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5 项 “���������������������,2005” 相关结果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作者: 刘大椿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 《科学技术哲学导论》是一部专著性的学科基本教材,涵盖了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主要内容。第2版立意创新,增添了近四成新文字,充分吸纳了近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相关问题、要求和挑战作出了更加系统和独到的哲学回应。全书循着科技不断向外扩散所激起的思考渐次展开,对学科定位问题、现代科学技术观问题、自然观的变革问题、生态价值观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科技时代的伦理建构问题、科学发现与科学辩护问题、科学认识的经验基础与理论建构问题、数学方法与系统科学方法问题、技术和工程的概念基础问题、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社会科学的哲学反思问题、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变革问题、科技运行的社会支撑问题、科技与文化的整合问题等,都进行了有创意的论述。
科学技术史
作者: 张密生主编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本书以科学技术发展的史实为基础,以史论结合、薄古厚今为原则,按照历史进程进行分析和概括,系统阐述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外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并触及了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关问题,展示了其发展趋势。内容通俗易通,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对人们理解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等都有很大帮助。
国粹系列丛书
作者: 黄华,牟素芹,崔建林编著
出版社: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简介: 客观要求,全面、乐犹地挖掘、整理介绍千年传统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本套国粹系列丛书《中国古代文明成就》(四册)着力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以下内容:时间跨度上,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是自有文献记载的五帝时期,即公元前3000年开始,至公元1900年民国前期;内容上涵盖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中国古代文学和艺术发展与文明的演进等四大部分;涉及天文、地理、农业、医学,儒道佛传统哲学思想,古典文学诗词,古代美术、音乐、舞蹈等几十个学科;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过程、特点、模式及其形成机制,总结各地区人类文明的成就,从而达到探求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目的。我们的文化源远流长,有它的重大贡献,也有它的历史局限性和缺陷。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成就,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Transforming Technology:A Critcal Theory Revisited
作者: (美)安德鲁·芬伯格(Andrew Feenbeyg)著;韩连庆,曹观法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技术批判理论》是美国哲学家安德鲁·芬伯格在自己以前的“技术哲学三部曲”的基础上,最新修订出版的一本技术哲学专著。在这部著作中,芬伯格从马克思对技术的“设计批判”出发,借助马尔库塞、福柯、拉图尔等人的著作和观点,通过对技术设计案例的具体分析,阐明了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社会斗争的舞台,它是由技术标准和社会标准共同决定的,可以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因此,真正解决技术产生的问题,就需要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作为内在因素来考虑,将它们融合到技术的设计中,这样才能在事前避免技术的负面效应。芬伯格认为,通过一种技术政治学,可以创造出一种替代的技术体系。该书的出版在西方学术界内外引起了文学的的设计中,这样才能在事前避免技术的负面效应。该书的出版在西方学术界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生物科学图像处理与分析
作者: 汤乐民,丁斐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5
