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这本书主要为科研人员、研究生提供一本实用的工具书,编写者都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掌握着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技术,所写书稿是他们自己经验的总结,多位在国外一流实验室学习、工作的博士参加写作,给这本书增色不少,使这本书的内容能更好地与国际新技术、方法接轨,在写作过程中,我们注意了各学科的交叉渗透,力求反映医学科学前沿领域的新方法,对分子生物学方法、膜片钳技术、原位杂交与免疫电镜技术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目录
目录
一、透射电镜超薄切片制作方法
第一节 电镜标本的制作方法
第一篇 形态学方法
第一章 各种电镜方法及光、电镜免疫双标、三标方法
二、冷冻蚀刻标本制作法
第二节 铸型扫描技术
三、扫描电镜标本的制作
二、材料选择
三、灌注方法
一、基本原理
四、常用的两种灌注方法比较
第三节 电子显微镜水平的低温技术
一、冷冻固定技术
二、冷冻超薄切片技术
三、冷冻替代与低温包埋技术
第四节 双重和多重免疫标记
一、基本原理
二、标记方法
第五节 光镜三标和电镜三重显示技术
一、光镜三标技术
二、电镜三重显示技术
三、注意事项
第二章 逆行追踪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第一节 辣根过氧化物酶法
二、仪器设备
三、试剂
四、实验步骤
一、基本原理
第二节 荧光素逆行标记法
五、注意事项
一、原理及应用
二、仪器设备
三、试剂
四、实验步骤
第三节 免疫荧光法
二、仪器设备
三、试剂
四、实验步骤
五、注意事项
一、原理及应用
五、注意事项
第四节 酶标记抗体法
二、仪器设备
三、试剂
四、实验步骤
一、原理及应用
第五节 非标记抗体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法(PAP)法
五、注意事项
一、原理及应用
二、仪器设备
三、试剂
四、实验步骤
五、注意事项
第六节 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法(ABC法)
二、仪器设备
三、试剂
一、原理及应用
四、实验步骤
五、注意事项
第七节 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细胞化学(PAP法)结合法
二、仪器设备和试剂
一、原理及应用
第八节 荧光素逆行标记与免疫荧光结合法
二、仪器设备
三、实验步骤
三、试剂
四、实验步骤
四、注意事项
一、原理及应用
五、注意事项
第三章 形态测量学方法
第一节 目镜测微器定量分析
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一、概述
三、二维图像的测量
四、三维结构参数的计算
第二节 定量分析的影响因素
一、误差分析
二、切片组织变化对估计的影响
三、切片厚度的影响
四、抽样原则
第三节 计算机图像分析和三维结构重建
二、图像分析仪简介
一、概述
三、图像分析仪工作程序
四、三维结构重建切片的制作、定位和图像输入
第四章 原位分子杂交及应用
第一节 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基本原则
一、杂交前准备
二、杂交
三、杂交后处理
四、杂交后显示
第二节 原位杂交探针制备与标记
五、对照实验和原位杂交结果的判断
一、探针制备
二、探针标记
三、核苷酸探针标记
第三节 常见原位杂交方法
一、组织和细胞的原位分子杂交
二、染色体原位杂交
三、电镜原位杂交
四、原位聚合酶链式反应
第五章 其它方法
第一节 HE染色的应用和局限性
二、染液及溶液的配制
一、HE染色原理
三、染色程序和方法
四、染色结果
第二节 固定液的选择及要点
五、HE染色的应用和局限性
一、常用固定剂的成分和作用
二、常用固定液
三、固定液的选择及应用要点
第三节 特殊细胞的形态学鉴定方法
二、胃腺上皮细胞
三、潘氏细胞
一、肺泡Ⅱ型细胞
六、脑垂体细胞
四、产肽激素细胞(APUD细胞)
五、肾小球旁细胞
八、胰岛细胞
七、松果体细胞
九、嗜铬细胞
十、肥大细胞
十 一、神经元的鉴定方法
十 二、神经胶质细胞
第四节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操作的注意事项、对照设计及结果判断
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操作的注意事项
二、对照设计
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判断
第六章 普通细胞培养方法
第一节 培养室仪器设备及试剂
一、培养室仪器、器械及器皿
二、培养试剂
第二节 原代分离细胞培养
二、实验步骤
一、原理和应用
三、注意事项
第三节 细胞克隆化
一、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步骤
三、注意事项
第四节 组织块培养
二、实验步骤
一、原理和应用
第五节 器官培养
二、实验步骤
三、注意事项
一、原理和应用
三、注意事项
第六节 体内细胞培养及细胞培养新技术
一、体内细胞培养(动物体内细胞接种)
二、细胞培养新技术
第七节 细胞培养中饲(滋)养细胞的制备及成纤维细胞的去除
二、细胞培养中多余成纤维细胞的去除
一、饲(滋)养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制备
第八节 细胞培养污染的控制
二、污染的种类及表现
三、污染的预防及消除
一、污染的概念
四、支原体污染的对策
第二篇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
第九节 培养细胞的观察
一、细胞培养常规检查(活细胞直接观察)
二、细胞生物学检测
第十节 培养细胞的冻存、复苏与运输
一、细胞冻存
二、复苏方法
三、细胞运输
第七章 特殊细胞培养方法及其应用
第一节 神经细胞培养方法
二、实验动物及动物年龄的选择
三、培养方法
一、概述
四、培养神经细胞的观察和鉴定
五、注意事项
第二节 肝细胞、库普弗和贮脂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一、原理与应用
三、注意事项
第三节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一、血管SMC的培养方法
第四节 内皮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二、原代培养的SMC形态及其鉴别
一、培养方法
二、鉴定
三、注意事项
第五节 特殊免疫细胞的培养
一、LAK细胞的制备
二、TIL细胞的制备
三、胸腺上皮细胞培养
第六节 脂肪细胞培养
一、组织细胞来源
二、分离纯化与鉴别
三、培养方法
四、生物学性状观察
第七节 中国地鼠卵巢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培养
二、巨噬细胞的培养
一、卵巢细胞的培养
第八节 肿瘤细胞培养
第九节 细胞培养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中的应用
一、B细胞杂交瘤技术中的有关细胞
二、小鼠NS—1骨髓瘤细胞与免疫脾细胞的融合
三、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
四、杂交瘤细胞的冷冻保存与复苏
第十节 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一、概述
二、乳鼠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三、成年鼠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第十一节 无血清培养细胞的应用
一、无血清培养基的组成
二、在原代培养细胞中的应用
三、注意事项
第十二节 细胞培养在细胞转化及癌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一、细胞转化研究
二、细胞培养在癌基因研究中应用
第十三节 肝炎病毒细胞模型
一、甲型肝炎病毒细胞模型
二、乙型肝炎病毒细胞模型
第八章 信号传递与细胞通讯
第一节 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的检测
一、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SLDT)
二、显微注射染料示踪技术
三、代谢合作检测法
第二节 细胞膜受体的分离与纯化
二、受体溶脱
一、概述
三、受体纯化
四、受体分离纯化实例
第三节 第二信使系统
一、磷脂酶A
二、蛋白激酶C活性测定
三、环核苷酸
四、三磷酸肌醇的检测
五、一氧化氮及合成酶的测定
六、二酰甘油的测定
七、细胞内pH值的测定
第九章 电生理学方法在细胞通讯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记录方法
一、可兴奋细胞的制备
二、常用微电极的制备
三、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和收缩力的同步记录
四、蟾蜍脊髓背根神经节细胞动作电位记录
五、培养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记录
六、新生大白鼠原代培养心肌细胞的收缩活动和动作电位的记录
七、微电泳注射方法
八、海马脑片的细胞外及细胞内记录
第二节 双微电极电压钳技术
一、双微电极电压钳原理
二、仪器与设备
三、标本的制备
四、电极的制作
六、实验步骤
五、电压钳制条件与步骤
第三节 膜片钳技术
一、膜片钳技术的原理
二、膜片钳的几种记录形式
三、微电极的制备
四、实验系统的连接
五、心肌细胞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
六、穿孔膜片钳技术——一种新的全细胞记录方法
七、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薄片膜片钳记录
第四节 各种诱发电位的检测
一、视觉诱发电位
二、听觉诱发电位
三、体感诱发电位的检测
第五节 神经细胞钙离子检测方法
二、总钙的测定
一、引言
三、游离钙的测定
四、膜结合钙的测定——铽(Tb3+)荧光法
五、细胞内Ca2+的定位研究
第六节 其它方法
一、窦房结电图
二、体表记录希氏束电图
三、多管玻璃微电极离子电泳技术
四、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技术
五、钾离子选择性微电极制备及神经元细胞内钾测定
第三篇 亚细胞结构及功能检测方法
第十章 细胞膜的制备与功能检测方法
第一节 细胞膜的制备
一、红细胞膜的制备
二、肝组织细胞膜的分离及鉴定
三、突触小体和突触膜的制备
第二节 细胞膜功能的测定
一、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的检测
二、红细胞膜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测定
三、红细胞膜翻转泡(IOVs)摄钙功能
四、生物质膜ATP酶(ATPase)活性的测定
五、脑突触小体神经递质摄取功能的检测
六、生物膜膜脂流动性的测定
七、生物膜电位的测定——Tpp+富集法
第十一章 线粒体的制备和应用
第一节 线粒体的制备
二、基本设备及仪器
一、概述
三、试剂及缓冲液
四、制备过程
第二节 线粒体功能特征的检测
二、ATP合成的测定
一、概述
三、ATP分解(ATP酶)的测定
四、分光光度法测定线粒体的呼吸链
五、线粒体代谢物转运的测定方法
第三节 线粒体功能检测的应用
一、测定的线粒体功能低下的处理原则
二、受试物作用的潜在部位——线粒体
第十二章 微粒体的制备及微粒体酶系的测定
第一节 微粒体的制备
一、超速离心方法
二、非超速离心法制备微粒体
三、肝外组织微粒体成分的制备
第二节 Cyt.P—450的多样性和MFOs的纯化与重组
第三节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活性的测定
一、Cyt.P—450和b5含量的测定
