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扫一扫,移动浏览光盘
简介
本书从几个主要应用领域结合学科特点和高技术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应建立和发展的应用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汇集了至1985年为止日本国内外最新的研究和应用成果,以及急待开发的新课题。
目录
目录
第一篇基础篇
第一章高分子表面化学序论
1.1前言
1.2表面的相互作用——Fowkes的研究
2.4.2高分子融熔体的界面
1.3表面极性基密度——Matsunaga的研究
1.4表面动力学——Andrade的研究
1.5表面的粘结强度——Zosel的研究
1.6表面的化学改性——Ishiea的研究
1.7表面的物理改性——Kent的研究
1.8结束语
文献
第二章表面热力学
2.1前言
2.2表面·界面的热力学
2.2.1相与界面
2.2.2表面·界面的热力学量
2.2.3界面的更微观处理
2.3.1高分子融熔体的表面张力
2.3高分子融熔体的表面
2.3.2对应状态原理用于表面张力
2.3.3等张比容
2.3.4内聚能密度与表面张力的关系
2.3.5共混体·共聚体的表面
2.4高分子物系的液-液界面
2.4.1高分子溶液的界面
2.4.3共聚体的微区域界面
2.5高分子固体的表面张力
2.6结束语
文献
第三章界面电动现象
3.1前言
3.2界面电位的概念
3.3漫散双电层的结构与性质
3.4电动现象的理论
3.5.1界面移动法
3.5电泳的测定
3.5.2显微镜电泳测定法
3.5.3双管式毛细管电泳溅定法
3.5.4粒子近移式电泳测定法
3.5.5激光多普勤电泳测定法
3.5.6旋转棱镜法
3.5.7旋转衍射光栅法
3.6电渗的测定
3.7流动电位的测定
3.8其他问题
文献
第四章ESCA——表面分析(Ⅰ)
4.1前言
4.3ESCA谱图的测定
4.4ESCA谱图的解析
4.4.1结合能
4.4.2信号强度
4.4.3化学位移
4.4.4波形解析
4.2ESCA的测定原理
4.4.5用化学改性法进行官能团的分析
4.4.6光电子平均自由程和检测深度
4.4.7Depth-Profiling(深度分布)
4.5其他有用的信息
4.5.1Shake-up(激励)峰值
4.5.2俄歇波峰
4.5.3价电子带的光电子能谱
5.1前言
文献
第五章FT-IR-ATR——表面分析(Ⅱ)
5.2ATR法的原理和特点
5.3测定方法
5.4折射率反常分散的影响
5.5ATR作为表面测定法的能力
5.5.1吸光度与表面层厚度
5.5.2所能测定的最薄表面层
5.8应用
6.1为什么SIMS受到注意
文献
第六章二次离子质谱SIMS——表面分析(Ⅲ)
6.2原理
6.3定量法
6.3.1标准曲线法
6.3.2理论计算法
6.4深度分布的分析
6.4.1二次离子辐射率的变化
6.4.2深度分辨力
6.4.3动态范围
6.5静态SIMS(StaticSIMS)
6.5.1概论
6.5.2银箔上有机薄膜的分析
6.5.3适用于有厚度绝缘物的StaticSIMS
6.5.4离子束轰击高分子表面引起组成的变化
6.5.5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例子
6.6结束语
7.1.2局部分析的方法
7.1.1何谓局部分析
第七章局部分析——表面分析(Ⅳ)
7.1前言
文献
7.1.3高分子材料的局部分析
7.2EPMA(X射线显微分析)
7.2.1原理和构造
7.2.2分析手法和数据示例
7.2.3高分子材料的分析
文献
第八章低温等离子——表面反应(Ⅰ)
8.1前言
8.2低温等离子与有机化学
8.3等离子反应装置
8.3.1辉光放电装置
8.3.2阴极溅镀
8.3.4等离子CVD(化学气相沉积)法
8.5.1表面的交联结构
8.5等离子的高分子表面改性
8.4等离子反应
8.5.2引入官能团
8.5.3表面的氟化
8.5.4蚀刻
8.6等离子聚合
8.8.1等离子聚合物的特点
8.6.2烃类的等离子聚合
8.6.3氟代烃的等离子聚合
8.6.4硅烷化合物的等离子聚合
8.6.5等离子引发聚合
8.7等离子CVD法制备的薄膜
8.8溅镀法制备薄膜
8.9离子镀制备薄膜
文献
第九章接校——表面反应(Ⅱ)
9.1前言
9.2表面接枝方法
9.3.1放射线方法
9.3接枝聚合
9.3.2低温等离子法
9.3.3光·紫外线法
9.4偶合法
9.5接技共聚体添加法
9.6结束语
文献
第十章粘结·粘附·剥离
10.1前言
10.2粘结
10.2.1粘结的界面化学
10.2.2被粘体表面的表面化学变化和粘结性
10.2.3粘结界面处的高分子吸附
10.3粘附