简介: 《生物科学图像处理与分析》从生物科学领域应用的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的整体知识框架出发,以光学显微镜成像过程的描述为基本出发点,主要介绍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生物科学图像处理与分析》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第3章)为图像基础、生物图像分析系统软硬件和生物图像处理基本方法。第二部分(第4~第10章)从光学显微成像到原子力显微成像,从结构显微成像到功能显微成像等各分支,叙述了图像处理与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第三部分为附录,收录了QWin图像分析软件简、英汉生物图像技术常用词汇表和生物图像技术常用网址。 《生物科学图像处理与分析》适合作为高年级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和基础、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生物图像处理与分析课程的教材,同时出适用于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不同层面的读者参考。
Practical Research:Planning and Design
作者: (美)保罗·D·利迪(Paul D.Leedy),(美)珍妮·埃利斯·奥姆罗德(Jeanne Ellis Ormrod)著;顾宝炎,牛冬梅,陈国沪等译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实用研究方法论》一书提供了为完成任何专业的本科或研究生层次的研究项目所需要的研究方法,阐述了从课题选择到成果完成的研究过程,循序渐进地做出了指导。其内容通俗易懂,非常适合自学。 本书共分五篇,第1篇主要阐述了研究的性质和来源,以及各种主要研究工具,包括图书馆、到联网、测量技术以及人类思维和语言表达技巧。第II篇主要阐述了如何开展研究筹划,包括课题的确定,课题的分解,相关文献的检索和综述、研究工具和手段的选择以及课题计划书的撰写。第III篇主要阐述了定性研究方法,包括定性研究方法的设计、数据采集以及历史研究方法。第IV篇主要阐述了定量研究方法,包括描述性研究、试验设计和比较研究以及各种统计技术的使用第V篇则阐述了研究报告的撰写目的、要求、方法等。全书展现了一项研究工作的全过程。 本书适用于本科生、研究生和从事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
预测与决策
作者: 李华,胡奇英编著
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本书是具有工科背景的管理类研究生学习“预测与决策”课程的一本教材和参考书。书中采取工科学生和管理人员易于接受的叙述方式,较全面地介绍了预测与决策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全书共2篇13章。第一篇为预测,包括预测概述、专家预测法、趋势外推预测法、确定型时间序列预测方法、随机型时间序列预测方法、马尔可夫预测方法、灰色预测方法、预测精确性与预测评价。第二篇为决策,内容包括决策概述、期望效用值理论、单目标风险型决策、单目标非确定型决策和概率排序型决策、多目标决策。各章后附有思考与练习。阅读本书仅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基础知识。 本书可作为经济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MBA及高年级本科生教材,亦可供具有大学数学基础、从事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参考。
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
作者: (德)布凌格(Hans-Joerg Bullinger)主编;王河新,史仁虎,刘百宁等译
简介:1971年以来,美国、日本、英国、法国、韩国、德国、奥地利和欧洲共同体等国家和团体先后不定期地组织专家出版了类似的“预测未来”的图书,大到国际联合体、国家,小到公司、厂家,甚至个人团体都越来越多地在这些未来预测的帮助下,把有限的资金、人力等财富投放到更有意义、更有实效和更有前景的“未来的”科研、生产方向上。勿庸置疑,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大大改变我们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本书由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主席布凌格教授主编,全方位描述了其信息和通讯、交通和运输、新材料、虚拟企业及生产和服务、再生能源和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和健康等重要领域的100多种最新技术的创新雏形、市场动态和科学预见。这些技术是由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和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西门子股份公司和贺利氏控股公司等世界著名公司,以及高等院校、科研团体和其他相关机构的专家们精心选定。同时还对每一个技术按照创新水平、市场前景和社会意义给予了评估,且预测了该技术的样机成熟和批量生产的年份。本书力求用简明流畅的文字和丰富多彩的图片,描述科学技术的最新发现和趋势预测,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和探索未来,发现全新商机,从而更加有力地把握未来! 本书四色印刷,图文并茂,生动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即将给人类生活带来的100种精彩变化!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
作者: 王士舫,董自励编著
