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老一辈女新闻工作者沈容,出身官宦世家,在战乱年代接受进步思想的洗礼,15岁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党的地下活动。国共谈判期间,从重庆《新华日报》调北平军调部任翻译,随后成为晋冀鲁豫刘邓大军第一个前线女记者,并亲身感受了在中央决策中枢西柏坡的峥嵘岁月。建国后,她转到电影和文艺岗位工作。十年浩劫里饱尝骨肉分离的苦楚,返回工作岗位后在钓鱼台重拾为人民工作的畅快欢慰。
本书由回忆性散文集成,记录了她从走出家庭投身革命到改革开放后离休的经历片断,又以红岩村、西柏坡、钓鱼台三地的生活和斗争为主,分别表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反右、“文革”等时期的风云变幻和我党我军高层人物的活动轨迹。书中所述作者与周恩来、邓小平、刘伯承、叶剑英、李克农等领导人和诸多文化界名士的交往和趣闻,成为最富人情味的篇章。
本书故事性强,文风平实略带幽默,讲述众多重大事件,却鲜有历史的沉重感。作者以敏锐的洞察、感性的思辨,细腻的笔触、动人的细节,特别的女性视角,娓娓道出家国世事, 读来亲切感人。
更多>>
目录
沈容和她的回忆性散文
故乡和亲人
苏州人
大家庭
临终还是处子的后头奶奶
俭朴慈祥的外祖父
聪明能干的母亲
有点想不清楚的父亲
选择
可怕的空袭
幼稚的共产主义宣传者
日记风波
三次遇险
难忘中央大学
许孟雄教散文风趣实用
俞大絪讲英诗风度翩翩
孙晋三的考题出得很活
初大告帮带宣传品
地下工作忙得不亦乐乎
标语引起的联想
松散活跃的空间
从父亲公文包偷情报
到《新华日报》好像到了延安
周恩来说,婚嫁大事要力得正规点
父亲捎来一件时髦大衣
紧张的翻译工作
周恩来连标点错误都要改过来
战争岁月
在军事调处执行部
美国军用飞机
从北京饭店到翠明庄
两位雇员:王光美和陈舜贻
围观贺龙
好一个厉害的李克农
挥洒自如的叶剑英
刘伯承猛虎掏心
邓小平一锤定音
“不是军人,是军神”
杨国宇和他的日记
东柏坡与西柏坡
新华总社
麦场舞会
“红白干事”
“临时夫人”
听林彪作报告
从新闻到电影
进电影厂
学电影的第一课
分镜头剧本的玩笑
该死的蒙太奇
纪录片导演的苦与乐
电影的春天和冬天
史无前例的日子
一张照片引出的大案
王匡家的老阿婆
我这个妈妈
来之不易的合影
大救星吴阿姨
萧殷养鹅
小黑的故事
我当小组长
小辫子
风云亲历
热闹的月坛北街
可怜天下父母心
“泡病号”的日子
对门的“叶师傅”
楼上的新邻居
我这里不是公用电话
不平凡的一年
一个奇怪的电话
钓鱼台杂忆
“四人帮”的穴
耿飙进驻广播电视台
当时的宣传方针
结束了样板戏的时代
邓小平审片
按劳分配及其他
从看王匡杀鸡到办同乡家宴
老来四重奏
故乡和亲人
苏州人
大家庭
临终还是处子的后头奶奶
俭朴慈祥的外祖父
聪明能干的母亲
有点想不清楚的父亲
选择
可怕的空袭
幼稚的共产主义宣传者
日记风波
三次遇险
难忘中央大学
许孟雄教散文风趣实用
俞大絪讲英诗风度翩翩
孙晋三的考题出得很活
初大告帮带宣传品
地下工作忙得不亦乐乎
标语引起的联想
松散活跃的空间
从父亲公文包偷情报
到《新华日报》好像到了延安
周恩来说,婚嫁大事要力得正规点
父亲捎来一件时髦大衣
紧张的翻译工作
周恩来连标点错误都要改过来
战争岁月
在军事调处执行部
美国军用飞机
从北京饭店到翠明庄
两位雇员:王光美和陈舜贻
围观贺龙
好一个厉害的李克农
挥洒自如的叶剑英
刘伯承猛虎掏心
邓小平一锤定音
“不是军人,是军神”
杨国宇和他的日记
东柏坡与西柏坡
新华总社
麦场舞会
“红白干事”
“临时夫人”
听林彪作报告
从新闻到电影
进电影厂
学电影的第一课
分镜头剧本的玩笑
该死的蒙太奇
纪录片导演的苦与乐
电影的春天和冬天
史无前例的日子
一张照片引出的大案
王匡家的老阿婆
我这个妈妈
来之不易的合影
大救星吴阿姨
萧殷养鹅
小黑的故事
我当小组长
小辫子
风云亲历
热闹的月坛北街
可怜天下父母心
“泡病号”的日子
对门的“叶师傅”
楼上的新邻居
我这里不是公用电话
不平凡的一年
一个奇怪的电话
钓鱼台杂忆
“四人帮”的穴
耿飙进驻广播电视台
当时的宣传方针
结束了样板戏的时代
邓小平审片
按劳分配及其他
从看王匡杀鸡到办同乡家宴
老来四重奏
红色记忆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