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基础理论

副标题:无

作   者:张泽正著

分类号:

ISBN:9787500933014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系统深入地论述了中国武术的基础理论与理论实质,较全面地反映了本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全书共十一章,讨论的主题是:武术基础理论的基本学说、中国武术的击象体系、中国武术的十二根以及中国武术的道藏体系、易藏体系和循径理论。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重点论述了中国武术基础理论的基本学说。第三章和第四章为中国武术的象藏体系,着重介绍了五运六形十二根等中国武术运动的基本构件,是中国武术基础理论的核心部分。第五章以传统的道学思维为主体,阐述了中国武术的基本构成。第六章以传统的易学思维为基础,阐述了中国武学的基本构筑。第七章为武术的运动循径,系统分析了习武者在进行武术运动时所体现出来的行动路线和肢体躯干的运动轨迹。第八章为武术的时间观,系统分析了习武者在进行武术运动时所体现出来对时间的认识和对时间的把握利用。第九章为武术的方位观,系统分析了习武者在进行武术运动时所体现出来的对方位的认识和把握利用。第十章为武术的距离观,系统分析了习武者在进行武术运动时所体现出来的对距离的认识和把握利用。第十一章为武术的辩证观,系统分析了习武者在进行武术运动时所体现出来的对 辩证的认识和把握利用。 本书可为体育科学与技术、保健与康复工程、医疗科学与人体建设工程、中国传统武术运动的教学、训练、科研以及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训练、科研提供中国传统理论的支持。……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武术总论
第一节 武术、武学和武术基础理论的概念
一、 武术的概念
二、 武学的概念
三、 武术基础理论的概念
四、 武家的概念
五、 武的概念
六、 武家、武学、武术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武术基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武术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镲
一、 阴阳二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
二、 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形与神俱密不可分
第四节 武术理论体系的认识
一、 人类是在相互联系和制约中不断发展的认识观
二、 武家对矛盾的认识
三、 武家对规律的认识
第五节 武术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六节 武术基础理论的基本特点
第七节 武术基础理论概要
一、 中国武术理论的雏形
二、 中国武术理论的形成
三、 中国武术理论的发展
四、 中国武术理论的本质
五、 中国武术理论系统的完善
第八节 武术基础理论的基础镲
一、 三经
二、 四典
三、 五法
第二章 三大基本学说
第一节 武术三大学说概要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 阴阳学说的形成及发展
三、 阴阳属性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四、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 阴阳学说在武术中的应用
六、 关于阴阳学说的近代认识
第三节 道气学说
一、 道气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 道气学说的形成及发展
三、 道气内容的属性归类
四、 道气的运动规律
五、 道气五层中各层的运动规律
六、 道气学说在中国武术中的应用
第四节 五行学说
一、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二、 五行学说的形成和沿革
三、 五行的属性归类
四、 五行的运动规律
五、 五行学说在中国武术中的应用
笫三章 武术的击象
第一节 击象概述
一、 击象的基本概念
二、 击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三、 击象学说形成的基础镲
四、 击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 击象学说的特点
第二节 运形的本质
一、 运形的基本概念