简介: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以科学技术发展的史实为基础,按照历史进程进行分析和概括,向人们展示了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科学技术史方面的书籍很多,各有所长,我们编著的这本《科学技术发展简史》则突出了科学技术发展申的主要部分,从史、论、传相结合的角度粗线条地概述了自原始社会至今,中外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内容通俗易懂,并触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展望了它的发展趋势,带有一定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时代感,对普及科学技术史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管理能力、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及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都大有裨益,是党政干部、科技工作者、企业管理人员及大专院校学生学习科技史知识的理想读物。 本书是在我们多年讲授《科技发展简史》的基础上加以润色和扩充而成的。此次出版增大了现代科技部分。本书的结构和基本框架是按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顺序写成的。 这次修订主要对第三、四篇,即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新兴学科的建立和现代高科技部分进行补充和完善,补充一些自本书出版后自然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和科技发展的重大或备受人们关注的成果。在第三篇第八章核物理和粒子物理,补充了寻找和制造反物质和“中微子丢失’’之谜两大问题;第九章现代天文学,补充了现代天文学的新发现和新假说;第十章现代化学,补充了大气化学和8境4L学;第十一章现代生物学,补充了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第第十二章补充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第四篇现代高科技补充了两章: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此外,第二千章材料技术,补充了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第二十七章空间技术,补充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另外,有些章节也补充了一些与之相关的内容,这里不一一列出
Circles:50 round trips through history, technology, science, culture
作者: 詹姆斯·伯克(James Burke)著;杜尚·彼得里契奇图;梁焰译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简介:作者伯克为我们描绘了50条令人着迷的技术史之旅,每一条旅途由一系 列前后衔接的重大事件组成,旅途结尾恰好衔接开头。无论是电磁场的探索 、热巧克力的起源,还是DNA指纹,这些短文都阐明了万物变化中那令人惊 异的轮回。 例如,在“有(一半)风景的房间”这篇短文里,伯克从他住所外一座被 遮住一半的泰晤士河铁路大桥开始陷入沉思,这一沉思触发了一系列联想, 从这座铁路大桥的工程师到莫尔斯,再到枪炮发明者科耳特,最后到一位名 叫霍尔斯特的长号手。这个人就曾住在那幢遮住了伯克风景的房子里。 伯克的短文妙趣横生,富于教益,每一篇都凸显了看似无关的事件和发 明之间的相互联系。从浪漫的诗歌联系到白兰地的蒸馏工艺:而奎宁水通过 莱布尼茨联系到了第一个抵达北极的探险者。这本独一无二的集子肯定会引 起历史爱好者、技术爱好者以及其他任何拥有健全的知识好奇心的人的兴趣 和喜爱。
技术现象学初探
作者: 杨庆峰著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5
简介:导言 第一章工具主义的技术观念 第一节关于技术的四种观点 一、技术知识论或知识主义的观点 二、技术行动论或技术活动主义 三、技术工具论或者技术工具主义 四、技术本体论 第二节工具主义的源流 一、“工具主义”的历史根源:宗教 二、工具主义的现代背景:实在论 第三节工具主义技术观的概要 一、理论与工具 二、目的与工具 三、价值与工具 第二章社会学视野内的工具主义 第一节对社会学视野的限定 一、现代现象 二、工具理性或目的理性 三、自反性现象 第二节技术与工具理性 一、韦伯、齐美尔与现代性 二、韦伯、齐美尔与工具理性 三、社会领域内的工具主义 第三节技术与意识形态 一、马克思: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 二、马尔库塞与哈贝马斯:技术作为意识形态 第四节技术与自反性现象 一、安东尼·吉登斯与自反性 二、乌尔里希·贝克与自反性 第五节技术与社会建构 一、建构概念的考察 二、社会建构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三、社会建构主义与工具主义 第三章生态学视野内的工具主义 一、环境伦理学 二、内在价值与伦理观念的扩展 三、伦理规范的无效 四、工具主义的前提 第四章伦理学视野内的工具主义 第一节失控的技术 一、弗兰肯斯坦的怪物及其伦理问题 二、工具主义的根据 三、被侵犯的主体 第二节工具主义的思路 一、无可怀疑与可信任的技术 二、信任的危机 三、主体性的幻象 第三节主体性幻象的粉碎 一、主体所面临的问题 二、坦塔罗斯和夸父 第五章对工具主义技术观的批判 第一节对目的和工具的考察 一、目的之主动性 二、工具之被动性, 第二节工具主义的哲学根据 一、被动性的前提 二、作为工具的技术 三、自主的技术 第三节技术工具主义的局限 一、乐观主义 二、价值中立 三、技术作为生产 第六章技术与目的 第一节关于目的的四种理解方式 一、规定生命的自然产物的原则 二、构成人的内在活动的因素 三、作为主观性的东西 四、作为客观性的东西 第二节技术物中的目的 一、目的:为何之故 二、作为原因的目的 三、自然物与技术物 第三节目的:理解技术的关键 一、用具 二、有用性 第四节作为有用性的技术 一、有用性与合目的性 二、对锤子的分析 第七章技术与生产 第一节马克思技术哲学 一、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叙事方式 二、马克思技术哲学中的核心概念——生产 第二节作为实践的物质生产 一、生产:工具使用的指向性 二、技术:对象性活动 第三节生产与使用工具的活动 一、使用工具的活动和工具本身 二、经济范畴:二者的区分依据 第四节作为生产的个体与类 一、实践着的个人 二、实践着的类存在 第五节技术之生产分析的局限 第八章技术与存在 第一节被误解的海德格尔 一、批判技术的海德格尔 二、批判理解的结果 第二节技术与此在 一、与用具有关的矛盾 二、技术与用具、工具 三、此在的在世与用具的使用 四、用具与整体性 五、整体性与此在 第三节技术与表象 一、命题的基本背景 二、命题的解析 三、命题的理解 四、对起初问题的回答 第四节技术与存在 一、技术:解蔽的方式 二、座架:本有(Ereignis)的先行形式 第五节小结 结束语 被遗忘的可能性与技术作为目的 参考文献 后记