二、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的测定
三、测定乙基吗啡N—脱甲基酶的活性
四、苯胺4—羟化酶的测定
五、7—乙氧基香豆素—0—脱乙基酶活性的测定
六、苯并(a)芘9—羟化酶活性的测定
七、谷胱甘肽转移酶(GST)
第四节 诱导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的动物模型
第五节 溶酶体和过氧化氢酶体的制备和应用
二、仪器与试剂
三、制备技术
一、基本原理
四、制备物的性质鉴定
五、制备物的应用
第十三章 肾和小肠质膜的制备及应用
第一节 肾和小肠质膜的分离制备
一、概述
二、肾质膜的分离和制备
第二节 制备物的性质鉴定
三、从小肠分离刷状缘膜囊泡
四、制备物的蛋白测定及样品的贮存
一、酶活性的测定
二、微孔滤过技术
三、质膜制备技术的应用
第十四章 细胞损伤的检测
第一节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及应用
一、细胞凋亡的表现特点
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方法
三、细胞凋亡中DNA小片段检测
四、激光流式细胞仪检测
五、应用
第二节 遗传损伤的双核微核检测法
第十五章 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
第一节 生物材料的前处理及蛋白质抽提
二、细胞的破碎方法
一、材料的选择
三、抽提
第二节 蛋白质的初步纯化
一、蛋白质的分级沉淀
二、蛋白质的透析和浓缩
第三节 蛋白质的进一步纯化
一、吸附层析法
二、离子交换层析法
三、凝胶过滤
四、亲和层析
五、蛋白质的结晶
第四节 纯化步骤的安排
一、提纯过程中生物活性测定
第四篇 蛋白质与细胞因子的功能检测
二、顺序安排
三、提纯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第五节 样品纯度鉴定
第十六章 蛋白质的序列测定
第一节 序列测定前的准备
二、蛋白质的分子量
一、蛋白质的纯化
第二节 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
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四、蛋白质的末端氨基酸测定
一、超速离心法
二、凝胶过滤法
三、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第三节 氨基酸组成分析
一、蛋白质的水解
二、氨基酸的分离与测定
三、特殊氨基酸及基团的测定
第四节 蛋白质末端氨基酸分析
四、氨基酸组成分析的误差校正
二、C—末端氨基酸测定
一、N—末端氨基酸测定
第五节 蛋白质的部分裂解及肽片段的分离
三、封闭N—末端氨基酸的测定
一、肽链的分离
二、肽链的部分裂解
三、肽片段的分离
第六节 肽片段的氨基酸序列测定
一、手工测定序列方法
二、蛋白质顺序测定仪
第七节 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推定
三、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法
第十七章 蛋白质(酶)的功能检测方法
第一节 酶功能检查方法
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二、鸟氨酸脱羧酶(ODC)活性的测定
三、单胺氧化酶活性测定
四、儿茶酚胺合成酶测定
五、谷氨酸脱羧酶活力测定
六、谷氨酰胺酶活性测定
七、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测定
八、溶酶体酶测定
九、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活性测定(COMT)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生物活性物质测定
一、心钠素放免测定
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测定
三、内皮素测定
四、血浆醛固酮水平测定
第十八章 血浆脂蛋白分离、测试方法
第一节 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亚类分离
一、从血浆中分离总HDL
二、HDL2和HDL3的分离与测定
三、HDL亚类的分离
四、HDL亚类的分析和特征鉴定
五、LDL亚群的分离技术
第二节 脂蛋白的体内代谢测试方法
一、脂蛋白的动力学研究探讨
二、体内代谢测定方法
三、分析方法
第三节 脂蛋白—受体相互作用
一、细胞培养
二、受体结合分析(采用完整的细胞)
三、脂蛋白受体分析
四、人肝素化血浆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活性测定
第十九章 细胞因子的检测
第一节 概论
二、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检测
一、细胞因子检测原则
三、细胞因子的免疫学检测
四、细胞因子的分子杂交检测
第二节 白细胞介素的检测
一、白细胞介素1(IL—1)的检测
二、白细胞介素2(IL—2)的检测
三、白细胞介素3(IL—3)的检测
四、白细胞介素4(IL—4)的检测
五、白细胞介素5(IL—5)的检测
六、白细胞介素6(IL—6)的检测
七、白细胞介素7(IL—7)的检测
八、白细胞介素8(IL—8)的检测
九、白细胞介素9(IL—9)的检测
十、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检测
十 一、白细胞介素11(IL—11)的检测
十 二、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检测
十 三、白细胞介素13(IL—13)的检测
第三节 其他细胞因子的检测
一、干扰素(IFN)的检测
二、集落刺激因子(CSF)的检测
三、干细胞因子(SCF)的检测
四、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检测
五、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检测
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检测
第二十章 核酸的提取
第一节 质粒DNA的制备
一、碱法小量制备质粒DNA
二、柱法快速小量制备质粒DNA
三、碱变性—PEG法大量制备质粒DNA
第二节 λ噬菌体DNA的提取与纯化
一、λ噬菌体的效价测定
二、噬菌体的制备
三、λ噬菌体DNA的制备及纯化
第三节 真核细胞DNA的制备
一、组织或培养细胞DNA的制备
二、血液白细胞DNA的制备
三、从石蜡包埋的组织中提取DNA
第四节 真核细胞RNA的制备
一、异硫氰酸胍—氯化铯法制备总RNA
二、一步快速热酚法制备总RNA
三、寡(dT)纤维素柱法分离poly(A+)RNA
四、磁性球珠分离poly(A+)RNA
第二十一章 核酸的电泳与纯化
第五篇 分子生物学方法
第一节 核酸的电泳
一、核酸凝胶电泳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二、核酸电泳实验中常用的载样缓冲液和电泳缓冲液
三、琼脂糖凝胶电泳
四、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第二节 核酸片段的回收
一、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片段
二、从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回收DNA片段
第三节 核酸的层析技术
一、分子筛层析
二、离子交换层析
三、亲和层析
第四节 超速离心技术
一、概述
二、超速离心技术在核酸纯化中的应用
第二十二章 载体和目的基因的连接与克隆
第一节 质粒的基因克隆
一、质粒载体及DNA插入片段的制备
二、质粒载体与DNA插入片段的连接
三、细菌转化与筛选
第二节 cDNA的合成与克隆
一、概述
二、cDNA文库的构建
第二十三章 PCR与PCR—SSCP技术
第一节 PCR原理和基本方法
第二节 定量PCR
一、定量PCR的途径
二、定量PCR的条件
三、定量PCR方法
第三节 热启始PCR
二、蜡辅助热启始PCR
一、普通热启始PCR
第四节 多重PCR技术
第五节 PCR技术应用实例
一、HLA分型
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
三、环境水中病原菌的检测
第六节 PCR—SSCP技术
第二十四章 核酸分子杂交
第一节 核酸探针的标记
一、放射性核素标记
二、非放射性核素标记
第二节 核酸分子杂交及序列分析技术
一、斑点印迹法
二、分离转移印迹法
三、滤膜杂交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一、原理和应用
二、仪器设备
三、试剂
四、实验步骤
五、注意事项
第四节 核酸序列分析技术
一、原理和应用
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测序法
三、荧光标记测序法
第二十五章 外源性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第一节 外源基因的诱导表达
一、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
二、温度诱导表达方式
三、低磷酸盐诱导表达方式
第二节 表达蛋白质的收获
一、细胞的破碎
二、包涵体的分离
三、细胞周质蛋白的分离
四、融合蛋白的体外切割
第二十六章 基因诊断技术和转基因动物技术
第一节 未知突变的筛选方法
一、核糖核酸酶裂解法
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三、PCR产物的单链构象多态性
四、化学裂解错配碱基
五、不对称PCR直接测序法
第二节 已知突变的基因诊断
一、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
二、等位基因特异性的寡核苷酸杂交
三、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
四、连接酶介导的基因检测技术
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连锁分析法
第三节 血红蛋白分子病基因诊断技术
第四节 转基因动物技术
一、概述
二、转基因技术
三、转基因个体的建立
四、转基因小鼠个体的检测
第二十七章 电子计算机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中的数据库
第二节 序列同源性比较和对库同源检索
第三节 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位点预测
一、蛋白质二、三级结构预测
二、各种靶序列信号、蛋白质家族信号及各种功能意义的结合位点或标纹序列的探测和应用
三、其它
第四节 实验辅助设计
一、计算机在基因表达调控研究中的应用
二、PCR引物的设计
三、蛋白抗原决定簇的预测
第二十八章 T细胞分离及其功能检测
第一节 T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
一、单个核细胞分离
二、T细胞分离
三、T细胞亚群分离
第二节 T细胞功能检测
一、体外检测方法
二、体内实验检测淋巴细胞功能
第三节 有关胸腺细胞发育的研究方法
第六篇 免疫学方法
二、胚胎胸腺器官培养
一、细胞亚群分离
三、重新聚合
四、重建免疫缺陷小鼠
五、新型转基因小鼠在T细胞发育中的作用
第二十九章 抗体的制备和检测
第一节 抗血清的制备
二、免疫动物
一、动物的选择
三、制备血清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杂交瘤技术
四、小结
一、免疫动物
二、细胞融合
三、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四、杂交瘤细胞的扩增、冻存和克隆化
五、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
