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大义今释

副标题:无

作   者:南怀瑾

分类号:

ISBN:9787309116106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楞伽经》是唯识宗的根本典据“六经十一论”之一,也是早期禅宗依奉的重要经典(早期禅宗代表人物因此而得名“楞伽师”),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它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由刘宋求那跋陀罗于元嘉二十年(443年)译出。经中通过佛在南海之滨的楞伽山,答大慧菩萨一百零八问的方式,论述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种禅”等义,而以“如来藏识”(即“阿赖耶识”)为归结点。本书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著的《楞伽经》全本的大义今释。内容包括:原文、今译和串讲(用括号、另段的方式标出)。全书深入浅出,文句流畅,是一部将学术性和通俗性融为一体的别具特色的《楞伽经》读本。

目录

卷一问题的开始大慧大士所提出问题里的问题 什么是识 识的现象 现识与分别事识的互相因果关系如何恢复真识其他学派与宗教理论的批判 一般哲学宗教思想的偏差离心意识证取心物同体的如来实相心理状态为形成五法的根源 心意识生起作用的境界现象 离心意识的修行重实证 如何才能觉悟自心 成佛次第之道心物有无二见之辨虚空与形色的分析 顿渐法门的指示 法报化佛的三身内义 两种声闻的境界 常不思议与第一义的境界 生死与涅槃唯一心量 五乘种性的分类 无佛种性的一阐提之说 五法三自性 人无我和法无我 诽谤正法的原因空、无生、不二、离自性相等的涵义 
卷二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如来藏有定相和实体吗大乘道的修行方法意生身的境界 心理状态的分析言语理论的真实性 关于哲学和逻辑学的几个问题:同异、真假、虚实、有无、存在和不存在的辨正禅的类别什么是涅槃的真义如来神力和正修菩萨道的关系 缘起性空的理论实际 理论言语是根据什么 一切言语理论的原始 万有现象就是唯心现量的境界 三乘种性的基本原因 种性的定义 幻有的现象和定义自性无生的真谛自性的定义 如幻的涵义 名辞章句的文字理则 佛为什么只说出世法 宇宙万法无主宰非自然的道理 四种罗汉的果位境界 两种智觉的境界 菩萨境界形而上的心物同体观色尘物理形成世界的真谛 身心的五阴原理 外道学派四种涅槃的辨别 八识的互相关系和心王的能所因缘 一般思想心理的原则分类及其真义 如何是佛法的真义和一乘道的道理 真正的佛法不是偏重在出世的 
卷三一切佛语心品之三 意生身的分类和原理 五种无间重罪的反辞巧譬 如何是佛境界的知觉 佛为什么说生前的因果事迹 佛证得什么道和说的什么法 有和无两种错误见地的分析 宗通和说通 心理意识妄想的原因和唯心的辨别 言语和语意 识与智的差别 世间缘起的空见 束缚与解脱都自一心自性空有之辨 佛法宗纲的说明 什么是智慧的实相 宗通和说通的意义 世间理论辩证和文词的观点 内学和外道的辨别如何是究竟涅槃和各种外道不同的见解 
卷四一切佛语心品之四 证得如来和身心内外的关系 真理的究竟归属是什么 言语文字和真理 佛法和外道的基本异同 一切法无自性但觉自心现量 关于诸法无常的分辨 三界唯心心外无法 大小乘入灭尽定的差别境界 大乘菩萨道十地境界的真义 如来是否常住佛法是否常存 唯识的精义四禅的灭尽定 详说“五法”等名相的内义 三世诸佛的有无 佛与恒河沙的譬喻 生死的边际何在 刹那空和八识的现象 六度的差别目的关于佛的存在和佛法与唯识的几个怀疑问题 素食的理由 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八识规矩颂法相表八识规矩颂总表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楞伽大义今释》问题系统表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楞伽大义今释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