二、 运形的功能特点及区别
第三节 武术的五运
一、 势
二、 内
三、 外
四、 本
五、 化
第四节 六形
一、 形的实质
二、 六行的实质
第五节 奇特之形
一、 奇特之形简述
二、 棍形
三、 刀形
四、 戟形
五、 剑形
六、 枪形
七、 斧形
第六节 器化之形
第七节 具化之形
第八节 运形之间的关系
一、 运与运
二、 运与形
三、 形与形
第四章 武术十二根
第一节 十二根运
一、 根运之谋
二、 根运之本
第二节 十二根形
一、 根形之化
二、 根形之本
第三节 十二根舞
一、 十二根舞简述
二、 根舞之器
三、 根舞之械
四、 器械间的关系
第四节 十二根母
一、 根母之动
二、 根母之作
第五节 十二根行
一、 根行之动
二、 根行之作
第六节 十二根本
一、 根本之序
二、 根本之征
第七节 十二根由
一、 根由之本
二、 根由之质
第八节 十二根明
一、 根明之解
二、 根明之直
第九节 十二根根
一、 根根之脏
二、 根根之腑
第十节 十二天根
一、 天现之根
二、 天象之根
第十一节 十二人根
一、 人现之根
二、 人象之根
第十二节 十二地根
一、 地根之精
二、 地根之灵
第五章 道藏
第一节 道藏概述
一、 武学研究
二、 道藏学说形成的基础镲
三、 道藏学说的主要内容
四、 道藏学说的特点
五、 以三元一体为核心
第二节 道藏体系
一、 道生一
二、 一生二
三、 二生三
四、 三生万物
五、 万物生道
第三节 三要的本质
一、 功、技、艺的基本概念
二、 三要的功能特点及区别
第四节 道藏中的武术运动形式
一、 武术攻守
二、 武术娱乐
三、 武术保健镲
第五节 三论的本质
一、 三论的基本概念
二、 三论的功能特点及区别
第六节 武术理论
一、 武术医疗
二、 武术放松
三、 武术传教
第七节 三纲
一、 三纲的基本概念
二、 三纲的功能特点及区别
三、 德、礼、规的区别
第八节 武学人文
一、 武术人文基础镲
二、 武术人文操纵
三、 武术人文本质
第六章 易藏
第一节 易概述
一、 易的概念
二、 易的产生
三、 易的特点
四、 易的内容
五、 易的基本构件
第二节 武学易藏
第三节 武术易藏
笫七章 循径
第一节 循径的概念、组成及攻守功能
一、 循径的概念
二、 循径系统的组成
三、 循径的作用
第二节 十二循道
一、 十二循道的特点
二、 十二循道的名称分类
三、 十二循运行路线及主要战法
四、 十二循道流注次序
五、 十二循道走向与交接规律
第三节 奇循八道
一、 奇循八道的概念
二、 奇循八道的特点及主要运动功能
三、 奇循八道的轨迹及作用
第四节 十五径道
一、 十五径道的概念
二、 十五径道的冲径
三、 十五径道的攻击功能
第五节 十六格道
一、 十六格道的概念
二、 十六格道的内容
三、 十六格道的攻击功能
第六节 中轴八循
一、 中轴八循的概念
二、 中轴八循的定义
三、 中轴八循的特点及主要运动功能
第七节 武术七别
一、 循别
二、 径别
三、 中别
四、 道别
五、 格别
六、 演别
七、 健别
第八节 循径学说的临阵应用
一、 阐述动作走向
二、 指导临阵作战
三、 指导临阵的优势发挥
第八章 武家时间
第一节 武家的天文历法
一、 历的起源
二、 历的表达与计算
第二节 武家的年轮
一、 武家生轮
二、 武家格轮
三、 武家心轮
第三节 武家年轮的内容分布
一、 武学攻守斗争之内涵
二、 武术传统教育的基本模式
三、 武术传统教育的年限分割
四、 武术传统教育的内容及手段
五、 武术传统教育的武功布散
六、 武术传统教育的武技布散
七、 武术传统教育的武艺布散
八、 武术传统教育的武理布散
九、 武术传统教育的十年布散
第四节 武家的生物钟
一、 生物体生物钟
二、 人体生物钟
三、 武家生物钟与近代的生物钟研究
四、 武家的寿命钟
笫九章 武家方位
第一节 武家基本方位的确立
一、 基本方位
二、 道位
三、 一元方位
四、 阴阳方位
五、 道气方位
六、 五行方位
七、 八卦方位
八、 干支方位
九、 天象方位
第二节 武家的感知方位
一、 一点感知
二、 两位感知
三、 三向感知
四、 四面感知
五、 五置感知
六、 六路感知
七、 七署感知
八、 八方感知
第三节 武家运动方位
一、 运行
二、 运化
三、 运作
四、 着位
五、 悍位
六、 占位
第十章 武家距离
第一节 武家基本距离的确立
一、 基本距离划分
二、 基本距离丈量
三、 基本距离测量
第二节 武家的心理距离
一、 心距认识
二、 心距的分割
第三节 武家的动作距离
一、 武家的礼仪距离
二、 武家的功法距离
三、 武家的技法距离
四、 武家的艺法距离
五、 武家的作战距离
第十一章 中国武术辩证的常用学说
第一节 中国武术辩证的三阳之理
一、 和的辩理
二、 乱的辩理
三、 战的辩理
第二节 中国武术辩证的三阴之理
一、 攻的辩理
二、 守的辩理
三、 健的辩理
后记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中国武术基础理论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