六、小结
第三节 抗体的纯化
一、IgG的纯化
二、IgM的纯化
第四节 抗体抗原检测方法
三、小结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二、抗体类型鉴定
三、双向免疫扩散检测特异抗体
四、小结
第三十章 补体检测技术
第一节 CH50单位测定——经典途径总补体活性的测定
二、仪器和试剂
三、操作步骤
一、原理与应用
四、注意事项
五、附录1用于补体功能检测的样品的收集和贮存
六、附录2标准致敏羊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七、附录3溶血素的滴定
第二节 AP50单位测定——旁路途径总补体活性的测定
二、仪器和试剂
三、操作步骤
一、原理与应用
第三节 溶血试验——检测补体单一成分
四、注意事项
一、原理与应用
二、仪器
三、试剂
四、操作步骤
第四节 辐射免疫扩散法——检测补体成分
二、仪器
一、原理与应用
三、试剂
四、操作步骤
第五节 免疫比浊法——检测补体完整成分及活性片段
二、仪器
三、试剂
四、操作步骤
五、注意事项
一、原理与应用
第六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补体成分及活性片段
一、简介
二、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D因子
三、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膜C5h-9及液相SC5h-9复合物
第七节 放射免疫检测法——检测补体完整成分及活性片段
二、仪器
一、原理与应用
三、试剂
四、操作步骤
第八节 EC花环试验——检测补体受体
五、注意事项
一、羊红细胞—C3复合物(EC3)的制备
二、EC花环试验检测粘附性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补体受体
三、EC花环试验——检测细胞悬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的补体受体
第九节 从人血浆中分离纯化C3
二、仪器
三、试剂
一、原理
四、操作步骤
五、注意事项
六、赖氨酸—琼脂糖的制备和检测
七、DEAE—Sephacel柱的制备
八、双向免疫扩散法检测补体成分
第三十一章 单核吞噬细胞的功能检测
第一节 吞噬细胞的来源与制备
二、淋巴结和脾细胞的制备
一、外周血和骨髓细胞的制备
三、胸腹腔Mφ的制备
四、肺胞Mφ的制备
第二节 吞噬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的基本功能检测
二、白细胞聚集检测——51Cr标记白细胞法
一、白细胞凝集检测
三、白细胞化学促动性检测
四、白细胞粘附检测
五、白细胞移动检测
六、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琼脂糖微滴法
七、细菌生长抑制试验
八、胞外释放水解酶试验
第三节 吞噬功能的检测
一、吞噬物的种类与处理
二、酵母菌吞噬试验
三、克氏锥虫吞噬试验
四、Fc受体介导的吞噬试验
第四节 抗肿瘤细胞毒功能检测
五、体内碳粒吞噬试验
一、常用的靶细胞来源与放射标记
二、检测方法
第五节 吞噬细胞的激活与抑制检测方法
一、新蝶呤的检测
二、化学发光法
三、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反应
四、巨噬细胞集落形成试验
第六节 细胞表面功能检测
一、受体检测
二、组织因子——亲凝血活性检测
第七节 酶系检测
三、Ia抗原检测
一、非特异性酯酶——偶氮偶联(Gomori)法
二、酸性α—乙酸萘酯酶
三、过氧化物酶
四、酸性磷酸酶
第三十二章 免疫标记检测技术
第一节 酶连接免疫吸附测定
一、材料
二、方法
三、注意事项
第二节 免疫荧光标记
一、荧光抗体的制备
二、标本的制作
三、免疫荧光染色方法
四、非特异性荧光染色
五、荧光显微镜术
六、免疫荧光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 胶体金银技术
一、胶体金制备方法
二、胶体银制备
三、胶体金标记物的制备
四、免疫金银染色方法
第四节 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二、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一、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三、标准曲线的绘制
四、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的考核
五、放射免疫分析的要求和影响因素
六、抗原或抗体的放射性碘标记技术
七、放射性防护及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第三十三章 脂质和生物膜中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的检测
第一节 检测氧自由基实验方法
一、肺、脑组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化学发光法测定
二、羟自由基测定方法
三、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测定
四、过氧化氢测定
第二节 脂质过氧化降解产物的测定
一、分光光度法
二、硫代巴比妥酸荧光法
三、荧光产物法
四、脂质过氧化物的碘量法测定
五、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法
第三节 不饱和脂肪酸测定法
一、不饱和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法
二、共轭双烯法
第三十四章 大型分析仪器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离心分离技术
一、离心分离技术原理
二、超速离心的方法
三、超速离心技术在生物大分子分离中的应用
第二节 色谱分析
一、气相色谱法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
三、薄层色谱法
第三节 光谱分析
一、荧光光谱分析仪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
三、红外分光光度计
第四节 核磁共振谱仪
一、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二、核磁共振谱仪
三、NMR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第五节 电化学检测仪
一、电化学分析方法分类
二、电位分析法
三、极谱法
四、溶出伏安法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十五章 流式细胞术
第一节 基本原理
第二节 流式细胞常用荧光染料
第三节 制备单细胞悬液技术
二、细胞结块的形成
一、制备方法要因细胞而异
三、单层细胞培养
四、组织
五、一些具体细胞处理方法
六、血细胞制备方法
七、石蜡标本制备单细胞悬液
八、睾丸生殖细胞制备
第七篇 医学化学分析方法
九、肝细胞样品制备
十、头和颈部肿瘤细胞制备
十 一、细胞固定
第四节 细胞的荧光标记
一、DNA染色方法
二、DNA与RNA同时染色法
三、RNA染色方法
四、同时分析细胞的DNA和总蛋白
第五节 流式细胞术的数据分析
五、同时分析细胞表面细胞内特异标志蛋白和DNA
一、流式细胞术的数据文件特点
二、双参数数据分析
三、三维数据分析
四、DNA直方图分析
第八篇 整体机能与器官功能检测方法
第三十六章 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功能检测方法
第一节 全胚胎培养模型
一、材料
二、方法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二、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三、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六、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第三节 心衰模型
第四节 胃癌的动物模型
一、甲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发鼠腺胃癌模型
二、甲基胆蒽诱发鼠腺胃癌模型
三、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小鼠前胃癌模型
四、N—3—甲基丁基—N—1′—甲基丙酮基亚硝胺诱发鼠前胃癌模型
五、可移植性小鼠前胃鳞状细胞癌(GS—742)模型
六、人胃癌裸鼠移植模型
八、人胃癌免疫抑制大鼠模型
七、人胃癌裸鼠肝转移模型
九、乙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发犬胃癌模型
十、ENNG诱发猴胃癌模型
第五节 糖尿病模型的制作
一、药物性糖尿病
二、无胰性糖尿病模型
三、手术及药物联合制作糖尿病模型
四、自发性糖尿病模型
五、“BB”Wistar系大鼠
第六节 癫痫动物模型
一、在体癫痫模型
二、离体癫痫模型
三、遗传性动物模型
第七节 肝损伤模型
一、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的制备
二、慢性肝功能不全模型
第八节 器官移植模型
一、小动物异种心脏移植模型
二、心—肺联合移植
三、大鼠肝移植模型
四、大鼠肾移植模型
五、胰腺移植模型
六、小肠移植模型
第九节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二、动物、药品和器械
三、复制步骤
四、检测指标及判断标准
一、基本原理
五、注意事项
第十节 豚鼠的速发型过敏性哮喘模型
二、仪器设备
三、试剂
四、实验步骤
五、注意事项
一、原理及应用
第十一节 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
第十二节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动物模型
第三十七章 器官模型的建立和功能检测方法
第一节 离体器官的灌流方法
一、心脏灌流
二、肺灌流方法
第二节 微透析技术与离体组织条方法
一、脑微透析实验方法
二、家兔离体肺动脉、脑基底动脉环实验方法
第三十八章 微循环实验方法
第一节 微循环实验方法概论
一、微循环观测的基本方法
二、微循环基本指标的测量
三、微循环荧光显微术
第二节 脏器微循环观测
四、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一、脑微循环观测方法
二、脊髓微循环观测方法
三、心脏微循环观测方法
四、肺微循环观测方法
六、肝微循环观测方法
五、膈微循环观测方法
七、肾微循环观测方法
八、胰腺微循环观测方法
九、脾微循环观测方法
十、肠系膜微循环观测方法
十 二、淋巴结微循环观测方法
十 一、骨髓微循环观测方法
十 三、提睾肌微循环观测方法
十 四、颊囊微循环观测方法
第三十九章 血液流变学与血流动力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血液粘度测定
一、旋转式粘度计法
二、毛细管粘度计法
第二节 红细胞聚集性测定
一、红细胞聚集指数R法
二、血沉方程K值法
第三节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一、粘度测量法
二、滤膜法
第四节 白细胞变形性测定
第五节 血小板粘附性测定
二、玻璃柱法
一、玻璃法
三、玻璃滤器法
第六节 血小板聚集性测定
一、比浊法
二、自发性血小板聚集率测定法
第七节 血流动力学测定
二、仪器设备
三、实验步骤
一、原理和应用
四、注意事项
第四十章 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方法
一、兔的抓取与固定
二、小鼠的抓取与固定
三、大鼠的抓取与固定
六、犬的抓取与固定
四、豚鼠的抓取与固定
五、地鼠的抓取与固定
