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1 项 “���������������������,2007” 相关结果
Confessions
作者: (古罗马)圣奥古斯丁著;徐蕾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简介: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构建全新的西学思想平台,我们出版了这套《西方学术经典译丛》(英汉对照全译本)。本译丛精选西方学术思想流变是最有代表性的部分传世名作,由多位专家学者选目,内容涵盖了哲学、宗教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收录了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诸多名著。 本译丛系根据英文原著或其他文种的较佳英文译丛译出,在国内第一次以英汉对照的形式出版。与以往充译本不同的是,本译丛全部用现代汉语译出,尽量避免以往译本时而出现的文白相间、拗口难懂的现象;另外出于尊重原作和正本清源的目的,本译丛本对原作品内容一律不做删节,因此,本译丛也是对过去译本的补充和完善。 忏悔主题从来都是西方文学中最动人的篇章,西方有写忏悔录的传统,圣奥古斯丁就是其中之一,他们认为只有活在忏悔中的自我才是真实的自我。这些忏悔录的作者们是真正认识自己的人,因着他们对自己的深刻认识,使他们也由此真正认识了人类。奥古斯丁在书中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和深刻的内省,叙述了自己从出生到母亲病逝的一段历史,写出了作者著述此书时的思想情况,并通过诠释《旧约·创世记》第一章,瞻仰天主六日创世的工程,在歌颂天主中结束全书。
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判断力批判》
作者: 邓晓芒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本书所着力强调的正是这样一种界限,每个观点和另一个观点这间的过渡和关联。当然,作为一本导读和入门性质的书,本书有些说法过于简单了,希望真正有心深研康德的读者开动自己的脑筋将其扩展和深化。也许我今后将要出版的另一个对《判断力批判》作更详细解读的书会在这方面对读者有所帮助。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做为前两个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调和,在美学思想方面产生巨大的历史影响,同时也可看作是人类学的巨著。本书简要介绍了康德的哲学思想,概括地阐释了《判断力批判》的要义。
善与恶的彼岸
作者: (德)弗雷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著;梁余晶,王娟,任晓晋译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简介: 本书在采尼的著作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尼采最重要的思想,即重新估价一切价值和权力意志与超人哲学,在本书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尼采从根本挑战之前的一切西方文明,否定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从而提出了他自己的“行动哲学”,为20世纪非理性哲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文艺对话集wen yi dui hua ji
作者: 柏拉图著;朱光潜译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简介:本书为柏拉图的文艺学经典名著,记述了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和门徒的对话,分为“伊安篇”、“理想国”、“理想国”、“斐德若篇”、“大希庇阿斯篇”、“会饮篇”、“斐利布斯篇”和“法律篇”,并收录朱光潜撰写的题解与译后记,详细阐述了各篇要旨与柏拉图的文艺学美学思想。
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
作者: 孙云宽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10
简介: 《学术新视野: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内容简介:孙云宽博士的学位论文即将出版,这是孙云宽学术生涯的一件大事,我对他表示祝贺。小孙是安徽大学哲学系岳介先教授的硕士生,2004年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选题是在硕士论文基础上做的,岳老师在其中倾注了心血。应该讲对于黑格尔悲剧的研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但像孙云宽这样集中进行研究并从西方悲剧理论史的背景下进行研究还是不多的,也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主要是将黑格尔悲剧理论放在当时德国文化历史的语境中进行研究,认真地阐释了黑格尔悲剧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使得人们能够在更加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上理解其悲剧思想。同时,《学术新视野:黑格尔悲剧理论研究》还从西方悲剧理论发展史中对黑格尔悲剧观进行研究和阐释,有利于人们进一步深刻认识黑格尔悲剧理论的价值与意义。更加可贵的是论著还阐释了黑格尔悲剧理论的当代价值。总之这是一篇很有学术价值的论著,记录了孙云宽学术前进的步伐。
End of Utopia:polotics and culture in an age of apathy
作者: (美)拉塞尔·雅各比(Russell Jacoby)著;姚建彬译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2007
