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级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范例——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例

副标题:无

作   者:姜文来

分类号:

ISBN:9787511633354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文从规划背景与意义、规划条件分析、主导产业选择、总体战略、主要任务、重点产业建设规划、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总体介绍,以期为泸州现代农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促进泸州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

目录


*章规划背景与意义(1)一、规划背景(1)二、规划意义(2)三、规划编制主要依据(3)四、规划范围(4)五、规划期限(4)第二章发展条件分析(5)一、区位交通条件(5)二、自然资源条件(6)三、社会经济条件(10)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条件(10)五、泸州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13)第三章主导产业选择(18)一、选择原则(18)二、选择方法(18)三、产业竞争优势分析(19)四、主导产品市场前景分析(22)五、主导产业确立(27)第四章总体战略(29)一、发展定位(29)二、总体思路(30)三、基本原则(30)四、总体布局(31)五、发展目标(32)第五章主要任务(35)一、构建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做特现代农业(35)二、建设完备的物质装备体系,做实现代农业(35)三、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做精现代农业(36)四、构建现代循环农业生产体系,做绿现代农业(36)五、构建农产品加工物流体系,做强现代农业(37)六、打造农产品品牌体系,做响现代农业(37)第六章重点产业建设规划(38)一、精品果业(38)二、高效林竹产业(48)三、绿色蔬菜产业(56)四、特色经作产业(65)五、优质粮食产业(72)六、现代养殖产业(77)七、休闲农业(93)八、加工物流产业(102)九、进度安排(111)第七章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113)一、投资估算(113)二、效益分析(114)第八章保障措施(116)一、健全组织管理(116)二、加大资金投入(116)三、创新发展机制(117)四、推动产业化运作(118)五、加强市场推广(119)六、强化科技支撑(119)七、保护资源环境(120)附表1泸州市各区(县)现代农业建设重点项目(121)附表2泸州市现代农业潜在合作企业基本信息(142)
【书摘与插画】
*章规划背景与意义〖MZ)〗〖MZ(2H〗一、规划背景〖MZ)〗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建设,近10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都不同程度地论及现代农业。2013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2014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锁定“农业现代化”话题,提出《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为我国现代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提升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水平,推进农产品主产区特别是农业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带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上游地区大力发展以草食畜牧业为代表的特色生态农业和以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这为泸州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四川省政府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精神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决策部署,提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川府发〔2012〕32号),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方向。泸州市政府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2012年10月,泸州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提出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自然生态特点,明确产业重点,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连片集中的原则,加快形成“两区五带”,即泸县优质稻生产示范区、合江县优质稻生产示范区和赤水河流域鲜食精品柑橘产业带、长江大地蔬菜产业带、长沱两江沿岸荔枝龙眼产业带、酿酒专用高粱产业带,古叙马铃薯产业带的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带,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以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2013年5月泸州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着力六个突破、力争四年翻番的决定》,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九大产业”之一,进一步强调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性。为了加快泸州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做好泸州现代农业顶层设计,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编制《泸州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MZ(2H〗二、规划意义〖MZ)〗(一)打造川滇黔渝接合部中心城市的需要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扼长江、沱江咽喉,控川滇黔渝要冲,是川滇黔渝四省(市)交会处的一颗明珠,是成渝经济区中间地带的重要城市,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软硬环境,近年来泸州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使泸州具备了建设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优势。加快泸州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壮大现代农业经济,补齐现代农业短板,有利于提升泸州在川滇黔渝四省(市)的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为打造川滇黔渝接合部中心城市提供坚实的基础。(二)泸州市全面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农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泸州农业虽然发展势头较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总体来看,泸州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与农业强市的差距较大,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深入发展过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泸州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当前,泸州正处于推进“两化”互动、“四化”联动的加速期,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更好地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提供支撑保障,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农业现代化是泸州市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三)推进泸州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需要目前,泸州已完成或正在编制现代服务业规划、临港产业物流规划、化工园区规划等多个产业规划。