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范曾开讲:教你欣赏诗书画》编辑推荐:季羡林认为他不只是一个画家,而且是一个国学家,还是一个思想家。杨振宁赞许他是当代的大师,当代的大书法家,当代的大画家。他被日本誉为“近代中国十大画家之一”。
法国前总统萨科奇亲自为他颁发“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以表彰他的绘画成就和在中法文化交流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他,就是范曾,中国古典文化最忠实的守望者。
目录
第一篇 国画六讲
第一讲 知其白而守其黑: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 003
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这种源头、这种艺术的感悟,来自七千年前的国度。七千年对宇宙来说也许不过是一刹那,到今天好像很遥远,可是那种感觉和今天真正的艺术家所追求的天籁、神韵、简朴应该是相通的。
第二讲 画中之竹非心中之竹:国画之美在乎与理游离 014
“非关”和“拒绝”是不同的,“非关”意味着一种游离,这个与“理”的游离对中国画家非常重要。能够引起人们精神感发的绘画,才有意味。
第三讲 浩浩乎而不知所向:国画之美在乎情态自由 023
画画的关键是,画者要处于一种在高度的理智约束下奔突的热情之中,即情态自由,这是中国画的本性。人的情态的高度自由莫过于不懂事的小孩,一个小孩的情感是绝对自由的。
第四讲 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国画之美在乎点墨写意 030
工笔画要从意上来追求,而不要从笔墨的烦琐上来看。写意画要从精微的地方来要求,而不要仅仅看到粗豪的一面。
第五讲 本天成而偶得之:国画之美在乎天然即兴 038
中国画不靠耐久力,而靠灵感和激情,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思想。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
第六讲 上善若水而润物无声:国画之美在乎源于生命。 046
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是中国画创作的溶剂和媒介,中国画很多都是水墨画,没有化开墨的水,就没有绚烂多姿的中国画。如果没有水,就没有充满生命力的国画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
第二篇 书法五讲
第一讲 六意内涵,其妙无方:汉字之美在乎丰厚可爱 055
中国文字本身之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字能像中国文字具有这么丰厚的形象、声音和意义。
第二讲 与时俱进,多元融合:书法之美在乎自足包容 061
把书法当成一个体系去学习的话,认真读帖是书法入门的正确方法之一,甚至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
第三讲 外师造化,痛快明洁:书法之美在乎自然精爽 075
中国书法重视线条,但一个伟大的书法家追求的是忘掉线条,从线条中解放出来,以表现书法家心情境遇之悲喜怒忧,展露其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秩序或失序。
第四讲 四美皆具,二难兼并:书法之美在乎此情此景 082
书法是当时的、此时此刻的。写字的时候,有时感情愤怒,字就跳动,就有一种激情;有时痛苦绵延、愁绪万千,字就弛缓相间、错落有致;有时平心静气,字就写得稳重、端庄、典雅。
第五讲 中得心源,心性外化:书法之美在乎字如其人 092
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中,一种忘怀得失的状况,做到书法和人高度统一,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三篇 诗词七讲
第一讲 苍天作帐,滴水成文:对联之美在乎平仄相合 101
骈文有“五美”:裁对的均衡对称美、句式的整齐建筑美、隶事的典雅含蓄美、藻饰的华丽色彩美、调声的和谐音乐美。对联之美的原因之一是它具备骈文的面貌。
第二讲 荷风送香气,松月生夜凉:对联之美在乎兼备诗性 109
好的对联不仅要有骈文的面貌,还要有诗词的韵味。对联是文字的艺术,只有在“字”和“文”上下工夫,才能营造出诗词一般的意境。
第三讲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对联之美在乎凝神表意 117
对联如果没有散文的风骨,就没有立场,没有褒贬,缺乏表达。所以,具备了骈文面貌、诗词韵味、散文风骨这三点,才够得上是一副好对联。
第四讲 莽莽天宇,恢恢地轮:诗词之美在乎韵律和谐 123
我给中国的诗歌下过一个定义:“摩挲音韵律,通邮人鬼神。”什么叫摩挲音韵律?作中国诗,你不懂声音,不懂格律,不懂诗歌的韵律,就谈不上是中国的古典诗。
第五讲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词之美在乎高远境界 131
好的诗词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与天地精神相往还、与古圣贤的心灵相往还,是对人类共有精神的展现。
第六讲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诗词之美在乎真情真景 143
要做到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离不开一个“真”字。只有写真感情、真景物才会产生意境。“真”,是每个艺术家心灵最重要的标尺。