八、猴的抓取与固定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编号与标记方法
七、鸡的抓取与固定
一、染色法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麻醉术
二、挂牌法
三、烙印法
四、耳孔法
一、全身麻醉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被毛去除方法
第五节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
二、局部麻醉方法
第六节 实验动物的采血方法
一、大鼠和小鼠的采血方法
二、豚鼠的采血方法
三、兔的采血方法
四、狗的采血方法
第七节 实验动物各种体液的采集方法
二、淋巴液
一、血液
三、消化液
六、精液
七、阴道内液体
四、脑脊髓液
五、尿液
第八节 实验动物的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剥皮测量法
三、称重法
一、体表贴纸法
四、公式计算法
五、计算板查对法
第九节 实验动物的急救方法
第九篇 实验动物、动物手术和动物模型
第十节 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
二、豚鼠、兔、猫的处死方法
一、大鼠和小鼠
第十一节 实验动物的穿刺术
二、腹膜腔穿刺术
三、膀胱穿刺
四、骨髓穿刺术
一、胸膜腔穿刺术
第十二节 常用外科手术技术
一、实验动物气管、血管、神经的分离
二、股动、静脉插管方法
三、实验动物常用活体观察手术
四、常用手术器械灭菌方法
第四十一章 动物实验中常用指标的检查和测量方法
第一节 一般指标的检查和测量方法
二、体重的测量方法
三、脉搏的检查方法
四、呼吸频率的测定方法
一、体温的测定方法
第二节 血液常用指标的检查方法
一、血液有形成分的检查方法
二、红细胞压积容量的测定
第三节 血液化学成分参数测定
三、血沉的测定
第四节 造血功能的检查方法
二、骨髓细胞分类
三、骨髓粒细胞分裂指数
四、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五、59Fe在脾和骨髓中的掺入试验
一、骨髓细胞计数
第五节 血压测量记录方法
六、3H—胸腺嘧啶核苷的掺入试验
七、脾和胸腺重量测定
一、直接描记方法
二、间接测压方法
第六节 正常实验动物常用的生理、生化指标
第四十二章 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动物模型
第一节 动物模型的意义和优越性
第二节 动物模型的分类
一、按产生原因分类
第三节 动物模型的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
二、按系统范围分类
三、按模型种类分类
一、设计原则
二、注意事项
第四节 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
一、复制方法和应用
二、肿瘤模型的复制方法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
四、呼吸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五、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六、神经系统疾病模型
七、寄生虫病动物模型
第四十三章 生物医学重点研究课题中的实验动物选择与应用
第一节 免疫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二、影响实验动物免疫反应的因素
一、免疫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作用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一、单克隆抗体技术与实验动物关系
二、常用于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实验动物
三、实验动物的自发性和诱发性骨髓病
四、用于融合的动物骨髓细胞系
五、自身免疫病小鼠模型
第三节 实验动物在肿瘤学研究中的选择和应用
一、实验动物在肿瘤学研究中的作用
二、实验动物肿瘤模型的选择
第四节 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应用
二、实验动物对辐射效应的影响
三、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
一、实验动物在放射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
四、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作用
第五节 药理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一、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研究中的选择与应用
二、心血管系统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
三、消化系统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
四、呼吸系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
五、泌尿系统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
第六节 口腔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二、家兔
一、猕猴和狨猴
三、狗
四、金黄地鼠
五、大鼠和小鼠
第七节 皮肤病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二、外用药筛选和紫外线照射
三、斑秃
一、皮肤移植
四、银屑病
五、寻常型天疱疮动物模型
六、大疱性类天疱疮动物模型
八、硬皮病
七、系统性红斑狼疮
九、鱼鳞病
十、痤疮
第八节 病毒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二、常见病毒敏感动物的选择
一、病毒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
第四十四章 常用实验动物
第一节 小鼠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生理特点
二、主要品种和品系
第二节 大鼠
三、饲养管理
四、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特点
二、主要品种和品系
三、饲养管理
第三节 豚鼠
四、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生理特点
二、品种和品系
三、饲养
四、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地鼠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生理特点
二、饲养管理
三、品种
四、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五节 兔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生理特点
二、主要品种
三、饲养
第六节 狗
二、实验用主要品种
四、在生物医学科学中的应用
一、解剖特点
三、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七节 非人灵长类
二、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一、解剖生理特点
第八节 小型猪
一、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九节 鸡
第十节 无特定病原体(SPF)鸡群的建立
第四十五章 医学科研设计
第一节 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二、研究对象
三、设立适当的对照
一、研究立题
四、确定研究对象的数量
五、确定观察指标
八、考虑好统计分析的方法
六、随机化分组
七、设计原始记录表
第二节 不同场合的研究设计
二、临床研究设计
一、调查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设计的类型
三、动物实验设计
一、完全随机化设计
二、配对设计
三、配伍组设计
四、交叉实验设计
五、析因设计
六、拉丁方设计
八、系统分组实验设计
七、分割实验设计
九、正交设计
十、序贯实验设计
第四十六章 医学统计方法
第一节 几个基本概念
二、抽样误差
三、随机化
一、总体、样本、个体
第二节 统计学指标
四、频率与概率
五、统计量与参数
一、相对数
二、平均数
三、变异指标
第三节 t分布与t检验
一、均数的抽样误差及t分布
二、由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
三、两均数差别的统计意义检验
第四节 方差分析
二、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一、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三、配伍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四、均数间的相互比较
五、几个处理组与一个对照组均数的两两比较
八、近似F检验法
九、2×2的析因设计数据的方差分析
六、拉丁方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七、方差齐性检验
十、多因素析因设计和随机区组的复合设计
十 一、不等数的方差分析
第五节 直线回归与相关
一、直线回归
二、直线相关
三、直线相关与回归的区别和联系
第六节 多元线性回归与相关
第七节 协方差分析
二、完全随机化设计资料进行协方差分析的步骤
一、协方差分析法的意义和应用
三、简化计算协方差分析方法
第八节 卡方检验
第十篇 医学科研设计、统计学分析、医学科研结果的计算机处理
一、四表格资料的x2检验:
二、行×列(R×C)表资料的x2检验
三、四表格的确切概率法
四、配对计数资料的x2检验
五、三维列联表的分析
第九节 聚类分析
一、概述
二、系统聚类分析
三、模糊聚类分析
第十节 排序分析
一、极点排序
二、主份量分析
第四十七章 医学科研结果的计算机处理
第一节 统计学分析
一、SAS的组成与基本运行方式
二、SAS系统的调用、基本管理及编辑命令
三、SAS数据步
四、SAS过程步与SAS程序调用
第二节 文字处理
一、SPDOS系统介绍
二、WPS系统介绍
第三节 实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及绘图
一、作图
二、数据处理
第四节 Fox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
一、FOXBASE+简介
二、建立、修改数据库
三、对数据库记录的操作
四、对数据库运算的操作
六、信息的输入与输出
五、FOXBASE+参数设置
七、FoxBASE+命令文件及控制命令
第四十八章 医用摄影与黑白幻灯片制作
第一节 医用摄影
一、显微摄影
二、手术摄影
六、CT片和X线片摄影
七、超声波、脑电图、心电图等的拍摄
三、标本摄影
四、人体摄影
五、实验室摄影
八、研究生论文答辩及学术会议摄影
第二节 显微镜术和显微摄影术
九、向杂志社投稿照片的基本要求
二、显微镜的光学技术参数
一、显微镜的一般结构
三、显微镜的光学部件
四、显微镜观察的操作的顺序
五、游标尺和显微测微尺的使用
六、显微摄影术
第三节 黑白幻灯片制作
一、原件的拍摄
二、冲洗底片
三、制作黑白幻灯片的常用药液配方
四、印制拷贝幻灯片
六、幻灯机的使用、保养与维修
五、冲洗后组装
第四十九章 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
第一节 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
