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根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次反黑斗争生动而丰富的事实,精选了大量翔实的案例,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全面、深入地阐明了我国黑社会组织的概念、特征,黑社会犯罪的发展过程与现状,特点与规律,未来趋势,犯罪原因以及我国反黑斗争的法律和方针、政策、策略。全书能使人们对我国黑社会犯罪有一个全面、科学、理性的认识。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演变过程、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黑社会犯罪在中国大陆25年(1953—1978)的历史空白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黑社会势力的覆灭
二 黑社会犯罪在中国大陆25年(1953—1978)的历史空白
第二节 黑社会(性质)犯罪发展的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一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境内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孽生
二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境外黑社会犯罪的渗透
第三节 黑社会(性质)犯罪发展的第二阶段(1991—2000)
一 20世纪90年代(1991—2000)境内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增长
二 20世纪90年代(1991—2000)境外黑社会的渗透
第四节 黑社会(性质)犯罪发展的第三阶段(2000年以后)
一 这一时期的黑社会(性质)犯罪
二 2000年至今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发展的新特点
第五节 黑社会(性质)犯罪在中国大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一 黑社会(性质)犯罪在中国大陆发展的规律
二 黑社会(性质)犯罪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第一节 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黑社会犯罪
二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黑社会组织
三 犯罪团伙、犯罪集团、黑社会(性质)组织
第二节 港、澳、台地区黑社会组织的概念
一 香港地区黑社会组织的概念
二 澳门地区黑社会组织的概念
三 台湾地区黑社会组织的概念
第三节 国际上有代表性的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
一 意大利“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
二 日本“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
三 美国“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
四 俄罗斯联邦“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
五 《那不勒斯政治宣言和打击有组织跨国犯罪全球行动计划》规定的“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
六 《联合国打击有组织犯罪公约(巴勒莫公约)》规定的“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
第四节 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
一 地方法规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概念的规定
二 中国警方关于黑社会(性质)犯罪的规定(1992年)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
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的司法解释
五 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界定标准
六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的立法解释
第五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一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
二 黑社会(性质)组织概念的精确化
三 对三个典型组织性质及特征的分析
第三章 黑社会组织的三种基本形态
第一节 黑社会组织和黑社会性质组织
一 组成黑社会组织和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四大要素
二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黑社会组织的区别
第二节 跨国黑社会组织(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
一 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产生的原因
二 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和类型
三 中国的跨国黑社会(性质)组织
第四章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其他相关犯罪组织的区别
第一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恐怖主义组织的区别
一 恐怖主义的概念和特征
二 恐怖主义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三 我国《刑法》关于恐怖主义的规定
四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恐怖主义组织的区别
第二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邪教组织的区别
一 邪教的概念
二 邪教在我国的发展
三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邪教组织的区别
四 我国《刑法》关于邪教的规定
第三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会道门的区别
一 会道门——中国封建邪教
二 我国《刑法》关于会道门的规定
三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会道门的区别
第五章 黑社会组织(有组织犯罪集团)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美国学者的三种代表性理论
一 外国人阴谋集团/官僚主义模式论
二 保护关系模式论
三 企业模式论
四 对美国学者三种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 非法社会权力模式论
第六章 我国的黑社会(性质)犯罪
第一节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概念和种类
一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概念
二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分类
第二节 与黑社会(性质)组织自身相关的犯罪
一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二 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
三 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第三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的犯罪
一 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的犯罪的特征
二 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的主要犯罪类型
第七章 黑社会(性质)犯罪原因论
第一节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自组织原因论
一 自组织原因论的方法论基础
二 自组织原因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
一 社会不平等的理论分析
二 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
三 失业
四 工人阶级内部阶层的社会分化
五 收入差距的悬殊
六 社会分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驱动力——社会对金钱的追求
一 资产阶级学者的观点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
四 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驱动力
第四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精神支柱——犯罪亚文化
一 犯罪亚文化的概念
二 以游民文化为中心的犯罪亚文化
三 以暴力和色情为中心的不良的大众传媒文化导致的犯罪亚文化
四 暴力意识和帮派思想——犯罪亚文化的核心
第五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孳生和壮大的温床——政治腐败
一 政治腐败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互动关系
二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政治腐败互动的类型
第六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孳生和壮大的外部环境——社会控制能力弱化
一 公共权力的中断或弱化
二 打击犯罪不力
第七节 黑社会组织滋生和壮大的外援——他组织的介入
第八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自组织过程
一 通过非法手段,完成原始积累
二 争夺地下非法利益,不断扩大势力
三 非法垄断经营,疯狂敛财
四 资本雄厚,寻求“保护伞”
第八章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预防和控制
第一节 概述
一 预防和控制的概念
二 我国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总方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第二节 我国对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控制
一 总的战略方针
二 战略策略
三 战术原则和措施
四 完善法律控制措施
第三节 我国对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预防
一 社会层面的预防措施
二 经济层面的预防措施
三 文化、教育层面的预防措施
四 政治层面反腐败的具体措施
第四节 我国对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的主要种类犯罪的预防与控制