第七讲 陷入我执,陷入法执:诗词之弊的显著特点 152
对于诗人、词人,“我执”具体表现于两点:第一,急于求成;第二,太注重别人的评价,为功名所困。“法执”就是太执着于一些条条框框,陷入法执,就是死于格律、死于章句。作好诗词,一定要避免这些弊病,在严格韵律的要求下,有感而发,追求高远的境界。
附录:关于艺术、人生、祖国的对话
——CCTV《我们》栏目范曾专访序 159
第一讲 知其白而守其黑:国画之美生根于中国文化 003
天籁、神韵、简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这种源头、这种艺术的感悟,来自七千年前的国度。七千年对宇宙来说也许不过是一刹那,到今天好像很遥远,可是那种感觉和今天真正的艺术家所追求的天籁、神韵、简朴应该是相通的。
第二讲 画中之竹非心中之竹:国画之美在乎与理游离 014
“非关”和“拒绝”是不同的,“非关”意味着一种游离,这个与“理”的游离对中国画家非常重要。能够引起人们精神感发的绘画,才有意味。
第三讲 浩浩乎而不知所向:国画之美在乎情态自由 023
画画的关键是,画者要处于一种在高度的理智约束下奔突的热情之中,即情态自由,这是中国画的本性。人的情态的高度自由莫过于不懂事的小孩,一个小孩的情感是绝对自由的。
第四讲 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国画之美在乎点墨写意 030
工笔画要从意上来追求,而不要从笔墨的烦琐上来看。写意画要从精微的地方来要求,而不要仅仅看到粗豪的一面。
第五讲 本天成而偶得之:国画之美在乎天然即兴 038
中国画不靠耐久力,而靠灵感和激情,这就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思想。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
第六讲 上善若水而润物无声:国画之美在乎源于生命。 046
作为生命之源的水,是中国画创作的溶剂和媒介,中国画很多都是水墨画,没有化开墨的水,就没有绚烂多姿的中国画。如果没有水,就没有充满生命力的国画创作主体和创作对象。
第二篇 书法五讲
第一讲 六意内涵,其妙无方:汉字之美在乎丰厚可爱 055
中国文字本身之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字能像中国文字具有这么丰厚的形象、声音和意义。
第二讲 与时俱进,多元融合:书法之美在乎自足包容 061
把书法当成一个体系去学习的话,认真读帖是书法入门的正确方法之一,甚至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
第三讲 外师造化,痛快明洁:书法之美在乎自然精爽 075
中国书法重视线条,但一个伟大的书法家追求的是忘掉线条,从线条中解放出来,以表现书法家心情境遇之悲喜怒忧,展露其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秩序或失序。
第四讲 四美皆具,二难兼并:书法之美在乎此情此景 082
书法是当时的、此时此刻的。写字的时候,有时感情愤怒,字就跳动,就有一种激情;有时痛苦绵延、愁绪万千,字就弛缓相间、错落有致;有时平心静气,字就写得稳重、端庄、典雅。
第五讲 中得心源,心性外化:书法之美在乎字如其人 092
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过程中,一种忘怀得失的状况,做到书法和人高度统一,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第三篇 诗词七讲
第一讲 苍天作帐,滴水成文:对联之美在乎平仄相合 101
骈文有“五美”:裁对的均衡对称美、句式的整齐建筑美、隶事的典雅含蓄美、藻饰的华丽色彩美、调声的和谐音乐美。对联之美的原因之一是它具备骈文的面貌。
第二讲 荷风送香气,松月生夜凉:对联之美在乎兼备诗性 109
好的对联不仅要有骈文的面貌,还要有诗词的韵味。对联是文字的艺术,只有在“字”和“文”上下工夫,才能营造出诗词一般的意境。
第三讲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对联之美在乎凝神表意 117
对联如果没有散文的风骨,就没有立场,没有褒贬,缺乏表达。所以,具备了骈文面貌、诗词韵味、散文风骨这三点,才够得上是一副好对联。
第四讲 莽莽天宇,恢恢地轮:诗词之美在乎韵律和谐 123
我给中国的诗歌下过一个定义:“摩挲音韵律,通邮人鬼神。”什么叫摩挲音韵律?作中国诗,你不懂声音,不懂格律,不懂诗歌的韵律,就谈不上是中国的古典诗。
第五讲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词之美在乎高远境界 131
好的诗词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与天地精神相往还、与古圣贤的心灵相往还,是对人类共有精神的展现。
第六讲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诗词之美在乎真情真景 143
要做到与天地精神相往还,离不开一个“真”字。只有写真感情、真景物才会产生意境。“真”,是每个艺术家心灵最重要的标尺。
第七讲 陷入我执,陷入法执:诗词之弊的显著特点 152
对于诗人、词人,“我执”具体表现于两点:第一,急于求成;第二,太注重别人的评价,为功名所困。“法执”就是太执着于一些条条框框,陷入法执,就是死于格律、死于章句。作好诗词,一定要避免这些弊病,在严格韵律的要求下,有感而发,追求高远的境界。
附录:关于艺术、人生、祖国的对话
——CCTV《我们》栏目范曾专访序 159
教你欣赏诗书画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