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9 项 “���������������������,2003” 相关结果
Pro/Engineer 2001虚拟设计与装配
作者: 孙江宏等编著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简介: 本书是关于Pro/Engineer在机械方面的应用书籍。全书完全采用了一个工程设计人员使用该软件的思路,并应用了机械零件方面绘制最为广泛的千斤顶和齿轮泵的全套装配体设计,讲解了Pro/Engineer的具体操作。 本书首先对Pro/Engineer同工程设计人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然后讲解如何按照设计功能的不同对Pro/Engineer进行设置。接下来从基本零件绘制开始,从易到难地讲解零件的复杂曲面、关系式、零件库、装配体、运动仿真、有限元分析,最后讲解如何进行零件的配置和修改处理。 全书由有多年机械零件和Pro/Engineer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编写,内容实用,针对性强,专业性强而且采用了把手手教学的方式,非常适合机械类人员和学习和应用。
Inventor使用指南
作者: 廖廷睿编著
简介: 1.全新的设计观念,让用户摆脱传统计算机绘图的束缚。 2.即使没有任何CAD软件操作经验,也可以快速学会使用Inventor。 3.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实例的操作步骤以实物为基础。 4.完全的3D设计解决方案,与AutoCAD/MDT百分之百相互支持。 5.使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享受到Inventor所带来的设计乐趣和便利。
Inventor R6机械设计应用:技巧与范例
作者: 陈伯雄编著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AIS(AutodeskInventorSerles)中的InventorR6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技术的参考书。从设计需求出发,解释Inventor的辅助设计能力和技巧。全书在讲Inventor的应用技术,更主要介绍如何将设计思维在CAD软件中表达,如何利用CAD软件真正进行辅助设计。用丰富的实例介绍笔者使用CAD软件的经验。 本书可供从事机械CAD的工程技术人员,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大学工科学生学习使用。
Pro/Engineer从零件到整机
作者: 炊海春编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简介:《Pro/Engineer 从零件到整机》结合具体产品实例,详略得当而通俗易懂地介绍了如何应用Pro/Engineer进行从零件到整机设计的全过程。全书分为4篇20章:第1篇为Pro/Engineer基础入门篇,包括第1~3章,用少量的篇幅介绍使用Pro/Engineer必备的有关知识;第2篇为零件篇,包括第4~14章,细致讲解如何根据国家标准制作减速箱全部零件的操作步骤;第3篇为部件篇,包括第15~18章,讲解根据国家标准把制作好的零件组装成部件的方法;第4篇为总装篇,包括最后两章,以减速器为例,介绍如何把设计好的全部零、部件图组装起来,绘制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产品的总装配图及爆炸图。 《Pro/Engineer 从零件到整机》内容翔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十分适合机械类及工业设计类的在岗工程技术人员、工业设计爱好者以及大、中学校师生阅读参考,也可以作为技术工人在岗培训的教材。
Machine Design
作者: 吴克坚等主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简介: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了适应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宽口径人才培养和新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特编写本书.本书以机械系统设计为主线,将机械原理课程和机械设计课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和提高。 本书共4篇26章:第1篇机械设计总论(第1~6章),除介绍机械设计的共性问题外,还简介了现代机械设计思想和方法等内容;第2篇常用机构及其传动设计(第7~14章),主要介绍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传动、链传动、带传动及其他常用机构的运动设计、工作能力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第3篇通用零部件设计(第15~21章),主要介绍通用连接、轴及轴系零部件、弹簧、箱体及机座等设计;第4篇机械系统设计(第22~26章),重点介绍执行系统的方案设计、传动系统设计、机械系统动力学设计及动力机选择等内容。每章后附有思考题或习题。书末附有学习辅导光盘1张,以利读者学习。 本书主要作为高等学校工科机械类专业机械原理课程和机械设计课程的教材,可以合并授课,亦可分别开课,同时也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更多>>
Pro/E Wildfire入门与提高实用教程
作者: 刘竹清编著
简介: 本书由浅入深,系统全面地介绍了Pro/E Wildfire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通过图形化的说明,再结合实例教程来介绍Pro/E Wildfire的常用功能。全书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实践性强,适合从事产品开发设计的人员及大专院校在校学生使用。
非标准机械设备设计手册
作者: 胡宗武等主编