简介: 在《乌托邦之死》中,著名历史学家兼社会批评家拉塞尔·雅各比清醒地审视了未来的政治,他根本不喜欢自己所看到的东西。雅各比揭示了人们对于曾经支持过异议与社会变革运动的乌托邦理想的抛弃;因此他号召作家和批评家矫正自己正在丧失的想象和骨气。 我们正在步入一个新世纪。这本书是对思想和文化环境的勇敢评价。 ——《伦敦书评》 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愿意这个世界或许会变得更加相宜的希望很可能会遇上漠然的凝视或嘲笑,拉塞尔·雅各比是一名不可或缺的批评家。 ——托德·吉特林 《乌托邦之死》一书学识渊博、见解大胆、具有煽动性,对进入政治领域各方面的知识分子都给予了十分猛烈的批评,结尾部分充满了一种深刻的人道情感。 ——豪沃德·齐恩 乌托邦精神,即相信未来能够超越现在的这种观念,已经消失了。甚少有人想象未来,它不过是今天的复制品而已,这复制品有时候比今天稍微好些,但是一般而言要比今天糟糕。出现了一种新的一致性看法:不存在其他选择。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政治衰竭和退步的时代的智慧。 在本书中,我绘制出了文化倒退的曲线图:激进派已经丧失了其刺激性,自由主义者也丧失了其骨气。在历史的优势力量或历史的经验面前,倒退并非不光彩的事情。难题不在于传统的失败,而在于思想的疲倦与装聋作哑,即假装每向后或者朝边道退后一步就标志着前进十步。 1799年,柯勒律治写信给他的朋友华兹华斯,建议他同广泛的精神不振和顺从竞争:“我希望你能给如下这些人写一首诗,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完全失败,他们已经抛弃了对人类改良的一切希望,正在堕入一种差不多是享乐主义的自私之中,在对家庭的依恋和对想象性哲学的蔑视这种软弱的名号之下,掩盖了同样的享乐主义的自私。”尽管我没有写过诗,但是我很乐意想象,就其对于想象冲动的捍卫而言,这本书能够部分地实现柯勒律治的请求。
尼采经典文存
作者: 李瑜青主编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尼采认为,基督用牺牲自我、宽恕他人等平庸说教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实质上是否定扼杀生命。而“只要生命的地方就有意志”,求权力意志是一切生命的实质,求权力意志就是要建立“超人”的新型人格形象,“超人”是能够超越自我、超越弱者、越越传统的“最明智者”。超人的杰出品质是“权力意志”升华的结果,不依靠自然力、不祈求上帝、不屈从于人世间的痛苦与压力,全凭个人意志与力量的张扬、道德的自我完善,去战胜苦难,“改进人生”,拯救人类,这种“超人”即是升华了的权力意志存在和象征代表。 尼采是一位欧洲新浪漫主义诗人,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和《权力意志》等传世名著中,开创了用诗的笔法和警句格言的文体撰写哲学著作的先河,使原本是枯燥而深奥的理论学说显得诗意盎然,充满活力。这种文字表达方法,深受读者喜爱,亦为东西方学界后人所普遍效仿,发展成为学术类著作中最具艺术表现力与说服力的一种形式。尼采著作是富有哲理的美文。本书在选编中,既考虑到要反映尼采思想的完整系统性,同时又要尽量兼顾他在创作中就不同题材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及特点,从而使我们能较全面地来鉴赏和品味尼采留下的这份珍贵的精神遗产。 “重估一切价值”是尼采后更多>>
Wisdom of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作者: (德)黑格尔(Wilhelm Friedrich Hegel)原典;刘烨,王劲玉编译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简介: 黑格尔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认为:“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他认为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观念”的最高表现。他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本书是对黑格尔主要学说的一个简要的概括性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 黑格尔的逻辑学 逻辑学是黑格尔整个学说体系的灵魂和核心所在。黑格尔的逻辑学说的范畴分为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个部分。 黑格尔的自然哲学 自然科学是“研究理念的异在或外在化的科学”。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把自然界划分为力学、物理学和有机物理学三个领域,以作为理念在自然界中发展的三个阶段。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 精神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最后一部分,也是黑格尔本人最为关注的一部分,因为“精神哲学”讨论的是“人”。黑格尔把精神哲学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个阶段。 黑格尔的法哲学 黑格尔的法哲学实际上是对“精神哲学”中的客观精神的具体阐述。“ 法哲学”分为抽象法、道德、伦理三个阶段。具体内容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世界历史以及一系列的法律思想。
柏拉图读本
作者: (古希腊)柏拉图著;王晓朝选编·译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2007
简介:对话的故事场景为我们提供了一幅雅典人的生活图景,描述了雅典人对纯粹理智的迷恋。一名热心的青年在破晓前就把苏格拉底唤醒,请求苏格拉底把他介绍给普罗泰戈拉。他们来到这位伟大教师居住的地方,发现他刚来雅典不久,同行的还有许多学生。在场的所有人都想要向他学习,竭力怂恿他与苏格拉底进行一场争论。这次讨论堪称伯里克利时代末期希腊知识界的一次群英会。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详注本
作者: (德)尼采著;钱春绮译
出版社:三联书店,2007
