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85 项 “���������������������,2006” 相关结果
中国共产党赣县大事记:1919-2005
作者: 黄桂英主编;中共赣县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简介:本书记述了赣县从1919年有党的外围组织活动以来至2005年,全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作者: 许倬云著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简介:本书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进展,从中国文化发轫的地理空间开始谈起,论及史前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分合,然后再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一步步扩大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全书以中国文化面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帝国压力下的“百年蹒跚”为结束。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有民俗生活、思想信仰等。更重要的是,本书不但摆脱了中国文化本位主义,也着重于庶民观点及大区域文化的比较研究,每每以全球文化的高视点,来诠释多元、复杂的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其视野之开阔、思路之宽广,实为相关著作中所仅见。 《万古江河》是许倬云毕生智慧的结晶,也是他对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的创新诠释!本书以江河流域的扩大比喻文化的进展,从中国文化发轫的地理空间开始谈起,论及史前时期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与分合,然後再细述中国文化在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中,一步步扩大进入世界体系的历程。最后,全书以中国文化面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帝国压力下的「百年蹒跚」为结束。《万古江河》近27万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有民俗生活、思想信仰、文学艺术、经济社会的演变、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互动等,字里行间既有高空鸟瞰式的宏观洞见,又有具体日常生活的细微描写。
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
作者: 杨奎松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简介:本书介绍了在西安事变之前,在事变期间,以至于在事变善后的过程中,张学良和中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共对于整个事变起过怎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身为十几万东北军的统帅,深得蒋介石器重的张学良,何以会冒险与自身尚处于极度危险中,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几万红军暗通曲款,甚至于把宝押在中共身上?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复杂的内幕?自然,这本书也首次全面披露了中俄两国档案中仅存的有关张学良要求入党问题的几份珍贵的档案文献,并且结合相关史料具体地介绍了张学良提出入党要求的经过和中共中央及共产国际所作出的不同反应,仅此已足以否定那种关于中共对于西安事变几乎不起作用的说法。 本书详尽地披露了西安事变发生前后张学良与中共关系的种种内幕。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威吓不惜一切选择北上?毛泽东推举张学良做西北国防政府主席、西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张学良与中共秘密结盟的目的何在?中共与张学良之间的“西北大联合计划”为何半途而废?张学良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吗?红军为什么要“打通国际路线”?两万余名接取苏联援助物资的西路军何以全军覆没?西安事变到底谁是主谋?毛泽东为什么说“西安事变把我们从牢狱之灾中解救了出来”?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先生运用中外权威资料,梳理这段历史公案,其精辟的解说、合乎情理的推论、独到的见解、畅晓的文字以及珍贵的图片,将引领人们在重温扑朔迷离的历史时探究真相!
History of Europe’s culture
作者: 李少林主编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简介:本书共分为10章,介绍了原始美术;古代两河流域美术;非洲、拉丁美洲美术;古希腊、罗马美术;中世纪欧洲美术;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巴洛克时代的美术;18世纪西方美术;19世纪西方美术;20世纪西方美术。
资治通鉴一日一读
作者: 王欢编著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2006