10.31粘附带的结构和粘附特性的测定方法
10.3.2溶液型粘附剂
10.4剥离
10.5结束语
第十一章吸附·附着
11.2低分子的吸附
11.1前言
文献
11.3高分子的吸附
11.4蛋白质的吸附
11.4.1吸附等温线
11.4.2pH及离子强度的影响
11.4.3高分子表面特性的影响
11.4.4蛋白质吸附的热力学
11.5高分子胶乳的附着
11.5.1疏水性胶乳的吸附
8.3.3离子镀
11.5.2阳离子型胶乳的吸附
11.5.3亲水性胶乳的吸附
文献
第二篇应用技术
第十二章塑料的金属喷镀
12.1前言
12.2金属喷镀膜发展动向
12.3真空金属喷镀及其实施方法
12.3.1真空排气系统
12.3.2蒸发源系统
12.3.3薄膜的放卷·收卷滚筒系统
12.3.4其他
12.4薄型塑料膜的制造方法
12.5金属真空镀膜的一般性质
12.5.1真空镀膜厚度
12.5.2金属真空镀膜对塑料的附着力
12.5.3真空镀膜的变化
12.5.4真空镀膜的光学性质
12.6金属真空镀膜制品的应用实例
12.6.1热压印箔
12.6.2包装用金属喷镀膜
12.6.3电容器用金属喷镀膜
12.7结束语
13.2塑料的印刷·涂覆
13.1前言
13.2.1印刷方式
第十三章印刷·涂覆
文献
13.2.2塑料薄膜的印刷
13.2.3塑料成品的印刷
13.2.4表面涂覆
13.2.5层合加工
13.3表面处理
13.3.1表面处理方法
13.3.2电晕放电处理
13.3.3火焰处理
13.3.4臭氧处理
13.3.5底涂剂处理
13.3.6其他处理
13.4评价试验方法
13.4.1浸润试验法
13.4.2剥离试验法
13.4.3新的评价试验法
第十四章表面硬化加工
14.1前言
文献
14.2表面硬化加工塑料的硬度
14.3塑料表面硬化加工法
14.3.1表面硬化加工方法分类
14.3.2有机硅烷系热硬化法
14.3.3多官能丙烯酸酯系紫外线硬化法
14.4应用实例
14.5结束语
15.1前言
15.2高分子物质的带电机理
第十五章章电与防静电
文献
15.3带静电的测定方法
15.3.1定性测定方法
15.3.2利用电性能特性进行测定的方法
15.4高分子物质的防静电方法
15.4.2促进电荷泄漏的方法
15.4.1降低电荷发生量的方法
15.5表面涂布用防静电剂
15.6共混用防静电剂
15.7防静电用表面活性剂
15.8高分子表面的化学·物理处理
15.9高分子的表面导电化
15.10结束语
文献
第十六章防雾加工
16.1前言
16.2防雾加工方法
16.2.1按防雾原理分类
16.2.2按加工技术分类
16.3防雾性能的评价方法
16.4防雾加工的实施
16.4.1塑料的防雾加工
16.4.2玻璃的防雾加工
16.4.3不透明材料的防雾加工
文献
第十七章复合材料界面
17.1序——何谓复合材料的表面
17.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CM)的界面·界相
17.3复合材料的强度机理与界面
17.3.1单向合丝层压板(单层板)
17.3.2多向排布层压品
1.7.3.3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17.4碳纤维复合材料
17.4.1碳纤维的制备及其内部和表面结构
17.4.2从母材(树脂)角度看界相问题
17.4.3碳纤维增强金属(CFRM)
17.5阿拉咪得(アぅ?ド)纤维的表面
18.1前言
第十八章纤维的表面科学
文献
18.2吸湿·吸水
18.3洗涤
18.3.1污染与纤维
18.3.2洗涤中机械力的作用
18.4染色
18.4.1纤维素纤维的染色
18.4.2聚酯纤维的染色
18.4.5染色物的牢度
18.4.3丙烯腈纤维的染色
18.4.4羊毛的染色
18.5精整加工
18.6舒适性
18.6.1主观的舒适性评价
18.6.2舒适性的温热生理学
19.1前言
19.2抗蚀膜
第十九章电子材料·有机薄膜
文献
19.3有机绝缘膜
19.4情报记录用介质材料
19.5导电性有机薄膜
19.6分子电子器件
19.7其他电子材料用有机薄膜
19.8结束语
文献
第二十章医用材料表面
20.1前言
20.2生物体表面
20.3细胞在高分子表面上的附着
20.4埋置材料表面
20.4.1硬组织用材料
20.4.2软组织用材料
20.5结束语
文献
第二十一章生物高分子修饰电极
21.1前言
21.2.1电荷迁移和物质迁移
21.2电极过程
21.2.2氧化还原蛋白质的电极过程
21.3生物催化剂电极
21.3.1酶·电极间有直接电子迁移过程时的情形
21.3.2采用电子传递媒质时的情形
21.3.3应用
21.4结束语
文献
单位换算
高分子表面的基础和应用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