农业是泸州现代产业体系中重要的基础产业,但缺乏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作为引领。通过编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科学定位泸州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确立发展思路、目标、发展任务和建设重点,不仅能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为泸州现代农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指南。(四)推动泸州农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规划立足于泸州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通过科学谋划和合理布局,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循环、环境友好型产业,推动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由主要追求数量扩张向注重品质效益转变,由小规模分散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实现泸州农业转型升级。《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有利于泸州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五)拓展农业新功能的需要现代农业不仅具有食物生产、原料供给功能,还具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开发农业多功能,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等新型农业产业形态,是深度挖掘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是泸州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MZ(2H〗三、规划编制主要依据〖MZ)〗(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2)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3)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4)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5)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6)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7)四川省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2009—2020年)(8)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10)四川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11)四川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川府发〔2012〕32号)(12)四川省“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13)四川省畜牧发展“十二五”规划(14)四川省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15)泸州市委、市政府《关于着力六个突破、力争四年翻番的决定》(16)泸州市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17)泸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MZ(2H〗四、规划范围〖MZ)〗《规划》范围为泸州市整个行政区域范围,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5°08′~106°28′,北纬27°39′~29°20′,南北长18184千米,东西宽12164千米,总面积12 2362平方千米,包括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MZ(2H〗五、规划期限〖MZ)〗规划期限为2014—2025年,分近期(2014—2016年)、中期(2017—2020年)和远期(2021—2025年)。第二章发展条件分析〖MZ(1H〗第二章发展条件分析〖MZ)〗〖MZ(2H〗一、区位交通条件〖MZ)〗(一)地理位置泸州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川滇黔渝四省市接合部,地理上控扼“两江两河”,即长江、沱江、赤水河、永宁河,战略地位突出,素有“西南要会”“锁钥三省”“巴蜀门户”之称。泸州市东邻重庆市,南接贵州省、云南省,西连四川省宜宾市,北接四川省自贡市、内江市,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二)交通条件泸州为长江经济带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川滇黔航运物流中心,是川南地区*的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是西南公路出海大通道枢纽之一。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3 261千米,公路密度1084千米/百平方千米,公路通乡镇率100%。厦蓉(G76)、成遵(G4215,即成自泸赤)、成渝环线(G93)三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隆泸铁路连接国家网成渝线,货物直达全国各地。蓝田机场为四川省第三大航空港,迁建的云龙机场正加快建设。境内长江、沱江、赤水河等江河水系纵横,水运与华东、华南相连,通江达海,泸州港是四川及滇东北、黔北地区江海联运枢纽港,是全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和国家二类水运口岸,是四川*大港口和集装箱码头。目前,泸州交通已形成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主体,“一环六射”高速公路和G321、S307、S308、S309等国道、省道公路为骨架、南北运输以铁路和321线国道省道为主轴,东西运输以长江干流和泸永、泸宜公路为主动脉的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联合运输的立体交通体系。〖MZ(2H〗二、自然资源条件〖MZ)〗(一)地质地貌泸州市处于川东南平行褶皱岭谷区南端与大娄山的复合部、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兼有盆中丘陵和盆周山地的地貌,全市由北向南为丘陵、低山、低中山地貌,总趋势南高北低,以长江为侵蚀基准面,*点合江县九层岩处海拔为203米,*点叙永县罗汉林海拔为1 903米,二者相对高差1 700米。按其特点,全市地貌大体上可分为四种类型(图2-1)。北部浅丘宽谷区:包括泸县、龙马潭区、江阳区和合江县的一部分,面积为2 278平方千米,占全市总幅员186%。该区海拔多在250~400米,浅丘宽谷多为耕地,为境内主要农业区。中部丘陵低山区:包括长江以南、南部山区以北的纳溪、合江、江阳区的一部分和古蔺、叙永北部,面积为5 082平方千米,占全市总幅员的415%。该区海拔多在500~1 000米,以林地为主,境内有合江县福宝林区和古蔺县黄荆林区两大原始森林。丘陵以耕地为主,其次为果园和茶园。南部低中山区:包括古蔺、叙永大部分,面积为4 727平方千米,占全市总幅员的386%,海拔多在1 000米以上。山区以林地、旱地和园地(茶园)为主,槽坝地势平坦,以耕地为主。沿江河谷地区:沿沱江、长江等大中河流的两岸,面积159平方千米,占全市总幅员的13%。海拔多在250米以下,以耕地为主,其次为园地,为境内蔬菜、甘蔗、荔枝、龙眼等集中产区。