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

副标题:无

作   者:周升业,曾康霖主编

分类号:

ISBN:9787810176651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目录

目录
信用货币的属性
一、 人民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
社会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与人民币流通
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与人民币流通
商品价格的变动与人民币的流通
居民的消费结构、消费品结构与货币流通
二、 人民币流通的运行机制
存款形式的人民币流通的运行机制
现金形式的人民币流通的运行机制
三、 人民币流通规律
人民币流通受信用货币流通规律的制约
第二节 货币形式的发展与货币制度的演变
人民币流通受价值符号流通规律的制约
存款货币流通规律与现金货币流通规律
第五节 我国人民币的购买力
一、 货币的购买力与货币的相对价值
货币购买力与货币相对价值的差别
购买力的测定
货币贬值与价格上涨
二、 人民币的商品购买力
名义购买力与实际购买力
不同商品的购买力与同一商品的不同购买力
一、 货币发展的几个阶段
不同区域的购买力
附录
第三章 货币资金
第一节 货币与资金
一、 货币向资金的转化
货币向资金转化的质的规定
货币转化为资金的量的分析
作为资金的货币与作为收入的货币
货币作为资金的作用
货币作为收入的作用
朴素的商品货币阶段
二、 货币转化为资金的途径
家庭、企业、政府收入转化为储蓄
各种储蓄转化为投资
投资转化为生产性资产
三、 资金与资产、资源
狭义的资金与广义的资金
资产的定义及其与资金的关系
资源的定义及其与资产的关系
第二节 货币资金的量及构成
一、 货币资金的量决定于增殖的货币量
贵金属货币阶段
货币与货币资金的区别和联系
资金的货币形式只是资金的一部分
二、 货币资金的构成
可能的货币资金与现实的货币资金
闲置的货币资金与非闲置的货币资金
银行存款和流通中的现金不都是货币资金
第三节 货币资金的筹集与控制
一、 企业货币资金的积累和借入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需要货币资金推动
自有货币资金的积累及其影响因素
银行凭证货币阶段
借入货币资金的途径及其负债决策
二、 社会货币资金的积聚和分配
社会货币资金是社会总资金的一部分
社会货币资金的积聚方式
社会货币资金分配的领域和效应
第四节 资金的松紧与货币的多少
一、 货币资金的松紧与货币的多少
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资金的松紧与货币的多少
从宏观角度考察货币资金的松紧与货币的多少
二、 实物资金的松紧与货币的多少
二、 货币发展的几种形式
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别考察实物资金的松紧
实物资金的松紧与货币多少的反向关系
第四章 信用与金融
第一节 信用与经济
一、 信用产生的经济基础
信用的产生
信用三要素
货币借贷与资源借贷
信用与金融
二、 信用的经济功能
实物货币
信用具有分配资源的功能
信用具有促进投资规模扩大的功能
信用具有提高消费总效用的功能
信用具有调节国民经济的功能
第二节 信用形式
一、 信用的分类
二、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的含义
商业信用的“自然基础”
商业信用与商业票据
代用货币
商业信用的特点
我国限制商业信用的背景
我国存在着商业信用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
加强对商业信用的管理
三、 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的特点
单一银行信用的利弊分析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前后银行信用活动范围的变化
四、 政府信用
如何认识政府信用
信用货币
我国政府信用回顾
政府信用的作用
政府信用与银行信用
政府信用量的界定
当前我国政府信用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五、 民间信用
民间信用的形式
民间信用的特点
民间信用存在的现实基础
民间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关系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复合货币
民间信用的作用
第三节 信用形式与货币流通
一、 商业信用与货币流通
商业信用与货币流通量的增减
商业票据与货币流通
强制商业信用与货币流通
二、 银行信用与货币流通
银行信用与货币流通量的增减
银行信用与货币供求
三、 政府信用与货币流通
三、 货币制度的演变
公债、国库券的发行对货币流通的影响
公债、国库券的流通转让对货币流通的影响
公债、国库券的还本付息对货币流通的影响
四、 涉外信用与货币流通
对货币流通的直接影响
对货币流通的间接影响
第四节 融资与融资工具
一、 融资类型与融资工具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直接证券与间接证券
银本位制
两种融资效能的比较
二、 融资工具的性质
偿还期
流动性
安全性
收益率
三、 融资工具的市场价格
证券价格是其收入的资本化
证券价格与利率的关系
第五节 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
金银两本位制
一、 金融资产促进实物资产的形成
金融资产使社会积累率大为提高
金融资产的量和实物资产的量
二、 几种资产的选择比较
选择持有不同资产的几种方式
两种投资类型的比较
证券投资的选择比较
股票投资与存款的区别
股票投资与债券投资的区别
第五章 利息与利息率
金本位制
第一节 利息概述
一、 利息的来源
利息与利润
利息与企业纯收入
利息与效率
二、 利息与价格
利息对价格的影响
价格对利息的影响
利率与物价指数
利息分配与价格分配的共性与特性
纸币本位制
第二节 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
一、 利率种种
利率的含义
年利、月利和日利
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
单利与复利
市场利率与管理利率
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
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
二、 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
第三节 我国人民币的性质和形式
决定市场利率高低的一般因素
决定计划利率高低的一般因素
第三节 利率的经济功能
一、 利率与资源配置及资金周转
利率与资源配置
利率与资金周转
二、 利率与储蓄、消费
广义储蓄与狭义储蓄
利率与储蓄
利率与消费
一、 人民币是信用货币
三、 利率与投资
利率与实质性投资
利率与证券投资
四、 利率是调节经济的杠杆
