节 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系统
一 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系统概述
二 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第四节 预算编制与管理系统
一 建立预算编制与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二 预算编制与管理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第五节 预算执行管理系统
一 建立预算执行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二 预算执行管理系统的构成与功能
第十六章 经济全球化与财政管理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财政管理面临的挑战和特点
一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财政主权的挑战
二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财政管理的特点
三 开放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财政管理大有作为
第二节 国际金融组织和政府间贷款管理
一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二 外国政府贷款
三 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程序及其管理
四 借用外国政府贷款的程序、实施与管理
五 借用国际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的前景与策略
第三节 世界贸易组织(WTO)与财政管理
一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我国财政的影响
二 适应入世需要,强化财政管理
后记
中国财政管理[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