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电子资源.图书]

副标题:无

作   者:(美)L.R.森德尔(Lloyd R.Snyder)等著;张玉奎等译

分类号:

ISBN:9787507511840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以大量分析实例翔实地论述了HPLC方法建立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包括分离的基础、检测灵敏度与选择性、样品的制备、色谱柱常规样品反相分离的系统方法等内容。

目录

译者的话
作者序言
色谱常用符号与术语表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开始前应知道
1.2.1 样品的性质
1.2.2 分离的目的
1.3 样品的预处理与检测
1.4 建立分离
1.4.1 选择 HPLC 分离模式与起始条件
1.4.2 开始方法建立
1.4.3 改善分离
1.4.4 可重现的分离
1.5 完善 HPLC 方法
1.5.1 定量与方法论证
1.5.2 解决出现的问题
1.5.3 方法的普适性
第2章 分离的基础
2.1 引言
2.2 分离度:总论
2.2.1 分离度的测量
2.2.2 最小的分离度
2.3 分离度与各种条件的关系
2.3.1 溶剂强度的影响
2.3.2 选择性的影响
2.3.2.1 改变流动相
2.3.2.2 更换色谱柱
2.3.2.3 改变温度
2.3.3 色谱柱理论板数的影响
2.3.3.1 色谱柱的条件与分离
2.3.3.2 理论板数与各种条件的关系
2.3.3.3 柱外效应
2.4 进样量的影响
2.4.1 体积超载:样品体积对分离的影响
2.4.2 质量超载:样品重量对分离的影响
2.4.3 避免由于样品量太大引起的问题
2.4.3.1 样品浓度太大
2.4.3.2 痕量分析
第3章 检测灵敏度与选择性
3.1 引言
3.2 UV 检测
3.2.1 总论
3.2.2 波长的选择
3.2.2.1 样品吸收值与其分结构的关系
3.2.2.2 流动相吸收值与其组分的关系
3.2.3 信号、噪音与检测精度
3.2.4 提高信噪比,以获得更好的检测精度
3.2.5 检测器的线性范围
3.2.6 二极管阵列 UV 检测器
3.3 其它 HPLC 检测器
3.3.1 通用型检测器
3.3.2 荧光检测器
3.3.3 电化学检测器
3.3.4 质谱检测器(LC-MS)
3.3.5 选择质谱检测器
3.3.6 不常用类型检测器
第4章 样品的制备
4.1 引言
4.2 样品类型
4.3 固体与半固体样品的预处理
4.3.1 降低样品颗粒粒度
4.3.2 干燥样品
4.3.3 滤过
4.4 液体样品的预处理
4.4.1 液-液萃取(Liquid-Liquid Extraction,LLE)
4.4.1.1 理论
4.4.1.2 实践
4.4.1.3 问题
4.4.2 固相萃取(Solid-Phase Extraction,SPE)
4.4.2.1 SPE 与 LLE
4.4.2.2 SPE 与 HPLC
4.4.2.3 SPE 的应用
4.4.2.4 SPE 装置
4.4.2.5 SPE 仪器
4.4.2.6 SPE 方法建立
4.4.2.7 用柱色谱预处理样品
4.4.3 膜分离(Membrane Separations)
4.5 固体样品的预处理
4.5.1 传统的萃取方法
4.5.2 新型的萃取方法
4.5.2.1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SFE)
4.5.2.2 微波辅助溶剂萃取法(Microwave-AssistedSolvent Extraction,MASE)
4.5.2.3 加速溶剂萃取法(Accelerated SolventExtraction,ASE)
4.5.3 固体萃取的方法比较
4.6 柱切换
4.6.1 操作原理
4.6.2 建立一种柱切换方法:总的考虑
4.6.3 以柱切换清除样品中杂质的示例
4.7 衍生化
4.7.1 可检测性
4.7.1.1 UV 检测
4.7.1.2 荧光检测
4.7.2 柱前与柱后衍生化
4.7.2.1 柱前衍生
4.7.2.2 柱后衍生
4.7.2.3 用衍生化进行手性分析
第5章 色谱柱
5.1 引言
5.2 色谱柱与柱填料的特性
5.2.1 柱填料
5.2.1.1 硅胶填充微粒
5.2.1.2 多孔聚合物
5.2.1.3 其它无机填料
5.2.2 色谱柱的构型
5.2.3 固定相
5.2.3.1 键合硅胶
5.2.3.2 其它固定相
5.2.3.3 RPC中键合相的保留行为
5.2.4 保留值与选择性变化的原因
5.3 色谱柱的性能指标
5.3.1 理论塔板数
5.3.2 不对称与拖尾峰
5.3.3 色谱柱失效:色谱柱寿命应有多长?