利率与融资供求
利率与经济调节
第四节 利率的管理体制及政策
一、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利率管理体制及政策
概述
这一时期利率管理及其政策的特点
人民币产生的经济基础与信用关系
二、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利率管理及政策
概述
这一时期利率管理体制及政策的特点
三、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条件下的利率管理及其政策
利率管理要向市场化过渡
利率政策要成为间接调控的有力工具
第六章 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
第一节 金融体系的模式和功能
一、 金融体系的模式
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体系
人民币产生的程序与信用关系
高度集中的金融体系
没有中央银行的金融体系
二、 金融体系的功能
创造金融工具
组织货币流通
充当信用中介
充当支付中介
把货币转化为资本
三、 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货币的产生和属性
人民币的运动过程与信用关系
“大一统”的人民银行体系
改革中的银行体系
第二节 一般商业银行和我国的专业银行
一、 一般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商业银行的职能特征
商业银行的负债和资产业务
二、 我国的专业银行
我国专业银行的性质
我国专业银行的构成及组织形式
二、 人民币作为信用货币的特征
专业银行的负债与资产业务
三、 建立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的途径
专业银行商业化
新建股份制模式的商业银行
信用合作社转化为商业银行
集团财务公司转化为商业银行
中外合资银行
外资银行
第三节 中央银行
一、 中央银行的性质
间接的一般等价物
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
中央银行的国家机关性质
二、 中央银行的职能
政策职能
服务职能
管理职能
三、 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
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
二元的中央银行制度
多元的中央银行制度
直接的商品价值符号
跨国的中央银行制度
准中央银行制度
四、 我国的中央银行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银行
新中国的中央银行
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
人民银行与专业银行的关系
第四节 我国其他金融机构
一、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国家的负债
社会保障制度与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的职责和作用
保险公司的业务内容和机构设置
二、 我国的城乡合作金融机构
合作金融的内涵
农村信用合作社
城市信用合作社
三、 我国的信托金融机构
我国信托金融机构的种类
信托业务的内容
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纸币
四、 其他新出现的几种金融机构
交通银行
中国投资银行
发展银行
租赁公司
第五节 金融市场的基本理论
一、 商品经济是金融市场存在的基础
金融市场的定义
金融市场在商品经济市场体系中的地位
二、 金融市场的功能和构成要素
独立的货币形式
金融市场的功能
金融市场的作用
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三、 金融市场的类型
金融市场的分类方式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四、 金融市场的运行和管理
金融市场的价格
金融资产的多样化与资产选择
三、 人民币的形式
金融市场的管理
第六节 我国的金融市场
一、 开放金融市场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开放我国金融市场的必要性
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发展
二、 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外部环境
健全和完善企业机制
国民收入具有较快增长速度
理顺价格体系
健全金融法规
现金及其特征
三、 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内部条件
金融机构企业化
资金可以自由转移
金融工具多样化
形成市场利率
银行信贷具有较大弹性
提高银行职工业务水平和技术力量
第七章 货币需求
第一节 货币需求概述
一、 什么是货币需求
存款及其特征
货币需求的一般定义
微观的货币需求与宏观的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与真实货币需求
二、 为什么要考察货币需求
一个古老的命题
理论发展和政策操作的双重需要
现实经济的提问
三、 怎样考察货币需求
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
一、 货币的产生
银行本票及其特征
货币供求相结合
第二节 马克思货币需求的理论公式
一、 货币需求理论公式的含义和逻辑结论
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公式的含义
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公式的逻辑结论
二、 对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公式假定条件的分析
关于金作为货币商品假定的分析
关于商品价格总额既定假定的分析
关于金币自发调节功能假定的分析
关于简单商品流通假定的分析
人民币形式的发展
第三节 西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一、 “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费雪的数量论观点
剑桥学派的观点
比较:同一与区别
二、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凯恩斯的灵活偏好说
凯恩斯学派的进一步发展
三、 “新货币数量论”的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第四节 我国人民币的职能
对凯恩斯与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比较
第四节 国内对货币需求的研究及应用
一、 对“货币必要量公式”的理解及应用
公式的沿用、改进及扩充
关于1:8的经验公式
二、 点与线的争论
是否存在传统认识上那种货币必要量
货币需要量界限的相对与绝对
货币容纳量弹性