简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以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智慧宣讲“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横扫了基督教教条造威的精神奴性的方方面面,谱写了一曲自由主义的人性壮歌。在本书中,“上帝死了”,“超人”诞生了,于是近代人类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异彩虹。令尼采饱受非难的言论“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你的鞭子”,便是出自此书。只有深入理解了尼采的精神实质,才能真正理解这样的怪论。面对一座万仞高山,我们往往说不出多少话来,感到赞辞是多余的。面对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这位德国近代大诗人、大哲学家,我们也有同样的感觉。 点击链接进入英文版: Thus Spake Zarathustra
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作者: 李秋零主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 本卷收入了康德三大批判中的两部:《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考察了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判断力批判》除序言和导言外,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两个部分。通过判断力批判,康德最终完成了其先验论哲学体系。
Wisdom of Rene Descartes
作者: (法)笛卡尔(Rene Descartes)原典;王劲玉,刘烨编译
简介: 1596年3月31日,笛卡尔出生于法国图赖省拉艾市的一个贵族家庭。笛 卡尔对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尤其是哲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 的研究,并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 而在本书中,我们将对笛卡尔在哲学研究上所取得的硕果进行一个简单 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 “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是整个笛卡尔哲学体系的基石。 天赋观念论 “天赋观念论”是笛卡尔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笛卡尔哲学乃至唯理论 哲学的基础。 关于上帝和外部事物的存在的证明 “上帝”是笛卡尔第一哲学的中心范畴之一。 灵魂与肉体的关系 笛卡尔利用二元论把物质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直接地对立起来,认为物 质和精神、灵魂和肉体是两种绝然不同的实体。 论世界 笛卡尔在《论世界》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物理学和宇宙学观点。 灵魂的激情 《灵魂的激情》一书是笛卡尔于1645年至1646年间完成的。
Liberty, equality, fraternity
作者: (英)詹姆斯·斯蒂芬(James Fitzjames Stephen)著;冯克利,杨日鹏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简介: 时至今日,“自由·平等·博爱”这三位一体的价值观,似已成为某 种不容置疑的普世信条。1859年,约翰·密尔推出自由主义经典《论自由 》,然而早在他辞世的前一年,已遭到斯蒂芬针锋相对的辩驳,这些反潮 流的阐释1873年集结为《自由·平等·博爱》:自由作为服务于社会福祉 的要素之一,本身只具有工具性价值,因时因地而有利弊;平等与自由在 一定程度上是矛盾的,因各人资源与所处环境不同,自由造成的结果恰恰 是最大的不平等;人类因为不可避免的利益之争,及对社会前景与真善美 的不同理解,也不可能达到博爱的境地。 信言不美,本书论点或许刺耳,所揭示的现实世界图景不甚美好,但 也许更接近真实。对于身处娱乐时代的我们,这样一本特立独行的振聋发 聩之作,再一次提醒了思考的价值。
海德格尔传
作者: 张祥龙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2007
简介:马丁·海德格尔是本世纪最有深远影响的西方哲学思想家。十几年来,海德格尔思想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也不断上升。 这本传记从海德格尔人生与其思想的相互关联角度,介绍并研究了《海德格尔全集》第75卷所提供的重要材料,对于海德格尔早期思想,海德格尔与道家之间严格意义上的思想联系,特别是自1919年他的哲理独特性形成时开始的、孕育《存在与时间》阶段的学说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意在帮助读者减轻阅读海德格尔时的困难。 海德格尔是西方20世纪最有原创影响力的哲学家。此书全面地介绍了他的人生与思想,在这两方面都有不少独到的阐发。尤其是,它对于海德格尔与道家的关系,无论从事实上还是哲理上,都做出了世界领先的发掘与研究。这一修订新版在这方面更有加强。总之,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传记,既可以让初次接触海德格尔的读者直接感受他的独特气象,又是研究上的力作。它已经吸引了无数读者,并将以它的新面貌产生深入持久的影响。更多>>
非此即彼
作者: (丹)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Kier Kegaard)著;陈俊松,黄德先译
简介: 本书是克尔凯郭尔的散文和日记书信体小说组成的集子,初版于1843年,是作者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该书出版后,曾在哥本哈根城风引起轰动。但迟至20世纪,才在欧洲大陆流传开来。从其上卷论述美学,下卷探讨伦理的安排,以及把书名取为“非此即彼”,便可看出克氏正是在这部著作中开始提出其著名的人生三阶段的理论。因此,要理解这位痛苦的哲人,应该从读《非此即彼》开始。
Dialogues Rousseau juge de Jean-Jacques