5.3.4 保留值的重现性
5.3.5 压力降
5.3.6 键合相浓度(覆盖率)
5.4 色谱柱问题与解决方案
5.4.1 保留值与分离度重现性不好
5.4.2 谱峰拖尾
5.4.3 色谱柱寿命
5.4.3.1 色谱柱滤板问题
5.4.3.2 强保留的样品组分
5.4.3.3 填充不良的色谱柱
5.4.3.4 压力影响
5.4.3.5 化学影响
5.4.3.6 其他因素
5.4.4 方法建立推荐的色谱柱
第6章 中性样品:反相与正相 HPLC
6.1 引言
第一部分 反相色谱
6.2 反相色谱的保留
6.2.1 流动相的影响
6.2.1.1 %B 的选择
6.2.1.2 流动相强度
6.2.2 色谱柱和柱温的影响
6.3 反相色谱的选择性
6.3.1 溶剂强度的选择性
6.3.2 溶剂类型的选择性
6.3.3 柱类型的选择性
6.3.4 温度的选择性
6.4 反相色谱中非离子样品分离条件的优化
6.4.1 开始
6.4.2 优化选择性
6.4.2.1 溶济强度(%B)的影响
6.4.2.2 溶济类型与%B的影响
6.4.2.3 混合有机溶剂的使用
6.4.2.4 柱类型与%B的影响
6.4.2.5 不同溶剂与柱类型的结合使用
6.5 非水反相 HPLC
第二部分 正相色谱
6.6 正相色谱的保留
6.6.1 一般情况
6.6.1.1 样品和溶剂的定位
6.6.2 流动相的影响
6.6.2.1 溶剂强度
6.6.2.2 流动相的选择性
6.6.3 柱类型的影响
6.6.4 温度的影响
6.6.5 亲水样品的分离中水溶液流动相的应用
6.7 正相色谱中非离子样品分离条件的优化
6.7.1 初始条件
6.7.1.1 色谱柱的选择
6.7.1.2 流动相溶剂
6.7.2 调整保留值
6.7.3 优化选择性
6.7.4 其它考虑
6.7.4.1 缓缓柱平衡和溶剂分层
6.7.4.2 固定相中水含量的变化
第7章 离子样品:反相、离子对和离子交换 HPLC
7.1 引言
7.2 酸性和碱性样品
7.2.1 酸碱平衡与反相保留
7.2.2 缓冲液的选择
7.2.2.1 缓冲容量
7.2.2.2 缓冲液的紫外吸收
7.2.2.3 缓冲液的其它性质
7.2.2.4 合适的缓冲液
7.2.3 pKa 与化合物结构的关系
7.2.3.1 合适的流动相 pH
7.2.4 对于离子样品适宜的 HPLC 分离模式
7.3 离子样品反相分离的优化
7.3.1 初始实验
7.3.2 选择性的控制
7.3.2.1 pH
7.3.2.2 溶剂强度(%B)
7.3.2.3 溶剂类
7.3.2.4 柱温
7.3.2.5 缓冲浓度
7.2.2.6 胺改性剂
7.3.2.7 色谱柱类型
7.3.3 特殊问题
7.3.3.1 pH 敏感度
7.3.3.2 硅轻基效应
7.3.3.3 温度选择性
7.3.4 总结
7.4 离子对色谱
7.4.1 保留机制
7.4.1.1 pH 和离子对
7.4.1.2 离子对试剂的浓度
7.4.1.3 离子对试剂的类型
7.4.2 初始实验
7.4.3 控制保留值范围和选择性:改变%B,pH和离子对试剂浓度
7.4.3.1 保留值范围
7.4.3.2 选择性
7.4.4 其它因素对选择性变化的影响
7.4.4.1 溶剂强度(%B)
7.4.4.2 温度
7.4.4.3 缓冲液浓度
7.4.4.4 溶剂的类型
7.4.4.5 缓冲液或添加盐的类型
7.4.4.6 胺改性剂
7.4.5 特殊问题(355
7.4.5.1 人工峰
7.4.5.2 柱平衡缓慢
7.4.5.3 峰形较差
7.4.6 总结
7.5 离子交换色谱
7.5.1 保留机制
7.5.1.1 pH影响
7.5.1.2 盐或缓冲液的类型
7.5.1.3 有机溶剂
7.5.1.4 柱型
7.5.2 方法建立
7.5.3 混合模式分离(mixed-mode separation)
7.5.4 硅胶柱
第8章 梯度洗脱
8.1 引言
8.2 梯度洗脱的应用
8.2.1 梯度洗脱用于常规分析
8.2.1.1 样品的保留值范围
8.2.1.2 大分子样品组分
8.2.1.3 晚流出组分
8.2.1.4 增强检测灵敏度
8.2.1.5 稀样品溶液
8.2.1.6 梯度洗脱的替代法
8.2.2 梯度洗脱用于方法建立
8.2.2.1 用等度还是梯度分离
8.2.2.2 估计最佳等度条件
8.2.2.3 估计最佳梯度条件
8.3 梯度洗脱的原理
8.3.1 梯度与等度洗脱
8.3.2 梯度变化速率的影响
8.3.3 梯度范围的影响
8.3.4 梯度形状的影响
8.3.4.1 同系物或低聚样品
8.3.4.2 含组峰的色谱图