三、 关于我国持币者的货币需求函数
一、 人民币的价值尺度职能
决定持币者交易与贮藏需求的主要变量
决定持币者投资货币需求的变量
持币者的货币需求函数
四、 现金货币需求和存款货币需求
现金货币需求
存款货币需求
第八章 货币供给
第一节 货币供给概述
一、 什么是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量的含义
通过比价关系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
货币存量和货币流量
二、 为什么要考察货币供给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实际的货币供给量与合理的货币供给量
三、 货币的层次划分与控制重点
划分货币层次的目的和标准
我国货币层次的划分
控制的重点
四、 货币供给理论的形成
信用创造论是货币供给理论的基石
比例关系的确立
货币供给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存款货币的派生原理
一、 商业银行为何能创造存款货币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原因
创造存款货币应具备的条件
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和准备金
二、 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
不能创造存款货币的两个特例
产生多倍存款的过程
多倍紧缩存款的过程
比例关系的名称
三、 货币的乘数关系
存款货币的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
基础货币
M1、M2的货币乘数
第三节 我国的货币供给机制
一、 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的历史分析
统存统贷型信贷计划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
存贷差额控制型信贷计划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
与银行体制相联系的存款派生特点
二、 我国现行的货币供给机制
绝非观念的货币计量单位学说
“实贷实存”型信贷计划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机制
我国社会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第九章 货币均衡
第一节 货币均衡的含义
一、 货币均衡概述
货币均衡的基本含义
检测货币是否均衡的标准
影响货币均衡的主要因素分析
货币失衡的表现
二、 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发挥价值尺度职能的必要条件
社会总供求平衡与货币均衡的关系
实现总供求平衡的关键在于合理掌握货币供给量
“三平”理论与货币均衡
第二节 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均衡
一、 信贷的收与支
信贷收支的构成
信贷收支在帐面上恒等
信贷收支不仅是银行一个部门的货币收支
二、 银行信贷收支与货币流通
信贷收支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收支活动
二、 人民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信贷收支与货币创造
平衡信贷收支稳定货币流通不只是银行的事
信贷平衡含义的再认识
信用膨胀与货币流通
第三节 财政预算收支与货币均衡
一、 财政预算收支与货币供给量
财政收入与货币供给量
财政支出与货币供给量
财政收支差额与货币供给量
弥补赤字与货币均衡
货币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含义
财政透支与货币均衡
隐性赤字与货币均衡
二、 财政预算收支与银行信贷收支
体改前后财政收支的变化
财政收支平衡与信贷收支平衡
财政收支是影响货币均衡的重要因素
第四节 实现货币均衡可采取的政策与手段
一、 调控政策与目标
调控政策
调控目标
人民币作为流通手段职能的特点
中间指标的选择
二、 调控手段及其配合
金融调控手段
财政调控手段
金融调控与财政调控的配合
第十章 通货膨胀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内涵和度量
一、 通货膨胀的含义
几种定义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必要条件
二、 通货膨胀的度量
公开性通货膨胀与隐蔽性通货膨胀
各种物价指数的度量标志
隐蔽性通货膨胀的度量标志
温和性通货膨胀与严重通货膨胀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 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成因理论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结构失调型通货膨胀
三、 人民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二、 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通货膨胀成因的多样性
投资膨胀
消费膨胀
成本推动
结构失调
进一步的深层次分析
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效应
一、 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的含义
通货膨胀与国民收入再分配
通货膨胀与资产结构调整
通货膨胀的国际性影响
二、 滞胀
什么是滞胀
滞胀的形成与影响
三、 稳定货币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重要条件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
一、 治理通货膨胀的一般措施
财政金融紧缩政策
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
管制工资和物价
实行币制改革
二、 我国对通货膨胀的治理
我国治理经验的总结
调节社会需求
增加有效商品供给
三、 反通货膨胀的负效应
反通货膨胀与经济震动
我国市场疲软问题
反通货膨胀政策的选择
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必要条件
第十一章 国际货币与国际金融
第一节 国际货币
一、 国际交往中的货币
货币是国际交往中的必要手段
国际交往中货币必须具有广泛的接受性
二、 黄金与世界货币
黄金曾长期充当世界货币
黄金非货币化
三、 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的国际货币
外汇是当前国际交往的支付手段
四、 人民币的价值保存手段职能
三种主要的国际货币:美元、日元、马克
货币的对外价值(汇率)与货币的对内价值
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国际货币发挥作用的特点