简介:历史上有很多关于重用人才的案例。在汉末黄巾起义时期,天下分崩离 析、四分五裂,曹操与袁绍一同起兵。袁绍问曹操:“如果不成功,您将依 靠什么过活呢?”曹操反问道:“你以为如何呢?”袁绍说:“我将南据黄河 ,北守燕、代之州,兼拥有沙漠腹地,南向以争天下。”曹操则回答:“吾 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最后,事实证明了一切。虽然袁绍 在军事、经济、地域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他不懂得重用人才,反而忌贤妒 能,因一些小事就把田丰、沮授这样的贤士给杀了。从而导致了他悲惨的结 局:兵败官渡,郁郁病亡。而曹操则能发现人才、爱惜人才,广纳天下贤士 ,义释关羽、宽待陈琳。所以,在各方面实力都相对较弱的曹操最终战胜了 袁绍,掌控了北方地区。古人云:“一代之治,必有一代人才任之。”任何 一个伟大的历史时代,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需要一大批杰出的人才来创 造。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这都需要人才来得以成就。 斯大林曾经指出:“人才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有决定意义的资 本。”可见人才的重要性已经大大地超过了固定的物质条件,而成为企业发 展的关键。一个企业的资金、设备、厂房等生产资源是其实力是否雄厚的标 准,但是这些资源都是机械的、固定的,它们最终还是要依靠人去使用。因 此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它是机动灵活的。正因为人才可以充分利用 这些固定的物质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并进行扩大再生产,为企业创造更大 的经济效益,所以,作为现代的领导者,必须重视人才,激发他们的活力, 启发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促使企业 蓬勃发展的关键,除了一手抓经济建设外,更应注意培养人才,因为人才才 是支撑企业大厦的支柱,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现代企业,谁拥有人 才谁就拥有真正的优势,就能占有市场的制高点。 在社会迅猛发展,知识、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就显得日益重要。 企业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领导者应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重 视人才、发掘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这样,企业才能实现持续发展。例如 美国的惠普公司就十分注重人才,他们认为“人才就是根本”,“知识就是 企业的无形财富,人才是企业无法估量的资本”。正是以这样的观点作为工 作理念,惠普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通过人才的竞争 ,发挥人才的作用,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古人云 :“求木之长者,必
古代中国文化讲义[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葛兆光著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简介: 这里讲的话题,既有关古代,也有关现代。我们谈论古代中国,就是为了理解现代中国,换句话说,就是理解我们所在的这个现代中国,是怎样从历史上的那个古代中国转化而来的。我们需要追问,到底现代中国有哪些地方已经和古代中国断裂了,哪些地方又还在和古代中国藕断丝连?到底哪些方面我们已经被西方文化所笼罩,哪些方面我们还保存着自己的传统?到底哪些古代的影子还在支持着现代人的心灵,哪些古代文化已经被现代的文明摧毁了? 在这本书里面,作者不想把“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泾渭分明地划开,也不想特别偏重“精英文化”或者“一般文化”,作者只是想让阅读者了解并且感受“古代中国文化世界”。所以,这里的内容,有古代中国观察世界的方式,它影响了一直到今天的中国人面对外部世界的立场和态度,也有古代的婚礼丧仪,因为它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家族制度,甚至了解到儒家和政治,作者想这是古代与现代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方面,它构造着中国人对内部世界的秩序感。佛教可能是西洋文明来到中国之前,对中国冲击最大的外来文化,需要追问的是,到底它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生活世界?而道教呢,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至今中国人的生死观念和幸福观念,好像还在古代道教的延长线上。尽管前面儒、释、道都有了,但是,为了让阅读者了解一个更真实更普遍的古代中国,作者也在书中勉力去谈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特别是专门讲了一下流行于中国的风水,因为,在风水背后是影响整个汉族中国人思维的阴阳五行知识。
见证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始末
作者: 金圣基主编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简介: 农民儿子毛泽东,一身布衣,进了京城,他凝视着红墙金瓦的金銮殿,告诉周恩来,我们也要建一座人民自己的“豪华客厅”! 周恩来欣然领命。李瑞环、张百发们一双双巧手,铸就了人民大会堂的恢宏气度。于是,人民大会堂与新中国一起走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岁月,见证领袖与人民在这里成就辉煌,也经受考验。