一、概述
二、医学科研论文的格式与内容
三、医学科研论文撰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医学科研论文的发表
二、期刊的分类
一、写作道德
三、投稿时应注意的事项
附录一:常用试剂的配制
一、水
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三、溶液浓度的计算
四、一定百分浓度酸、碱溶液的配制
五、常用酸碱溶液的配制
六、酸碱指示剂溶液的配制
二、缓冲溶液的组成
附录二:常用缓冲溶液及其配制
三、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一、缓冲溶液和缓冲作用
四、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五、缓冲溶液的配制
var cpro_id = 'u317582';
一、透射电镜超薄切片制作方法
第一节 电镜标本的制作方法
第一篇 形态学方法
第一章 各种电镜方法及光、电镜免疫双标、三标方法
二、冷冻蚀刻标本制作法
第二节 铸型扫描技术
三、扫描电镜标本的制作
二、材料选择
三、灌注方法
一、基本原理
四、常用的两种灌注方法比较
第三节 电子显微镜水平的低温技术
一、冷冻固定技术
二、冷冻超薄切片技术
三、冷冻替代与低温包埋技术
第四节 双重和多重免疫标记
一、基本原理
二、标记方法
第五节 光镜三标和电镜三重显示技术
一、光镜三标技术
二、电镜三重显示技术
三、注意事项
第二章 逆行追踪及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第一节 辣根过氧化物酶法
二、仪器设备
三、试剂
四、实验步骤
一、基本原理
第二节 荧光素逆行标记法
五、注意事项
一、原理及应用
二、仪器设备
三、试剂
四、实验步骤
第三节 免疫荧光法
二、仪器设备
三、试剂
四、实验步骤
五、注意事项
一、原理及应用
五、注意事项
第四节 酶标记抗体法
二、仪器设备
三、试剂
四、实验步骤
一、原理及应用
第五节 非标记抗体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法(PAP)法
五、注意事项
一、原理及应用
二、仪器设备
三、试剂
四、实验步骤
五、注意事项
第六节 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法(ABC法)
二、仪器设备
三、试剂
一、原理及应用
四、实验步骤
五、注意事项
第七节 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细胞化学(PAP法)结合法
二、仪器设备和试剂
一、原理及应用
第八节 荧光素逆行标记与免疫荧光结合法
二、仪器设备
三、实验步骤
三、试剂
四、实验步骤
四、注意事项
一、原理及应用
五、注意事项
第三章 形态测量学方法
第一节 目镜测微器定量分析
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一、概述
三、二维图像的测量
四、三维结构参数的计算
第二节 定量分析的影响因素
一、误差分析
二、切片组织变化对估计的影响
三、切片厚度的影响
四、抽样原则
第三节 计算机图像分析和三维结构重建
二、图像分析仪简介
一、概述
三、图像分析仪工作程序
四、三维结构重建切片的制作、定位和图像输入
第四章 原位分子杂交及应用
第一节 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基本原则
一、杂交前准备
二、杂交
三、杂交后处理
四、杂交后显示
第二节 原位杂交探针制备与标记
五、对照实验和原位杂交结果的判断
一、探针制备
二、探针标记
三、核苷酸探针标记
第三节 常见原位杂交方法
一、组织和细胞的原位分子杂交
二、染色体原位杂交
三、电镜原位杂交
四、原位聚合酶链式反应
第五章 其它方法
第一节 HE染色的应用和局限性
二、染液及溶液的配制
一、HE染色原理
三、染色程序和方法
四、染色结果
第二节 固定液的选择及要点
五、HE染色的应用和局限性
一、常用固定剂的成分和作用
二、常用固定液
三、固定液的选择及应用要点
第三节 特殊细胞的形态学鉴定方法
二、胃腺上皮细胞
三、潘氏细胞
一、肺泡Ⅱ型细胞
六、脑垂体细胞
四、产肽激素细胞(APUD细胞)
五、肾小球旁细胞
八、胰岛细胞
七、松果体细胞
九、嗜铬细胞
十、肥大细胞
十 一、神经元的鉴定方法
十 二、神经胶质细胞
第四节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操作的注意事项、对照设计及结果判断
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操作的注意事项
二、对照设计
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判断
第六章 普通细胞培养方法
第一节 培养室仪器设备及试剂
一、培养室仪器、器械及器皿
二、培养试剂
第二节 原代分离细胞培养
二、实验步骤
一、原理和应用
三、注意事项
第三节 细胞克隆化
一、原理和应用
二、实验步骤
三、注意事项
第四节 组织块培养
二、实验步骤
一、原理和应用
第五节 器官培养
二、实验步骤
三、注意事项
一、原理和应用
三、注意事项
第六节 体内细胞培养及细胞培养新技术
一、体内细胞培养(动物体内细胞接种)
二、细胞培养新技术
第七节 细胞培养中饲(滋)养细胞的制备及成纤维细胞的去除
二、细胞培养中多余成纤维细胞的去除
一、饲(滋)养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制备
第八节 细胞培养污染的控制
二、污染的种类及表现
三、污染的预防及消除
一、污染的概念
四、支原体污染的对策
第二篇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
第九节 培养细胞的观察
一、细胞培养常规检查(活细胞直接观察)
二、细胞生物学检测
第十节 培养细胞的冻存、复苏与运输
一、细胞冻存
二、复苏方法
三、细胞运输
第七章 特殊细胞培养方法及其应用
第一节 神经细胞培养方法
二、实验动物及动物年龄的选择
三、培养方法
一、概述
四、培养神经细胞的观察和鉴定
五、注意事项
第二节 肝细胞、库普弗和贮脂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一、原理与应用
三、注意事项
第三节 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一、血管SMC的培养方法
第四节 内皮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二、原代培养的SMC形态及其鉴别
一、培养方法
二、鉴定
三、注意事项
第五节 特殊免疫细胞的培养
一、LAK细胞的制备
二、TIL细胞的制备
三、胸腺上皮细胞培养
第六节 脂肪细胞培养
一、组织细胞来源
二、分离纯化与鉴别
三、培养方法
四、生物学性状观察
第七节 中国地鼠卵巢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培养
二、巨噬细胞的培养
一、卵巢细胞的培养
第八节 肿瘤细胞培养
第九节 细胞培养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中的应用
一、B细胞杂交瘤技术中的有关细胞
二、小鼠NS—1骨髓瘤细胞与免疫脾细胞的融合
三、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
四、杂交瘤细胞的冷冻保存与复苏
第十节 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一、概述
二、乳鼠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三、成年鼠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第十一节 无血清培养细胞的应用
一、无血清培养基的组成
二、在原代培养细胞中的应用
三、注意事项
第十二节 细胞培养在细胞转化及癌基因研究中的应用
一、细胞转化研究
二、细胞培养在癌基因研究中应用
第十三节 肝炎病毒细胞模型
一、甲型肝炎病毒细胞模型
二、乙型肝炎病毒细胞模型
第八章 信号传递与细胞通讯
第一节 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的检测
一、划痕标记染料示踪技术(SLDT)
二、显微注射染料示踪技术
三、代谢合作检测法
第二节 细胞膜受体的分离与纯化
二、受体溶脱
一、概述
三、受体纯化
四、受体分离纯化实例
第三节 第二信使系统
一、磷脂酶A
二、蛋白激酶C活性测定
三、环核苷酸
四、三磷酸肌醇的检测
五、一氧化氮及合成酶的测定
六、二酰甘油的测定
七、细胞内pH值的测定
第九章 电生理学方法在细胞通讯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记录方法
一、可兴奋细胞的制备
二、常用微电极的制备
三、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和收缩力的同步记录
四、蟾蜍脊髓背根神经节细胞动作电位记录
五、培养神经细胞动作电位的记录
六、新生大白鼠原代培养心肌细胞的收缩活动和动作电位的记录
七、微电泳注射方法
八、海马脑片的细胞外及细胞内记录
第二节 双微电极电压钳技术
一、双微电极电压钳原理
二、仪器与设备
三、标本的制备
四、电极的制作
六、实验步骤
五、电压钳制条件与步骤
第三节 膜片钳技术
一、膜片钳技术的原理
二、膜片钳的几种记录形式
三、微电极的制备
四、实验系统的连接
五、心肌细胞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
六、穿孔膜片钳技术——一种新的全细胞记录方法
七、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薄片膜片钳记录
第四节 各种诱发电位的检测
一、视觉诱发电位
二、听觉诱发电位
三、体感诱发电位的检测
第五节 神经细胞钙离子检测方法
二、总钙的测定
一、引言
三、游离钙的测定
四、膜结合钙的测定——铽(Tb3+)荧光法
五、细胞内Ca2+的定位研究
第六节 其它方法
一、窦房结电图
二、体表记录希氏束电图
三、多管玻璃微电极离子电泳技术
四、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技术
五、钾离子选择性微电极制备及神经元细胞内钾测定
第三篇 亚细胞结构及功能检测方法
第十章 细胞膜的制备与功能检测方法
第一节 细胞膜的制备
一、红细胞膜的制备
二、肝组织细胞膜的分离及鉴定
三、突触小体和突触膜的制备
第二节 细胞膜功能的测定
一、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的检测
二、红细胞膜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测定
三、红细胞膜翻转泡(IOVs)摄钙功能
四、生物质膜ATP酶(ATPase)活性的测定
五、脑突触小体神经递质摄取功能的检测
六、生物膜膜脂流动性的测定
七、生物膜电位的测定——Tpp+富集法
第十一章 线粒体的制备和应用
第一节 线粒体的制备
二、基本设备及仪器
一、概述
三、试剂及缓冲液
四、制备过程
第二节 线粒体功能特征的检测
二、ATP合成的测定
一、概述
三、ATP分解(ATP酶)的测定
四、分光光度法测定线粒体的呼吸链
五、线粒体代谢物转运的测定方法
第三节 线粒体功能检测的应用
一、测定的线粒体功能低下的处理原则
二、受试物作用的潜在部位——线粒体
第十二章 微粒体的制备及微粒体酶系的测定
第一节 微粒体的制备
一、超速离心方法
二、非超速离心法制备微粒体
三、肝外组织微粒体成分的制备
第二节 Cyt.P—450的多样性和MFOs的纯化与重组
第三节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活性的测定
一、Cyt.P—450和b5含量的测定
二、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的测定
三、测定乙基吗啡N—脱甲基酶的活性
四、苯胺4—羟化酶的测定
五、7—乙氧基香豆素—0—脱乙基酶活性的测定
六、苯并(a)芘9—羟化酶活性的测定