简介:此手册分为10部分共38章,即工程材料,有关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起重运输机械,物流系统及其设备,破碎、筛分及搅拌机械,热能动力装置及设计,热工设备,表面处理及涂装设备,环保与环卫机械设备,自动化辅助装置和生产线等。 本手册是在《现代机械设备设计手册》第3卷基础上,进行重点修改而重新编写的。手册突出了先进性、实用性和功能性的特点。 本手册可供广大机械设计人员,特别是非标准设备设计人员使用,亦可供科技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精密机械设计基础[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赵跃进等编著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简介:本书介绍精密机械中常用零件、部件的功能,结构,工作原理,设计基础,设计计算方法以及精密机械的最新发展。 全书分四篇,包括:机构学基础,精密机械零件常规设计,精密机械零件优化设计,微机电系统简介。本书有常用精密机械件设计计算的软件以及精密机械件应用简介录像光盘。需要者可打电话联系。 本书可用作仪器仪表类专业精密机械设计课程的教材,亦可供有关专业师生和工程科技人员参考使用。
实用机械可靠性设计理论与方法
作者: 孙志礼,陈良玉编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3
简介: 本书从工程实用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机械可靠性设计的理论及方法。内容包括:可靠性试验及数据的处理方法、概率法机械设计、截尾分布理论及其应用、概率有限元法及其应用、模糊可靠性计算方法、机构运动可靠性分析、机械系统可靠性预计。 本书可供从事机械产品设计、制造、试验、使用及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参考,同时也可作为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和参考用书。
现代机械设计方法
作者: 孙靖民主编
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简介: 现代设计方法在国外已经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等类产品设计,我国 也已大力推广应用。本书结合机械产品介绍设计过程的程式和工程设计中 行之有效的诸种科学方法论,内容包括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方法 、机械可靠性设计、有限元分析方法、优化设计方法、动态分析设计法和 反求工程设计等共八章。本书内容深入浅出,易于阅读和自学。 本书既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工程类本科学生或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 为工程技术人员继续学习和培训的教材或自学参考书。
现代机械强度理论及应用
作者: 王德俊,何雪浤编著
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现代机械强度基础理论及其实际应用,其内容包括:现代机械强度的基本概念及其与传统机械强度的区别,应力-应变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含裂纹体的强度理论,疲劳理论和疲劳寿命估算等问题。本书将目前机械强度主要涉及的弹性理论、塑性理论、断裂理论和疲劳理论以及应用实例有机地融为一体,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机械强度理论。
离心泵
作者: 陈乃祥,吴玉林编著
简介: 本书首先介绍了离心泵的分类、结构、主要工作参数和应用,会使凡在工作和生活中接触到离心泵的广大读者对离心泵有一基本认识。本书主要介绍离心泵的基本原理、基本的水力设计方法和离心泵的性能及试验,可作为广大离心泵的使用者和设计人员的参考书。本书还介绍了离心泵在流动分析、三维流动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内部流动机理研究等方面的进展情况,为流体机械教学和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提供基础。
机械系统设计
作者: 侯珍秀主编
简介:本书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较全面地叙述了机械系统的组成、作用原理、 应用条件、特点以及它们的设计方法和一般要求。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 绪论、机械系统总体设计、执行系统设计、传动系统设计、支承系统设计、 控制系统设计、操纵系统和安全系统设计、润滑系统及工艺过程冷却。 本书是21世纪高等学校机械类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基本教材,也可作为 电大、函授等同类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同时也可供广大工程技术人员 自学参考。
Getriebetechnik:Analyse Synthese Optimierung
作者: (德)K.洛克(Kurt Luck),(德)K. - H.莫德勒(Karl - Heinz Modler)编著;孔建益译
简介: 本书作者k.洛克先生为“国际机器理论与机构学联合会连杆机构分会”前主席,是国际知名的机构学专家。. 本书是德国机械原理课程最著名的教材之一,它系统总结和发展了布尔梅斯特尔、阿尔特和利希腾黑尔特开创的德累斯顿机构学学派的理论。本书中,作者对在德国已有丰富成果的平面连杆机构综合理论作了高度精选和严格阐述;添加了解析法和机构优化设计的内容;并编写了“设计线图及其实际应用”一章,使读者能应用相应的线图方便地设计机构。为中文版的出版,本书作者专门为中国读者写了“中文版前言”,增补了新的参考文献,并修改了部分内容,而且订正了德文版的一些错误。.. 本书共分11章,内容包括机构系统学、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机构综合和优化设计。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机械类专业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读物。...