The Burma road:the epic story of the China-Burma-India theater in world war II
作者: (美)多诺万·韦伯斯特(Donovan Webster)著;朱靖江译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2006
简介:这是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缅甸-印度战场”的一部非同凡响的历史故事。 就是日军队在战争初期横期扫中国和东现亚各国,并封锁了中国的海港时,超过二十万名中国劳工开始投身于一项看似不可完成的使命;在云贵高原上,在中国西南部城市昆明与缅甸的铁路枢纽腊戌之间,修筑一条七百英里长的陆路交通线,这条道路后来被称作“滇缅公路”。他们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便完成了这一工程。但是随着缅甸于1942年初落入敌手,滇缅公路旋即被日军切断。新赴任的美国将军约瑟夫·史迪威受命重新打通滇缅公路,与此同时,通过空运从印度向中国输送物资,并且将日军驱逐出缅甸,以此作为盟军进攻日本的第一个战略步骤。 在本书中,多诺万·韦伯斯特生动地再现了那些曾发生在缅印战场上的军事计划和冒险行动。他追随着“驼峰”飞行员令人毛发倒竖的惊险航程;他讲述了曾被改编为著名电影《桂河大桥》的真实故事,描写了在可怖的丛林中执行任务的中国军队、“梅里尔的掠夺者”部队和英国亲迪部队的英勇事迹;他也讲述了“飞虎队”精豪的战斗机飞行员们的血火战史。缀连其间的,是对不肯循规蹈矩的美国将军“醋乔”史迪威、怪癖昭彰的英国将军温盖特等人形象鲜明的文字刻画。 这本书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极为重的一方战场上分乱、迷狂、有时令人狂喜、但更多时候堪称悲壮而且迄今仍不广为人知的战争史诗。这是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缅甸-印度战场”的一部非同凡响的历史故事。 就是日军队在战争初期横期扫中国和东现亚各国,并封锁了中国的海港时,超过二十万名中国劳工开始投身于一项看似不可完成的使命;在云贵高原上,在中国西南部城市昆明与缅甸的铁路枢纽腊戌之间,修筑一条七百英里长的陆路交通线,这条道路后来被称作“滇缅公路”。他们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便完成了这一工程。但是随着缅甸于1942年初落入敌手,滇缅公路旋即被日军切断。新赴任的美国将军约瑟夫·史迪威受命重新打通滇缅公路,与此同时,通过空运从印度向中国输送物资,并且将日军驱逐出缅甸,以此作为盟军进攻日本的第一个战略步骤。 在本书中,多诺万·韦伯斯特生动地再现了那些曾发生在缅印战场上的军事计划和冒险行动。他追随着“驼峰”飞行员令人毛发倒竖的惊险航程;他讲述了曾被改编为著名电影《桂河大桥》的真实故事,描写了在可怖的丛林中执行任务的中国军队、“梅里尔的掠夺者”部队和英国亲迪部队的英勇事迹;他也讲述了“飞虎队”精豪的战斗机飞行员们的血火战史。缀连其间的,是对不肯循规蹈矩的美国将军“醋乔”史迪威、怪癖昭彰的英国将军温盖特等人形象鲜明的文字刻画。 这本书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极为重的一方战场上分乱、迷狂、有时令人狂喜、但更多时候堪称悲壮而且迄今仍不广为人知的战争史诗。
二十四史
作者: 吴樵子主编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2006
简介: 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息、发展的清晰脉络,留下了一部部浸透着古人心血和智慧的历史史籍。这里面最优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据传为乾隆皇帝钦定,辑合了自《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经典史籍。这二十四部经典代表了中国历史著作的最高成就。但其因内容过于浩繁,大多数读者不可能全部通览,所以我们从中精选了一些优秀篇章,并遵循时间上的边疆性,同时根据其中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配有精美插图,以便于读者阅读和欣赏。 [
Legends of Chinese history
作者: 龚书铎,刘德麟主编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
简介: 由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龚书铎先生主编的大型历史知识读物《图说天下: 中国历史系列》,以浩然长卷全息再现了中华五千年的风云变幻和光辉灿烂 的华夏文明。10卷本300万字的宏篇巨制、1000多则精彩纷呈的经典故事、3 000余幅弥足珍贵的历史图片,不仅让您直接触摸到中国历史的厚重,更会 让您感觉到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 本书涉猎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外交往、科学、思想 、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内容,以历史发展轨迹上各个时间点为 经,以历史风云人物和事件为纬,经纬交织,全面反映历朝治乱兴衰的过程 。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历史文化知识花絮、专题和图片,使人物、事件、名画 、文物、遗址等有机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知识信息更为密集,从而营造出 一种全息的、立体的历史镜像。“图说天下”,按照不同的历史分期,通过 图文结合、条块结合,宛如一道历史文化套餐。通过文字,可以感受历史镜 像,而通过图片,则可以阅读图片中的历史。图文相互映衬,可以立体地反 映中国历史,展示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这种结合,使得文 字信息更为生动,更为多彩,使读者立体而深刻地感受中国文化的底蕴,从 而产生一种阅读上的震撼。