第二节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的内涵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欧洲货币体系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
人民币转变为国际货币的探讨
第三节 金融机构国际化
货币作为价值保存手段的含义
一、 国际金融机构
建立的背景和作用
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
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
二、 跨国银行
兴起的背景
大商业银行的海外扩张
多国银行
第四节 金融市场国际化
一、 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价值保存的效能
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发展
二、 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
外汇市场
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
黄金市场
三、 国际金融中心
传统的三大国际金融中心
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
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发挥价值保存手段职能的必要条件
四、 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影响
积极促进国际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增加国内金融管理的难度
第五节 国际收支
一、 国际收支的内容
什么是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项目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二、 国际收支的失衡和调节
国际收支的失衡
五、 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
国际收支的调节
三、 国际收支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对货币流通的影响
对人民币资金循环的影响
对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的影响
附录
第十二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金融机构与经济发展
一、 金融机构作用于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金融机构的性质和特点
国际货币的含义
金融机构作用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金融机构作用于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二、 金融机构的设立与经济发展
我国金融机构的现状与经济发展
我国金融机构的变革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金融商品与经济发展
一、 金融商品作用于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金融商品的性质和特点
金融商品作用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金融商品作用于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在一定条件下人民币的国际货币职能
二、 金融商品创立与经济发展
我国金融商品的现状与经济发展
我国金融商品的创新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 金融方式与经济发展
一、 金融方式的性质和特点
金融方式作用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金融方式作用于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二、 金融方式的采纳与经济发展
我国金融方式的现状与经济发展
我国金融方式的变化与经济发展
国际货币的效能
第四节 金融政策与经济发展
一、 金融政策作用于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金融政策的性质和特点
金融政策作用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金融政策作用于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二、 金融政策的选择与经济发展
我国金融政策的回顾与经济发展
我国金融政策的展望与经济发展
附录: 重返关贸总协定与金融业的改革开放
人民币的可兑换性
附录
第二章 货币流通
第一节 金属货币流通
一、 金属货币流通概述
二、 货币的属性
作为商品的金与作为货币的金
货币与铸币。造币局价格
主币与辅币。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
二、 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
用两种币材作为价值尺度的矛盾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传导机制
劣币驱逐良币对货币流通的影响
三、 金币必要量规律
金币必要量规律的含义
金币必要量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
商品货币的属性
货币职能与货币必要量
第二节 金属货币和价值符号混合流通
一、 混合流通的价值决定和运行机制
混合流通条件下的单位货币价值的决定
混合流通条件下货币的运行机制
二、 价值符号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规律与金币流通规律
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数量论
第三节 银行信用货币流通
一、 银行信用货币流通的价值基础
纸币的属性
银行信用货币流通与银行准备金
银行信用货币单位价值的决定
二、 银行信用货币流通的运行机制
银行信用货币流通的中心
银行信用货币流通的替代机制
银行信用货币流通的扩张机制
三、 银行信用货币流通规律
信用货币流通规律与信贷规模
信用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
第四节 我国人民币流通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货币银行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