机械设计试题精选与答题技巧
作者: 姜洪源主编
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简介: 《机械设计试题精选与答题技巧(第3版)》是为高等学校机械类各专业本科生课程复习和考研编写的学习应试指导书。《机械设计试题精选与答题技巧(第3版)》每一章内容包括:必备知识与考试要点、典型范例与答题技巧、精选习题与实战演练、精选习题答案四部分内容。附录中还给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其他重点院校近年来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机械设计试题精选与答题技巧(第3版)》主要是针对陈铁鸣等主编的《机械设计》(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修订版)教材内容编写的,并涵盖了国内同类教材的重点内容。 《机械设计试题精选与答题技巧(第3版)》既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类各专业本科生考研的辅导教材,也可作为高等学校机械类各专业本、专科学生课程复习的参考教材,还可供有关教师参考。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作者: 席伟光等主编
简介: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根据《关于“九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意见》和《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等有关文件精神,为适应当前教学改革发展趋势而编写的,与彭文生等主编的机械设计主教材配套使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共分十章,主要内容包括概述,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机械系统传动方案设计,结构方案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设计实例,设计题目,设计资料和参考图例。《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适用于高等学校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既可供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综合进行的课程设计使用,也可供机械原理或机械设计单独进行的课程设计使用。
机电一体化入门
作者: (日)岩本洋主编;(日)森田克己,(日)天野一美著;徐其荣译
简介: “OHM电子爱好者读物”系列共有6本,涉及电子电路、电子机械、电子控制、数字电路、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等。本系列以初学者为对象,以实用技术为重点,利用丰富的插图,甚至建立模拟教室以对话的形式、通俗易懂地介绍相关内容。阅读本系列的读者最好边学习边实践,以使所学知识变成自己有用的技能。 本书是“OHM电子爱好者读物”之一,内容包括机电一体化的控制装置,传感器、执行机构、控制等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与接口,输入输出装置与接口,简单的控制程序,简单装置的控制等;最后一章作为实践部分,专门介绍相扑机器人的制作技巧。 本书适合作为职业技术类教材,亦可作为企业技术人员的初级培训用教材。
先进制造系统导论[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赵汝嘉主编
简介: 21世纪制造业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其生产模式发生深刻变化,新型的制造模式不断出现,要求工程技术人员知识不断更新。本书为适应这个形势而出版,《先进制造系统导论》共分为九章内容含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用系统科学的观点来认识机械制造过程,建立起全新的现代制造系统的概念;第二部分是通过对当前先进制造单元技术的分析,提炼出为实施先进制造系统的使能技术,从而建立现代制造系统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结合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有选择地介绍先进制造系统的生产模式。本书是较系统全面地介绍先进制造系统的教材,内容新颖实用,适用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也可供制造工程领域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之用。
CATIA三维机械设计实例[电子资源.图书]
作者: 盛选禹主编
简介:本书通过实例详细介绍了使用CATIA软件设计机械标准件和机械传动。内容包括螺纹紧固件、键配合、三角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弹簧、轴、联轴器、凸轮机构等的三维设计。 本书对作图过程都作了解释,繁简合适,方便读者阅读和实际画图设计。读者可以按照本书的步骤进行设计。并在设计完本书的例题后,可以利用CATIA软件的数据库功能,生成其它同类型不同参数的零件,而不必重新设计。因此使用本书可以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
机械设计实用手册
作者: 吴宗泽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简介:《机械设计实用手册》第一版是根据当时机械工业发展形势以及广大读者需要一种内容精炼、实用,携带、查找方便,内容新颖等要求,将常用的机械设计资料汇编而成,于1999年1月出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曾多次重印。修订第二版仍保持第一版的特点,并采用了新的标准、规范和计算方法,有些章则进行了重新编写或增加了篇幅。修改后的《手册》更符合当前读者的需求。 修改后的《手册》仍保持10篇:常用设计资料(杨学智、刘新卫、杨嘉名、崔立本、安瑛编);材料(曲文海编);连接与紧固件(郭炳均、吴宗泽、崔立本编);轴和联轴器(董立群编);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丁国强、肖丽英编);润滑与密封(吴宗泽、张秋翔、蔡纪宁编);弹簧(王忠祥编);机械传动(童立平、张美麟、张有忱编);减速器(吴宗泽、杨晓延编);常用电动机(马杰编)。 本书可供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关大专院校师生查阅使用。更多>>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科学出版社,2003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