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研究年编

副标题:无

作   者:张清华

分类号:

ISBN:9787108058720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全书体例分为“莫言声音”“诺奖反应”“莫言研究”“媒体之声”四个部分,收入了莫言本人的演讲词,当代文学研究者对于莫言获“诺奖”一事以及对其创作的分析和评论,除囊括了陈思和、张清华、赵勇、何怀宏等重要批评家的论文外,为了照顾所讨论问题的全面性,也收罗了其他一些有代表性的批评文章,可以说,基本反映了2014年度莫言研究的全貌。

目录


一、莫言声音

在“扬州讲坛”上的演讲 莫言

小说与故乡 莫言

喧嚣与真实 莫言

在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的演讲 莫言

二、 “诺奖”反应

后莫言时代对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议题的再审视 张泉

关于莫言获“诺奖”的另类解读 刘心武 张颐武

三、莫言研究

“中国身份”:当代文学的二次焦虑与自觉 张清华

莫言文学年谱 李桂玲

莫言小说中“婴孩”形象的诡异意味 张芳馨 张福贵

莫言与村上:似与不似之间 林少华

当莫言的作品成为“世界文学”时——对英语及德语圈里“莫言现象”的考察与分析

熊鹰

莫言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传统 凌云岚

莫言小说与中国叙事传统 季红真

唯一一个报信人——论莫言书写故乡的方法 张莉

海外汉学界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反应综述 王晓平

作家的精神状况与知识分子的角色扮演——以莫言与韩寒为例 赵勇

如何“传统”,怎样“民间”——论批评家对莫言写作资源的发现与命名 曹霞

莫言与中国当代文学 陈思和

莫言与鲁迅的家族性相似 王学谦

胡适?鲁迅?莫言: 自由思想与新文学的传统 庄森

莫言的“农民意识”论 樊星

莫言与拉什迪创作的魔幻现实主义比较 温旎

活下去,但是要记住—莫言作品中的乡土历史与生命记忆 何怀宏

四、媒体声音

莫言:向西的语境 顾文豪

莫言与高密的红高粱文化 李淑芳

莫言,需要回归心灵的安静 许民彤

“慢活”莫言 彭宁

一个大师就可能是一个产业 王建国

请让作家安静地读书写作 张晓勇

莫言很像谁? 朱健国

附录:

莫言对话张艺谋,谈《归来》的感受 莫言 张艺谋

文学与人生:莫言与勒克莱齐奥两届“诺奖”得主对谈 莫言 勒克莱齐奥

2014年莫言研究资料索引


【书摘与插画】

 假如我们把1980年代“走向世界”的冲动看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次身份自觉,将冲击诺贝尔文学奖看作是第一次“目标焦虑”的话,那么发明“中国经验”这一词语和对讲述“中国故事”的强调,则可以看作是第二次身份自觉与角色焦虑。这一焦虑事实上在莫言获得诺奖之前就已出现了,只不过是在2012之后,它成为一个可以“历史化”和显在化的问题。当然,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1980年代同样有“本土身份”的焦虑,“寻根文学”在1985年的出现就是一个明证,在文化开放、西向学习现代派文学遭到了强烈的批判和抵抗之后,反而是以面向自身传统的“文化寻根”为口号和诉求的运动,真正结束了低层次的政治化文学变革潮流,诸如“伤痕”“反思”“改革”等等,使新鲜而陌生的,以文化人类学、宗教民俗学、精神分析学等新理论为认识方法的“寻根文学”,作为既有外来方法属性、又有本土的中国内容的文学主题,登上了这时代文学的文化制高点,真正拉开了中国当代文学变革的大幕。

  显然,如果将“中国身份”单独作“文化民族主义”的理解是没意思的——中国的作家谁也不愿意将他们标注为完全意义上的“本土作家”,正如没人愿意被当作完全意义上的“世界公民”一样,无论“土鳖”还是“假洋鬼子”,哪个单一性的身份都是敏感和危险的。因此这样的说法近乎于废话。然而,如果联系到近年中国文学中出现的一系列话题,诸如如何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优劣高下,如何理解“中国经验”的内涵与特质,甚至如何认识莫言的成就以及他获诺奖这件事本身等等,谈论“中国身份”问题就变得很有必要了。

  ……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莫言研究年编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