长征细节决定历史
作者: 吴东峰,朱继红编著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
简介:中国工农红军经历的长征,假如没有那些细节,没有皑皑雪山、茫茫草地,没有那些被逼入绝境的饥寒交迫和九死一生,没有那些动人心魄的决策和分歧,没有遍地的艰险、危难和牺牲,长征还会那样举世瞩目吗,还会让我们那样惊叹和感动吗? 当我们以“伟大”的字眼仰望他们时,他们当时的感觉也许只有渺小和无助;当我们以“光荣”的字眼歌颂他们时,他们当时的感觉也许只有苦难和伤痛;当我们以“正确”的字眼评价他们时,也许他们当时的感觉只有迷茫和彷徨。 我们从几百部长征回忆录、日记和纪实作品中,悉心收集和整理散落在其中的那些细节,编著这本《长征:细节决定历史》,就是试图通过历史记忆中的这些“最小的组成单位”,向读者提供一个有关长征中的人物、事件、环境、政治、军事、后勤等等方面的最原始、最真实而又最形象的文本。 我们编著这本纯粹汇集红军长征细节的书,目的是想通过对这一个个细节的还原,去浮言,除赘语,以达到再现长征“原生态”的目的。同时,读者也能依据这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对发生在七十年前的那场震惊世界的历史大迁徙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重新透视长征这部伟大历史的基本概貌。更多>>
1840至1911年的中国文化人
作者: 傅军龙,李柏田,竹天润著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2006
简介: 晚清70年的中国文化思想界色彩纷呈又令人困惑倍生。当古老的东方文明遭遇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当日本迅即做出调正、由明治维新开始走上“和魂洋财”的现代化之路时,相比之下,大清帝国却显得那般笨拙和躁动……社会内部动荡不已、外部环境又如此险恶……内忧外患下的种种救世主张和“自强”实践,均一一失败。“富民强国”,几近成为中国人的梦魇 …… 作者在大量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以人物为线索,对1840至1911年的中国思想进行了随笔式梳理,环人云亦云,力图客观、公正、真实地展现由传统向现代嬗变时期的文化人心态和人生轨迹……
史记讲读
作者: 王冉冉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简介:《史记》,鲁迅先生曾誉之为“史家以绝唱,无韵之离骚”。前一句高度评价了《史记》的史学价值,后一句则高度评价了《史记》的文学价值,这是对《史记》相当公允的定位。 以中华书局三家注本《史记》为底本,精选其中二十个篇章加以详注,帮助同学进行原典阅读。“题解”部分概括这十二个篇章的主要内容,篇章后有“文化拓展”、“文学链接”、“庥评”、“思考与讨论”四个部分,将《史记》的多个篇章对照综合、融会贯通、并联系其他著作、言论等概括出一定专题,把读原典与系统化、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其中,“表序”、《平准书》因体例较为特殊,只安排了“题解”与“集评”。另外,《儒林列传》、《匈奴列传》的文化史意义较为重要,所以此二篇的“文学链接”在本教材中只设“相关文学典故”、“后世有关的著名文学作品”两项,不再设“文学分析”。本教材的“文学分析”不作泛泛而谈、大而化之的人物形象分析、情节分析、语言分析,而是参考前人的文学评点切实点出各篇章在文学上的特异之处,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力图以点带面,引导同学们举一反三。
主编还有: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
作者: 袁行霈[等]主编;严文明卷主编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简介:本书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的一部多学科融合的学术著作。实现文明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这一观点,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展示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是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本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明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提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本书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 本卷函盖先秦文明。
长征行
作者: 石仲泉著