图2-1泸州市地貌(二)气候特征泸州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南部山区立体气候明显。气温较高,日照充足,水量充沛,四季分明,无霜期长,温、光、水同季,季风气候明显,春秋季暖和,夏季炎热,冬季不太冷。泸州市热量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76~182℃,比同纬度的长沙、武汉、南昌、杭州等市高08~18℃。无霜期长达300~358天,降雪甚少,个别年份终年无霜雪,适宜作物生长。受地形影响,南北热量有较大差异:北部海拔400米以下浅丘宽谷区,热量与两广相近,属淮南亚热带气候;中部中丘低山区,热量与长江中上游近似,属中亚热带气候;南部低中山区,为北亚热带、暖温带与温带气候。泸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 133毫米。长江沿岸丘陵区1 050~1 200毫米,叙永震东至古蔺箭竹坪一带和合江县大小漕河上游两个多雨中心达1 200~1 400毫米。沿赤水河上游和古蔺河等背风河谷地带降水量较小,其低值中心仅750毫米左右。降雨年内时空分布极不均匀,70%~80%集中在5—10月。受四川盆地地形影响,夏季多雷雨,冬季多为连绵阴雨天气,多轻雾天气,全年少有大风,多为0~2米/秒的微风。受盆地影响,泸州雨日、雾日较多,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量均处于全国低值中心附近。年日照时数1 173~1 424小时,日照百分率27%~32%,低于同纬度川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均太阳辐射总量821~919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集中在5—9月,占全年568%~627%,与热量、降水量同步,对农业生产有利。泸州市气象要素多年平均值如表2-1所示。表2-1泸州市气象要素多年平均值月份日平均气温(℃)日较差(℃)平均风速(米/秒)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毫米)[日照时数](小时)[潜在蒸散量](毫米)[≥0℃积温](℃)[≥10℃积温](℃)17743138542633952912378704293491383329045035726161416313764167913679016364232379941867617773715122088855685537522076177911435125810356832683262427216827165611761037726472647269801781618841871130283408340827184177911753203413128392839292276316842135110208186802680210181501387384457652655985559111374713859492518367409834611292401286427837027428221169年平均17862158261 13291 178888446 49705 9642注:①[]为年或月累计值;②为1961—2010年平均值(三)水资源条件泸州市境内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96条,均属长江水系,以长江为主干,成树枝状分布,由南向北或由北向南汇入长江。长江干流在宜宾市江安县经纳溪区大渡口流入泸州市境内,于合江县九层岩出境,在市境北部自西向东流经纳溪区、江阳区、龙马潭区、泸县和合江县。市境内干流河道长133千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2 42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出境水量2 693亿立方米。泸州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6059亿立方米,占四川省地表水资源量的24%,相应径流深为4949毫米。年径流深地区分布不均,在永宁河上游地区、大同河中下游和东部的塘河偏高,东南部的古蔺河和北部的沱江偏低,径流深低值中心出现在古蔺赤水河谷;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5—10月,径流占年径流量的67%~87%。多年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为1313亿立方米(全部为重复量),占四川省地下水资源量的21%。总体而言,泸州市水资源量较丰富,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只有1456%,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四)土壤条件泸州境内土壤分为水稻土、冲积土、紫色土、黄壤、黑色石灰土、黄棕壤等6个土类、11个亚类、32个土属和89个土种。其中,水稻土主要分布于海拔300~1 400米的河谷阶地、丘陵和山区,占全市耕地面积的671%;紫色土主要分布于全市丘陵区和海拔800米以下低山地带,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72%;黄壤主要分布于海拔500~1 500米的深丘及低、中山区范围内,以叙永、古蔺面积*,为烤烟和茶叶生产的优质土壤,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06%;石灰土主要分布于南部盆周山地低山槽谷灰岩地区,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3%;新积土主要分布于长沱江、永宁河及赤水河沿岸,占全市耕地面积的08%;黄棕壤主要分布于盆周海拔1 500米以上的中山地区,系森林草地土壤,非农耕土壤,不计入耕地面积。(五)动植物条件泸州市林地面积6282万亩,活立木蓄积总量8108万立方米。境内有高等植物520科、813属、5 950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二级保护植物24种,如一级保护植物珙桐、南方红豆杉、水松等。有野生脊椎动物32目、82科、303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保护动物36种,如一级保护动物豹、云豹、中华鲟等。有鸟类资源14目、46科、34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42种,省重点保护20种。另外还有昆虫13目、44科、181种。植被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属盆周南部低中山植被区,植被类型随海拔的变化呈明显的垂直分布带。由于相对高差较大,森林植被复杂多样,又因人为活动频繁,原始植被大多遭到破坏。主要用材树(竹)种有杉木、柳杉、水杉、马尾松、柏木、桢楠、香樟、桤木、桉树、慈竹等,经济林树种有柑橘类、梨桃类、茶、枣、核桃、油桐、板栗、棕树、黄柏、厚朴、茶树、杜仲、猕猴桃等。(六)土地利用现状泸州市国土面积12 236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3161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74亩,占总面积的172%,主要分布于古蔺、叙永、泸县、合江四县;园地面积7126万亩,占总面积的39%,主要分布在合江县、纳溪和泸县;林地面积70415万亩,占总面积的384%,集中分布于叙永、古蔺、合江县境内;草地198万亩,占总面积的01%,尤以古蔺分布*多;设施农业用地825万亩,占总面积的04%;其他土地73362万亩,占总面积的400%(图2-2)。图2-2泸州市土地利用情况〖MZ(2H〗三、社会经济条件〖MZ)〗泸州市辖7个区(县),128个乡镇,23个街道办事处。2013年户籍登记总人口为50842万人,年末常住人口4245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838万人,乡村常住人口24078万人。2013年全市人口城镇化率4329%。全市生产总值(GDP)1 140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其中,*产业增加值15560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68437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30051亿元,增长120%。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8%、673%和279%。三次产业结构为1366002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13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94亿元,增长14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96亿元,同比增长324%。