仿真是基于模型的实验吗
作者: 冯长根主编;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编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简介: 近年来,发达国家对仿真技术非常重视。在2005年前后,美国总统信息技术顾问委员会交给总统一个咨询报告——《计算科学确保美国赢得竞争》。该咨询报告有一个观点:“计算科学与理论和实验并列为科学研究的第三个重要手段”。其中特别指出:“计算科学是研究各类复杂系统的有效手段。”他们认为,“计算科学”由三部分组成: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建模仿真技术、计算设施。美国科学院、美国国防部也有不少类似的文章或报告。 众所周知,建模仿真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高新技术领域及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各个方面。目前,建模仿真技术的应用向“三全”(被研究对象的全系统、全生命周期活动、管理全方位)发展。我国的建模仿真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从整体上看,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在建模仿真的理论、方法、技术、工具等方面还有阶段性的差距。所以我们国家还要大力。加强建模仿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2007年中国科协的第八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的主题是“仿真是信息时代认识和改造实践的第三种方法吗”,本期沙龙的主题是“仿真是基于模型的实验吗”,是上次沙龙的延续和发展。其主要内容是进一步探讨仿真技术的内涵和作用,特别是探讨仿真与科学实验的关系。具体地讲,仿真技术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仿真和科学理论与实验的关系是什么?仿真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国家在该领域的发展思路是什么?
Leviathan and the air-pump:Hobbs, Boyle, and the exprimental life
作者: (美)史蒂文·夏平(Steven Shapin),(美)西蒙·谢弗(Simon Schaffer)著;蔡佩君译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简介:本书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作者回到十七世纪的英格兰,从知识生产的技术条件和社会情境出发,重新考察了传统科学史认为已成定论的“实验科学的诞生过程”,揭开了玻意耳-霍布斯之争的历史黑箱。 本书对科学史和政治史兼具启发意义,“利维坦”与“空气泵”的并列出现暗示着如下主张:消除真空,就是避免内战;解决了知识秩序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了社会秩序的问题。 本书首次将霍布斯拉丁文版《物理学对话录》译为中文(见附录),是了解霍布斯与玻意耳论战的一手资料。 本书因对欧洲社会科学研究做出的杰出贡献,而荣获2005年度伊拉斯谟奖。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曾国屏等主编
简介: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是关于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普遍规律的学说。《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是按照教育部最新的教学要求,并且结合清华大学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探索编写而成的。它包括一个“绪论”以及“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科学与科学方法论”、“技术与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等五个部分,每章之后均附有“案例·思考”以拓宽视野,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供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课程使用,也可供其他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Scientific Axiology
作者: 费多益著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简介: 奉献给读者的这套丛书,将分别讨论人类生活中的经济、政治、道德、艺术、宗教、法律、知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军事、生态等领域的问题,也谈论人和人的生活本身。 话题如此宽泛,是否要编一套世界知识大全、社会科学大全,或人生知识宝典呢?不是的。话题虽然广泛,却有一个共同的视角,或共同的层面,这就是人的价值的生活实践。 这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举凡不是自然界从来就有的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自然关系,而是因为有了人才发生的,一切事物对人的意义,用人的立场和眼光来看有好坏之分,并且总是要人们费尽心思去判断、权衡、取舍的一切现象,就都属于价值。价值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人的尽度描绘出来的天地,是一个通过社会实践而入化和为人的世界。 如果价值就是意义,那么这一切方面的意义究竟如何?应有的意义如何实现? 如果价值就是好坏,那么好坏从何而来?为了人类的光明幸福,我们如何是好? 这就是整套丛书要与读者共同思考的共同主题。
