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苏轼无条件地站到了反变法派的一边
苏轼兄弟于熙宁二年二月还朝。苏轼恢复殿中丞、直史馆的职衔,差判官诰院(负责颁发官吏授官凭证的机构),苏辙任大名府推官。面对朝政的巨变,苏轼一时有些困惑。
在此之前,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有志于匡时济世的士大夫,苏轼的思想一直与当时的革新思潮保持一致。他希望朝廷奋发有为,革新弊政。嘉祐五年为应“制科”考试所写的《进策》和《进论》各二十五篇,以及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在风翔任上所作的《思治论》,就集中表现了他当时要求革新的政治理想。在这些文章中,他首先指出掩盖在太平景象下的严重的社会危机:
天下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
并说当今的忧患,在外是辽和西夏,在内是下层的民众;辽和西夏还不足以成为朝廷的大忧,但是,他们的侵扰可能引发内祸,下层民众才真正掌握着国家存亡的大权。十分深刻地认识到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主次地位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他大声疾呼,要“涤荡振刷而卓然有所立”,一再阐发《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万物皆动的思想,希望“天子一日赫然奋其刚健之威”,勇于改革。这些政论文在文风上深受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影响,它的特色是汪洋恣肆,辩才无碍,一经问世便传遍天下,为革新思潮推波助澜,并被应试科举考试的举子们奉为楷模,南宋时就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俗语流行。
现在,面对紧迫的社会危机,神宗皇帝真的“赫然奋其刚健之威”,企图挽狂澜于既倒,支持王安石在较为深广的范围内进行改革,暴风骤雨般的变法运动却令苏轼深感不安。事实上,他的思想深处本来就充满着变革与反变革的对立因素,这种内在矛盾性,使他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中,产生出几乎完全不同的政治见解。应制科考试时,正当仁宗执政后期,经历了“庆历新政”的失败之后,朝廷内外弥漫着习故蹈常、萎靡不振的政治空气,求变的思想因素在苏轼的心中骚动不宁,所以他不满现状,一再呼吁改革。可是,当改革真正来临的时候,动荡多变的政局又激发了他思想的另一面,他开始鼓吹清净无为,对改革的前景顾虑重重,害怕变革过度。况且,长期的书斋生活限制了他的生活视野,风翔任职的三年也没有独当一面的经验,对于社会问题产生的本质原因缺乏认识,看不到王安石变法的积极、进步、合理的方面。所以,在最初的阶段,他沉默地注视着,思考着眼前发生的一切。随着变法运动的展开,变法与反变法两大阵营逐步明朗化,纷纷攘攘的局面中,苏轼本来就持有不同政见,加上舆论的影响,以及新法在推进的过程中实际出现的一些弊端,尤其是他与欧阳修、韩琦、富弼等元老重臣的人事渊源关系,都促使他无条件地站到了反变法派的一边。
熙宁二年五月,王安石准备改革科举法,罢去诗赋明经诸科,以经义论策考试进士,同时,鉴于科举选拔人才的种种弊端,计划兴办学校,逐步实现以学校代科举。神宗皇帝对这一