七、谷胱甘肽转移酶(GST)
第四节 诱导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的动物模型
第五节 溶酶体和过氧化氢酶体的制备和应用
二、仪器与试剂
三、制备技术
一、基本原理
四、制备物的性质鉴定
五、制备物的应用
第十三章 肾和小肠质膜的制备及应用
第一节 肾和小肠质膜的分离制备
一、概述
二、肾质膜的分离和制备
第二节 制备物的性质鉴定
三、从小肠分离刷状缘膜囊泡
四、制备物的蛋白测定及样品的贮存
一、酶活性的测定
二、微孔滤过技术
三、质膜制备技术的应用
第十四章 细胞损伤的检测
第一节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及应用
一、细胞凋亡的表现特点
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方法
三、细胞凋亡中DNA小片段检测
四、激光流式细胞仪检测
五、应用
第二节 遗传损伤的双核微核检测法
第十五章 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
第一节 生物材料的前处理及蛋白质抽提
二、细胞的破碎方法
一、材料的选择
三、抽提
第二节 蛋白质的初步纯化
一、蛋白质的分级沉淀
二、蛋白质的透析和浓缩
第三节 蛋白质的进一步纯化
一、吸附层析法
二、离子交换层析法
三、凝胶过滤
四、亲和层析
五、蛋白质的结晶
第四节 纯化步骤的安排
一、提纯过程中生物活性测定
第四篇 蛋白质与细胞因子的功能检测
二、顺序安排
三、提纯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第五节 样品纯度鉴定
第十六章 蛋白质的序列测定
第一节 序列测定前的准备
二、蛋白质的分子量
一、蛋白质的纯化
第二节 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
三、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四、蛋白质的末端氨基酸测定
一、超速离心法
二、凝胶过滤法
三、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第三节 氨基酸组成分析
一、蛋白质的水解
二、氨基酸的分离与测定
三、特殊氨基酸及基团的测定
第四节 蛋白质末端氨基酸分析
四、氨基酸组成分析的误差校正
二、C—末端氨基酸测定
一、N—末端氨基酸测定
第五节 蛋白质的部分裂解及肽片段的分离
三、封闭N—末端氨基酸的测定
一、肽链的分离
二、肽链的部分裂解
三、肽片段的分离
第六节 肽片段的氨基酸序列测定
一、手工测定序列方法
二、蛋白质顺序测定仪
第七节 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推定
三、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法
第十七章 蛋白质(酶)的功能检测方法
第一节 酶功能检查方法
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二、鸟氨酸脱羧酶(ODC)活性的测定
三、单胺氧化酶活性测定
四、儿茶酚胺合成酶测定
五、谷氨酸脱羧酶活力测定
六、谷氨酰胺酶活性测定
七、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测定
八、溶酶体酶测定
九、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活性测定(COMT)
第二节 心血管系统生物活性物质测定
一、心钠素放免测定
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含量测定
三、内皮素测定
四、血浆醛固酮水平测定
第十八章 血浆脂蛋白分离、测试方法
第一节 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亚类分离
一、从血浆中分离总HDL
二、HDL2和HDL3的分离与测定
三、HDL亚类的分离
四、HDL亚类的分析和特征鉴定
五、LDL亚群的分离技术
第二节 脂蛋白的体内代谢测试方法
一、脂蛋白的动力学研究探讨
二、体内代谢测定方法
三、分析方法
第三节 脂蛋白—受体相互作用
一、细胞培养
二、受体结合分析(采用完整的细胞)
三、脂蛋白受体分析
四、人肝素化血浆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活性测定
第十九章 细胞因子的检测
第一节 概论
二、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检测
一、细胞因子检测原则
三、细胞因子的免疫学检测
四、细胞因子的分子杂交检测
第二节 白细胞介素的检测
一、白细胞介素1(IL—1)的检测
二、白细胞介素2(IL—2)的检测
三、白细胞介素3(IL—3)的检测
四、白细胞介素4(IL—4)的检测
五、白细胞介素5(IL—5)的检测
六、白细胞介素6(IL—6)的检测
七、白细胞介素7(IL—7)的检测
八、白细胞介素8(IL—8)的检测
九、白细胞介素9(IL—9)的检测
十、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检测
十 一、白细胞介素11(IL—11)的检测
十 二、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检测
十 三、白细胞介素13(IL—13)的检测
第三节 其他细胞因子的检测
一、干扰素(IFN)的检测
二、集落刺激因子(CSF)的检测
三、干细胞因子(SCF)的检测
四、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检测
五、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检测
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检测
第二十章 核酸的提取
第一节 质粒DNA的制备
一、碱法小量制备质粒DNA
二、柱法快速小量制备质粒DNA
三、碱变性—PEG法大量制备质粒DNA
第二节 λ噬菌体DNA的提取与纯化
一、λ噬菌体的效价测定
二、噬菌体的制备
三、λ噬菌体DNA的制备及纯化
第三节 真核细胞DNA的制备
一、组织或培养细胞DNA的制备
二、血液白细胞DNA的制备
三、从石蜡包埋的组织中提取DNA
第四节 真核细胞RNA的制备
一、异硫氰酸胍—氯化铯法制备总RNA
二、一步快速热酚法制备总RNA
三、寡(dT)纤维素柱法分离poly(A+)RNA
四、磁性球珠分离poly(A+)RNA
第二十一章 核酸的电泳与纯化
第五篇 分子生物学方法
第一节 核酸的电泳
一、核酸凝胶电泳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二、核酸电泳实验中常用的载样缓冲液和电泳缓冲液
三、琼脂糖凝胶电泳
四、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第二节 核酸片段的回收
一、从琼脂糖凝胶中回收DNA片段
二、从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回收DNA片段
第三节 核酸的层析技术
一、分子筛层析
二、离子交换层析
三、亲和层析
第四节 超速离心技术
一、概述
二、超速离心技术在核酸纯化中的应用
第二十二章 载体和目的基因的连接与克隆
第一节 质粒的基因克隆
一、质粒载体及DNA插入片段的制备
二、质粒载体与DNA插入片段的连接
三、细菌转化与筛选
第二节 cDNA的合成与克隆
一、概述
二、cDNA文库的构建
第二十三章 PCR与PCR—SSCP技术
第一节 PCR原理和基本方法
第二节 定量PCR
一、定量PCR的途径
二、定量PCR的条件
三、定量PCR方法
第三节 热启始PCR
二、蜡辅助热启始PCR
一、普通热启始PCR
第四节 多重PCR技术
第五节 PCR技术应用实例
一、HLA分型
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
三、环境水中病原菌的检测
第六节 PCR—SSCP技术
第二十四章 核酸分子杂交
第一节 核酸探针的标记
一、放射性核素标记
二、非放射性核素标记
第二节 核酸分子杂交及序列分析技术
一、斑点印迹法
二、分离转移印迹法
三、滤膜杂交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一、原理和应用
二、仪器设备
三、试剂
四、实验步骤
五、注意事项
第四节 核酸序列分析技术
一、原理和应用
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测序法
三、荧光标记测序法
第二十五章 外源性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第一节 外源基因的诱导表达
一、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
二、温度诱导表达方式
三、低磷酸盐诱导表达方式
第二节 表达蛋白质的收获
一、细胞的破碎
二、包涵体的分离
三、细胞周质蛋白的分离
四、融合蛋白的体外切割
第二十六章 基因诊断技术和转基因动物技术
第一节 未知突变的筛选方法
一、核糖核酸酶裂解法
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三、PCR产物的单链构象多态性
四、化学裂解错配碱基
五、不对称PCR直接测序法
第二节 已知突变的基因诊断
一、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分析
二、等位基因特异性的寡核苷酸杂交
三、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法
四、连接酶介导的基因检测技术
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连锁分析法
第三节 血红蛋白分子病基因诊断技术
第四节 转基因动物技术
一、概述
二、转基因技术
三、转基因个体的建立
四、转基因小鼠个体的检测
第二十七章 电子计算机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中的数据库
第二节 序列同源性比较和对库同源检索
第三节 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位点预测
一、蛋白质二、三级结构预测
二、各种靶序列信号、蛋白质家族信号及各种功能意义的结合位点或标纹序列的探测和应用
三、其它
第四节 实验辅助设计
一、计算机在基因表达调控研究中的应用
二、PCR引物的设计
三、蛋白抗原决定簇的预测
第二十八章 T细胞分离及其功能检测
第一节 T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
一、单个核细胞分离
二、T细胞分离
三、T细胞亚群分离
第二节 T细胞功能检测
一、体外检测方法
二、体内实验检测淋巴细胞功能
第三节 有关胸腺细胞发育的研究方法
第六篇 免疫学方法
二、胚胎胸腺器官培养
一、细胞亚群分离
三、重新聚合
四、重建免疫缺陷小鼠
五、新型转基因小鼠在T细胞发育中的作用
第二十九章 抗体的制备和检测
第一节 抗血清的制备
二、免疫动物
一、动物的选择
三、制备血清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杂交瘤技术
四、小结
一、免疫动物
二、细胞融合
三、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四、杂交瘤细胞的扩增、冻存和克隆化
五、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
六、小结
第三节 抗体的纯化
一、IgG的纯化
二、IgM的纯化
第四节 抗体抗原检测方法
三、小结
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二、抗体类型鉴定
三、双向免疫扩散检测特异抗体
四、小结
第三十章 补体检测技术
第一节 CH50单位测定——经典途径总补体活性的测定
二、仪器和试剂
三、操作步骤
一、原理与应用
四、注意事项
五、附录1用于补体功能检测的样品的收集和贮存