作者: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著;袁树仁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简介: 本书是卢梭晚年的重要作品,与《忏悔录》、 《孤独漫步遐想录》一 起并称为卢梭晚年三部曲。在该书中,卢梭将自己一分为二: “卢梭”和 “让一雅克”,由“卢梭”和“法国人”就“让雅克”的品格、作品与思想展开了对 话,实际上是卢梭针对自己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待遇,对自己进行的全面辩 护。本书系这一重要著作首次译为中文,是理解卢梭生平和理解其思想的 重要依据,也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对话体杰作。
美国学者论杜威
作者: 王成兵主编
简介:杜威思想研究是目前学术界非常关注的问题。本书作者均为当今杜威思想研究领域中非常活跃的专家。本书在当代学术语境中从杜威的文本解读、杜威的后现代思想、杜威的社会政治哲学、杜威与新实用主义的关系、杜威哲学与中国哲学和大陆哲学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杜威思想的当代价值。 本书是《当代学术语境中的杜威》丛书的第一卷。本文集集中反映了美国当代学者对杜威思想的当代价值的有代表性的思考;试图在各种学术关系中突出杜威思想的当代价值。各位专家就杜威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关系、杜威哲学与新实用主义哲学的关系、杜威哲学与其他古典实用主义的关系,杜威的社群和共同体理念、杜威的技术哲学观、杜威思想中的后现代成分等等展开讨论,展现了杜威哲学多样性的特色。
尼采超人哲学集
作者: (德)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著;周国平译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简介: 打破衰弱的神经,还我一个超人的意志。这是尼采给予我们的冲击与新生。他高喊“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教育我们要“带着鞭子去见女人”。他谴责自由资产阶级,称他们为因循守旧、苟且偷生的庸人,认为必须否定受理性主义、基督教以及人道主义的影响而日趋没落的西方文明,提倡主观战斗精神和对生活的肯定态度,强调进化就是权力意志实现其自身的过程,人生的目的就在于发挥权力,扩张自我。尼采鼓吹超人哲学,认为“超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有权奴役群众,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实现自己权力意志的工具。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周国平翻译、编选并写序。
Reason and revolution:Hegel and the rise of social theory
作者: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著;程志民等译
简介: 鏈涔︽槸椹灏斿簱濉炲︽湳鐢熸动涓鏈閲嶈佺殑钁椾綔涔嬩竴锛屼篃鏄瑗挎柟椹鍏嬫濅富涔夊拰娉曞叞鍏嬬忓︽淳鏈鏈夊奖鍝嶇殑钁椾綔涔嬩竴锛岄┈灏斿簱濉炲湪鏈涔︿腑閫氳繃瀵归粦鏍煎皵鍝插﹀叏闈㈢郴缁熷湴璇勪粙锛屽己璋冧簡榛戞牸灏斿摬瀛︾殑鐞嗘т富涔夊拰浣滀负杈╄瘉娉曟牳蹇冪殑鍚﹀畾鎬э紝杩涜岄槓杩颁簡榛戞牸灏斿摬瀛﹀拰椹鍏嬫濅富涔夌ぞ浼氱悊璁虹殑鍏崇郴锛屽苟瀵瑰疄璇佷富涔夈佺浜屽浗闄呯殑淇姝d富涔夊焊淇楃ぞ浼氱悊璁哄拰鎵璋撴柉澶ф灄涓讳箟杩涜屼簡灏栭攼鐨勬壒鍒ゃ?
卢梭经典文存
简介: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的《社会契约论》曾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纲领。以卢梭为代表的“天赋人权 ”思想传到我国,对我国思想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卢梭不仅是思想家,而且也是美文大师,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卢梭在哲学上承认感觉是认识的根源,但又认为对自然界来说,精神是积极的,而物质是其消极的本源。他强调感情高于理智,信仰高于理性。人们在大自然中凭借“内在之光”即可发现自己有所谓天赋的道德观念,并觉察到自然神论者所谓的上帝的存在。在社会观念方面,卢梭认为人是生而自由与平等的,他同时代人道德的败坏是由于科学与艺术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是不平等的根源,但他主张小私有者以防止财产的过分集中,并认为人经过协议,订立契约成立公民的社会,虽然个人的自由受到限制,但获得了政治自由,个人的生命财产也就有了保证,同时强调,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剥夺,则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权利,可以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主权在人民,而最好的政体应该是民主共和国。这种社会契约的理论观点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思想,针对封建制度和等级特权,提出了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口号,并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美国革命的《独立宣言》、法国革命的《人权宣言》以及这两个国家的宪法,很大程度上直接体现和运用了卢梭的理论精神和政治理想。在文化教育方面,卢梭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主张顺应儿童本性,使之身心自由发展。在自然条件下,人人都享有自由、平等的天赋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了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上海三联书店,2010
新星出版社,2007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新世界出版社,2007
三联书店,2007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商务印书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