8.4 建立梯度分离
8.4.1 选择梯度条件
8.4.1.1 梯度变化速率
8.4.1.2 梯度范围
8.4.1.3 梯度形状
8.4.2 改变峰间距
8.4.2.1 梯度变化速率
8.4.2.2 溶剂类型
8.4.2.3 其它条件
8.4.3 调整色谱柱条件
8.5 实验问题
8.5.1 设备对分离的影响:系统的滞留体积
8.5.1.1 设备差异
8.5.1.2 不同 HPLC 系统分离效果的差异
8.5.1.3 减小设备滞留体积的影响
8.5.1.4 滞留体积的测定
8.5.2 可重现的分离
8.5.2.1 柱再生
8.5.2.2 柱平衡
8.5.2.3 不准确的梯度
8.5.3 基线问题
8.5.3.1 漂移
8.5.3.2 人工峰
8.6 梯度洗脱方法建立的总结
8.6.1 系统方法
8.6.2 计算机模拟
第9章 常规样品反相分离的系统方法
9.1 概论
9.1.1 一些指导原则
9.1.1.1 样品分类
9.1.1.2 初始分离条件:色谱柱和流速
9.1.1.3 初始分离条件:流动相
9.1.1.4 其它初始分离条件
9.1.1.5 确保准确的保留数据
9.1.1.6 确保好的柱性能
9.1.1.7 峰跟踪
9.2 实验开始
9.2.1 初始条件
9.2.2 调整保留值范围
9.2.2.1 等度分离
9.2.2.2 梯度分离
9.2.2.3 弱或强保留组分
9.2.2.4 强疏水性阳离子
9.2.2.5 复杂样品
9.2.2.6 无样品峰
9.2.3 评价峰型和柱效
9.3 完成等度方法建立
9.3.1 优化保留值和选择性
9.3.1.1 样品 A:简单分离
9.3.1.2 样品 B:典型的分离
9.3.1.3 样品 C:难分离的情况
9.3.1.4 进一步改善分离
9.3.1.5 以后样品方法的改变
9.3.2 优化柱条件
9.4 等度方法建立的另一途径
9.5 完成梯度方法建立
第10章 计算机辅助方法建立
10.1 引言
10.1.1 商品化方法建立的软件概述
10.2 计算机模拟软件
10.2.1 改变%B和柱条件的等度分离
10.2.1.1 利用其它变量改变选择性
10.2.2 其它应用
10.2.2.1 分段梯度
10.2.3 其它应用
10.3 溶剂类型优化软件
10.4 网格—搜索软件(PESOS)
10.5 基于分子结构的预测软件
10.5.1 ELUEX
10.5.2 CHROMDREAM
10.5.3 特殊目的的程序
10.6 方法的普适性
10.7 峰跟踪
10.7.1 标准品进样
10.7.2 保留值与峰面积的比较
10.7.3 保留值趋势
10.7.4 光谱辨别
10.8 缺陷
第11章 生化样品:蛋白质,核酸,糖类及其有关化合物
11.1 引言
11.1.1 一级结构
11.1.1.1 肤和蛋白质
11.1.1.2 低聚核昔酸与核酸
11.1.1.3 改性低聚核昔酸
11.1.2 生化 HPLC 的特殊要求
11.1.2.1 色谱柱
11.1.2.2 样品分子的构象
11.1.2.3 样品回收:质量和生物活性
11.1.2.4 样品预处理
11.1.2.5 样品检测
11.2 肤与蛋白质样品的分离
11.2.1 反相分离 HPLC
11.2.1.1 初始分离的较好条件
11.2.1.2 用于改变选择性的参数
11.2.1.3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11.2.2 离子交换 HPLC
11.2.2.1 初始分离的优先条件
11.2.2.2 改变选择性的参数
11.2.2.3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11.2.3 疏水作用色谱
11.2.3.1 HIC分离的优选条件
11.3 低聚核昔酸的分离
11.3.1 离子对 HPLC
11.3.2 离子交换 HPLC
11.4 尺寸排阻色谱法
11.4.1 SEC 保留的基础
11.4.2 应用
11.4.3 SEC分离的优先条件
11.4.4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11.4.5 蛋白折叠
第12章 手性分离
12.1 引言
12.1.1 手性衍生化
12.1.2 手性流动相添加剂
12.1.3 手性固定相(CSP)
12.1.4 手性识别原理
12.1.5 手性 HPLC 方法建立概论
12.1.5.1 样品信息
12.1.5.2 制备分离
12.1.6 手性柱的选择
12.2 固载化蛋白手性固定相
12.2.1 引言