改革方案颇为犹豫,于是诏令馆阁学士参与讨论。苏轼立即写了《议学校贡举状》,表示坚决反对。文章层层深入,论辩滔滔,神宗皇帝读后赞叹不已。神宗本来极为讲究文辞,重视史
学,这位在嘉祐二年以诗赋文章一鸣惊人的杰出才士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祖父仁宗“两宰相”的评语他也早有耳闻。此时,神宗一边欣赏着奏章上苏轼那刚健而不失婀娜、凝重却不落呆滞的字体,一边想道:
“即位之初,苏轼尚在家乡守制。最近几个月听说他已除丧还朝,只因自己政务繁忙,还没来得及单独召见他。关于变科举,兴学校,我本来就觉得有不够妥当之处,读了他这番议论后,真有豁然开朗之感。看来,苏轼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啊。”
想到这里,立即传旨,召见苏轼。
苏轼奉命匆匆前来,行礼之后,见神宗皇帝神情安详,言语温和,忐忑不安的心才稍稍有些镇定。虽然回朝还不过短短的三个月,他却已耳闻目睹了不少人因为反对新法而冒犯天颜,他不知道自己这一篇《议学校贡举状》会在神宗的心里激起怎样的反应。现在看来,皇上毫无怪罪之意,苏轼不禁松了一口气。这时,他听到神宗说:
“苏爱卿,你认为当今政令有哪些失误?即使是朕个人的过错,也不妨坦率指陈。”
神宗皇帝诚挚恳切的语气令苏轼深深感动,多少年来,他一直梦想着的不就是这样一个时刻吗?所以,没有丝毫犹豫,他朗声答道:
“臣以为,以陛下生而知之的秉赋,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入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
神宗听了不禁悚然。自酝酿变法到如今,他不知听到过多少反对的意见,苏轼这几句话似乎格外令他震动。他扪心自问,即位以来,确实有一种非常急切焦虑的情绪萦绕在心头,他广泛听取意见,起用王安石等一大批变法派骨干,为了推进新法,又以最大的勇气、果决和魄力排除障碍,这一切真的都做得有些过头吗?真的是所谓“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入太锐”吗?略作沉吟之后,神宗说:
“卿这三句话,朕一定仔细想想。”
接着,他又以鼓励的语气对苏轼说:
“凡在馆阁,皆当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
苏轼退朝之后,兴奋不已,立即将这次召见的经过说给同事、朋友听,他仿佛看到了扭转乾坤的希望。
这件事情也很快传到了王安石的耳中,他自然很不高兴。他深知变法事业尽管阻力重重,只要神宗态度坚决、不动摇,就一定能进行下去,他担心苏轼的那些话会对神宗皇帝产生不良影响。其实,王安石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神宗虽然欣赏苏轼的才情,却并不因他的片言只语而改变自己的目标。改革是他毕生的大事业,他决不轻易放弃。因此,他真正倚重的仍然是具有政治家魄力与眼光的王安石。
关于科举考试的改革方案,最后还是王安石的一番话坚定了神宗的决心,第二年即罢诗赋明经科,以经义论策取士,只是在具体操作的一些细节问题上,适当吸收了苏轼的意见。
在王安石眼中。苏轼不过是一介书生。
然而书生空论。虽不能左右大局,却也会产生不小的舆论影响。
不过,苏轼毕竟已在神宗皇帝心中留下了极好的印象。时隔不久,针对中书政事堂事务繁杂,办事效率低的积弊,朝廷成立“编修《中书条例》所”,改革吏制,提高行政效率。神宗马上想到苏轼。
一天,他对王安石说:
“朕想调苏轼修《中书条例》,卿以为如何?”
