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颜氏家庙碑》,唐建中元年(七八○)七月刻立。颜真卿撰文并楷书,李阳冰篆额。四面刻,楷书,前后各二十四行,行四十七字,两侧各六行,行五十二字。篆额三行,共六字。额阴刻《宅堂记》,楷书,十行,行九字。碑石原在长安敦化坊颜氏家庙中,宋太平兴国七年(九八二)李准移置府城,重立于文宣王庙中,今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此碑是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所立之家庙碑,记叙了颜氏家族的发源、迁徙和传承等情况。
此册有钱崇威标题:“宋拓库装。”龚心钊自题:“宋拓本颜家庙碑。”然所见宋拓唯有张效彬旧藏南宋拓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拓分装四册,共一函。函套上有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冬钱崇威题签。每册内有民国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四月谭泽闿题内签:“颜氏家庙碑 瞻麓斋藏原装未凿本。”
册中碑文第二开“颜真卿撰并书”下龚心钊钤“真卿”印章,龚氏有边题注解:“真卿朱文二字铜印必公自篆,所铸不止一钮,昔人谱录已见之,余得此印于道州何东洲家,上钮失去,后人配以旧双螭铜钮,亦足珍也。”
本次出版选用上海图书馆明初拓本,系明大库原装本。经王懿荣、殷铁庵、张彦生、龚心钊递藏。龚心钊于民国三十年(一九四一)七月从庆云堂张彦生手中购得。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二级文物。
【前言】
碑帖是“碑”与“帖”的合称。“碑”包括庙碑、墓志、造像、摩崖等数十种,是记述历史人物事件的石刻文字之总称“中国碑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仪礼·聘礼》中便有“东面,北上,上当碑,南陈”的记载。从古至今,碑由*初宗庙祭祀时拴系牲口等单一功用,发展为“凡事皆可立碑”的繁盛局面。“帖”原指前人书写在纸、绢上的墨迹,后范围逐渐扩大,凡是古人所写包括诗文、简札、书信等墨迹,以及被后人刻于石、木之上,以便欣赏、临习和传播者,皆可视为“帖”之属。随着石刻传拓技术的发明普及,用纸、墨和传拓工具将碑帖上的文字与图画拓印下来所得“拓本”,谓之“碑帖拓片”,简称“碑帖”。
从秦篆《蝉山碑》到唐楷《多宝塔碑》,碑帖直观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化轨迹和内在神韵。碑帖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宗教等方面信息,具有证史、考史和补史之价值。碑帖这种特殊的文献,历来被视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有鉴于此,中华书局联手北京载道文化,从*馆藏碑帖宝库中遴选碑帖经典进行原貌呈现,秉承名家书写、历史名碑、经典藏本的收罗标准,突出碑帖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兼顾版本价值,组织专家进行文字导释,辑为《中国古代书法名家名碑名本》(简称《三名碑帖》)丛书隆重面世。首次出版品种如下:
《九成宫醴泉铭》(李祺旧藏北宋拓本)、《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张应召旧藏北宋拓本)、《神策军碑》(北宋拓孤本)、《大智禅师碑》(国家图书馆藏宋拓宋装割裱本)、《皇甫诞碑》(故宫藏北宋拓本)、《伊阙佛翕碑》(何良俊旧藏宋拓本)、《李思训碑》(北宋精拓本)、《大字麻姑山仙坛记》(沈树镛旧藏宋拓本)、《十七帖》(张伯英藏宋拓本)、《争座位帖》(李国松旧藏宋拓本)、《智永真草千字文》(牛鉴旧藏南宋拓本)、《苏轼醉翁亭记残字》(龚心钊旧藏宋拓本)、《茶录》(潘景郑旧藏宋拓本)、《道德经》(章钰旧藏元拓本)、《孔子庙堂碑》(明代断后初拓本)、《洛神赋十三行》(国家图书馆藏明拓本)、《雁塔圣教序》(梁启超旧藏明拓本)、《多宝塔碑》(端方旧藏明末清初整拓)、《颜氏家庙碑》(龚心钊旧藏明拓本)、《玄秘塔碑》(明拓本)、《峰山碑》(国家图书馆藏整拓)。
金石永寿,纸墨流芳。这套既能满足专业人士考订鉴赏之需,又可为热爱书法的广大读者带来全新阅读体验的《三名碑帖》,希望能发挥碑帖古籍保护与弘扬之双重功能,传绩汉字书法文化,无愧先祖前贤遗珍。
【书摘与插画】
目录
颜真卿楷书颜氏家庙碑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