12.2.2 本底
12.2.3 手性作用机理
12.2.4 蛋白质手性柱的性质
12.2.5 由流动相调整保留值和选择性
12.2.5.1 流动相有机调节剂
12.2.5.2 pH,离子强度,离子对效应
12.2.6 实验参数
12.2.6.1 流动相的影响
12.2.6.2 样品荷载及进样
12.2.6.3 柱温
12.2.6.4 柱型
12.2.6.5 柱维护及稳定性
12.2.7 应用及特殊技术
12.2.8 系统方法的建立
12.3 多聚糖(碳水化合物)柱
12.3.1 引言
12.3.2 商品化多聚糖固定相的性质
12.3.2.1 一般性质
12.3.2.2 效用
12.3.3 手性分离机理
12.3.4 实验参数
12.3.4.1 流动相的选择
12.3.4.2 柱温和压力的影响
12.3.4.3 柱型和操作
12.3.4.4 进样量
12.3.5 应用
12.3.6 方法建立策略
12.4 给体-受体柱(Pirkle)
12.4.1 引言
12.4.2 商品化的给体-受体CSP的性质
12.4.3 流动相条件
12.4.3.1 溶剂
12.4.4 Pirkle CSP的方法建立
12.4.4.1 柱
12.4.4.2 流动相
12.4.4.3 衍生化
12.4.4.4 温度和流速的影响
12.5 空穴型柱
12.5.1 引言
12.5.2 使用未衍生化的CD柱分离方法的建立
12.5.2.1 分离模式
12.5.2.2 反相模式
12.5.2.3 极性-有机模式和正相模式
12.5.3 使用未衍生化的环糊精的方法建立
第13章 制备 HPLC 的分离
13.1 引言
13.2 建立制备 HPLC 分离法
13.2.1 一般考虑
13.2.2 进样量的影响,切触谱带分离
13.2.3 优化制备 HPLC 条件
13.2.4 梯度分离
13.2.5 痕量回收
13.3 制备 HPLC 的实际方面
13.3.1 样品溶解度
13.3.2 设备要求
13.4 制备 HPLC 分离的定量预测
13.4.1 一般关系式
13.4.2 色谱柱的饱和容量
13.4.3 梯度洗脱分离
13.4.4 严重超载条件下的分离
13.4.5 异常等温线行为
13.5 制备 HPLC 方法建立的总结和示例
13.5.1 批量制备 HPLC 分离^22
第14章 定量(包括痕量分析)
14.1 引言
14.1.1 准确度,精密度和线性范围
14.1.2 检测限和定量限
14.2 信号的测量
14.2.1 噪音
14.2.2 峰高
14.2.3 峰面积
14.2.4 峰高与峰面积定量
14.3 定量方法
14.3.1 峰面积归一化法
14.3.2 外标校正
14.3.3 内标校正
14.3.4 标准加入法
14.4 定量误差的来源
14.4.1 样品和样品处理
14.4.2 色谱过程的影响
14.4.3 数据系统的影响
14.5 痕量分析
14.5.1 样品制备
14.5.2 柱分离度
14.5.3 进样
14.5.4 检测
14.5.5 校正
14.5.6 总体策略
第15章 完善方法:论证和移植
15.1 引言
15.1.1 方法论证的一般方案
15.2 准确度(Accuracy)
15.2.1 与标准品比较
15.2.2 被测物的回收率测定
15.2.3 标准品加入法
15.3 精密度(Precision)
15.4 线性(Linearity)
15.5 范围(Range)
15.6 检测限和定量限(Limit of Detection & Limit of Quantitation)
15.7 专属性(Specificity)
15.7.1 掺入潜在干扰物
15.7.2 样品降解研究
15.7.3 峰收集与分析
15.7.4 附加在线检测
15.7.5 色谱交叉检测
15.7.6 改变 HPLC 条件
15.8 普适性(ruggedness)
15.9 强健性(Robustness)
15.10 稳定性(Stability)
15.11 系统适用性(SystemSuitability )
15.12 论证结果和最终方法的文件形成
15.13 实验室间的交叉研究(可移植性)
15.13.1 测定等同性
15.14 方法论证方案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实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电子资源.图书]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