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从董仲舒到陆象山》讲述从秦汉起头的儒家哲理在重大历史阶段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儒家的哲理应对:其一,拒秦兴汉,讲解秦汉之际儒家与法家的哲理交锋,以董仲舒为代表,开显出汉儒“王官学”的盛大气象;其二,应对佛教,讲解两汉之际佛教入华对儒家正统形成的挑战,中华佛学的思想之花与儒学相激荡,最终结出宋明儒学的果实。冀望未来儒学的进路成为两者的内在结合,以精深的、真正太极化了的道理,来开显活的时间意识体验、艺术体验、生存体验和历史文化体验(其中必含中华与西方的历史文化交往体验),开启出一种有灵性的、时机化的、不离人的实际生活的哲理。
目录
开讲辞
第一讲秦朝与法家的盛灭
——华夏文化与哲理的历史拐点
第一节秦政的人事来源
第二节秦政的思想来源
——《韩非子》(上)——奸蔽无处不在
第三节秦政的思想来源
——《韩非子》(下)——如何烛奸去蔽
第四节秦朝覆灭的关键人物
——赵高和李斯
第二讲秦灭汉兴的哲理效应
第一节秦之兴旺与士人之绝望
第二节“秦灭”造就的千古良机
——反秦乃汉文化与哲理之源
第三节秦的灭亡带走了哪些哲理的成功机会?
第四节反秦兴汉成就了什么哲理与政治?
第三讲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一)
——过秦、天人相与、元时、改制
第一节“过秦”的含义何在?
第二节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一)
——天人相与之际
第三节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二)
——元深天端之时义
第四节受命改制
——如何理解“应天化”中的“不变”?
第五节改制中的元更化
——如何“犯上”而又“不作乱”?
第四讲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二)
——三统与一统、天人感应
第一节通三统和独尊儒术
第二节简单评议徐复观先生的《两汉思想史》
第三节天人感应
第五讲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三)
——阴阳五行、类比感应法、深察名号
第一节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
第二节董仲舒的五行说
第三节天人感应的具体途径
第四节类比法
第五节深察名号的哲理
第六讲佛教入华的哲理途径
第一节佛教与中华古文化的奇妙因缘
第二节印度佛教的基本哲理
第三节般若中观与中华古哲理(老庄、玄学)的关系
第四节《肇论》开出的中华哲理新境界(一)
第五节《肇论》开出的中华哲理新境界(二)
——《不真空论》与《般若无知论》
第七讲中国佛教的特征
——《起信论》、天台宗和华严宗
第一节《大乘起信论》的如来藏心论
第二节天台宗哲理要点
第三节华严宗哲理要点(一)
第四节《金师子章》要点讲解(一)
——金与狮子相、华严判教/
第五节《金师子章》要点讲解(二)
——十玄门与六相圆融/
第六节《金师子章》要点讲解(三)
——(因陀罗网境界)法界[性]缘起和理事无碍
第八讲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一)
——周敦颐如何开创了宋明道学
第一节周敦颐之前儒家哲理无天险可守
第二节周敦颐其人其书及其佛道因缘大略
第三节《太极图说》与道、佛的关系
第四节《太极图说》与《通书》的哲理意蕴
第九讲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二)
——二程
第一节二程与周敦颐和华严宗的关系
第二节二程的理学
第三节二程的理气说和格物致知说/
第四节二程理学的问题
第十讲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三)
——朱陆异同
第一节朱子生平简述
第二节朱子学说简括
第三节朱陆鹅湖之会
第四节陆象山之心学撮要
第五节心学之问题
本书引用的主要文献
后记
· · · · · · ( 收起)
第一讲秦朝与法家的盛灭
——华夏文化与哲理的历史拐点
第一节秦政的人事来源
第二节秦政的思想来源
——《韩非子》(上)——奸蔽无处不在
第三节秦政的思想来源
——《韩非子》(下)——如何烛奸去蔽
第四节秦朝覆灭的关键人物
——赵高和李斯
第二讲秦灭汉兴的哲理效应
第一节秦之兴旺与士人之绝望
第二节“秦灭”造就的千古良机
——反秦乃汉文化与哲理之源
第三节秦的灭亡带走了哪些哲理的成功机会?
第四节反秦兴汉成就了什么哲理与政治?
第三讲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一)
——过秦、天人相与、元时、改制
第一节“过秦”的含义何在?
第二节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一)
——天人相与之际
第三节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二)
——元深天端之时义
第四节受命改制
——如何理解“应天化”中的“不变”?
第五节改制中的元更化
——如何“犯上”而又“不作乱”?
第四讲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二)
——三统与一统、天人感应
第一节通三统和独尊儒术
第二节简单评议徐复观先生的《两汉思想史》
第三节天人感应
第五讲董仲舒的哲理与儒家历史主导的形成(三)
——阴阳五行、类比感应法、深察名号
第一节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
第二节董仲舒的五行说
第三节天人感应的具体途径
第四节类比法
第五节深察名号的哲理
第六讲佛教入华的哲理途径
第一节佛教与中华古文化的奇妙因缘
第二节印度佛教的基本哲理
第三节般若中观与中华古哲理(老庄、玄学)的关系
第四节《肇论》开出的中华哲理新境界(一)
第五节《肇论》开出的中华哲理新境界(二)
——《不真空论》与《般若无知论》
第七讲中国佛教的特征
——《起信论》、天台宗和华严宗
第一节《大乘起信论》的如来藏心论
第二节天台宗哲理要点
第三节华严宗哲理要点(一)
第四节《金师子章》要点讲解(一)
——金与狮子相、华严判教/
第五节《金师子章》要点讲解(二)
——十玄门与六相圆融/
第六节《金师子章》要点讲解(三)
——(因陀罗网境界)法界[性]缘起和理事无碍
第八讲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一)
——周敦颐如何开创了宋明道学
第一节周敦颐之前儒家哲理无天险可守
第二节周敦颐其人其书及其佛道因缘大略
第三节《太极图说》与道、佛的关系
第四节《太极图说》与《通书》的哲理意蕴
第九讲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二)
——二程
第一节二程与周敦颐和华严宗的关系
第二节二程的理学
第三节二程的理气说和格物致知说/
第四节二程理学的问题
第十讲宋明儒学的哲理回应(三)
——朱陆异同
第一节朱子生平简述
第二节朱子学说简括
第三节朱陆鹅湖之会
第四节陆象山之心学撮要
第五节心学之问题
本书引用的主要文献
后记
· · · · · · ( 收起)
从董仲舒到陆象山
- 名称
- 类型
- 大小
光盘服务联系方式: 020-38250260 客服QQ:4006604884
云图客服:
用户发送的提问,这种方式就需要有位在线客服来回答用户的问题,这种 就属于对话式的,问题是这种提问是否需要用户登录才能提问
Video Player
×
Audio Player
×
pdf Player
×
