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智慧
作者: 孔子原著;张晓林主编
出版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简介:《论语的智慧(最新双色图文珍藏版)》主要内容:“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是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的宣言。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以其为代表的儒家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奠基者和统治者。记录其言行的《论语》更是被推崇为中国人的“《圣经》”。《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巳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来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