王安石大不以为然,他毫不讳言地说:“轼与臣所学及议论素有歧异,不宜担当此任。”
见神宗还想坚持,他又说:“陛下欲修《中书条例》,朝中大小官员都表示反对,苏轼恐怕不会违背众人的意愿来与我们同心协力做这项工作。即使来做,也会时时发表不同意见,把事情弄糟。”
可是,对于苏轼,神宗常常有“才难”之叹,依然想要重用他,所以,到十一月,又提出任用苏轼修《起居注》。这一职位是最为接近皇帝的侍从近臣,王安石又一次坚决阻止。
……
目录
目录
来到处处藏宝的凤翔,酷爱文物的苏轼恰似鱼儿得水
收到朝廷准予常州居住的诏令,苏轼可说是欣慨交加
正当苏轼悠然自在地过着田园生活,又接到了重新起用的诏令
第九章 华灯飞盖寓京华
元丰八年七月下旬,苏轼启程前往登州
倏然而来,又倏然而去的海市,令苏轼想起了许多
一条世人所渴慕的黄金大道已在苏轼面前展开
作为北宋文坛当之无愧的领袖、元祐政坛令人瞩目的大臣,苏轼的声望与日俱增
荣华富贵的热闹场中,苏轼依旧过着恬淡简朴的生活
在兄弟之情与天伦之乐的脉脉温情中,苏轼休息着疲惫的身心,精神上感到极大的满足
苏轼的机敏和才智,使他在歌筵酒席之上游刃有余
抱着远大理想走上仕途的苏轼,时时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
苏门内部自由议论与自由批评之风,达到了坦诚无讳,畅所欲言的最高境界
苏轼从“为时”、“为天下”的高度爱护和奖掖后进,从而赢得了弟子们衷心的敬仰
苏轼兄弟及其门人弟子,与王诜、米芾、李公麟等书画大家经常相聚,诗酒留连
在洋溢着浪漫与自由气息的理想氛围中,苏轼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
第十章 四任知州泽生民
苏轼抛弃过去的偏见,成为免役法的大力维护者
苏轼当众嘲笑程颐,遗下无穷后患
洛学弟子为老师报一箭之仇,引起元祐党争的公开爆发
苏轼在党争的漩涡中进退维谷,一再以疾病为由请求外任
苏轼对杭州挚爱依旧,决心尽自己的努力使山水增色,为民众造福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
在杭州父老强烈要求下,苏轼克服一切困难,全面治理西湖
苏轼总是极为慎重地处理民间诉讼,尽可能做到国法与人情两相兼顾
公余之暇,苏轼喜欢屏退侍从,独自漫游在西湖群山之中的丛林寺庙
年华老去的悲哀中,苏轼心中充满了对仕宦生涯的深深厌倦
尽管年过半百,饱经风霜,苏轼对国家与民众的挚爱丝毫也没有变得淡漠
苏轼兄弟的进用,对具有个人野心的政客构成极大威胁
自从来到颖州以后,苏轼生活恬适,心境平和
短短半年之内,苏轼干了好几件大事
苏轼抵达扬州,上疏朝廷请求宽免积欠,并毅然停办万花会
苏轼入世愈深,对仕宦生涯愈觉厌倦,因而也就愈加向往那世外桃源式的田园生活
第二章 世事惟艰力难任
元祐八年九月三日,高太后去世,政局又将有大的翻覆
苏轼在果断地整顿武备的同时,心情却是忐忑不安的
第十一章 白头萧散谪岭海
苏轼千里迢迢奔赴贬所。一路上,朝廷五改谪命
“悲欣交集”的心灵感受,使苏轼入世、出世兼而得之的初衷终于发生了改变
苏轼于绍圣元年十月二日抵达惠州贬所
随时随地的自譬自解,使苏轼的精神不再焦虑心灵自有安顿
苏轼虽然已经看破名利权势,也无权签署公事,但并没有放弃儒家的济世精神
苏轼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把方外的慈悲与入世的事业结合在一起
新居还未建成,家中又遭变故
把军权、政权、财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皇帝手中,这是宋朝统治者因势利导的必然选择,同时又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绍圣四年又一个不祥的四月,苏轼接到朝廷告命,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经过一番自譬自解,身处绝域的愁怀终于消散,苏轼怡然自得地欣赏着沿途的热带风光
苏轼无论走到哪里,都有非凡的自信和本领,把“地狱”变成“天堂”
在精神的领域苏轼永远是富翁,他仍然“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在荒蛮的海岛,苏轼自然而然地扮演了一个文化使者的角色
在艰苦的环境中,苏轼勤奋创作,老而弥笃
