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以相关古籍、考古报告、文献档案与馆藏服装传世实物为史料,
以中国古代服装向中国近代服装演变过程中所发生的转折关系为线索,以
世界服装史的整体发展框架为参照,以服装的品种体系、生产体系、对外
关系与精神属性为对象,论述了中国近代服装在变迁的本原、依据与动力
方面所发生的根本变化,并分析了这种变化的成因;说明了中国古代服装
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是来自自身的纵向传承,也就是所谓的“一元”;而中
国近代服装演变的根本因素是在保持了原先纵向传承的同时,又增加了另
一个横向的对外交流,也就是所谓的“二元”;同时进一步说明了外来的
“一元”进人中国的传送模式与中国传统的“一元”相并行、相重构或者
相交融而形成的兼容模式。
愿本书为关注服饰文化的读者提供参考并切望指正。
目录
第一篇 “一元”的中国古代服装传承
第一章 “多元”的古典世界
一、从造型的角度看古典世界服装的格局
二、“光明小岛”之间淡漠的往来
1.少量的交流
2.局部的交流
三、从“挂覆型”到“体形型”
1.发端
2.经过
3.特征
四、从欧洲到世界
第二章 “一元”的中国
一、“不屑于交流”的典型
1.被张骞“凿空”的西域
2.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
二、坚守“一元”的结果
1.两条基本线索
2.一脉相承的制造方式
3.“雾里看花”的手段
4.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三、坚守“一元”的理由
1.一个造型基础上的丰富外观
2.一个精神世界里的丰富内涵
3.中国服装自身向立体造型的探索
第二篇 “二元”的中国近代服装传承
第三章 新的“一元”
一、“摩登”女子的必备
二、西“服”东渐的具体品种
1.礼服
2.常服
3.运动服
4.制服
5.内衣
6.面料
三、观念的进入
1.设计观
2.审美观
3.流行观
四、传播种源
1.俄国
2.法国
3.英国
4.美国
5.日本
五、他山之石
1.“改良旗袍”是一个可以大书特书的典型
2.中山装是更加西化的典型
六、崭新的服装制作方式
1.时装业、西服业、衬衫业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2.相关的“同业公会”
3.新兴行业的新气象
第四章 旧的“一元”
一、城市中的“二元并置”
1.城市中旧的“一元”
2.苏广成衣铺
二、乡村中其实还是旧的那“一元”
1.忠实于原貌
2.家庭“女红”世代相传
3.文明的衍变
第三篇 从“一元”到“二元”
第五章 对外那“一元”——“拿来”
一、“拿来”的模式
1.照搬
2.嫁接
3.稀释
4.排斥
二、“二元”的本质就是“海派”的本质
1.善变
2.崇洋
3.开放
4.重商
三、传播途径
1.时髦人群
2.租界
3.商店
4.报刊
5.画家
四、近现代史上的对外交流
1.交流的时间
2.交流的对象
3.交流的规模与深度
第六章 对内那“一元”——继承
一、沿袭
1.沿袭了什么
2.在哪里发生了沿袭
二、重构
1.精神重构
2.审美重构
3.结构的重构
三、批判
四、时尚中心的转移与分裂
1.时尚中心的转移
2.城与乡的裂变
第七章 “变服”考辨
一、古典中国的波澜不惊
1.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2.“时间差”理论
3.“口耳相传”的局限
二、近代中国的“变服”
1.服装界的“德先生”与“赛先生”
2.“变服”的法理基础
3.经济结构与消费结构
4.妇女独立与服装独立
5.“欧风美雨逼人来”
附录 本文作者研习中国服装史史料的部分机构
第一章 “多元”的古典世界
一、从造型的角度看古典世界服装的格局
二、“光明小岛”之间淡漠的往来
1.少量的交流
2.局部的交流
三、从“挂覆型”到“体形型”
1.发端
2.经过
3.特征
四、从欧洲到世界
第二章 “一元”的中国
一、“不屑于交流”的典型
1.被张骞“凿空”的西域
2.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
二、坚守“一元”的结果
1.两条基本线索
2.一脉相承的制造方式
3.“雾里看花”的手段
4.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三、坚守“一元”的理由
1.一个造型基础上的丰富外观
2.一个精神世界里的丰富内涵
3.中国服装自身向立体造型的探索
第二篇 “二元”的中国近代服装传承
第三章 新的“一元”
一、“摩登”女子的必备
二、西“服”东渐的具体品种
1.礼服
2.常服
3.运动服
4.制服
5.内衣
6.面料
三、观念的进入
1.设计观
2.审美观
3.流行观
四、传播种源
1.俄国
2.法国
3.英国
4.美国
5.日本
五、他山之石
1.“改良旗袍”是一个可以大书特书的典型
2.中山装是更加西化的典型
六、崭新的服装制作方式
1.时装业、西服业、衬衫业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2.相关的“同业公会”
3.新兴行业的新气象
第四章 旧的“一元”
一、城市中的“二元并置”
1.城市中旧的“一元”
2.苏广成衣铺
二、乡村中其实还是旧的那“一元”
1.忠实于原貌
2.家庭“女红”世代相传
3.文明的衍变
第三篇 从“一元”到“二元”
第五章 对外那“一元”——“拿来”
一、“拿来”的模式
1.照搬
2.嫁接
3.稀释
4.排斥
二、“二元”的本质就是“海派”的本质
1.善变
2.崇洋
3.开放
4.重商
三、传播途径
1.时髦人群
2.租界
3.商店
4.报刊
5.画家
四、近现代史上的对外交流
1.交流的时间
2.交流的对象
3.交流的规模与深度
第六章 对内那“一元”——继承
一、沿袭
1.沿袭了什么
2.在哪里发生了沿袭
二、重构
1.精神重构
2.审美重构
3.结构的重构
三、批判
四、时尚中心的转移与分裂
1.时尚中心的转移
2.城与乡的裂变
第七章 “变服”考辨
一、古典中国的波澜不惊
1.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2.“时间差”理论
3.“口耳相传”的局限
二、近代中国的“变服”
1.服装界的“德先生”与“赛先生”
2.“变服”的法理基础
3.经济结构与消费结构
4.妇女独立与服装独立
5.“欧风美雨逼人来”
附录 本文作者研习中国服装史史料的部分机构
Developing clu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lothing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