简介: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史和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您要知道红军长征的传奇故事吗?您要感受红军长征的悲壮历程吗?您要体验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吗?您要探究红军长征的重大事件吗?您要破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谜团吗?著名学者石仲泉的《长征行》告诉您:历史,不能遗忘,也不容遗忘。 70年前长征擎起的熊熊的革命火炬,没有随着长征结束而熄灭,它一直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炽烈地燃烧着,随着历史的发展将会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利用五六年的时间,重走了红一、红二方面军的全部长征路及红二十五军的部分长征路,对主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重要历史人物的重大活动情况作了深入细致的探究和分析。本书记述了沿途的民风习俗、礼仪服饰、饮食特产等,汇集了大量第一手珍贵图片。
Exploration of the Hsia civilization
作者: 吴峰云,杨秀山著
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简介: 西夏王朝,一个中国历史上未有正史记载的朝代;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朝代;一个有自己文字和语言,充满鲜明民族特色的朝代。西夏文明是中华文明史中的一支奇葩,以党项民族为主体由多民族共同创建的西夏文明是那样富有活力,那样神秘莫测。让我们走进西夏人的世界,探寻一下西夏人的文明史。 本书是打开西夏神秘大门的钥匙。 它不仅给读者介绍了大量负载西夏历史文化的文物,展现出西夏文物的多姿多彩,同时还披露出只有亲历者才能知晓的西夏考古的诸多动人内幕,如三十年前发掘西夏帝陵的艰辛和危险,考古专家们因陋就简、想方设法完成发掘任务的执著和智慧,国宝级文物鎏金大铜牛出土时工作人员和群众欢喜雀跃的场面,西夏重要佛教建筑宏佛塔的考察和命名经过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在作者的款款叙述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人难以忘怀。 本书尽管通俗易懂,但也不乏学术的切磋和探讨,有时以精辟而简洁的论证把读者带入深邃的西夏文化殿堂之中。比如在银川新华街发现的一批精美的鎏金青铜造像,究竟属于哪一时代,扑朔迷离,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作者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层层剖析,考订异同,论证属于西夏时期,持之有理,令人信服。 本书还在科学地介绍西夏考古时,插上丰富想象的翅膀,带领读者鸟瞰历史的沧桑。比如挖掘西夏陵园108号陪葬墓时发现了三具尸骨,其中两具确定为盗墓者。作者根据尸骨的鉴定和现场发掘情况,编织出一个三人盗墓的故事。这个看似虚构的情节,却让读者看到盗墓者唯利是图、破坏文物的丑恶行径,自然地会联想到现实社会存在并非虚构的盗窃文物的现象,在今天也有启迪和教育作用。 通过本书还可以体会到一代一代西夏研究专家伏案面壁、穷经皓首、孜孜不倦、探索求真的精神;还可以看到西夏考古专家不畏冬天风沙,夏天烈日。在枯燥而烦琐的平凡岗位上,为民族文化贡献一生的可贵品质。正是这些专家再现了西夏文化的殿堂,使读者能领略西夏文化的风采。
长征史记
作者: 张树军,黄一兵主编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简介:红军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一方面要闯关夺隘,与凶恶的敌人进行激烈的战斗,另一方面还要做好少数民族的工作,取得他们对红军的支持。在短暂的时间里,留下了一个个令人难忘、感人至深的故事。 《长征史记》是一部记录这段历史的著作,这本著作不仅真实地描述了长征的整个过程,而且全面回答了人们所关心的有关长征的各种问题,解答了各种有关长征的“历史之谜”,给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长征、一个完整的长征,一个常说常新的长征。书中采用以传统观点贯穿全书的编撰方式,用较系统的线索、简洁的笔触,来展示这段艰难辉煌的历史全貌。同时将近年来通过发掘新材料、新史实而得的新观点用“史鉴记事”、“一家之言”的形式进行链接,展示给读者。并将长征中牺牲的红军高级指挥员以“人物小记”形式记录下来。
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 张岂之主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简介: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读物。绪论扼要论述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随后分十章介绍传统文化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哲学、宗教、史学、文学、文物、书法、绘画、医药、养生、教育、建筑等方面,从而展示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相互影响。最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历史遇到挑战。在结束语中则展望21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向。全书约25万字,图文并茂。文字流畅、叙述清晰、可读性强。本书适合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序的读者阅读,尤其适宜作高样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材,以及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读物。 本书是一本系统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读物。