苏轼喜好陶渊明的诗歌,更喜好陶渊明的为人
苏轼谪居岭海,挚友至交纷纷来信来人,探问音信
元符三年正月,朝廷政局又发生了大的变化
第十二章 皇天后土同悲悼
面对积贫积弱的尴尬局面,神宗深感屈辱,决心锐意求治,富国强兵。雷厉风行的王安石受命执政
苏轼与秦观雷州相会,竟成永诀
重登大庾岭,苏轼思绪飞转,诗潮泉涌
苏轼为选择归老之地而犹豫不决
建中靖国元年,士大夫舆论已在政治上普遍看好苏轼
对于未来的出处进退,苏轼表现出一种随缘任运的心态
经过万里跋涉,即将归老常州之际,苏轼却突然病倒了
四方震悼,山河同悲
结束语 浩瀚渊深赞“苏海”流风余韵遗人间
附录一 苏轼生平创作年表
附录二 苏轼著作(古今)重要版本录
神宗与王安石,义无反顾,冲破一切障碍向前走,却犯下一个难以弥补的战略性错误
后记
苏轼无条件地站到了反变法派的一边
在王安石眼中,苏轼不过是一介书生。然而书生空论,虽不能左右大局,却也会产生不小的舆论影响
在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鼓舞下,苏轼为他所认定的真理进行倔强的争执
引言 物华地灵铸伟才
每逢休假日,文同总是邀请苏轼一道写字作画
文同“字画病”的话头启发了苏轼的灵感
苏轼与变法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了
苏轼深感人心险恶,再也不愿在这是非之地呆下去了
七月,苏轼携一家大小乘船离京
苏轼一路上意兴阑珊,深深沉浸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之中
第三章 德泽雅韵满余杭
苏轼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
每到赏花观潮之日,杭州城里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层出不穷的游宴活动中,苏轼留下无数浪漫的故事
第一章 奋厉当世雄鹰出
苏轼经常漫步名山古刹,与许多高僧结为至交,寻得心灵的安憩与慰藉
杭州三年,苏轼本着一名正直的封建官员的良心和他所独具的广博深厚的仁爱之情,尽心尽力,为民造福
面对人民的苦难,苏轼无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作为诗人,他又情不自禁地拿起了手中的笔
尽管对现实深感不满,苏轼却不能不在现实中履行他的通判职责
来到向往已久的宜兴,一种亲切、安宁、恬适的感觉在苏轼心头升起,好像运方的游子回到了家乡,又像漂泊的灵魂找到了归宿
送别陈襄,苏轼满怀离情,写下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词作
现存苏轼词集表明,他从通判杭州开始填词
苏轼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与传统词作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但已明显地表现出新的倾向
苏轼启程离杭,杨绘、张先、陈舜俞等同船远送
第四章 惟有悯农心尚在
阴差阳错,苏轼没能成为这次科考的状元
抵达密州任所,苏轼便开始调查蝗灾受害情况
身为一郡之守,苏轼认为他有责任挺身而出,为民请命
和在杭州相比,密州的生活确实是艰苦了许多,也寂寞了许多
重读《庄子》,苏轼心中时时涌起豁然开朗、如获至宝的快慰,他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心态重新面对并接纳密州的生活
这时,苏轼的词的创作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
带着遗憾,带着依恋,苏轼离开密州,奔赴新任
苏轼整天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每一处最危险的地方出现,亲自指挥并参与抗洪抢险的战斗
稍事休整之后,苏轼又未雨绸缪地筹划着加固防水工程
石潭之行的所见所闻,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令人神往
这一时期,苏轼的业余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逍遥写意