经济的增长使群众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 821元,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 455元,增长133%。〖MZ(2H〗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条件〖MZ)〗2013年泸州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196亿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农业总产值13381亿元,林业产值914亿元,牧业产值9647亿元,渔业产值9亿元。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比重较“十一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全市乡村劳动力资源数271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126万人。(一)农业生产概况农业基础牢固。泸州是全国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全国水稻、柑橘、荔枝、龙眼、生猪等多个大宗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的优势产区,是四川省生猪和肉牛的主产区(表2-2、表2-3、图2-3)。2013年泸州粮食播种面积55005万亩(15亩=1公顷。全书同),产量19807万吨;油料面积3585万亩,产量427万吨;蔬菜(含菜用瓜)面积9165万亩,产量18492万吨;果园面积158万亩,产量40万吨;生猪出栏36724万头,肉牛出栏696万头,羊出栏4396万头,肉类总产量3332万吨,家禽出笼3 4189万只,禽蛋总产量413万吨;水产品总产量690万吨。规划区粮食、高粱、马铃薯、烤烟、荔枝、龙眼、猪肉等农产品人均占有量远高于四川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表2-2规划区优势农产品规划区优势农产品大宗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江阳区水稻、柑橘、蔬菜高粱、辣椒、龙眼纳溪区水稻、柑橘高粱、绿茶龙马潭区高粱、龙眼泸县水稻、柑橘、生猪高粱、黄鳝、龙眼合江县水稻、马铃薯、柑橘、生猪、蔬菜高粱、荔枝、真龙柚、长吻鮠叙永县水稻、马铃薯、柑橘、肉牛绿茶、中药材古蔺县水稻、马铃薯、柑橘、生猪、肉牛高粱、绿茶、天麻、杜仲图2-3历年泸州市主要农产品产量注:粮食、肉类单位为万吨,油料、水果单位为千吨表2-32013年泸州市与四川省、全国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比较(单位:千克)地区粮食水稻高粱马铃薯烟叶荔枝龙眼肉类猪肉泸州46652794408391483442785607四川4178191148347250203852560全国4424149621141231511627404特色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比较效益,大力发展畜牧、优质稻、高粱、果蔬茶、林竹、烤烟六大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赤水河流域甜橙产业带,长江及沱江沿岸蔬菜、龙眼、荔枝产业带,赤水河、沱江流域高粱产业带,川南名优早茶产业带和川南错季蔬菜产业带等。江阳区、龙马潭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已被省农业厅命名为四川省首批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被列入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江阳区被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首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纳溪区是“中国特色竹乡”“中国特早茶之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泸州市30万亩甜橙基地被认定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区,全市有荔枝龙眼柑橘农业部标准园6个,面积6 500亩,成功创建国家、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7个。先后制定了泸州龙眼、泸州甜橙、泸州高粱等的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产品总数达到16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26个,绿色食品24个,有机食品1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6个。蔬菜、水果、食用菌、粮食、茶叶等例行检测合格率均在95%以上。(二)基础设施情况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已建成水利工程3709万处,其中,建成水库484座,水电站291座,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2 147处,塘坝23 755座,机电井3282万眼。全年总供水量41 910万立方米,其中,规模以上水利工程供水量达到22 761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984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2525万亩。规模以上灌区120处,渠道总长度2 202千米。新建堤防2310千米,堤防长度累计达到9991千米。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20万亩,新增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330万亩,封禁治理保有面积75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累计达到1869万公顷。农业机械作业水平稳步提高。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939万千瓦,增长94%,百亩农机总动力791千瓦,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稳步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35%。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公路的规模不断扩大,通达深度逐步提高。截至2013年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数达到13 261千米,等级公路里程8 914千米,乡镇、建制村公路通达率均达到100%,初步形成了以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县乡公路和农村公路相配套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MZ(2H〗五、泸州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MZ)〗(一)优势1特色资源得天独厚泸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南部山区呈立体气候,北部个别区域具有准南亚热带气候特点,具有发展区域化、特色化农业的天然优势。泸州是全球荔枝、龙眼*晚熟和*北缘产区,荔枝、龙眼产量均占全省95%以上,是全球同纬度*早茶叶产区,被称为“中国特早茶之乡”。泸州也是全省水稻主产区,品质优、污染少的再生稻面积和产量稳居全省*,沿江地区早春蔬菜、秋延后蔬菜和山区错季蔬菜时间优势、赤水河谷甜橙质量优势明显。泸州湿热气候和土壤特性适合种植赶黄草、石斛等特色中药材,赶黄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竞争优势。2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相对完善泸州位于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区、南贵昆经济区三大经济区叠合部,是四川南向的“桥头堡”,成渝经济合作的前沿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国市级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范例——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例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