绪论扼要论述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随后分十章介绍传统文化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分哲学、宗教、史学、文学、文物、书法、绘画、医药、养生、教育、建筑等方面,从而展示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相互影响。最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历史遇到挑战。在结束语中则展望21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向。全书约25万字,图文并茂。文字流畅、叙述清晰、可读性强。本书适合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序的读者阅读,尤其适宜作高样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材,以及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更多>>
明朝抗倭二百年
作者: 纪红建著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2006
简介: 为何堂堂的大明王朝会被倭寇侵扰200年之久?为何一个又一个的抗倭英雄会惨遭杀害?为何以戚继光为代表的爱国志士能够成功抗倭安民?……长篇纪实作品《明朝抗倭二百年》,第一次对一直倍受人们关注的明朝抗倭斗争的200年历史进行了沉重的提炼和深刻的记述,以及全面的探析与提密,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 本书对一直备受人们关注的明朝抗倭斗争的200年历史进行了全面的探析与解密。 本书旨在告诉读者:为何堂堂的大明王朝居然饱受国土比自己小得多、经济比自己落后得多,并且还是一个诸侯纷争、政治不统一的日本国倭寇长达200年之久的侵扰与摧残;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这群被称之为倭寇的人,到底是由什么人组成;倭寇在中国沿海不断地走私、烧杀抢掠、扩大贸易,不断侵占明朝老百姓利益,并与中国流民、窝主及汉奸勾结,由开始的小打小闹,发展到后来疯狂地烧杀抢劫;倭寇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修建研制了舰船、武器,总结研究出特有的战术,特别让明朝老百姓气愤的是,日本政府由当初的暗中支持,到后来明目张胆地纵容支持倭寇的行径,最后企图以朝鲜为跳板,悍然发动了大规模侵略中国的战争,企图打开明朝东南门户;明朝政治腐败、戎政大坏,让倭寇有了可乘之机,他们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大肆烧杀抢掠,给中国人民留下了血的教训;在关键的时刻,正义战胜了邪恶,团结的爱国志士战胜了贪污腐败、卖国求荣者,为抗倭的胜利赢得了先机;倭寇虽然最终在戚继光等一批爱国将领的努力下被消灭,但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长达200年之久的侵扰史已经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留下了无法抹去的记忆,更留给了世代中国人民血的教训。 青年作家纪红建在对明朝军史进行近十年的研究后,以史志工作者和纪实文学作家的双重眼光,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沉重的提炼和深刻的记述。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简史
作者: 力平, 余熙山, 殷子贤著
简介: 这是一部系统而全面的中国工农红军在20世纪30年代的长征史,本书是参阅已有著述和大量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着重根据当年的原始文电和材料,以及近年来党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加以记叙,力求史事的准确性,并对过去存有的一些疑难问题,作了阐述或补遗。 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前夕的十年,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继向政治上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党曾两次经受严峻的考验:一次是大革命的失败,一次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在常人难以想象的险恶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埋头苦干,度过最黑暗的时刻,奇迹般地开创出新的局面。这十年的历史证明:那种理论脱离实际,照搬照抄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或由一个远离中国的国际指挥中心来指挥中国革命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这十年中,党在指导思想上虽然几度犯过“左”的错误,但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错误,汲取教训,实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把中国革命推向了新的阶段。这是值得每一个共产党员回顾、学习的一段历史。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哈尔滨出版社,2006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作家出版社,2006
京华出版社,2006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
团结出版社,2006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