欧阳修的热情奖掖,使苏轼一时之间名满天下
似真似幻的梦境,使苏轼想起了许多许多
作为文坛上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不仅徐州本地的文人争相与苏轼交往,外地的士人也纷纷向他靠拢
三月,朝廷令下,苏轼移任湖州知州
第五章 柏合霜气夜凄凄
沧桑往事引发的情感洪流,使苏轼又一次深深地陷入到关于人生终极性问题的哲理思考
苏轼成为一帮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一个周密的围剿计划,在某个月黑风高之夜出笼了
当王诜、苏辙的信使与官差之间进行着紧张的“马拉松赛”时,苏轼浑然不知厄运已经逼近
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将近两个月的审讯中,苏轼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经受了难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
时隔三年,第二次远游,苏轼依然豪情万丈
代表着公道与正义的救赎活动在民间方兴未艾地展开的同时,朝中也有少数士大夫冒着株连入案的危险,仗义执言
在囚禁整整一百三十天之后,苏轼终于从幽暗的监牢里走了出来
苏轼在御史台差役的押送下,启程前往黄州贬所
第六章 吟啸徐行迎风雨
这场从天而降的祸事,使苏轼对外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战栗
虽然出狱已近半年,受创的心灵依然悸痛不已
苏轼所寻求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救赎
超然旷达的胸怀气度,使苏轼能于常人难耐的苦境中自得其乐
不知不觉间,苏轼的身边又簇拥了一大群年龄不等、地位悬殊、性情各异的朋友
不少老友至亲,频频来信问候,甚至千里相寻,专程来黄州探望
怀远驿中,风雨之夕,苏轼兄弟相对而坐,握手盟约
苏轼带领全家早出晚归,开荒垦地
一家人勤勤恳恳地过起了农家的日子
深刻的乡土之恋是苏轼终身难解的情结
黄州恶劣的气候条件、时时不断的病痛折磨、接二连三的死亡变故,将苏轼对于道家养生之术的兴趣推到了极至
苏轼将道家珍爱生命的意识与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佛家众生平等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
事功世界的业绩固然无法成就,苏轼躲在书斋,著书立说,以期有补于世
第七章 三咏赤壁成绝唱
在自然的怀抱中他无忧无虑,享受着官居时不可能拥有的自在与闲逸
三月七日,苏轼在几位熟识的朋友陪同下,前往沙湖相田
随着人生思考的逐步成熟,苏轼的书画艺术也日益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怀着致君尧舜的火热理想,苏轼踏上征途
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从游赏之乐、到人生不永之悲、到旷达解脱之乐的动人描写,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空灵奇幻的《后赤壁赋》即是对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自然妙旨的形象注解
十二月十九日,朋友们在赤壁之下摆酒设宴,庆贺苏轼四十七岁生日
雪堂之中,高人满堂、奇士盈庭,三教九流如万川归海,一齐汇聚于苏轼的麾下
春夏之间,苏轼卧病不出,闭出谢客,于是谣言顿起
苏轼善于从凡夫俗子的普通生活中发现愉悦自身的美,从而实现了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
苏轼不仅享受着自然的慷慨赐予,而且享受着家庭生活的幸福与和美
四年中,神宗曾多次打算起用苏轼
读过诏令,苏轼百感交集
下车伊始,苏轼便勤谨踏实地开展工作
第八章 投老江湖终不失
苏轼即将离开黄州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前来话别的人络绎不绝
初入庐山,走在幽峭的山林间,欣赏着奇丽多变的景色,苏轼心中蓄满了惊叹与喜悦