六、附录2标准致敏羊红细胞悬液的制备
七、附录3溶血素的滴定
第二节 AP50单位测定——旁路途径总补体活性的测定
二、仪器和试剂
三、操作步骤
一、原理与应用
第三节 溶血试验——检测补体单一成分
四、注意事项
一、原理与应用
二、仪器
三、试剂
四、操作步骤
第四节 辐射免疫扩散法——检测补体成分
二、仪器
一、原理与应用
三、试剂
四、操作步骤
第五节 免疫比浊法——检测补体完整成分及活性片段
二、仪器
三、试剂
四、操作步骤
五、注意事项
一、原理与应用
第六节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补体成分及活性片段
一、简介
二、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D因子
三、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膜C5h-9及液相SC5h-9复合物
第七节 放射免疫检测法——检测补体完整成分及活性片段
二、仪器
一、原理与应用
三、试剂
四、操作步骤
第八节 EC花环试验——检测补体受体
五、注意事项
一、羊红细胞—C3复合物(EC3)的制备
二、EC花环试验检测粘附性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补体受体
三、EC花环试验——检测细胞悬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的补体受体
第九节 从人血浆中分离纯化C3
二、仪器
三、试剂
一、原理
四、操作步骤
五、注意事项
六、赖氨酸—琼脂糖的制备和检测
七、DEAE—Sephacel柱的制备
八、双向免疫扩散法检测补体成分
第三十一章 单核吞噬细胞的功能检测
第一节 吞噬细胞的来源与制备
二、淋巴结和脾细胞的制备
一、外周血和骨髓细胞的制备
三、胸腹腔Mφ的制备
四、肺胞Mφ的制备
第二节 吞噬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的基本功能检测
二、白细胞聚集检测——51Cr标记白细胞法
一、白细胞凝集检测
三、白细胞化学促动性检测
四、白细胞粘附检测
五、白细胞移动检测
六、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琼脂糖微滴法
七、细菌生长抑制试验
八、胞外释放水解酶试验
第三节 吞噬功能的检测
一、吞噬物的种类与处理
二、酵母菌吞噬试验
三、克氏锥虫吞噬试验
四、Fc受体介导的吞噬试验
第四节 抗肿瘤细胞毒功能检测
五、体内碳粒吞噬试验
一、常用的靶细胞来源与放射标记
二、检测方法
第五节 吞噬细胞的激活与抑制检测方法
一、新蝶呤的检测
二、化学发光法
三、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反应
四、巨噬细胞集落形成试验
第六节 细胞表面功能检测
一、受体检测
二、组织因子——亲凝血活性检测
第七节 酶系检测
三、Ia抗原检测
一、非特异性酯酶——偶氮偶联(Gomori)法
二、酸性α—乙酸萘酯酶
三、过氧化物酶
四、酸性磷酸酶
第三十二章 免疫标记检测技术
第一节 酶连接免疫吸附测定
一、材料
二、方法
三、注意事项
第二节 免疫荧光标记
一、荧光抗体的制备
二、标本的制作
三、免疫荧光染色方法
四、非特异性荧光染色
五、荧光显微镜术
六、免疫荧光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 胶体金银技术
一、胶体金制备方法
二、胶体银制备
三、胶体金标记物的制备
四、免疫金银染色方法
第四节 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二、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一、放射免疫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三、标准曲线的绘制
四、放射免疫分析方法的考核
五、放射免疫分析的要求和影响因素
六、抗原或抗体的放射性碘标记技术
七、放射性防护及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第三十三章 脂质和生物膜中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的检测
第一节 检测氧自由基实验方法
一、肺、脑组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的化学发光法测定
二、羟自由基测定方法
三、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测定
四、过氧化氢测定
第二节 脂质过氧化降解产物的测定
一、分光光度法
二、硫代巴比妥酸荧光法
三、荧光产物法
四、脂质过氧化物的碘量法测定
五、顶空气相色谱分析法
第三节 不饱和脂肪酸测定法
一、不饱和脂肪酸气相色谱分析法
二、共轭双烯法
第三十四章 大型分析仪器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离心分离技术
一、离心分离技术原理
二、超速离心的方法
三、超速离心技术在生物大分子分离中的应用
第二节 色谱分析
一、气相色谱法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
三、薄层色谱法
第三节 光谱分析
一、荧光光谱分析仪
二、紫外分光光度法
三、红外分光光度计
第四节 核磁共振谱仪
一、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二、核磁共振谱仪
三、NMR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第五节 电化学检测仪
一、电化学分析方法分类
二、电位分析法
三、极谱法
四、溶出伏安法在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十五章 流式细胞术
第一节 基本原理
第二节 流式细胞常用荧光染料
第三节 制备单细胞悬液技术
二、细胞结块的形成
一、制备方法要因细胞而异
三、单层细胞培养
四、组织
五、一些具体细胞处理方法
六、血细胞制备方法
七、石蜡标本制备单细胞悬液
八、睾丸生殖细胞制备
第七篇 医学化学分析方法
九、肝细胞样品制备
十、头和颈部肿瘤细胞制备
十 一、细胞固定
第四节 细胞的荧光标记
一、DNA染色方法
二、DNA与RNA同时染色法
三、RNA染色方法
四、同时分析细胞的DNA和总蛋白
第五节 流式细胞术的数据分析
五、同时分析细胞表面细胞内特异标志蛋白和DNA
一、流式细胞术的数据文件特点
二、双参数数据分析
三、三维数据分析
四、DNA直方图分析
第八篇 整体机能与器官功能检测方法
第三十六章 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功能检测方法
第一节 全胚胎培养模型
一、材料
二、方法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一、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二、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三、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五、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六、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第三节 心衰模型
第四节 胃癌的动物模型
一、甲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发鼠腺胃癌模型
二、甲基胆蒽诱发鼠腺胃癌模型
三、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小鼠前胃癌模型
四、N—3—甲基丁基—N—1′—甲基丙酮基亚硝胺诱发鼠前胃癌模型
五、可移植性小鼠前胃鳞状细胞癌(GS—742)模型
六、人胃癌裸鼠移植模型
八、人胃癌免疫抑制大鼠模型
七、人胃癌裸鼠肝转移模型
九、乙基硝基亚硝基胍诱发犬胃癌模型
十、ENNG诱发猴胃癌模型
第五节 糖尿病模型的制作
一、药物性糖尿病
二、无胰性糖尿病模型
三、手术及药物联合制作糖尿病模型
四、自发性糖尿病模型
五、“BB”Wistar系大鼠
第六节 癫痫动物模型
一、在体癫痫模型
二、离体癫痫模型
三、遗传性动物模型
第七节 肝损伤模型
一、急性肝功能不全模型的制备
二、慢性肝功能不全模型
第八节 器官移植模型
一、小动物异种心脏移植模型
二、心—肺联合移植
三、大鼠肝移植模型
四、大鼠肾移植模型
五、胰腺移植模型
六、小肠移植模型
第九节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二、动物、药品和器械
三、复制步骤
四、检测指标及判断标准
一、基本原理
五、注意事项
第十节 豚鼠的速发型过敏性哮喘模型
二、仪器设备
三、试剂
四、实验步骤
五、注意事项
一、原理及应用
第十一节 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
第十二节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动物模型
第三十七章 器官模型的建立和功能检测方法
第一节 离体器官的灌流方法
一、心脏灌流
二、肺灌流方法
第二节 微透析技术与离体组织条方法
一、脑微透析实验方法
二、家兔离体肺动脉、脑基底动脉环实验方法
第三十八章 微循环实验方法
第一节 微循环实验方法概论
一、微循环观测的基本方法
二、微循环基本指标的测量
三、微循环荧光显微术
第二节 脏器微循环观测
四、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
一、脑微循环观测方法
二、脊髓微循环观测方法
三、心脏微循环观测方法
四、肺微循环观测方法
六、肝微循环观测方法
五、膈微循环观测方法
七、肾微循环观测方法
八、胰腺微循环观测方法
九、脾微循环观测方法
十、肠系膜微循环观测方法
十 二、淋巴结微循环观测方法
十 一、骨髓微循环观测方法
十 三、提睾肌微循环观测方法
十 四、颊囊微循环观测方法
第三十九章 血液流变学与血流动力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 血液粘度测定
一、旋转式粘度计法
二、毛细管粘度计法
第二节 红细胞聚集性测定
一、红细胞聚集指数R法
二、血沉方程K值法
第三节 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一、粘度测量法
二、滤膜法
第四节 白细胞变形性测定
第五节 血小板粘附性测定
二、玻璃柱法
一、玻璃法
三、玻璃滤器法
第六节 血小板聚集性测定
一、比浊法
二、自发性血小板聚集率测定法
第七节 血流动力学测定
二、仪器设备
三、实验步骤
一、原理和应用
四、注意事项
第四十章 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第一节 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方法
一、兔的抓取与固定
二、小鼠的抓取与固定
三、大鼠的抓取与固定
六、犬的抓取与固定
四、豚鼠的抓取与固定
五、地鼠的抓取与固定
八、猴的抓取与固定
第二节 实验动物的编号与标记方法
七、鸡的抓取与固定
一、染色法
第三节 实验动物的麻醉术
二、挂牌法
三、烙印法
四、耳孔法
一、全身麻醉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被毛去除方法
第五节 实验动物的给药途径和方法
二、局部麻醉方法
第六节 实验动物的采血方法
一、大鼠和小鼠的采血方法
二、豚鼠的采血方法
三、兔的采血方法
四、狗的采血方法
第七节 实验动物各种体液的采集方法
二、淋巴液
一、血液
三、消化液
六、精液
七、阴道内液体
四、脑脊髓液
五、尿液
第八节 实验动物的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剥皮测量法
三、称重法
一、体表贴纸法
四、公式计算法
五、计算板查对法