一 对毒品犯罪的预防与控制
二 对涉枪犯罪的预防与控制
三 对偷渡犯罪的预防与控制
四 对洗钱犯罪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章 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演变过程、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黑社会犯罪在中国大陆25年(1953—1978)的历史空白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黑社会势力的覆灭
二 黑社会犯罪在中国大陆25年(1953—1978)的历史空白
第二节 黑社会(性质)犯罪发展的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
一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境内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孽生
二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境外黑社会犯罪的渗透
第三节 黑社会(性质)犯罪发展的第二阶段(1991—2000)
一 20世纪90年代(1991—2000)境内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增长
二 20世纪90年代(1991—2000)境外黑社会的渗透
第四节 黑社会(性质)犯罪发展的第三阶段(2000年以后)
一 这一时期的黑社会(性质)犯罪
二 2000年至今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发展的新特点
第五节 黑社会(性质)犯罪在中国大陆发展的规律与趋势
一 黑社会(性质)犯罪在中国大陆发展的规律
二 黑社会(性质)犯罪未来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第一节 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黑社会犯罪
二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黑社会组织
三 犯罪团伙、犯罪集团、黑社会(性质)组织
第二节 港、澳、台地区黑社会组织的概念
一 香港地区黑社会组织的概念
二 澳门地区黑社会组织的概念
三 台湾地区黑社会组织的概念
第三节 国际上有代表性的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
一 意大利“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
二 日本“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
三 美国“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
四 俄罗斯联邦“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
五 《那不勒斯政治宣言和打击有组织跨国犯罪全球行动计划》规定的“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
六 《联合国打击有组织犯罪公约(巴勒莫公约)》规定的“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
第四节 中国大陆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
一 地方法规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概念的规定
二 中国警方关于黑社会(性质)犯罪的规定(1992年)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
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的司法解释
五 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界定标准
六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的立法解释
第五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一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
二 黑社会(性质)组织概念的精确化
三 对三个典型组织性质及特征的分析
第三章 黑社会组织的三种基本形态
第一节 黑社会组织和黑社会性质组织
一 组成黑社会组织和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四大要素
二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黑社会组织的区别
第二节 跨国黑社会组织(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
一 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产生的原因
二 跨国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和类型
三 中国的跨国黑社会(性质)组织
第四章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其他相关犯罪组织的区别
第一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恐怖主义组织的区别
一 恐怖主义的概念和特征
二 恐怖主义组织的概念和特征
三 我国《刑法》关于恐怖主义的规定
四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恐怖主义组织的区别
第二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邪教组织的区别
一 邪教的概念
二 邪教在我国的发展
三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邪教组织的区别
四 我国《刑法》关于邪教的规定
第三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会道门的区别
一 会道门——中国封建邪教
二 我国《刑法》关于会道门的规定
三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会道门的区别
第五章 黑社会组织(有组织犯罪集团)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美国学者的三种代表性理论
一 外国人阴谋集团/官僚主义模式论
二 保护关系模式论
三 企业模式论
四 对美国学者三种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 非法社会权力模式论
第六章 我国的黑社会(性质)犯罪
第一节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概念和种类
一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概念
二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分类
第二节 与黑社会(性质)组织自身相关的犯罪
一 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二 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
三 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
第三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的犯罪
一 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的犯罪的特征
二 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的主要犯罪类型
第七章 黑社会(性质)犯罪原因论
第一节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自组织原因论
一 自组织原因论的方法论基础
二 自组织原因论的基本观点
第二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社会根源——社会不平等
一 社会不平等的理论分析
二 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
三 失业
四 工人阶级内部阶层的社会分化
五 收入差距的悬殊
六 社会分层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社会基础
第三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驱动力——社会对金钱的追求
一 资产阶级学者的观点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分析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
四 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驱动力
第四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精神支柱——犯罪亚文化
一 犯罪亚文化的概念
二 以游民文化为中心的犯罪亚文化
三 以暴力和色情为中心的不良的大众传媒文化导致的犯罪亚文化
四 暴力意识和帮派思想——犯罪亚文化的核心
第五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孳生和壮大的温床——政治腐败
一 政治腐败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互动关系
二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政治腐败互动的类型
第六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孳生和壮大的外部环境——社会控制能力弱化
一 公共权力的中断或弱化
二 打击犯罪不力
第七节 黑社会组织滋生和壮大的外援——他组织的介入
第八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自组织过程
一 通过非法手段,完成原始积累
二 争夺地下非法利益,不断扩大势力
三 非法垄断经营,疯狂敛财
四 资本雄厚,寻求“保护伞”
第八章 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预防和控制
第一节 概述
一 预防和控制的概念
二 我国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总方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第二节 我国对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控制
一 总的战略方针
二 战略策略
三 战术原则和措施
四 完善法律控制措施
第三节 我国对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预防
一 社会层面的预防措施
二 经济层面的预防措施
三 文化、教育层面的预防措施
四 政治层面反腐败的具体措施
第四节 我国对黑社会(性质)组织实施的主要种类犯罪的预防与控制
一 对毒品犯罪的预防与控制
二 对涉枪犯罪的预防与控制
三 对偷渡犯罪的预防与控制
四 对洗钱犯罪的预防与控制
黑社会犯罪解读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