苏辙得知兄长正日夜兼程前来相会,心中充满了期盼
应佛印禅师之邀,苏轼与参寥重上匡庐
和《题西林壁》一样,《石钟山记》既是苏轼游山感受的记录,也是他这一时期人生思考的一个方面的艺术总结
撇开纷繁的政见不说,对于苏轼的才华,王安石一直都是非常欣赏的
在逗留金陵的一个月中,苏轼频繁地出入于半山园,成为王安石家里的常客
应老友滕元发之约,苏轼前往金山相聚
上过《乞常州居住表》,苏轼一边等待朝廷回音,一边携家人缓缓北上
来到处处藏宝的凤翔,酷爱文物的苏轼恰似鱼儿得水
收到朝廷准予常州居住的诏令,苏轼可说是欣慨交加
正当苏轼悠然自在地过着田园生活,又接到了重新起用的诏令
第九章 华灯飞盖寓京华
元丰八年七月下旬,苏轼启程前往登州
倏然而来,又倏然而去的海市,令苏轼想起了许多
一条世人所渴慕的黄金大道已在苏轼面前展开
作为北宋文坛当之无愧的领袖、元祐政坛令人瞩目的大臣,苏轼的声望与日俱增
荣华富贵的热闹场中,苏轼依旧过着恬淡简朴的生活
在兄弟之情与天伦之乐的脉脉温情中,苏轼休息着疲惫的身心,精神上感到极大的满足
苏轼的机敏和才智,使他在歌筵酒席之上游刃有余
抱着远大理想走上仕途的苏轼,时时感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异
苏门内部自由议论与自由批评之风,达到了坦诚无讳,畅所欲言的最高境界
苏轼从“为时”、“为天下”的高度爱护和奖掖后进,从而赢得了弟子们衷心的敬仰
苏轼兄弟及其门人弟子,与王诜、米芾、李公麟等书画大家经常相聚,诗酒留连
在洋溢着浪漫与自由气息的理想氛围中,苏轼创作了大量的题画诗
第十章 四任知州泽生民
苏轼抛弃过去的偏见,成为免役法的大力维护者
苏轼当众嘲笑程颐,遗下无穷后患
洛学弟子为老师报一箭之仇,引起元祐党争的公开爆发
苏轼在党争的漩涡中进退维谷,一再以疾病为由请求外任
苏轼对杭州挚爱依旧,决心尽自己的努力使山水增色,为民众造福
不幸的事情接踵而至
在杭州父老强烈要求下,苏轼克服一切困难,全面治理西湖
苏轼总是极为慎重地处理民间诉讼,尽可能做到国法与人情两相兼顾
公余之暇,苏轼喜欢屏退侍从,独自漫游在西湖群山之中的丛林寺庙
年华老去的悲哀中,苏轼心中充满了对仕宦生涯的深深厌倦
尽管年过半百,饱经风霜,苏轼对国家与民众的挚爱丝毫也没有变得淡漠
苏轼兄弟的进用,对具有个人野心的政客构成极大威胁
自从来到颖州以后,苏轼生活恬适,心境平和
短短半年之内,苏轼干了好几件大事
苏轼抵达扬州,上疏朝廷请求宽免积欠,并毅然停办万花会
苏轼入世愈深,对仕宦生涯愈觉厌倦,因而也就愈加向往那世外桃源式的田园生活
第二章 世事惟艰力难任
元祐八年九月三日,高太后去世,政局又将有大的翻覆
苏轼在果断地整顿武备的同时,心情却是忐忑不安的
第十一章 白头萧散谪岭海
苏轼千里迢迢奔赴贬所。一路上,朝廷五改谪命
“悲欣交集”的心灵感受,使苏轼入世、出世兼而得之的初衷终于发生了改变
苏轼于绍圣元年十月二日抵达惠州贬所
随时随地的自譬自解,使苏轼的精神不再焦虑心灵自有安顿
苏轼虽然已经看破名利权势,也无权签署公事,但并没有放弃儒家的济世精神
苏轼不在其位而谋其政,把方外的慈悲与入世的事业结合在一起
新居还未建成,家中又遭变故
把军权、政权、财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皇帝手中,这是宋朝统治者因势利导的必然选择,同时又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
绍圣四年又一个不祥的四月,苏轼接到朝廷告命,责授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
经过一番自譬自解,身处绝域的愁怀终于消散,苏轼怡然自得地欣赏着沿途的热带风光
苏轼无论走到哪里,都有非凡的自信和本领,把“地狱”变成“天堂”
在精神的领域苏轼永远是富翁,他仍然“超然自得,不改其度”
在荒蛮的海岛,苏轼自然而然地扮演了一个文化使者的角色
在艰苦的环境中,苏轼勤奋创作,老而弥笃
苏轼喜好陶渊明的诗歌,更喜好陶渊明的为人
苏轼谪居岭海,挚友至交纷纷来信来人,探问音信
元符三年正月,朝廷政局又发生了大的变化
第十二章 皇天后土同悲悼
面对积贫积弱的尴尬局面,神宗深感屈辱,决心锐意求治,富国强兵。雷厉风行的王安石受命执政
苏轼与秦观雷州相会,竟成永诀
重登大庾岭,苏轼思绪飞转,诗潮泉涌
苏轼为选择归老之地而犹豫不决