第九节 实验动物的急救方法
第九篇 实验动物、动物手术和动物模型
第十节 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
二、豚鼠、兔、猫的处死方法
一、大鼠和小鼠
第十一节 实验动物的穿刺术
二、腹膜腔穿刺术
三、膀胱穿刺
四、骨髓穿刺术
一、胸膜腔穿刺术
第十二节 常用外科手术技术
一、实验动物气管、血管、神经的分离
二、股动、静脉插管方法
三、实验动物常用活体观察手术
四、常用手术器械灭菌方法
第四十一章 动物实验中常用指标的检查和测量方法
第一节 一般指标的检查和测量方法
二、体重的测量方法
三、脉搏的检查方法
四、呼吸频率的测定方法
一、体温的测定方法
第二节 血液常用指标的检查方法
一、血液有形成分的检查方法
二、红细胞压积容量的测定
第三节 血液化学成分参数测定
三、血沉的测定
第四节 造血功能的检查方法
二、骨髓细胞分类
三、骨髓粒细胞分裂指数
四、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五、59Fe在脾和骨髓中的掺入试验
一、骨髓细胞计数
第五节 血压测量记录方法
六、3H—胸腺嘧啶核苷的掺入试验
七、脾和胸腺重量测定
一、直接描记方法
二、间接测压方法
第六节 正常实验动物常用的生理、生化指标
第四十二章 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动物模型
第一节 动物模型的意义和优越性
第二节 动物模型的分类
一、按产生原因分类
第三节 动物模型的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
二、按系统范围分类
三、按模型种类分类
一、设计原则
二、注意事项
第四节 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
一、复制方法和应用
二、肿瘤模型的复制方法
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
四、呼吸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五、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六、神经系统疾病模型
七、寄生虫病动物模型
第四十三章 生物医学重点研究课题中的实验动物选择与应用
第一节 免疫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二、影响实验动物免疫反应的因素
一、免疫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作用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一、单克隆抗体技术与实验动物关系
二、常用于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实验动物
三、实验动物的自发性和诱发性骨髓病
四、用于融合的动物骨髓细胞系
五、自身免疫病小鼠模型
第三节 实验动物在肿瘤学研究中的选择和应用
一、实验动物在肿瘤学研究中的作用
二、实验动物肿瘤模型的选择
第四节 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应用
二、实验动物对辐射效应的影响
三、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
一、实验动物在放射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
四、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作用
第五节 药理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一、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研究中的选择与应用
二、心血管系统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
三、消化系统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
四、呼吸系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
五、泌尿系统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
第六节 口腔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二、家兔
一、猕猴和狨猴
三、狗
四、金黄地鼠
五、大鼠和小鼠
第七节 皮肤病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二、外用药筛选和紫外线照射
三、斑秃
一、皮肤移植
四、银屑病
五、寻常型天疱疮动物模型
六、大疱性类天疱疮动物模型
八、硬皮病
七、系统性红斑狼疮
九、鱼鳞病
十、痤疮
第八节 病毒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二、常见病毒敏感动物的选择
一、病毒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
第四十四章 常用实验动物
第一节 小鼠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生理特点
二、主要品种和品系
第二节 大鼠
三、饲养管理
四、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特点
二、主要品种和品系
三、饲养管理
第三节 豚鼠
四、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生理特点
二、品种和品系
三、饲养
四、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地鼠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生理特点
二、饲养管理
三、品种
四、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五节 兔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生理特点
二、主要品种
三、饲养
第六节 狗
二、实验用主要品种
四、在生物医学科学中的应用
一、解剖特点
三、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七节 非人灵长类
二、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一、解剖生理特点
第八节 小型猪
一、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九节 鸡
第十节 无特定病原体(SPF)鸡群的建立
第四十五章 医学科研设计
第一节 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二、研究对象
三、设立适当的对照
一、研究立题
四、确定研究对象的数量
五、确定观察指标
八、考虑好统计分析的方法
六、随机化分组
七、设计原始记录表
第二节 不同场合的研究设计
二、临床研究设计
一、调查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设计的类型
三、动物实验设计
一、完全随机化设计
二、配对设计
三、配伍组设计
四、交叉实验设计
五、析因设计
六、拉丁方设计
八、系统分组实验设计
七、分割实验设计
九、正交设计
十、序贯实验设计
第四十六章 医学统计方法
第一节 几个基本概念
二、抽样误差
三、随机化
一、总体、样本、个体
第二节 统计学指标
四、频率与概率
五、统计量与参数
一、相对数
二、平均数
三、变异指标
第三节 t分布与t检验
一、均数的抽样误差及t分布
二、由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
三、两均数差别的统计意义检验
第四节 方差分析
二、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一、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
三、配伍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四、均数间的相互比较
五、几个处理组与一个对照组均数的两两比较
八、近似F检验法
九、2×2的析因设计数据的方差分析
六、拉丁方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
七、方差齐性检验
十、多因素析因设计和随机区组的复合设计
十 一、不等数的方差分析
第五节 直线回归与相关
一、直线回归
二、直线相关
三、直线相关与回归的区别和联系
第六节 多元线性回归与相关
第七节 协方差分析
二、完全随机化设计资料进行协方差分析的步骤
一、协方差分析法的意义和应用
三、简化计算协方差分析方法
第八节 卡方检验
第十篇 医学科研设计、统计学分析、医学科研结果的计算机处理
一、四表格资料的x2检验:
二、行×列(R×C)表资料的x2检验
三、四表格的确切概率法
四、配对计数资料的x2检验
五、三维列联表的分析
第九节 聚类分析
一、概述
二、系统聚类分析
三、模糊聚类分析
第十节 排序分析
一、极点排序
二、主份量分析
第四十七章 医学科研结果的计算机处理
第一节 统计学分析
一、SAS的组成与基本运行方式
二、SAS系统的调用、基本管理及编辑命令
三、SAS数据步
四、SAS过程步与SAS程序调用
第二节 文字处理
一、SPDOS系统介绍
二、WPS系统介绍
第三节 实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及绘图
一、作图
二、数据处理
第四节 Fox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
一、FOXBASE+简介
二、建立、修改数据库
三、对数据库记录的操作
四、对数据库运算的操作
六、信息的输入与输出
五、FOXBASE+参数设置
七、FoxBASE+命令文件及控制命令
第四十八章 医用摄影与黑白幻灯片制作
第一节 医用摄影
一、显微摄影
二、手术摄影
六、CT片和X线片摄影
七、超声波、脑电图、心电图等的拍摄
三、标本摄影
四、人体摄影
五、实验室摄影
八、研究生论文答辩及学术会议摄影
第二节 显微镜术和显微摄影术
九、向杂志社投稿照片的基本要求
二、显微镜的光学技术参数
一、显微镜的一般结构
三、显微镜的光学部件
四、显微镜观察的操作的顺序
五、游标尺和显微测微尺的使用
六、显微摄影术
第三节 黑白幻灯片制作
一、原件的拍摄
二、冲洗底片
三、制作黑白幻灯片的常用药液配方
四、印制拷贝幻灯片
六、幻灯机的使用、保养与维修
五、冲洗后组装
第四十九章 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
第一节 医学科研论文的写作
一、概述
二、医学科研论文的格式与内容
三、医学科研论文撰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二节 医学科研论文的发表
二、期刊的分类
一、写作道德
三、投稿时应注意的事项
附录一:常用试剂的配制
一、水
二、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三、溶液浓度的计算
四、一定百分浓度酸、碱溶液的配制
五、常用酸碱溶液的配制
六、酸碱指示剂溶液的配制
二、缓冲溶液的组成
附录二:常用缓冲溶液及其配制
三、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一、缓冲溶液和缓冲作用
四、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五、缓冲溶液的配制
var cpro_id = 'u317582';
Modern medical experimental method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