重塑人类常识的20大科学实验
作者: 刘学礼[等]编著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简介: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道路曲折而漫长。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科学实验往往起着“一举定乾坤”的作用。通过一个个经典的实验,人们长久的困惑和含糊顷刻间一扫而空,对自然界的认识更加清晰。 科学实验不仅能够确认或驳倒一些理论,改变我们对生命、现实甚至人类自身的看法,有时候,它们还完全颠覆我们关于世界如何运行的常识性概念,粉碎存在已久的传统理论。在许多科学家眼里,那些最经典的科学实验,就代表着最美丽的科学之魂。
影响人类进程的100个科学发现
作者: 田战省,陶玥编著
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简介: 微风吹落露珠,可以带给我们一段曼妙的声音;朗月点缀夜空,可以让我们欣赏到一幅靓丽的图画;旷谷弥漫着幽香,可以让我们陶醉于一种亦真变幻的悠远意境当中……这一切的幸运,完全得益于我们身处现代文明——只有当物质丰富到可以随心所欲支配的程度时,我们才有可能静下心来体会这种妙不可言的感受。 饮水思源,我们应当感谢所有为构筑现代物质文明作出过贡献的人们,是他们的奇思妙想和辛勤汗水,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缔造了如今舒适、惬意的生活,让我们从日常生活中随手可及的发明创新里,去缅怀、去追忆…… 现在,请你的目光暂时离开三秒钟,环顾一下四周,你所能看到的电视、电话、电脑等家用电器;灯泡、照相机、牛仔裤等日常用品,无一不是发明创造的产物。 上世纪初,曾有一位西方学者预言:“人类的发展已经到了极限,很难再有什么发明创新了”。可是没过多久,喷气式飞机、原子弹等一系列影响世界的发明一一问世了;同时,诸如dna螺旋结构、中子、黑洞这样的伟大发现也以其最真实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于是,我们坚信:发明的时代永远不会结束,而发现的步伐也永远不会停下。历史的车轮只会继续滚滚向前,而伴随文明时代成长的我们将会聆听到更加动听的声音、欣赏到更加瑰丽的图画、感受到更加心旷神怡的场景…… [
科学之旅
作者: 路甬祥等著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简介:《科学之旅》回顾和总结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阐述了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以及近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演变过程;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以及各种分支的未来进程,《科学之旅》也给以深入的分析和展望。《科学之旅》同时指出了当代科学技术面临的种种挑战。
Arrangement of the natural science system
作者: 杨本洛[著]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简介:自Newton力学开始,无论是在自然科学基元概念的认识方面还是在相关形式系统的构造方面都深刻存在许许多多本质上彼此关联的“逻辑不自洽”问题。因此,对于经历了近4个世纪蓬勃发展的整个现代自然科学体系而言,真实地面临着如何以任何有意义的科学陈述都必须严格遵循的“无矛盾性”理性原则作为基本判断标准的一次“历史性和全局性梳理”的重大课题。 为了便于人们进一步的深入探讨、研究乃至对于批判进行重新批判,本书大致按照“命题、经典表述、修正结果和相关解释”的次序,不加证明地罗列出著者得出的一系列独立研究结果。这些研究涉及数学、经典力学、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电磁场理论、“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等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不同基础学科。 本书可供哲学、数学、理论物理学、力学、电磁学、热力学和统计力学专业的教师、学生、科技工作者以及关注自然科学的人士阅读。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作者: (丹)赫尔奇·克拉夫(Helge Kragh)著;任定成译
简介: 本书的结构如下。第一章,勾勒了科学史前史的轮廓,与本书的其他部分没有什么联系。第二章至第七章论述一般史学的本质问题,介绍历史理论之于科学史的应用。科学史作为一门历史学科,经得起在一般历史中同样有效的那些理论见解的检验。这门学科的研究者,无论他们是作为科学家还是历史学家被培养的,都应当熟悉这些见解。第八章至第十章讨论一般科学史学中的某些基本问题。这包括分期问题,意识形态的功能问题,以及历时史学与移时史学之间的张力问题。本书的其余部分论述科学史料的批判性使用和分析以及相关问题。尽管对于任何历史学科来说,对原始资料的分析本质上都相同,但是就某些方面而言,科学史学家所面临的是他的领域所特有的问题。问题之一便是历史的实验重建的可能性。最后两章对量化科学史的形式做了批判性考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科学出版社,2005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上海三联书店,2005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