建中靖国元年,士大夫舆论已在政治上普遍看好苏轼
对于未来的出处进退,苏轼表现出一种随缘任运的心态
经过万里跋涉,即将归老常州之际,苏轼却突然病倒了
四方震悼,山河同悲
结束语 浩瀚渊深赞“苏海”流风余韵遗人间
附录一 苏轼生平创作年表
附录二 苏轼著作(古今)重要版本录
神宗与王安石,义无反顾,冲破一切障碍向前走,却犯下一个难以弥补的战略性错误
后记
苏轼无条件地站到了反变法派的一边
在王安石眼中,苏轼不过是一介书生。然而书生空论,虽不能左右大局,却也会产生不小的舆论影响
在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鼓舞下,苏轼为他所认定的真理进行倔强的争执
引言 物华地灵铸伟才
每逢休假日,文同总是邀请苏轼一道写字作画
文同“字画病”的话头启发了苏轼的灵感
苏轼与变法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了
苏轼深感人心险恶,再也不愿在这是非之地呆下去了
七月,苏轼携一家大小乘船离京
苏轼一路上意兴阑珊,深深沉浸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之中
第三章 德泽雅韵满余杭
苏轼情不自禁地陶醉在湖光山色之中
每到赏花观潮之日,杭州城里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层出不穷的游宴活动中,苏轼留下无数浪漫的故事
第一章 奋厉当世雄鹰出
苏轼经常漫步名山古刹,与许多高僧结为至交,寻得心灵的安憩与慰藉
杭州三年,苏轼本着一名正直的封建官员的良心和他所独具的广博深厚的仁爱之情,尽心尽力,为民造福
面对人民的苦难,苏轼无法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作为诗人,他又情不自禁地拿起了手中的笔
尽管对现实深感不满,苏轼却不能不在现实中履行他的通判职责
来到向往已久的宜兴,一种亲切、安宁、恬适的感觉在苏轼心头升起,好像运方的游子回到了家乡,又像漂泊的灵魂找到了归宿
送别陈襄,苏轼满怀离情,写下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词作
现存苏轼词集表明,他从通判杭州开始填词
苏轼这一时期的作品虽然与传统词作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但已明显地表现出新的倾向
苏轼启程离杭,杨绘、张先、陈舜俞等同船远送
第四章 惟有悯农心尚在
阴差阳错,苏轼没能成为这次科考的状元
抵达密州任所,苏轼便开始调查蝗灾受害情况
身为一郡之守,苏轼认为他有责任挺身而出,为民请命
和在杭州相比,密州的生活确实是艰苦了许多,也寂寞了许多
重读《庄子》,苏轼心中时时涌起豁然开朗、如获至宝的快慰,他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心态重新面对并接纳密州的生活
这时,苏轼的词的创作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
带着遗憾,带着依恋,苏轼离开密州,奔赴新任
苏轼整天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在每一处最危险的地方出现,亲自指挥并参与抗洪抢险的战斗
稍事休整之后,苏轼又未雨绸缪地筹划着加固防水工程
石潭之行的所见所闻,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令人神往
这一时期,苏轼的业余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逍遥写意
欧阳修的热情奖掖,使苏轼一时之间名满天下
似真似幻的梦境,使苏轼想起了许多许多
作为文坛上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不仅徐州本地的文人争相与苏轼交往,外地的士人也纷纷向他靠拢
三月,朝廷令下,苏轼移任湖州知州
第五章 柏合霜气夜凄凄
沧桑往事引发的情感洪流,使苏轼又一次深深地陷入到关于人生终极性问题的哲理思考
苏轼成为一帮小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一个周密的围剿计划,在某个月黑风高之夜出笼了
