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的退隐

副标题:无

作   者:(德)彼得·毕尔格著;陈良梅,夏清译

分类号:

ISBN:9787305043208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关于主体死亡的言说,如果将之视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表征,而不是一路时髦的话,那就会引起不安。毕尔格认为,应对这种不安的一个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关注主体的历史。因此,在本书中,毕尔格追索了法国从蒙田到罗兰·巴特这段历史时期内主体的变迁。 从笛卡尔的《方法论》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主体都不假思索地被视作讨论的立足点。然而,这种不假思索性自现代以来逐渐丧失,人类为自己设计未来图景的框架似乎已经动摇,而一个新的框架又尚未出现。

目录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范式的转换
第二节 主体之死
第三节 思想者的恐惧
第四节 另一种主体性历史
第二章 现代主体的发现:奥古斯丁、蒙田、笛卡尔、帕斯卡尔、拉罗什福科
第一节 “我信仰所以我说”:奥古斯丁
第二节 怀疑之我的自我保护:蒙田
第三节 我的自律:笛卡尔
第四节 “我是可憎的”:帕斯卡尔
第五节 无意思的发现:拉罗什福科
第三章 路易十四时代女性的人生设计:塞维涅和居荣
第一节 “我深情地想,故我爱您”:德·塞维涅夫人
第二节 毁灭自己:居荣夫人
第四章 启蒙时期的主体:伏尔泰和狄德罗
第一节 无从找寻的我:伏尔泰
第二节 狄德罗的抗辩
第五章 18世纪女性设计的我:迪德尔、勒比那斯、夏利埃
第一节 “厌倦”的痛苦:迪德凡和勒比那斯
第二节 “应该稍稍走出自我”:伊莎贝尔·德·夏里埃
第六章 卢梭的自传规划
……
第七章 自我相矛盾中的同一性:马伊纳·德·比兰
第八章 作为文学形象的我:波德莱尔的“内心日记”
第九章 源于厌倦的审美现代主义:贡斯当、福楼拜和超现实主义者
第十章 20世纪的主体性场域:瓦莱里和巴塔耶
第十一章 作为增强自我的自我放弃:安德烈·布雷东
第十二章 让·保罗·萨特之笑
第十三章 在写作行为中虚化我:莫里斯·布朗肖
第十四章 言说我的困难:罗兰·巴特
第十五章 结语

已确认勘误

次印刷

页码 勘误内容 提交人 修订印次

主体的退隐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意见反馈

    14:15

    关闭

    云图客服:

    尊敬的用户,您好!您有任何提议或者建议都可以在此提出来,我们会谦虚地接受任何意见。

    或者您是想咨询: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Current View

    看过该图书的还喜欢

    some pictures

    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 (作者), 李盈春 (译者)

    loading 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