当王诜、苏辙的信使与官差之间进行着紧张的“马拉松赛”时,苏轼浑然不知厄运已经逼近
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将近两个月的审讯中,苏轼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经受了难以言喻的凌辱和折磨
时隔三年,第二次远游,苏轼依然豪情万丈
代表着公道与正义的救赎活动在民间方兴未艾地展开的同时,朝中也有少数士大夫冒着株连入案的危险,仗义执言
在囚禁整整一百三十天之后,苏轼终于从幽暗的监牢里走了出来
苏轼在御史台差役的押送下,启程前往黄州贬所
第六章 吟啸徐行迎风雨
这场从天而降的祸事,使苏轼对外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战栗
虽然出狱已近半年,受创的心灵依然悸痛不已
苏轼所寻求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救赎
超然旷达的胸怀气度,使苏轼能于常人难耐的苦境中自得其乐
不知不觉间,苏轼的身边又簇拥了一大群年龄不等、地位悬殊、性情各异的朋友
不少老友至亲,频频来信问候,甚至千里相寻,专程来黄州探望
怀远驿中,风雨之夕,苏轼兄弟相对而坐,握手盟约
苏轼带领全家早出晚归,开荒垦地
一家人勤勤恳恳地过起了农家的日子
深刻的乡土之恋是苏轼终身难解的情结
黄州恶劣的气候条件、时时不断的病痛折磨、接二连三的死亡变故,将苏轼对于道家养生之术的兴趣推到了极至
苏轼将道家珍爱生命的意识与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佛家众生平等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
事功世界的业绩固然无法成就,苏轼躲在书斋,著书立说,以期有补于世
第七章 三咏赤壁成绝唱
在自然的怀抱中他无忧无虑,享受着官居时不可能拥有的自在与闲逸
三月七日,苏轼在几位熟识的朋友陪同下,前往沙湖相田
随着人生思考的逐步成熟,苏轼的书画艺术也日益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怀着致君尧舜的火热理想,苏轼踏上征途
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苏轼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从游赏之乐、到人生不永之悲、到旷达解脱之乐的动人描写,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
空灵奇幻的《后赤壁赋》即是对天地万物与我一体的自然妙旨的形象注解
十二月十九日,朋友们在赤壁之下摆酒设宴,庆贺苏轼四十七岁生日
雪堂之中,高人满堂、奇士盈庭,三教九流如万川归海,一齐汇聚于苏轼的麾下
春夏之间,苏轼卧病不出,闭出谢客,于是谣言顿起
苏轼善于从凡夫俗子的普通生活中发现愉悦自身的美,从而实现了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
苏轼不仅享受着自然的慷慨赐予,而且享受着家庭生活的幸福与和美
四年中,神宗曾多次打算起用苏轼
读过诏令,苏轼百感交集
下车伊始,苏轼便勤谨踏实地开展工作
第八章 投老江湖终不失
苏轼即将离开黄州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前来话别的人络绎不绝
初入庐山,走在幽峭的山林间,欣赏着奇丽多变的景色,苏轼心中蓄满了惊叹与喜悦
苏辙得知兄长正日夜兼程前来相会,心中充满了期盼
应佛印禅师之邀,苏轼与参寥重上匡庐
和《题西林壁》一样,《石钟山记》既是苏轼游山感受的记录,也是他这一时期人生思考的一个方面的艺术总结
撇开纷繁的政见不说,对于苏轼的才华,王安石一直都是非常欣赏的
在逗留金陵的一个月中,苏轼频繁地出入于半山园,成为王安石家里的常客
应老友滕元发之约,苏轼前往金山相聚
上过《乞常州居住表》,苏轼一边等待朝廷回音,一边携家人缓缓北上
智者在苦难中的超越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